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驗式教學在心理健康教育的應用
時間:2022-10-17 03:49:24
導語:體驗式教學在心理健康教育的應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體驗式教學是師生之間進行交互式體驗的動態教學過程,強調學生的主體性地位,能有效提高學生自我認知。文中圍繞其在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應用,試圖探索適合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學模式。
【關鍵詞】體驗式教學;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是促進素質教育的重要環節,有助于提高中小學生對自身心理健康狀態的認識與了解,同時也可以讓教師及時發現中小學生的心理問題并予以正確引導。隨著我國中小學生對學習與生活的需求的提高,其心理層面的需求也呈多樣化發展。為適應這種變化,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需有所創新,而體驗式教學模式為此提供了良好的發展導向。
1.我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
我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發展目前仍有不完善之處:教育課程與教學活動呈分離狀態;偏重知識傳授而忽視學生對知識的內化與運用;未體現學生主體性地位,無法讓學生產生情感共鳴和交互體驗。因此我們仍需尋找更適合我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
2.體驗式教學在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應用
近年來我國學者開始積極探索新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而體驗式教學就是其中一種較為推崇的模式。因為它所側重的是培養學生的情感認知以及引導學生的心理體驗。而且這種模式是一種動態的教與學過程,能夠通過師生之間的交互式交流加深學生的心理體驗,不斷促進學生提高自我心理認知能力。其現實性情境也讓學生能夠切身體會以及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從而思考出創造性解決途徑。因此,這種教學模式正被逐漸地應用到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中去并已經成為新的發展趨勢。
2.1體驗式教學在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應用特色
隨著體驗式教學的課程設計的豐富化以及教學手段的多元化發展,它在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課程應用中比傳統教學模式具有更鮮明的特色:第一,它能夠讓學生切身體會真實性情境,有效引導學生深化情感認知。第二,它能夠讓學生自發地將知識融入特定情境中消化吸收從而化為內在知識。第三,它能夠讓學生通過角色定位思考,增強其解決現實困惑的心理素質和實踐思維。
2.2體驗式教學應用于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應用原則
由于體驗式教學采用的是多元化教學手段,因此體驗式教學在應用于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應遵循以下原則:(1)學生主體原則。體驗式教學應從傳統的課堂以教師為中心的模式轉換為以學生為中心的模式,讓學生處于課堂的主體地位。(2)針對性原則。教師需設置明確的課堂計劃以及課程目標,如提高學生自我認知。(3)自由性原則。教師需給學生創造自由的課堂情境,給學生營造心理安全感。(4)平等性原則。教師與學生在課堂處于平等地位,不能限制和干涉學生的思維表達。總而言之,教師應讓學生處于學習和活動的主體地位,所有課堂活動的安排都要積極鼓勵學生自主參與,互相尊重彼此的言行,真正促使學生敞開心扉。
2.3體驗式教學在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應用形式
體驗式教學始終圍繞著既突出學生主體性地位,又注重學生個體的多元化需求,同時結合學生的成長特點的核心教學理念。在近年來,體驗式教學在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具體應用形式主要有:(1)情境模仿。教師給學生創設特定情境,讓學生發揮自主性與主體性,通過模仿情境換位思考,讓學生切身感受,深化心理體驗。(2)案例分析。教師選取特定案例啟發學生進行思考、探討并從中獲得一定感悟。(3)游戲參與。教師設置各種互動式心理游戲,寓學于樂,讓學生在參與中進行心理體驗和自我思考。(4)話題討論。通過熱點話題激發學生討論興趣,讓學生通過觀點和思維的碰撞,強化心理體驗和感悟。(5)角色扮演。通過特定的角色扮演讓學生換位思考并切身體會,加深學生的心理體驗。3.結語體驗式教學是課程教學的新形式,強調學生的主體性與師生之間的動態互動過程,這對于當前呈學科化、課程化的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而言富有創新意義,其多元化兼靈活化特色也能夠為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注入新的活力。因此體驗式教學的應用對于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作者:高龍娟 單位:廣州大學教育學院
參考文獻:
[1]劉小青,蔣常香.體驗式教學在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中的應用研究———以《新生心理輔導》課程為例[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2,(30):62-64.
[2]凌子平,馬利軍.論體驗式教學對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J].高教探索,2016,(02):69-71+117.
[3]高飛.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的體驗式教學[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91-95.
[4]邢以群,魯柏祥,施杰,陳隨軍,戚振江.以學生為主體的體驗式教學模式探索———從知識到智慧[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05):122-128.
- 上一篇: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研究
- 下一篇:談如何加強大學生素質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