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學生養成教育家校合作研究
時間:2022-09-06 03:49:18
導語:一年級學生養成教育家校合作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小學階段,尤其低年級是學生養成良好習慣的關鍵時期。家校合作是學校與家庭攜手共同促進學生成長的一種教育行為,能營造互動、溝通、協調、一致的家校合作關系,起到同向、同步的教育合力作用,共同促進學生的道德品質、行為習慣等方面的健康發展。作為一所新建學校,我們把家校合作作為學生養成教育的一項重要工作。
【關鍵詞】家校合作;家校互動;養成教育
葉圣陶先生曾說過:“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由此可見,在基礎教育的小學階段,德育應以學生行為習慣養成的教育為主,把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落到實處,扎扎實實地抓好學生的養成教育意義重大。因此,養成教育在小學德育工作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雖不是教育的全部,但卻是德育中最“實”的部分,是看得見、摸得著的,是德育“質”的指標。我校是新建學校,本學年一年級只有103名學生。他們剛剛從幼兒園步入小學,在行為習慣上存在很大的可塑性,許多好習慣都尚未養成,他們就像一張白紙,等待著我們在上面描繪豐富而美好的畫卷。因此我校將養成教育作為德育工作的重點內容,決定以習慣培養為目標,通過對學生行為習慣和學習習慣的培養教育,從而引導其在生活中自覺養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為今后的終身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我們知道,家校合作是學校與家庭攜手共同促進學生成長的一種教育行為,能營造互動、溝通、協調、一致的家校合作關系,起到同向、同步的教育合力作用,共同促進學生的道德品質、行為習慣等各方面健康發展。在實踐探索中,我校充分意識到家校合作的重要性,讓學校和家長成為學生習慣養成教育的合伙人,調動了家長的積極性,發揮了家長的積極作用。
一、家校協同,落實“養成教育”
(一)入學第一課,家校聯系進行中。養成教育對不同年齡的學生有不同的要求,低年級學生主要是以生活習慣、衛生習慣和學習習慣等養成教育為主。由于每個人都有復雜的思維、豐富的感情、繁多的生活及學習內容,所以,對學生的養成教育不能孤立進行,它們之間是相互融合、相互影響的。一年級是學生生活歷程中的重要轉折點。上小學之前,學生主要在家庭或幼兒園接受教育,活動的主要形式是游戲,而進入小學以后,他們的主要任務是學習,要堅持課堂學習,遵守學校紀律,學會過集體生活,學習環境和要求與之前大不相同。為了讓學生盡快適應小學環境,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小學和幼兒園的銜接,注重學習的趣味性。考慮到以上因素,我校在開學初就編制了新生入學親子共讀手冊,明確告知家長學校的作息時間表、班級課表、入學準備等事項。入學準備方面包含學生篇(學習物品準備、生活用品準備、文明禮儀規范、課堂常規、課間常規、校園安全、校園衛生)和家長篇兩大部分內容。附:新生家長課堂邀請函尊敬的家長:您好!您的孩子即將跨入小學的大門,我們真誠地感謝您對我校的信任與支持。也正因這份責任感,我們需要對剛入學的新生進行系統的常規教育,以便能讓他們盡快適應小學階段的學習生活。同時,也是為孩子的良好品行、學習習慣的養成奠定基礎,希望您能和我們一起投入到這項工作中來,共同為孩子的健康成長而努力!(二)儀式參與,互動中更融合。只有15名教職工和103名學生的升旗儀式怎么舉行呢?內容、形式可以怎樣呈現呢?學校從多角度出發,強化課程管理意識,把升旗儀式納入課程管理,從講話內容到參與形式都做了改革,進一步規范了升旗儀式,在傳統的升旗儀式程序———出旗、升旗、國旗下講話、學生宣誓的基礎上,統一主題,創新形式。首先,學生發展中心根據學校本學期的工作計劃結合重大節慶日,確定每周主題,制定升旗計劃。其次,邀請教師、學生、家長共同參與,增加互動,融入活動。如開學第一天,學校舉行一年級新生入學儀式,全體教師、家長參與,共同見證了孩子的啟程。第二周的周一恰逢教師節,升旗儀式圍繞“秋日滿園情感恩教師節”主題展開,安排了學生講話、現場采訪互動、校長為教師獻花等環節。更讓人難忘的是,家長代表自發贈送錦旗,為教師們送上節日的祝福。下午,家長代表還參與了慶祝教師節班會課活動,增強了主人翁意識。第六周的主題是“環保”,一(2)班的家長志愿者們主動領取任務,出謀劃策,精心構思、創編了一部精彩的情景劇。家長自編自導,彩排走場,全程參與,活動效果較好。第十三周的活動主題是“感恩”,一(3)班的家長錄制了語音視頻,為孩子們送上祝福和期望。有的孩子聽到自己母親的寄語,眼淚情不自禁地流了下來。當家長收到孩子們的現場視頻后,也是感慨萬分。教育無痕,有愛最佳,走心的教育一定能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三)多種課程,聯動中育新苗。在養成教育工作中,可以說,學校是養成教育的主陣地,家庭教育是養成教育的第一課堂,社會是養成教育的第二課堂,更是養成教育成果的展演舞臺。為了將學生養成教育落到實處,學校將良好的行為習慣的培養作為課程來開發和實施。1.家長學校課程我校根據實際情況,將家長學校活動設計成一系列的課程,家校合作接地氣、有活力、見成效。在學校的第一次家長會上,校長組織并參與了全過程,從學校的建立與現狀、學校校徽的設計與解讀、辦學理念貫徹實施的途徑三個方面與家長進行了長達3個多小時的交流;在第二次家長會上,學校將學生常規管理的具體要求一一向家長說明,語、數、英三科教師就本學科的學習要求與家長進行了深入的交流,明確家庭教育的內容和方法;在班級家長會上,教師與家長互動,共同總結了學生入學一個多月來的各項表現。此外,學校開放日活動,讓家長參與孩子一天的學習和生活,見證孩子良好習慣的養成過程。2.親子共讀課程我校從2018年10月起,正式啟動“親子共讀”第一階段的行動計劃,首先分三個時間段進行班級讀書漂流活動,學校提供共讀書目,要求家長和孩子每天閱讀半小時,并且通過讀一讀、講一講、演一演等形式進行互動,每天在班級群里打卡,分享閱讀心得。三個班交流結束后,舉行第一階段的閱讀展示活動。根據工作安排,搭建家校合作交流溝通的平臺,我校于2018年11月23日舉行了以“閱讀,成就精彩童年”為主題的家長開放日暨親子閱讀展示活動。“親子共讀”第一階段結束后,教師組織學生進行閱讀考級活動。在活動現場,學生們接受三個小考官的考驗!順利答對就可獲得“過關”的認可,集滿三次“過關”,自己的“閱讀護照”上就可以蓋上一個大大的“閱讀星”獎章,并獲得精美的小禮品。閱讀考級之后,學生們迎來具有挑戰性的游戲競猜活動。緊張而熱烈的活動得到了家長的一致好評。
二、新媒體融入,家校零距離
開學初,學校及班級紛紛建立了家校合作微信群、QQ群。通過這些媒介,讓家長了解學校的辦學理念、規章制度,使家長對學校更放心。(一)每日午餐秀。每天中午,校長室都會拍攝上傳午飯情況。午飯合理的搭配、漂亮的花色,讓家長隔著手機屏幕都能聞到飯菜的香味;就餐前井井有條的準備,就餐過程中為學生發放紙巾、盛飯盛湯的情景,讓家長看到了教師和工作人員悉心的照看,感受到了學校工作的用心;學生們飯前飯后整齊的坐姿、食堂內安靜的氛圍以及吃得光光的盤子,讓家長看到了孩子在集體生活中的成長和進步,得到了家長的好評。(二)智慧移動小課堂。為了幫助家長有效地進行課后輔導,配合教師督促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學校開發了“智慧移動小課堂”課程。每天,任科教師根據當天的授課內容進行視頻制作,共享在班級QQ群,家長只需下載就可以指導孩子觀看。如此一來,課堂從學校遷移到了學生的家中,家校聯系更加緊密。
三、深入家訪,讓我們的心相連
隨著現代化通信工具如QQ、微信的普及,“家訪”在許多教師的意識中逐漸淡化,家訪這項工作也逐漸被忽視。為了深入貫徹落實《教育部關于加強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導意見》的精神,搭建家校溝通的橋梁,結合學校工作實際,我校積極開展了“老師到家”家訪活動,讓教師們真實地深入學生的原生家庭,讓教師與家長促膝長談,全面了解學生的成長情況。帶著對學生的關愛,帶著對家校合作的誠意,學校所有教師都利用下班時間完成此項工作,得到了家長的一致好評。回顧總結,在家訪活動中我們有如下收獲:第一,家訪為家校攜手培育學生提供了最直接的機會,讓教師了解了學生的家庭表現,也讓家長了解了孩子的在校行為。頻繁的家校聯系能促使學生變得更好。第二,家訪以學生為鏈,讓教師了解學生的個性,探知家長的想法,與家長、學生面對面交流,增進了教師與家長的感情。“親其師,信其道”,家長和學生感受到學校、教師對自己的關愛,體會到自己的價值,內心深處會獲得滿滿的正能量,會更加熱愛學校,熱愛教師,從而也會喜愛學習。第三,家訪使家長敞開心扉,也讓教師明白:一個學生在班上不過是幾十分之一,而在家長心目中卻是百分之一百,是一個家庭的全部。家長無不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每個孩子都是家庭的明天和希望。家訪讓教師們更加感受到“一個也不能放棄”的責任和意義。第四,家訪可以引導家長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好習慣,通過溝通,家校共同尋找孩子的成長策略,幫助其健康快樂地成長。新課程改革明確指出:學校教育不可以再局限于學校之內、課堂之內,必須尋求社會各方面的支持與配合。有人說:“教育從來都不僅僅是學校的專利,完美的教育需要家校社會的良好互動”。家庭和學校,是學生成長的兩個重要環境,對學生的教育和成長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為此,如何更好地構建家校溝通與合作的協作教育模式,充分利用家長資源來管理和教育學生,構建“德育合伙人”的家校育人模式,是我們今后要努力的方向。筻
作者:解維麗 單位:江蘇南京市江寧上坊新城小學
- 上一篇:淺談職業素養提升課程體系建設
- 下一篇:未成年人思想品德養成教育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