社會情緒學習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啟示

時間:2022-11-13 09:18:27

導語:社會情緒學習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啟示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社會情緒學習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啟示

一、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現狀

作者以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為關鍵詞在中國知網上共檢索到2011年至2015年相關文獻274篇,可見課程建設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從理論探討到實踐反思都有全新發展。目前國內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建設的有益探索主要集中在:

1.先進課程理念和指導理論的探討,如積極心理學、建構主義思想、行動研究等指導下的課程建構;

2.課程教學模式和方法改革,體驗、互動式教學方式“、翻轉課堂”等的探索“,慕課”、微課等網絡輔助教學手段的引入嘗試,團體輔導、實踐活動課教學試驗和效果驗證等;

3.特色課程及教學模式設計,如生命教育、情商教育特色的心理健康課程、全程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模式等。綜觀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現狀,大部分高校對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越來越重視,教學內容契合學生心理需求,課程設計趨于優化,師資、教材質量逐步提升。但仍然存在諸如大班教學、課時局限等課程設置安排、教學資源方面的不足,以及課程教學內容針對性、實效性不夠,整體課程體系科學、規范、標準化建設不足等問題。如何完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優化教學內容設計、提升教學質量和課程科學實用性,是亟待解決的關鍵課題。這些方面美國已經在中小學成熟運行的社會情緒學習項目對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建設具有借鑒意義。

二、美國社會情緒學習項目及其啟示

(一)美國社會情緒學習項目概述

社會情緒學習是美國學者應對日益嚴峻的青少年和兒童心理問題,旨在開發積極有效的課程學習,教授學生情感、社會和生活技能,促進身心健康發展的一項新興研究,是情商理論在學校教育中的成功應用案例。“它是指發展技能、態度、價值觀以獲得社會與情緒能力的過程,教導學生學會認識及控制自己的情緒,發展別人的關心及照顧,做出負責任的決定,建立維持良好的人際關系,有效地處理各種問題的學習過程。1994年,丹尼爾•戈爾曼(DanielGoleman)等人成立了社會情緒學習組織,并且建立了專門的學習網站。”他們致力于推動社會情緒學習項目在學校教育中的全面應用,并不斷推進其科學性和實踐性。“在深入研究和實踐的基礎上,研究者列出了5種核心的社會情緒能力,包括自我認知、自我管理、社會認知、人際交往技能和負責任的決策能力,旨在提升個體的情緒管理技能和社會交往技能。經過10多年的研究與實踐,社會情緒學習在具體應用上已經形成了一套較成熟的標準體系,課程教學也已經比較成熟。”“對于提高學生情商、改善學生學習和生活態度、降低他們問題行為并提高他們的學習成績等方面都具有積極意義。”200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向全球140個國家的教育部了社會情緒學習的十大基本原則。2007年,社會情緒學習組織在紐約召開了第一個社會情緒學習論壇,之后每兩年召開一次,其中2011的主題為“在全球范圍內推廣社會情緒學習———讓我們出發吧。”越來越多國家重視社會情緒學習。目前,英國、德國等歐美發達國家以及亞洲的日本、新加坡等數10個國家都已經引入了社會與情緒學習項目,并積極進行推廣。2006年,新加坡教育部將社會情緒能力納入21世紀人才優勝力框架的核心,全面啟動社會情緒學習并納入學校必修課程。

(二)美國社會情緒學習成功的啟示

美國社會情緒學習項目的提出緣于社會日益嚴重的青少年社會情感和心理健康問題,以及不斷增長的暴力、吸毒、酗酒等問題行為。而目前,我國社會也處在改革發展深水期,社會轉型、多元價值觀念的沖突,青少年學生也面臨學業、就業、創業和社會交往等多重壓力及由此而生的各種心理矛盾和壓力,其中與情緒困擾相關的心理健康問題日益凸顯。尤其對于即將踏上社會的大學生,單純專業知識的培養、簡單的課堂心理健康知識和應急技能已無法滿足他們未來日益嚴峻的各方面挑戰。如何提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實效性和實用性,完善課程體系,開發優質特色課程項目勢在必行。以下三方面是美國社會情緒學習項目的有益啟示。

1.以情商教育為切入點解決學生心理和行為問題的視角

社會情緒學習項目的提出是基于現實社會問題背景,但項目的設計并非純粹問題干預模式,而是從全體學生的情緒素養和實用社會技能出發開發普適性、預防性的情商教育課程,著眼發展,為學生未來生活適應和幸福人生打基礎。社會情緒學習項目的成功實踐證明,這樣的理念和模式是科學、可行的。國外相關研究利用巴昂情緒智力測量量表,在對學生進行社會情緒學習干預之前和之后,分別測量學生的情緒智力水平。結果表明,社會情緒學習計劃能夠顯著地提高青少年學生的情緒智力,促進學生人際關系、壓力管理、適應能力、情緒認知和表達等方面的發展,減少青少年學生問題行為(打架、酗酒、暴力犯罪等)的發生,幫助青少年學生更好地融入社會與學習環境中。情商是“影響人應付環境需要和壓力的一系列情緒的、人格的和人際能力的總和”,與學生的心理健康、人際關系以及今后的工作、生活緊密相連。潘明軍的研究也表明,情緒智力中的情緒自控能力和運用情緒能力強的個體其心理健康的質量更高。因此,社會與情緒能力更能預測個體的心理健康水平、決定他們未來生活的成功與幸福。情商教育內容契合青少年心理健康發展需求,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理念,突出社會適應性和實用性。它的內容著眼于社會、情緒、學業、問題解決等社會性發展課題,與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目標契合度高,相比傳統心理問題視角,情商教育接受度更高、適用性更強,實施社會情緒學習計劃,對于提高青少年學生情緒、認知、行為等各個領域的能力都有積極的作用。因此,社會情緒學習課程內容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情商校本課程開發應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優化的有益嘗試。

2.源于問題高于問題的發展性、預防性課程設計思路和理念

社會情緒學習項目著眼與全體學生的發展,注重預防性和實際問題解決。社會情緒學習的提出開始關注全體學生的情緒認知與調控、關心他人、與人交往、問題解決及責任心等方面的需要。學生的這些需要是進行社會情緒學習的核心目標與任務,也是學生產生一系列問題行為和心理問題的深層原因,從關注問題,關注少數,零星、零散的問題干預模式轉向心理發展、指向適應和問題解決,適合全體學生,不僅關注部分問題學生或存在問題傾向學生的需要,更關注到所有學生情緒管理與社會適應技能。旨在通過一種系統的、可操作的實施體系,促使學生能夠建立和維持積極人際關系以及具備獲得幸福感的能力。美國中小學將社會與情緒學習的目標定位為三個目標:第一個目標是學生取得學業和終身的成就而發展自我認知和自我管理的技能;第二個目標是學生運用社會認知和人際關系技能,建立和保持積極的人際關系;第三個目標是學生在學校和社區環境中具備決策能力和表現出負責任的行為。它著眼預防,知識而外,為其一生幸福奠定基礎。致力于培養正處于發展期的全體學生的社會情緒技能,預防和矯正學生的問題行為。標本兼治,更好發揮學校教育的主導作用。社會情緒學習項目面向全體、著眼預防和發展的設計理念值得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借鑒,需要契合學生心理成長需求設計人人受用、人人受益的科學、實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

3.兼具科學全局性和靈活實踐性的體系設計創新

社會情緒學習項目從課程目標、內容、實施到評價具備完整指導體系和標準化模式,既有科學理論指導,又兼顧實踐操作。既有科學標準的總體參照實施體系,又鼓勵結合學校實際開發特色子項目。從1994年,丹尼爾•戈爾曼(DanielGoleman)等人成立社會情緒學習組織,到2003年,伊利諾伊大學芝加哥分校(UniversityofIllinoisatChicago)制定“社會情緒學習標準”,再到2004年,美國伊利諾斯州成為全美國第一個通過立法將社會情緒學習列人學校必修課程的州,社會情緒學習在具體應用上已經形成了一套較成熟的標準體系。還有社會情緒學習聯盟和論壇,一起推動項目的推廣實施。項目是以系統的形式開展,使學生獲得系統的社會情緒基本技能,預防并消除問題行為的產生,而不是直接對問題行為進行干預;社會情緒核心技能也整合了學生學習和今后發展所需要的基本技能。它主要以系統項目運行,會整合先前的有效經驗或成果,即整合課堂教學、組織活動、聯系家長與社區力量等有效措施,給學生提供多種實踐機會,營造,安全、建設性環境,對教師進行相關培訓等,促使學生獲得系統的社會情緒技能。但同時不同的具體實施項目又有豐富靈活的設計內容,其側重點都有所不同,如PATHS項目側重強調問題沖突的解決、促進有效情緒控制;CDP側重對全校學生的社會技能、道德、學習學習等進行培訓,以創建學習共同體;ECL致力于情感文學的閱讀等。所有子項目都在大框架范圍內靈活運作,接受科學、標準化的理論指導、進行小范圍實踐驗證,再反哺充實理論框架,社會情緒學習項目下涌現出豐富的創新實踐子項目和理論驗證成果。這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頂層設計有很好的借鑒意義。課程的實施是一項系統工程,既需要有框架性和標準化的理論和實踐指導體系,也要鼓勵整合資源、開發實效特色課程子項目,理論研究和實踐實證探索互為促進。

三、優化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建設的建議

(一)課程目標設定應“走腦更走心”

教育部的《基本要求》中指出“: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集知識傳授、心理體驗與行為訓練為一體的公共課程”。知識傳授為主的傳統教學模式必須改革。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對象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豐滿個體,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目標應注重知識的內化和融會貫通應用,更加注重心理體驗和行為訓練。注重心與心的溝通與影響,立足全人發展理念,課程必須包含明確的能力和情感目標。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目標不光定位在知識和技能,還應培養學生的優秀心理品質、培養學生學習生活的熱情和興趣,還包括愛、快樂、審美情趣等豐富的內心體驗及樂觀、積極進取、敢于求實創新的人生觀,熱愛生活、學習、工作,熱愛自然、社會,對社會有責任感、義務感等人生態度。總而言之,情緒情感能力作為提升個體心理社會適應、幸福生活品質的基礎素養,應該列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和重要目標。

(二)課程內容設計應實用、有效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內容設計應尊重學生心理發展規律、對接學生實際心理需求。教學內容應聯系學生生活體驗、源于學生實際案例。作者認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內容不外乎心理健康素養和心理健康能力兩大塊,前者是日常心理健康和心理衛生常識及心理問題救助意識和途徑、技巧等,后者包括適應當前和未來生活工作所需的心理品質養成和心理能力學習內容,均為實用生活適應常識和人生發展技能,關鍵要實用、有用。1999年,美國勞工部的2份報告總結勝任工作所需要的不同能力與性格特征,主要為:人際交往、決策與問題解決能力、影響力與溝通、個人承擔責任、自尊、傾聽、自我管理技能等,大部分都涉及到實用社會情緒技能。大學生的心理特點,情緒情感豐富但不穩定、挫折承受能力差、認知、智力日趨完善,但自我控制、管理能力弱,學習、戀愛、情緒管理、自我認知和人際關系等方面存在諸多心理困擾和問題。這些社會對大學生能力素質的要求與期待、大學生實際心理困惑和需求,正是課程內容設計的落腳點,需要有針對性、有重點地設計社會情緒能力方面的指導性課程內容,提升課程實用和有效性。

(三)課程教學方式應靈活、豐富

社會情緒學習項目中眾多成功教育案例給我們的啟示,課程實施需要創新教學模式,嘗試豐富的教學形式、方法和載體。總體,課程教學應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注重體驗和實踐、注重資源開發。其中如小組合作學習、如“翻轉課堂”,改變傳統的師生互動模式和學習方式,讓學生作為主人翁參與,在合作探討中促進知識內化和感悟;教學方式上,案例討論、情景表演、文學、影視賞析等是都是很好的方法,幫助學生深入體驗思考;活動課程、團體輔導、心理情景劇、社會實踐等也是有效的課程形式和載體。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需要拓展傳統課堂的時空,借助實踐作業的安排、網絡互動平臺的輔助、學生自主學習實踐等,實現第一課堂和課外第二課堂銜接,課上內容和課后實踐體驗銜接,借助豐富的形式和載體打造“無邊界心理課堂”,實現學習和生活的融合。

(四)課程模式設計應重科學、系統

社會情緒學習項目的目標是在學前階段至高中階段建立科學而有效的社會情緒學習實施系統,并使之成為學校教育的必要組成部分。它的實施是長期、持續性的過程,一般一個子項目也需要花費3-5年才能產生效果。同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也是一項科學、系統工程,而且具有長期性。大學生心理健康能力的養成不是一個學期、一門課程力所能及的。最理想的模式是能夠設計“四年一貫”的課程體系,根據大學生不同階段心理成長主題設計針對性的內容。如大一主要是適應性訓練,銜接大學之前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大二、大三生涯探索,學習戀愛、人際交往、情緒管理等的專題訓練;大四主要是社會交往、決策、題解決、社會角色、責任感等準職場人社會情緒能力學習。已有學校嘗試全程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開設4個學期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并配套4年“全程式”主動心理咨詢干預,取得了不錯的效果。課程安排也最好以課程群的形式,必修加選修的模式,為不同心理需求學生提供個性化選擇可能。同時加強學校、家庭、社區合作,把各種名家講座、工作坊、家長資源、社區實踐資源等整合進課程體系,加強實踐應用第二課堂。配套課程評價上也要堅持結合過程性評價,注重對學生的發展進步和實際理解、領悟、應用的評估。

作者:浦曉黎 鄒婷 單位:浙江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