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教育的缺失及影響
時間:2022-07-13 10:39:12
導語:藝術教育的缺失及影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從人類文明伊始,社會的進步就離不開創新。無論是西方的希臘、羅馬文化,還是中國的兩漢、盛唐文明;無論是中國的四大發明,還是西方的工業革命,沒有創新,就沒有今天的一切。所以,當前的中國應該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重視創新,為此,政府還前所未有地將“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予以推動,希望依靠全民的努力,使我們的國家進一步發展,迸發新的活力。“雙創”活動在全國如火如荼地進行著,各種創業園區,創新工場如雨后春筍開遍大江南北。可是,從近些年的反饋來看,情況似乎并不理想。就拿創新的主力軍高校大學生來說,大多數所謂的創新創業就是例如收發快遞、開網店、開小超市等生意,真正有技術含量或者新鮮創意的項目鳳毛麟角,這并不是我們想要的效果,我們不禁要問為什么?
1到底為什么創新
創新的目的是什么?很長時間,我們似乎沒有搞清楚為什么要創新,或者說沒有全面理解創新的目的。中國經濟高速發展三十年,GDP從兩位數的增長下降到個位數,在這種情況下,人們的第一反應就是利用創新來推動經濟重回高速發展的軌道。誠然,經濟是基礎,是要決定政治、文化這些上層建筑的。但是,一切向經濟看齊,是不是也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如果沒有文化的發展,沒有藝術的熏陶,創新從何談起?經濟發展,需要文化和藝術的滋養與反哺,回望中國歷史,漢唐盛世,文化藝術何其繁榮。那時候,中國人不斷地推陳出新,而且積極地融合外來文化,繪畫方面融合了西域諸國的畫法;從龜茲、樓蘭等西域諸國學習并創新出新的舞蹈;書法打破了二王的藩籬,出現了顏真卿、柳公權這些大書法家;詩歌更是到了一個巔峰。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唐朝才成為當時世界最強的國家。如果沒有這些文化藝術的成就,大唐帝國的世界最強成色還剩幾分?其他民族和國家還會來學習什么?今天的中國,國民生產總值世界第二,在其他國家看來,中國的經濟實力已經足夠強悍。可是,一談到文化,我們卻不得不汗顏。歷史的車輪已經在21世紀走過將近20年,可我們仍然只能拿著老祖宗留下來的東西向別人展示。中國文化曾經是多么繁榮,而在當代,卻沒有多少能拿得出手的文化藝術成就。這是偶然嗎?當然不是。這恰恰是因為我們沒有全面地理解創新。創新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經濟發展,政治、文化、藝術等方面都要進行創新,只有全方位、多層次地創新,這個社會才能整體性地進步,并且各方面相互協調促進,猶如人體細胞的新陳代謝,不斷進步與發展。而令人憂心的是,中國的創新與發達國家還存在較大差距,這是為什么?
2創新的動力來自哪里
什么是一個國家不斷創新的動力所在?教育、人才、經濟基礎……這些老生常談的內容。筆者認為,當今中國的教育體系缺乏對學生藝術方面的培養,這是造成創新乏力的一個重大原因。遠的不談,拿近鄰日本舉例。日本的很多產業處于世界領先水平,如醫療器械、精密儀器、工程裝備制造、化工產業、機器人產業、動漫產業等。此外,在現當代藝術方面,日本也有許多大師級人物享譽世界,如田中一光、杉浦康平、原研哉等。日本有如此成就,和他們對待藝術的態度有很大關系。在日本的教育體制中,從幼兒園到高中,每一階段均有藝術必修課。在高中以前,學校側重培養學生對藝術基礎的認知,而在高中教育階段(15~18歲),學生需要從4門課程中至少選擇1門課程,它們是音樂、美術、手工和書法。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日本學生,藝術修養自然強于中國大部分同齡人。當這些學生投身各行各業時,必然會有更多的靈感閃現,那么創新就是順其自然的事情。反觀我國,從小學到高中的藝術課程,除去一些教育發達地區,大部分都需要為所謂的主課讓路。在高考的指揮棒下,衡量一個學生好壞的指標就是成績。除了語數外等科目,其他課程全部需要讓路。試問,這種類似機械制造似的教育模式培養出來的學生,還期望他們有什么創新能力?從小學到高中,一遍一遍地做著重復的習題,而一個沒有藝術素養的學生,就如一張普通的黑白照片,缺少斑斕的色彩,何談閃耀?現代物理學的奠基人愛因斯坦,是一位出色的小提琴手;德國物理學家普朗克,業余時間也是一位半專業級的鋼琴家;文藝復興巨匠達•芬奇,除去藝術成就外,在物理、醫學、軍事等領域也有很高的建樹。這些例子都說明藝術對于一個人、一個民族和國家的創新來講是多么重要。
3創新路在何方
理清了創新的目的與動力,如何照此付諸于實踐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為這涉及到中國教育體制、人們思維觀念等多方面的事情。在一個競爭如此激烈的擁有超過13億人口的大國,在一個如此快速發展的時代,想要學生們去學一些不能立即見效,無法拿來吃飯的藝術文化,何其艱難。但是,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才需要從國家層面出手。作為決策層,必須高瞻遠矚,要為中國的下一代負責。國家可以用一種漸進的方式,例如可以在小學到初中增加類似書法等傳統的中國藝術課程,將這些課程的成績作為進入高中甚至大學的一個參考指標,在此基礎上,逐漸增加其他藝術門類的課程。只有真正地向這個方向行動起來,我們才會有越來越多的創新型人才。
作者:吳旭 單位:黑龍江大學
參考文獻:
[1]王一川.當代藝術創新人才及其創新素養[J].藝術百家,2011(06).
[2]曾繁仁.現代中西高校公共藝術教育比較研究[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9.
- 上一篇:藝術教育培養大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 下一篇:淺談技工學校法制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