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學校藝術教育發展論文
時間:2022-10-17 09:27:22
導語:農村學校藝術教育發展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2014年,教育部圍繞加強學校藝術教育工作出臺了若干意見,要求大力推進當前形勢下的學校藝術教育。這一“頂層設計”為各級學校的藝術教育、美育工作提供了指南。但是,基于西部鄉村學校“藝術教育”發展的實際和陜西基層農村社會文化發展的現實語境,學校藝術教育的質量提升和內涵深化,在很大程度上還得取決于地方社會文化發展狀況的改善,依賴于新的鄉土文化“命運共同體”的培育。藝術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關鍵所在,而整個素質教育又是新型鄉土社會的基礎環節。置身鄉村文化背景下的農村學校,在面對日益趨向“文化主體空心化、審美經驗荒漠化、鄉土文化多元化”的鄉村流動型社會時,其藝術教育開展的資源配置、參與對象、接受主體、輻射效應和價值取向等,也要隨之而變,藝術教育的各類扶持政策和新農村文化建設的惠民政策,應該如何實現有效的統一。為此,筆者結合自身對陜西新農村文化建設現狀、農村義務教育學校藝術教育狀況的調研,提出當前要在鄉村文化治理的視野下,重新觀照和定位鄉村美育和文化的重建,從系統論、實踐論的角度,厘清藝術教育在鄉村文化生成和重構中的基礎性、先導性作用,進而為倡導“藝教當先”的鄉村基礎教育發展和文化復興方案做出學理分析。力求將發展鄉村美育、整合基層資源、服務公共文化、實現協同治理的價值取向貫穿于陜西省推進農村學校藝術教育發展的“文化治理”進程之中。
1“文化治理”對當前陜西鄉村文化復興的內涵要求
當前中國的鄉土社會問題,毫無疑問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用“文化治理”視域來觀照。關于“文化治理”問題的研究,近來在話語轉換上逐漸立足中國語境,趨向“本土化”。“文化治理”在西方語境中源自福柯,關注權力規制、統治機構和知識形式及其再現模式。根本意涵在于視其為文化政治場域,亦即透過再現、象征、表意作用而運作和爭論的權力操作、資源分配,以及認識世界與自我認識的制度性機制。更多的是從權力運作的角度對文化政策、資源配置和秩序運行所進行的考察。這一取向主導著晚近的西方學術研究。而近幾年來,國內學界引領社會主流意識形態,從國家到社會層面對“文化治理”重視較多、話語喧嘩。不同于西方語境中的考察角度,國內強化了“文化治理”概念意涵中包容性發展的文化觀念,更多的是從社會建設與和諧世界觀的角度進行理解。強調國家通過制度安排,利用和借助文化的功能以克服與解決國家發展中的問題。如胡惠林認為:“文化治理的特征是通過主動尋求一種創造性文化增生的范式實現文化的包容性發展,這是文化治理與文化管理最突出的差別。實現從文化管理向文化治理的轉變,具有國家治理的意義,標志著國家文化治理主體的多元性,這是國家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現代化的重要標志。”[1]圍繞語境移植和話語轉換,“文化治理”被視為國家治理的核心要素和重點環節之一,是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部分。對“文化治理”等國家現代化能力和體系的強調與轉換,既是一種話語的移植,也體現了國內從理論到實踐層面的一種自覺的文化反思精神。基于此,本文所謂的“鄉村文化治理”,強調通過文化治理實現農村的社區意識重塑,而這種社區意識的核心在于生成新的大眾“審美團契”[2](即通過鄉村日常生活中的審美共通感的營造來形成心理歸屬感和群體認同感)。以文化治理視域反觀當前農村邁向“新型城鎮化”的實踐路徑,就更要強化文化會通、文化認同特質。簡言之,深入推進“新型城鎮化”戰略,在文化治理角度既需要改變傳統文化的“鄉土習性”,又要應對當下的都市消費文化語境,重構“新鄉土文化”的基本形態和價值體系,如此才能消除文化生態的異質性和“區隔化”,防范“鄉土人”走向“邊緣化、游離化”,從“二元對立”真正過渡到“城鄉一體”,最終實現“新型城鎮人”的文化蛻變。通過立足于陜西各地農村的大量調研,我們看到處于“城鄉文化對立、融合”背景下的陜西鄉村,在鄉土文化建設方面的問題最為突出、也最具代表性。主要體現在城鄉文明的對立和沖突加劇、城市文化對鄉土文化的沖刷和損蝕嚴重,城市發展空間和資源對鄉土空間的擠壓、侵占導致的鄉村文化結構失調與文明斷裂較為明顯。城鄉日常文化形態在“一體化”過程中“負能量互動”較多,農民參與文化建設的熱情不夠,經濟利益和消費取向主導下的鄉村文化倫理和審美經驗被割裂,農民的心態整體懈怠、浮躁、功利化。鄉風鄉俗變化劇烈,價值觀博弈十分明顯。毋庸諱言,在當前文化轉型的過程中,陜西鄉村既是“新型城鎮化”建設的主陣地,更是“美育國民、文化復興”的“后花園”,彰顯著多元、流動時代文化傳承的典型性和異質性。在其文化建設中要強化“文化治理的整體觀和認識論”。同時,文化治理中不能千篇一律、割裂傳統,要重視鄉土文化的多樣性特質。因為,西部鄉土空間的藝術生產、日常話語承載著民眾的活態經驗和詩性智慧,凝結了民間社會和地方人文的變遷,因而關于西部鄉村的文化建設和文化治理研究需要特別關注和開掘鄉土文化的歷史性、地方性建構的“習性”。相較于偏遠山區的“攻堅扶貧”“文化蠶食”局面,城鄉混生地帶、新興小城鎮社區的規模發展所形成的“文化鄉愁”的消散更值得關注。伴隨著近年來的大規模城市建設的擴張,新型城鎮化直接帶來了陜西鄉村文化生態和農民日常生活的巨變。面對鄉村未來不確定性的困惑和焦慮,成為農民主體在鄉村文化生態系統中的常態反映。通過訪談、觀察,我們發現:就日常文化形態而言,鄉村文化治理面臨的最大現實困境是鄉村傳統價值觀的失范、農民日常生活經驗的失措和村社文化內涵建設的失位。突出表現在:面對“空心化、失血化”嚴重的窘境,農村傳統文化習俗越來越淡漠和消解,新文化習俗越來越功利化、奢靡化,鄉村日常交往的種類和方式減少,農民人文的情感聯絡和溝通越來越被功利化的博弈、爭斗和算計所替代。農民享樂之風日盛,生活懶散化加劇、對城市文化“負能量”接受較多。青少年對流行文化的價值取向片面的接受令人擔憂,青年賭博和中老年婦女秧歌,成為農村兩種最為常見的日常文化生活形態。作為農民接受公共文化服務的資源如農家書屋、文化體育站點等缺乏有效運作,許多地方的鄉村文化建設或者依靠簡單的“輸血”,或者追逐模式化表象化的“鄉村旅游文化”建構,鮮見具有內生動力式的深度文化建設舉措。更多的是依靠極個別農民“自樂班”支撐的村民文化,成為陜西最為常見的村落公共文化形態。“文化凋敝、價值失范”的境況在當下陜西農村屢見不鮮,造成了對本就處于資源配置劣勢的鄉村教育的重大影響。我們在走訪調研中發現,在18歲以下的鄉村青少年群落中,盲從、享樂、奢靡、時尚特質成為主色調,青少年所談所想距離中小學教育的實際很遠,基本上都是網絡熱點和游戲話題,折射出學生的價值觀深受低俗之風的影響。基層農村的婚喪習俗,整體上走向禮儀簡易化、物質攀比化。總而言之,價值失范、人情淡化很嚴重,傳統鄉村的文化積淀和風范面對消費主義的沖擊消失殆盡,體現出城鄉文明形態和文化形式的深層沖突,以及鄉村文化秩序缺乏調控的盲目狀態。傳統鄉村社會傳統中注重“倫理本位、情誼向上”(梁漱溟語)的素質愈顯稀薄。面對如此情勢,當下的鄉村文化建設可謂任重而道遠。于是,針對陜西新農村的文化治理模式及其與鄉村藝術教育資源的互動研究,我們認為,農村的文化自覺和文化重建目前還很缺乏,基本處于“輸血和真空”,因而“藝術教育荒漠化”嚴重,文化治理的現狀和趨勢,對于鄉村藝術教育資源開發、環境重構影響深遠。畢竟,“中國傳統社會的特殊性正在于社會組織各層次的整合是依靠文化系統的功能實現的。發揮文化系統功能的前提是用某種思想方式將各種觀念與價值結合為統一的整體”,[3]這種文化系統功能的存在或顯現,需要通過觀念整合,重建價值信仰體系。對當下的鄉村而言,當作為“超穩定結構”的社會文化模式被拆解、重構時,更需要一種系統化文化治理的自覺。簡言之,“鄉愁記憶”需要在全新的鄉風、鄉俗、鄉禮、鄉情中浮現。
2農村學校藝術教育發展現狀及其與當前鄉村文化治理的斷裂
文化治理對陜西鄉村文化復興提出了新的內涵要求,而解決當前的農村中小學藝術師資隊伍,也是為新農村、新城鎮的文化建設培育生力軍,提供一線的源頭活水。沒有新的文化主體的漸進成長和全面參與,鄉村文化精神生態系統的重建難以想象。同樣,在深入推進“新型城鎮化”的國家戰略和“文化強省”的地方戰略的大背景下,陜西農村文化治理問題也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如何借助中小學藝術教育隊伍,實現鄉村美育的理念引導和實踐指導,是一個需要文化部門、教育部門共同發力、合作共建的緊迫現實課題。從文化治理的角度審視陜西農村學校的藝術教育建設實踐,我們的研究思路就必然地要側重于“兩個系統”的視域:第一個系統是縱向系統,即在“地方藝術教育師資隊伍的大系統”中探討解決農村中小學師資問題,實現“制度設計”的一體化思考,最終力求達到教育系統內的整合。第二個系統是橫向系統,即在新型城鎮化、新農村戰略下,結合基層鄉村審美教育和文化建設語境,在“鄉土藝術教育和文化建設的大系統”中反思、統攝農村藝術教育師資建設,力求倡導社會力量協同參與文化重建,以形成全新的鄉村文化共同體。近年來,通過一線調研,對當前我省農村中小學藝術教育的基本開展情況、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做了大致的梳理和匯總,形成了基本的判斷和總體的認知。即:目前各地對藝術教育的重視程度不一,特別是美育在素質教育中的基礎性地位、在新時期的特殊功能、價值取向等總體認識還不夠深入。藝術教育(美育)仍是整個教育事業中的薄弱環節,主要表現在一些地方和學校對美育育人功能認識不到位,重應試輕素養、重少數輕全體、重比賽輕普及,應付、擠占、停上美育課的現象仍然存在;資源配置不達標,師資隊伍仍然缺額較大,缺乏統籌整合的協同推進機制。而作為薄弱地帶的鄉村藝術教育,受城鄉二元結構影響,教師資源分布不均衡,教師的生存處境和成長環境逼仄,因而在從業過程中出現人才流動現象較多。具體表現在推行美育過程中,人員、經費、監督缺乏,中小學處于被動應付檢查和簡單對付課程的狀態;開課率不足、教育內容和載體單一、活動參與面小、沒有體現地區日常生活和社會文化的特點。藝術教育在應試教育的功利化語境中顯得邊緣化,尤其缺乏理性指導和專業規范。伴隨著當前生源銳減、合校并校的趨勢,農村學校缺乏藝術教育的頂層設計和制度保障體系,藝術教育的評價制度和教師發展計劃尚未建立,這些問題制約了藝術教育育人功能的充分發揮。表現在農村中小學藝術師資隊伍方面的突出問題是受人事編制、地區人才就業政策的影響和制約,“入口不暢”。教師隊伍配備準入不夠,供求矛盾突出,近年來過多地依賴于免費師范生、“振興計劃”等集中招教補充人力,但依舊嚴重不能滿足地方需求;教師學緣結構、年齡結構和知識結構單一、狹窄,老齡化、非專業化嚴重,不能滿足當前專業藝術教育與公共藝術教育相互銜接、相互融通的需求;教師隊伍水平參差、分化嚴重,不適應藝術多元發展和“微時代”傳播的形態演變,導致藝術教學“三貼近”于“網絡新生代”群體的目標難以實現;鄉村藝術教師待遇低、工作環境和保障機制差,教師發展計劃沒有系統性和一攬子計劃,個體成長的主動性和上升通道不夠,教師地位邊緣化;立足于雙向成長的城鄉中小學兩支隊伍的“對話、互動和協同創新”、中小學與高校藝術教育師資隊伍的“一體化建構”極度缺乏。教師的藝術素養提升相對斷裂,需要“強弱聯合”和“點對點幫扶”。同時,在藝術教育教師培訓體系建設方面,當下主要是依靠“政府主導型”的單一培訓體系,缺少公共文化取向的思路引導,教師自主性學習機制、學習共同體構建意識等沒有有效建立。由于當前基層編制緊張、教師生存壓力大,因而“混生活”意識濃,大家對假期短訓式的培訓方式和效果都不滿意,教師普遍反映自身提高的機會少,因而對培訓熱情不高。總之,通過調研,我們認為,建設一支素質高、能力強、能扎根、體現時代性的師資隊伍,對于農村中小學藝術教育和素質教育影響深遠。基于此,我們需要自上而下地積極探索陜西省農村藝術教師隊伍的隊伍供給、人才培養和協同創新模式。要認真探索整合各類教育教學資源形成發展合力的藝術教育管理制度和工作機制。通過加強本省區域內藝術教育的資源統籌和協同創新,多渠道解決藝術師資短缺問題。更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是,當前鄉村藝術教育師資隊伍建設、農村藝術教育開展問題總是在學校的“小圈子”中自說自話(或滿足于“雙高”等驗收工程),沒能實現與地方文化治理的有效銜接。教師生存、教學活動缺乏“地方化”的文化土壤,藝術教育不能呈現與農村文化的對接效應、營造學生成長的“鄉愁感”。這種斷裂現象,客觀上也造成學校藝術教育與鄉村公共文化的發展、共建的分化與游離。
3以“文化治理”視角引領、推進當前陜西鄉村學校藝術教育
文化治理是一項需要系統思維、整體建構、分步驟實施、多因素聚合的實踐性工程。既需要對地方文化語境和經驗的深度思考、“濃描”地方文化知識得以生成的過程,要從地方知識的內部去學習和理解不同的地域文化、個性文化背后的“活態邏輯”,從而認識、闡釋和建構“身臨其境”的文化形態。[4]同時,更要站在復興本地文化的立場重建地方文化發展模式。以“文化治理”視角反思和建構當前陜西鄉村學校藝術教育,首先需要對當下陜西農村地方文化做出系統性、“地方化”認知,形成總體的價值判斷。必須認識到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農村在“空心化”、流動性、空間融合的社會發展模式下,需要堅持經濟脫貧與文化重建并重。在此語境下,綜合性的文化治理是解決鄉村教育問題的核心取向。而加強和改進農村學校的藝術教育工作,對于全面完成我省建設農村小康社會任務、促進鄉村“文化脫貧”具有重大而深遠的影響。加強農村學校的藝術教育工作,既是育才奠基工程,又是文化脫貧工程,具有示范、引領和提升作用。對于配置、整合我省鄉村文化的基礎資源,促進基層農村文化脫貧影響力深遠。當前,由于全省農村人口脫貧攻堅任務重、“空心化”現象突出,各地農村教育、文化發展受環境因素制約明顯,作為鄉村文化發展系統工程的組成部分,農村義務教育學校的生存發展環境和鄉村的文化環境建設問題相互制約、同樣突出,成為影響全省農村社會發展和基層教育提升的重要瓶頸。為此,必須堅持文化、教育部門聯動,從引導各地鄉村“文化脫貧”、全面建設農村小康社會的戰略高度,充分認識和切實加強農村義務教育學校的藝術教育工作,通過示范性地“精準扶貧”,發揮好農村學校作為鄉村藝術教育基地、鄉村民間藝術和傳統文化作為農村學校教育資源庫的雙向示范作用,帶動學校藝術教育和鄉村文化共同發展。為此,面對“十三五”陜西建設文化強省的戰略目標,必須堅持以“文化治理”目標來統籌推進當前陜西鄉村學校藝術教育,引領鄉土藝術發展。注重當前鄉村教育和文化發展語境下的藝術教育開展的實際,把開展農村學校藝術教育、提升素質教育的理性思考與發展鄉村美育、整合基層資源、服務公共文化、實現協同治理的價值取向結合起來。要把“人”(中小學藝術教師)的問題與“美育文化”(基層學校、鄉村和社會的藝術教育系統)的考察融通起來,把鄉村師資隊伍的配備、生存、發展與“城鄉一體化”視野中的鄉村“大文化、大美育”隊伍建設、制度供給研討結合起來。具體而言,“十三五”期間,必須把加快推進學校藝術教育工作放在我省農村義務教育事業發展的突出位置。從根本上提升我省農村義務教育學校的素質教育質量和內涵,藝術教育工作是關鍵。切實改進和加強農村學校的藝術教育,師資隊伍建設是關鍵。為此,必須從文化育人、文化脫貧的高度,比照差距,補齊短板,精準定位、科學規劃、系統推進農村學校藝術教育工作。堅持兩個“先導”,即要把重視和加強學校藝術教育放在我省鄉村文化治理系統工程的先導位置、把重視和加強藝術師資隊伍建設放在農村學校教育系統工程的先導位置。以“兩個先導”為指引,有利于促進鄉村藝術教育理念與實踐的地方化推行。要充分認識到,建設一支專業化、素質強、能扎根的師資隊伍,對于農村中小學藝術教育和素質教育影響深遠。基層縣區要進一步加大對藝術教育的宣傳力度,引導全社會重視、支持學校藝術教育,尊重、關心藝術教師,為學校藝術教育的發展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積極營造尊重教育、尊重教師、重視美育、“美化”校園的濃厚氛圍,不斷提高鄉村教師、鄉村美育的“存在感”和“獲得感”,增進農村學校藝術教育與鄉村文化建設的同步性、協調性。在頂層設計層面,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要進一步明確推進我省農村義務教育學校藝術教育的整體思路。即農村學校教育發展要堅持“藝教當先、美育核心、強化內涵、整體推進”,藝術教育要以立德樹人、遵循傳統、教化人文為根本任務,結合基層鄉村文化建設發展實際、學校藝術教育特點規律,以加強藝術教育師資隊伍建設為先導和重點,以改善城鄉基層文化發展環境為基礎和保障,“文教聯動、校際聯合、城鄉一體、注重協同”,合理配置、著力加強基礎教育階段藝術教育資源,加快縮小城鄉、區域、校際間藝術教育發展的差距,建立適應農村學校藝術教育、鄉村文化發展和學生綜合藝術素養狀況的多元評價制度,強化和完善藝術教育保障機制,努力破解當前藝術教育存在的突出問題,促進我省農村學校藝術教育規范、深度、可持續發展。具體到農村學校藝術教育開展的操作層面,各級學校要進一步創新活動內容與形式,致力于形成“一年一個樣、一校一品牌、一地一特色”的藝術教育格局。各地文化行政部門要進一步加強傳承發展地方文化與促進學校藝術教育的聯動,結合新農村公共文化建設,積極啟動、配套實施、專人負責鄉村藝術教育扶貧計劃,鼓勵引導相關單位參與師資培訓,聯合農村學校打造鄉村公共藝術平臺,為學校藝術教育提供互動載體。地方文化管理部門要在支持基層文化建設的經費中,對鄉村學校特聘兼職教師(民間藝人、地方文化藝術專職人員)和鄉村學校公共文化設施給以配套經費。要加大輿論宣傳和典型示范效應,營造重視農村藝術教育、共享教育資源的濃厚氛圍。各級教育行政部門、文化管理部門和各級學校要宣傳和弘揚中小學藝術教育的基本理念,豐富載體、拓寬渠道,引導我省農村中小學開展藝術教育的價值取向。挖掘和整理一批農村學校、鄉村公共文化互動共生開展藝術教育、審美教育的特色活動和典范做法。加大對民間文化團體、學校藝術教育先進集體和個人的表彰力度。通過輿論宣傳,唱響主旋律、傳播正能量,營造健康、綠色、公平、共享的鄉村藝術教育和文化發展氛圍。同時,我們還要通過切實加強組織領導,進一步整合資源,形成推進學校藝術教育發展的合力。地方各級教育行政部門、文化管理部門既要加強相互協作、一體聯動,又要充分調動社會力量,引導地方高校和文化傳播機構、新興傳播媒體關心和支持農村學校藝術教育,開發利用各地的民間美育資源,結合搭建好開放、綠色、文明、智慧、共享的鄉村美育平臺,在“互惠、互通、互文”的鄉村語境中構建美育的新型共同體,在厚植當下鄉村文化內在根基的基礎上,逐步引導和促進鄉村新主體的精神成長。
作者:王剛 單位:延安大學 咸陽師范學院
參考文獻:
[1]胡惠林.實現國家文化治理能力現代化[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4-01-09.
[2]尤西林.心體與時間——二十世紀中國美學與現代性[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金觀濤,劉青峰.中國現代思想的起源:第1卷[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
[4]克利福德•格爾茨.地方知識[M].楊德睿,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
- 上一篇:高職物流教學改革論文
- 下一篇:藝術教育研究生學術研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