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藝術教育課程體系研究
時間:2022-04-10 10:30:03
導語:公共藝術教育課程體系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據《2016年河南省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數據顯示,目前河南省普通高等學校共計129所,其中,本科院校55所(公辦院校38所)。《河南省教育廳關于對第五輪普通本科高校公共藝術教育評估結果的通報》(教體衛藝〔2016〕1059號)顯示,55所本科院校開設了公共藝術教育課程并成立了專門機構。其中,河南大學2004年成立了公共藝術教研部,掛靠藝術學院。按照國家教育部對本科教學的要求,開設8門課程規定為限定性選修課程。鄭州大學2016學年開設了26門選修課程。由此可見,河南省高校比較重視公共藝術教育在學生培養中所起到的作用,并在實踐中取得了一系列成效。公共藝術教育課程種類繁多,宏觀體系上涉及音樂、美術、設計、書法、戲劇、戲曲、攝影和影視八個方向,但因為開設課程學時較短,再加上公共課人數較多,往往在實踐方面有所欠缺,互動性較少,難以達到提高學生審美能力的目標。文章針對某高校的美術鑒賞課程進行了調查研究,以非藝術類專業的學生為例,對于“講授+圖片展示”的課程教學,學生接受度為72%,其中62%的學生認為有趣并能理解藝術品的審美特征,10%的學生認為可以接受但比較吃力;28%的學生認為效果不理想,其中有13%的學生在課堂上做不相關的事。
二、公共藝術教育的培養目標與評判標準
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都提到過美對人性的影響。柏拉圖提出:“度、比例的性質總是構成美與優秀。”美感的最高追求是一種精神上的滿足與共鳴,達到美的途徑是具有豐富的知識和熟練的技能。亞里士多德也從實用的角度提到過悲劇對人情緒宣泄起到的作用,他認為人有一種模仿的快感,在悲劇的模仿中獲得憐憫和恐懼。“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詩、禮跟樂的差別,實際上就是知識、規范跟美感的區別。以知識與規范作為途徑,美才能夠幫助人建立起良好的感性能力。公共藝術教育的目的就是提高感知美的能力,因為這種意識的提高具有隱蔽性,很難從行為上加以判斷和描述。我們往往以知識的獲取作為評判學生是否優秀的標準,欠缺對感性審美能力的評判標準。高中時期以知識的掌握程度判斷學生,但將這種模式當成判斷藝術鑒賞能力的唯一標準無疑是有問題的。
三、以各專業知識為營養,德育和美育相結合的公共藝術教育體系建構
1.以通感為基礎、時代為順序,各門類藝術相融合的藝術欣賞體系。康德在《判斷力批判》中提到了審美的四個特征:一是愉悅的,不帶有任何功利性;二是普遍的,又不是概念;三是具有合目的性,但無目的;四是主觀的,帶有必然性。這里提到了通感的問題,也就是建立審美感受的條件,可以為公共藝術教育中美感的培養帶來啟發。這里的通感在藝術鑒賞中可以理解為很難用概念描述的對藝術作品難以抑制的共鳴,表現在藝術鑒賞實踐中就是對時代精神和作品獨特精神面貌的把握。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雖然歷經朝代更迭,曾有殘損,但影響深遠,歷久彌新。每個時代的藝術都是人們審美觀集體化表現出來的典型形象。因此,藝術作品都是藝術創作者在特定的環境里做出的既有時代普遍審美又有個體獨特審美的作品。如,唐朝經濟力量的強盛和少數民族的融合譜寫了一曲大氣磅礴的盛唐之音,這種大氣和歡快的感受延伸到唐朝生活的方方面面。“以肥為美”的審美觀念體現在人物畫上,畫上的唐代婦女豐滿華貴,艷麗奪目,工藝美術作品崇尚華貴大氣,少數民族的豪邁大氣與漢族的婉約細膩融合在一起,體現了那個時代的整體風貌。每個時代的各個藝術門類就成了各種營養,它們通過各種表現形式被輸送到枝杈,開出美麗的審美之花。廣泛吸收各門類藝術優秀作品的精華,將同一時代甚至不同時代具有相似審美特征的音樂、戲劇、電影、繪畫、書法作品等雜糅并舉,才能展現出那個時代的獨特風貌和個性特征。2.以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為土壤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知識構建需要考慮到學生的高中美術知識基礎和生活基礎。知識基礎方面,美術鑒賞在高中是一門選修課程,內容包括中國美術鑒賞和西方美術鑒賞兩部分,內容豐富但缺乏知識的連貫性和深入性。同時,因為學業壓力較大,學生對其他的藝術門類如音樂、戲劇、戲曲等的了解渠道較為狹窄。生活基礎方面,每代人都有自己獨特的時代記憶和審美趨向,這種審美趨向的建立與他們成長過程中接觸到的信息息息相關。教師需要根據這些社會現象,了解學生的知識儲備和現實需要,主動引導學生對社會現象進行價值判斷。一味的高起點、專業化會使藝術教育遠離生活,在使學生失去興趣的同時也妨礙了其對美的思考和審美意識的培養。因此,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教師必須與時俱進,不斷更新自己的理論和實踐知識,了解學生的需求。只有這樣,德育才不是一句口號,審美教育才能慢慢內化為學生的民族精神和氣節、情操。3.建立以藝術審美實踐環節為內容的評價系統。藝術教育的獨特性和審美特征是通過藝術審美實踐活動展現的,包括藝術欣賞和藝術創作。藝術欣賞和藝術創作都是將現實世界通過作者的主觀加工,經過藝術實踐表現出來,也就是鄭燮所謂的“眼中之竹”“胸中之竹”到“手中之竹”的創作過程。也就是說,藝術欣賞活動必然會出現一種產物,或引起一些變化。藝術創作不單單包括具體藝術形式的創作,還可表現為語言文字的創作。因此,公共藝術教育情感性的內隱性特征可以表現為一種外顯式的評價體系。主要包括藝術創作和藝術實踐、語言文字的表達和情感體征的變化。我們可以建立這樣的評價體系:其一,課堂上的藝術實踐能力,包括各門類藝術技法的掌控和實踐;其二,課外社團活動中的藝術實踐;其三,課堂上語言文字和情感表達,包括課堂討論和講解展示;其四,藝術創作能力;其五,行為特征。可以課堂上的專業實踐能力、專業技法的掌握和審美情感的表達作為主要評價內容,適當考慮課外社團活動的參與情況和獲獎情況,同時關注學生課上課下的行為特征。這種評價體系將公共藝術教育的影響延伸到課外,同大學生的生活融合在一起。這需要美術教師付出較大的耐心和精力,認真觀察學生的一舉一動。
參考文獻:
[1]周倩雯.跨元、交互、實踐——中美比較視域下的公共藝術教育.藝術科技,2017(1).
[2]劉淼.公共藝術教育還需提升.人民日報,2016-04-26.
[3]李雯.普通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課程體系研究.教育教學論壇,2015(22).
[4]王利群.高校公共藝術教育課程體系的構建.藝術研究,2015(2).
[5]魯濤.建構具有民族文化品格的公共藝術教育體系.中國社會科學報,2015-05-06.
[6]王利琳,丁東瀾,季誠鈞,徐青.構建“課堂教學、課外實踐、科學研究”良性互動的公共藝術教育體系.中國大學教學,2012(3).
作者:寧鉑 單位:中原工學院信息商務學院
- 上一篇:薄弱學校藝術教育論文
- 下一篇:高職藝術教育路徑研究
精品范文
10公共衛生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