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游戲化在幼兒科學探究活動的運用

時間:2022-11-12 11:39:53

導語:課程游戲化在幼兒科學探究活動的運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課程游戲化在幼兒科學探究活動的運用

摘要:科學探究是開展幼兒園科學教育的基本方式,我在實踐中融入課程游戲化的理念,具體采用了探究情境游戲化、探究過程游戲化、探究材料游戲化與探究主題游戲化的策略,經過教育觀察與分析,發現這些活動有助于促進幼兒科學領域發展,并帶動幼兒的全面協調發展,產生了正面的實踐成效。誠然,在科學教育活動中要遵循幼兒身心發展規律,并體現科學活動的內核,為幼兒構建快樂而有意義的游戲化活動課程。

關鍵詞:科學教育;幼兒教育;課程游戲化

《指南》中多次強調“游戲”的重要性,處于游戲狀態下的幼兒最具有積極性和主動性,會全面調動各方面智能參與活動,吸收新的經驗。“探究”本身便與“游戲”具有很高的相似度,教師不妨借鑒課程游戲化的理念改進科學探究活動,以幼兒喜愛的方式開展科學探究,使之以符合幼兒身心發展規律的方式展開。

一、探究情境游戲化,促進直觀感知

科學探究活動要通過情境來引出,當處于一定的情境下,幼兒才能感知科學與實際的關聯,對科學現象產生興趣[1]。在教育實踐中我為幼兒構建多媒體情境和生活情境,并使之以最接近幼兒游戲生活的形式表現出來,以消除理解屏障,讓幼兒以直觀的形式去感知。例如,“小氣船”活動是一個純粹的實驗探究活動,教材中僅給出了關于模型制造的圖示。雖然幼兒們樂于動手嘗試,卻難以理解其中的原理。于是我在一次活動中先以多媒體給幼兒展示了一個動態情境:一個氣球突然消了氣,于是一下子從小朋友的手里“嗖”的一聲飛走了,筆直地往前沖。這個生動的情境調動了幼兒們的生活聯想。幼兒濤濤說:“我自己玩氣球,有時也會這樣?!苯處熢倥c幼兒一起分析:“為什么氣球會往前沖?”經過思考,幼兒們發現當氣球往后排出空氣時,就會形成一股向前進的推力。當幼兒能夠直觀地把握力的原理時,再進入有關“小氣船”的實驗操作教學,便會簡單得多。幼兒的思維活動以形象思維為主,接近生活實際的情境遠比被簡化的抽象模型更具有啟發意義,更接近幼兒的接受能力。

二、探究過程游戲化,加深幼兒體驗

在科學探究活動中,每名幼兒都會成為一個小小科學家,教師在引導他們開展研究與思考的同時,也要讓他們感知游戲的樂趣。教師可設置一定的游戲活動,加深幼兒的體驗。為了引導幼兒認識科學現象的本質,常會開展多次對比性的活動,探究游戲也可逐步深入[2]。例如,開展“平衡的奧秘”科學探究活動時,教師向幼兒出示鋼絲和一個人形的紙卡,叫他“冒險小子”:“冒險小子想要走鋼絲,試一試,看你能讓他在鋼絲上平衡起來嗎?”幼兒們嘗試直接擺弄紙卡,讓他在鋼絲上固定,沒能成功,于是借助外力。幼兒們嘗試將彩紙、牙簽粘貼在“冒險小子”的腳上,可是小人還是摔倒了,于是開始嘗試使用有一定重量的東西,如橡皮泥。幼兒們使用了不同重量的橡皮泥,最后發現只有當兩邊橡皮泥的重量相等時,才能夠實現平衡。有別于傳統的科學教育活動,以上案例中的探究活動完全成了快樂游戲的過程。教師提出的探究任務形同于一個挑戰性的游戲目標,激發了幼兒們解決問題的主觀意愿。在游戲興趣的激發下,幼兒們積極參與探究。在整個活動過程中,幼兒的精神非常專注,在快樂的游戲中達到了科學教育的目標。

三、探究材料游戲化,拓展活動空間

科學探究中使用的材料多為特定的教具與學具,這些材料簡便易用、操作方便,但是教育目標過于外顯,幼兒易于失去興趣。教師可使用游戲化的生活材料,讓幼兒接觸和操作自己最為熟悉的物品,通過親身試驗來自主感知和分析。與此同時,活動空間也得到拓展,從抽象化的科學情境延伸到生活情境中。例如,教學“奇妙的螺旋”時,課程的重點在于引導幼兒認識螺旋結構所產生的力量。于是我在活動中提供了糖果紙、火腿腸、毛巾和扭扭繩,讓幼兒完成四個任務:包糖果、擰火腿腸、擰毛巾、整理扭扭繩。幼兒們在動手操作的時候發現自己正在制造螺旋結構,正是這種結構的力量包裹住了糖果,擰開了包裝得嚴嚴實實的火腿腸,擠出了毛巾中的水分。當幼兒完成游戲操作后,教師再結合洗衣機渦輪、馬桶沖水等生活現象進行講述。材料是幼兒開展科學探究的中介,材料與幼兒生活的關聯性越高,活動過程也就越是生動,越能夠激發幼兒的參與興趣[3]。游戲化的材料拉近了幼兒與科學的距離,讓幼兒感到科學不再遙遠。經過本次探究活動,幼兒對生活中習以為常的現象有了新的認識,認知能力上升到了更高的層次[4]。

四、探究主題游戲化,創設生成課程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指出:“教師要善于發現幼兒感興趣的事物、游戲和偶發事件中所隱含的教育價值,把握時機,積極引導。”我在教育實踐中嘗試將科學探究的主題游戲化,即由幼兒的興趣引發探究主題,讓幼兒自己決定研究什么,創設生成性課程。例如,在一次秋游活動中,我引導幼兒觀察秋天落葉的現象,但是幼兒卻突然提問:“為什么落葉會飛來飛去呢?”有一名幼兒說道:“因為有風?!薄帮L是什么呢?”于是我生成了新的課程“風是什么”,首先師幼一起交談,說說有風和無風狀態下的感受。教師再請幼兒嘗試自己制造風,幼兒發現當有風時,一些較輕的物品就會飛起來。最后教師再引入“空氣”的概念,讓幼兒知道風源于空氣的流動,消除幼兒的困惑。幼兒們天生對各種自然和生活現象充滿好奇心,對成年人來說最平常不過的小事,在他們看來也十分有趣。教師要認真對待幼兒提出的問題,在幼兒主動產生疑問的過程中,便包含著生成新課程的契機。當幼兒已經產生了興趣的火苗時,教師不要輕易放過,而應加以引導,使探究成為解決內心疑問的快樂發現之旅。

綜上所述,教育實踐證明,將科學探究情境、過程、材料以及主題游戲化,有助于提升教育成效。科學是幼兒學習與發展的重要領域,將課程游戲化理念運用于科學探究活動中,符合科學的本質規律,具有幼兒心理學上的依據。教師要針對以往科學探究活動中的問題,從情境、過程、材料、主題等方面入手,全面調整活動實施策略,讓幼兒發自內心地愛上科學,促進幼兒科學探究的協調發展。

參考文獻:

[1]王軍.立足課程游戲化建設促進幼兒自主科學探究[J].基礎教育研究,2016(6):79.

[2]林霞.基于《指南》實踐談幼兒科學集中活動的困惑與思考[J].幼兒教育研究,2018(5):13-15.

[3]季金亞.游戲材料“我”做主:淺談在課程游戲化的推進中游戲材料的投放[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6(7).

[4]陳曉娟.課程游戲化精神引領下幼兒園生成性課程的實施策略[J].早期教育(教師版),2017(12):18-20.

作者:劉丹鳳 單位:江蘇省昆山市裕元實驗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