誦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論文

時間:2022-09-15 04:36:00

導語:誦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誦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論文

古云“品高文自美”,一篇傳世的好文章,必然融較高的思想性和藝術性于一體,謳歌“真善美”,抨擊“假惡丑”。小學生由于受知識、閱歷等限制,雖對其作文的思想水平不能求全責備,但其“主題”必須基于符合社會的基本基本價值和倫理道道德觀,能夠基本上區分美丑和善惡,而誦讀從古至今流傳的好詩詞,好文章,可以使小學生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培養愛國主義情感,提高審情趣。

一、小學生的誦讀的必要性

(一)誦讀有利于提高小學生的思想水平和審美情趣。中華詩詞文章,源遠流長,內涵深刻、意存深遠,博大精深。先秦經典、漢晉文章、唐詩宋詞,及近代佳作,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思想,熱情和信仰,浸染著中華人文精神的優秀基因,其中許多作品思想之高遠,意境之深邃,感情之充沛,語語言之豐富,文字之精煉,音韻之優美,技藝之高超,至今仍放射著璀璨奪目的光輝。“天下為公”的理念,“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風骨,“富貴不能淫,貧賦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操守,“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的胸懷,“位卑未敢忘憂國”、“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精神,“無為而無不為”的智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情操,誦讀優秀的詞章,就如同在與歷史上一批最優秀的大師和智者在對話,就如同在親耳聆聽這些文化、思想、藝術大師的諄諄教誨,有得于誦讀者思想境界的提高,也有利于讀者文藝鑒賞水平和審美情趣的提高。小學生雖沒有條件和能力理解誦讀很多的名篇佳作,但畢竟可以利用他們在一生學習、工作壓力最輕、記憶力最好的時候,由老師和家長選擇一些適合小學生朗讀和背誦的名篇、佳作,“直面經典,不求甚解,但求熟背,終生受益”,以最便捷的方式獲得文學經典的基本熏陶和修養?!白x書破萬卷,下筆若有神”其中蘊含的豐富的哲學、美學、文學知識,將成為開啟孩子們心智的神奇鑰匙,極大地有利于小學生作文水平的提高。在多年的小學語文教學實踐中,我感到,教師除了可以要求學生朗讀、背誦教材所選擇的優秀詩詞文章外,還可以在小學低年級選擇一些朗朗上口的兒歌、民謠、古詩詞、現代短文和段落,在小學高年級選擇部分篇幅略長的古詩詞、古文、現代散文等,有意識地讓他們多背好詩詞、好文章,讓美和高尚在孩子們純潔的心靈中生根發芽,做到開卷有益,受益終生。

(二)從語文學習角度看,誦讀古詩文能提高小學生的語文能力。第一,誦讀古詩文能加深學生的體驗和感悟。教學實踐證明,如果學生能“書讀百遍”,則自然而然“其義自見”,達到自悟,而這種“悟”帶給學生的是成功的自信,是對語文學習的更多的興趣和探究。這種感悟或會意,伴隨著孩子成長,每個年齡段都會有所不同。五六歲的孩子讀“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他的理解是感性的,是眼前四野中的秋草被燒荒后第二年在春風吹拂下的再生;而一個正在經歷人生坎坷的青年則會為小草頑強的生命力而感動,從而激勵自己堅強地迎接生活中的挑戰;一個飽經風霜的老人讀這句詩,則悟出了生命的意義,勇敢、堅定、頑強地接受生活中的艱難困苦,從這些洗禮中得到永生。一旦自我感悟真正融入生命,便成為人一生的精神財富。第二,誦讀感悟的過程,也是提高學生鑒賞能力、想象能力、思維能力和寫作能力的過程。通過誦讀,學生會在頭腦中想象出一幅幅美妙的圖畫,這實際是一個再創造的過程。詩、畫作為藝術品都在激發人的想象,沒有想象便不會有藝術,所以在通讀過程中,學生體味涵詠,藝術鑒賞力便逐漸提高,語感也在潛移默化中得到培養。

當這種積累達到一定程度時,胸中情感自然如“鯁骨在喉,不得不吐”,寫作便是水到渠成之事。所以,誦讀古詩文不僅是在弘揚傳統文化,而且是對學生進行語文能力培養的必要手段。

(三)通過誦讀詩詞,小學生可以學習到重要的寫作知識。第一,從誦讀詩詞中明確感情是文章的生命線,寫作必須有真情實感。感情是詩的生命?!案腥诵恼吣群跚椤?,白居易講“詩者,根情、言苗”,可見寫真情是寫好詩的第一要素。正因為有真攀深沉的情感,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才牽動人們離別的衷腸;岳飛滿懷對祖國的熱愛、對敵人的仇恨,才使《滿江紅》成為千古絕唱;陸游《欽頭鳳》可以說是字字血,聲聲淚,把愛情這一題材發揮到了極致……詩歌如此,同學們的作文更應如此。只有表現出真情實感,才能以澎湃的熱情引起讀者感情和思想上的震動,才能打動讀者。朱自清的《背影》、茅盾的《白楊禮贊》無不滲透作者真摯濃烈的情感。從某種意義上說,說真話、訴真情是寫好作文的關鍵。同學們無論是寫記敘文,還是寫議論文,都應寫出自己的情感,寫下自已的喜怒哀樂,酸甜苦辣,惟有如此,才能寫好作文。第二,從誦讀古詩中激發想像力,使文章具有創造性。高爾基說過:“藝術是靠想象而存在的?!痹姼韪x不開想象,沒有想象就沒有詩歌。賀知章的《詠柳》中“不知細葉誰栽出,二月春風似剪刀”,寫柳葉在春風中逐漸舒展,好像神奇的剪刀將片片新葉剪出來,展現出了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春風和剪刀毫不相干,但詩人充分發揮想象,創造性的比喻喚起讀者豐富的聯想,韻味無窮。新觀念、新形式、新情感、新想象、新語言是衡量佳作的新標準。我們應從古詩詞中獲取營養,激發、培養自已的想像力,便文章的思想得以充分的表現和升華。也只有借助想象,才能把文章與現實生活融合,使之渾然一體,這樣的文章意境才開闊,認識才能有大的飛躍,才能有創造性,而不是人云亦云的陳詞濫調。著書教育家于漪指出:現在學生的作文缺少鈣,一個重要的原因是閱讀量小,想像力差,沒有體現新世紀學生應有的抱負和氣概。因此不妨多讀讀李白、蘇軾、辛棄疾、等詩人的作品,這是小學生補充“鈣”的最佳方式。

二、如何在文章中巧引誦讀過的詩文

(一)直接引用。就是圍繞某一中心或某一話題,從知識積累中把相關名句提取出來為作文所用。直接引用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如:1.引用名句。上午第三節課,我們迎來了語文老師。他“撫尺一下”,將沉浸在下課快樂氛圍中的“鷗鷺”驚嚇住了;接著“滿座寂然,無敢嘩者”,都恭恭敬敬聽從于師命了。然而一呼嚕聲從遠處傳來———糟了,一同學睡熟了!語文老師“伸頸”、“側目”,側耳傾聽那“聲源”。不好,發現了,只見他“奮袖出臂”,跨步上前,一聲厲喝,嚇得那同學“兩股戰戰,幾欲先走”……這是筆者從江蘇南通一考生的一篇滿分作文中截取的一段文字,作者把學過的《口技》中的詞句生動貼切地運用到自己的作文中,語言俏皮,略帶夸張。2.名人+名言+內涵。春天是什么?是白居易“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的紅花綠波;是志南“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的和風細雨,是韓愈“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的柔滑朦朧;是孟浩然“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的鶯囀花香。這段文字靈活引用詩人詩詞中的名句來描述春天的美景,讓人備感親切美好。3.名人+名言+感悟。陶淵明的“阡陌交通,雞犬相聞”,讓我明白理想就是百姓安居樂業、和睦相處的美好圖景;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讓我懂得理想就是先人后己、憂國憂民的高尚情懷;蘇軾的“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讓我體會理想就是人民幸福團圓的美好祝愿;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讓我感悟理想就是赤膽忠心的一腔浩然正氣。此段文字主題集中,全文通過引用詩文名言,詮釋了作者對理想的認識,語言多用排比,富有氣勢,給人一種比較“大氣”的感受。再看看下面選自2003年的中考滿分作文的語段:“3”是一只耳朵,是聆聽。聆聽著無限憂傷,聆聽優傷的傾訴。于是,我們有了“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的悲涼無奈;有了“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的傷感愁情;有了“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腸斷白蘋洲”的失望悲切…“4”是快刀,是豪放。于是,我們有了“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豪情壯志;有了“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豪邁胸襟;有了“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的豪言壯語……上段文字中所引用的詩詞名句,我想大家都很熟悉,而作者卻通過獨特的構思將這些詩詞名句有機地聯結了起來,不僅道出諸位方家名流的萬種風情,增加了行文語言的文采,更為自己中考作文獲勝增加了至關重要的籌碼。然而,我們許多同學卻僅僅讓這些詩詞名句停留在了記憶中而沒能理解的基礎上靈活運用。如能稍加點化,我想你也一樣可以做到落筆生花。公務員之家

(二)改動字詞。就是將詩文篇章的某些字、詞稍加改動,顯得新穎獨到、妙趣橫生。1.勸君更盡一杯酒,與爾同消萬古愁。這是一則廣告,改動了人們熟知的名句,加深了別人的印象,起到了很好的宣傳效果,可謂新穎獨到。2.:不過劉禹錫的陋室是“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齊先生的這間陋室嘛,則是“苔痕上墻綠,草色室中青”。(《市長》)文中改動劉禹錫《陋室銘》句子中的詞語,來表達對主人的敬意,也緩和了當時談話的緊張氣氛。

總之,誦讀詩文對于小學生的語文學習百利無害,不僅可以提高小學生的文學素養,更能提高小學生的寫作水平,把古詩文運用到自己的作文中不僅開發了古詩文的又一功能,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而且使文章語言生動形象,幽默風趣,有文采,也能顯示作者健康向上的審美情趣和深厚的文化積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