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語言學詞匯變異對比研究

時間:2022-03-17 09:48:20

導語:社會語言學詞匯變異對比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社會語言學詞匯變異對比研究

[摘要]網絡語言作為一種特殊的語言變體,是社會進步和發展的產物,已經成為現代社會新興的一種交際語言。漢語和英語作為世界上使用最為廣泛的兩種語言,在其各自的語言體系中,已經涌現出大量的網絡用語。本研究基于社會語言學理論,實時在線收集近千條中英網絡語言作為語料,從詞匯方面對比分析英漢網絡語言的詞匯變異現象;并從社會文化因素的角度分析兩者在變異中出現的異同點,研究發現網絡語言的變異與社會文化息息相關。

[關鍵詞]網絡語言;中英對比;詞匯變異;社會語言學

語言是不斷發展和進化的,是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而變化和發展的,因此,社會性是語言的本質;然而,語言也存在相對穩定性和惰性。語言的惰性意味著語言不會隨著社會的變遷而立刻發生改變,語言中所負載的社會傳統和社會習俗是相對穩固的,語言作為社會交際工具是高度穩定的。因此,語言和社會的共變不能簡單地看成是一個同步的過程。網絡語言作為一種特殊的語言變體,是社會進步和社會發展的產物,不僅是一種社會現象,同時也是一種文化現象。網絡語言作為現代社會新興的一種交際語言,其發展盛況空前,已引起了國內外語言學界的普遍重視。基于社會語言學的語言與社會共變理論,本研究通過在線收集到的上千條中英網絡語言的基礎上,從詞匯變異方面對英漢網絡語言進行對比分析,探析兩者之間的異同點;并從社會文化因素的角度進行解析。對中英網絡語言的語言變異研究不僅有利于中西方跨文化交際的溝通與深入,同時也從理論層面促進了社會語言學的發展和研究的深入。

一、國內外網絡語言研究現狀

國外對網絡語言的研究起步早于國內。早在1997年,關于網絡語言的研討會已經在美國哈特福德大學的世界語言中心舉行。在這次會議上,邀請到許多有國際影響力的語言學家。會議討論了一些有關網絡語言的問題,英語作為全球通用網絡語言的現狀和網絡語言教學等問題。之后,在2003年9月18日,一個關于國際網絡語言的研究在西班牙舉行。這兩次會議是網絡語言研究的一個里程碑,使得全球語言學家逐步開始關注網絡語言這種特殊語言。在2001年,《劍橋語言百科全書》的編輯DavidCrystal在他出版的著作《語言與因特網》是第一本研究網絡語言現象的學術專著。同時,這本書也使得Crystal成為網絡語言研究的帶頭人。在該書中,他討論了網絡環境、郵件中、聊天室和網頁上的用語、虛擬語言。他指出互聯網的革命是也是語言學界的一場革命,它仍然影響著語言的未來。在2002年和2003年間,豐富的網絡語言較多出現在《語言與英語語言教學》雜志中。之后,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展了對網絡語言的研究。LisaShaw(2004)在《網絡語言如何影響英語和我們交流的方式》一文中給出了網絡語言的定義,分析了為什么網絡語言在計算機科學領域越來越受歡迎,并討論了網絡語言的優缺點。她指出受過大學教育的人可以區分網絡語言與普通語言之間在語音、詞匯和句法方面的差異,而許多兒童和青少年卻不能完全理解網絡語言的特點,主要受網絡語境的限制,因此,在課堂上對網絡語言的傳播能夠影響到新一代年輕人的英語能力。另一位學者Sanel(2008)指出網絡語言的詞匯具有一些獨有的特點,他認為網絡語言,作為一種新的媒介傳播工具,具有全球化、互動性和多樣性的特征。此外,各種在線詞典突然開始流行起來。總之,國外對網絡語言的研究范圍較廣。然而,這些研究的主要內容只是簡單介紹了網絡語言的定義及其對社會生活和人民產生的影響,對網絡語言的一個系統地分析卻很少見到。我國學者對網絡語言的研究大約從2000年開始,國內對網絡語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類:網絡語言詞典的編寫、網絡語言的現狀、網絡語言的修辭手法、網絡語言及教學等等。2000年,由易文安編著出版的《網絡時尚詞典》是中國第一部匯總網絡用語的詞典。根據網絡術語的類型,該詞典將詞語分為俚語、行話、技術術語和其他類型的數字網絡語言,共收集了1000多個新的具有代表性的網絡詞匯。2001年,應用語言學屆的于根元教授編撰的《中國網絡語言詞典》是我國第二部網絡語言詞典,詞典收編了1305個網絡詞匯。2003年,一部名為“金山鳥語通”的網絡專用詞典正式啟用,是我國第一部網絡詞典和非正式出版的動態詞典。本詞典是網絡的一個創新,它收集了數千個聊天中的網絡詞匯,并以開放式網絡文本為載體。通過超鏈接,它成為BBS(公告板系統)中的熱點問題,不斷向網民提供修改和補充的機會。2012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的《新華網絡語言詞典》收錄了網民在網絡傳播、交際過程中高頻使用的網絡詞語,計2946條,另收網絡符號280條。這幾本詞典內容豐富,釋義詳盡,是廣大網民和廣大讀者查閱網絡文章、閱讀網絡文獻的便利工具。更重要的是,網絡語言詞典的出現是網絡語言作為一種新的語言現象和研究對象的標志,網絡語言已經進入學術研究領域,填補了中國出版的網絡詞典的空白。目前,許多有關網絡語言的學術著作已經在我國出版發行。第一部是于根元教授(2001)的《網絡語言概說》,這本書探討了因特網的歷史和網絡語言的發展、網絡語言的簡介、網絡詞語的分類和網絡語言的特點、網絡語言的優勢和劣勢、對網絡語言的態度等。之后,另一位權威學者劉海燕(2002)主編的《網絡語言》系統地闡述了網絡語言的特點,包括環境、風格及其標準化,同時探討了網絡語言和社會的關系、網絡術語的形成。

二、語言社會共變理論

社會語言學的研究對象主要是語言變異,其原因是語言是一種社會現象,總是受到社會因素的制約,并隨著社會生活的變化而發生變化。“共變”是現代語言學的一個新術語,是美國語言學家WilliamBright在1964年首先提出來的。他指出,在共變理論中,語言和社會這兩個變量互相影響、互相作用、互相制約,語言和社會之間是一種共變的關系。在他的“引言:社會語言學的維度”(2001)中,他解釋說:社會語言學與語言、社會關系中的一些早期涉及的方面不同,語言和社會是一個結構,而不僅僅是一個語言內容的集合。社會語言學家的任務是闡釋語言結構和社會結構的系統共變,甚至可能在多個方面解釋其因果關系。在中國,陳元(2000)在共變理論的基礎上,提出共變的本質是語言和社會的內部改變。隨著社會的變遷,語言也在發生著變化。語言的發展與社會的發展密切相關。換言之,語言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的。她強調,不管是從社會變遷的角度來考察語言的變化,還是從語言的變化來研究社會的變化,社會應該被看作是首要的,語言是次要的。她反對語言相對論,語言相對論認為語言模式決定了社會和文化的模式。根據共變理論,社會的變化決定語言的變化,語言的變化和發展總是與社會的發展相適應的。它與唯物主義思想相一致,被公認為是國內外關于語言與社會關系的最準確、最科學的理論。WilliamBright的語言和社會的共變理論可以從社會變量和語言變量兩個方面來解釋。首先,社會作為一個變量。社會和語言的共變并不意味著社會結構和語言結構的同步變化,而是社會結構與語言結構之間存在一定的交互關系。從社會層面來講,“社會的可變性”指的是社會生活的復雜性,而不是社會革命或社會制度的改革。也就是說,語言的變異性和豐富性是由逐漸復雜的社會生活所決定的,而不是某種社會形態的變化。在人類社會的不同時期,發生了許多不同的革命。這些革命導致了新的社會制度取代了舊的社會制度。然而,盡管社會制度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語言卻沒有革命。由于語言代代相傳,舊社會制度中的語言也為新的社會制度服務。正如陳原所說,語言作為一種社會現象服務于整個社會。語言是交際的工具,可以改變或創新,但不能成為革命。換言之,社會革命不能改變語言,語言總是服務于社會的所有成員,語言沒有階級性。其次,語言作為一個變量。語言是不斷進化的。它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而變化和發展。因此,社會性是語言的本質。然而,語言也存在相對穩定性和惰性。語言的惰性意味著語言不會隨著社會的變遷而立刻發生改變,語言中所負載的社會傳統和社會習俗是相對穩固的,語言作為社會交際工具是高度穩定的。因此,語言和社會的共變不能簡單地看成是一個同步的過程。總之,本研究把英語網絡語言和漢語網絡語言作為研究對象,是對語言和社會共變的最佳驗證。首先,社會的首要地位決定了語言,社會的發展和變化對語言有一定的影響,因此,網絡語言的出現最終與社會文化因素密切相關。其次,語言順應社會的發展,語言作為社會的鏡子,必然反映社會的狀態。

三、中英網絡語言中的詞匯變異對比

眾所周知,語音、詞匯和語法是任何語言的三個內在要素,網絡語言作為一種特殊的語言變體,也同樣具有這一特性,因此,本研究從詞匯層面對比分析了漢英網絡語言的變體。詞匯總是語言中最敏感的元素。當一些新事物和新概念出現在社會生活中時,原始語言元素不能滿足這些新事物的表達是很自然的,這必然會引起語言變異的詞匯變異。胡壯麟(2010)在《語言學教程》一書中指出除了復合詞和派生詞,詞匯變化還包括新創、混合、縮寫、首字母縮寫、逆序、類比構詞、借用等。英漢網絡語言中存在著多種詞匯變異。以下就從派生詞、縮略語、新創詞匯等方面進行系統的比較。(一)派生詞。派生詞是通過在原始詞根中添加前綴或后綴以使單詞類改變而形成的單詞。它是現代英語詞匯學中原始構詞法的基本類型之一。目前,派生詞逐漸被網民廣泛應用于網絡語言中。在英語網絡詞匯中,派生詞主要是通過詞綴的添加來實現的,比如“iphone,e-cash,cyber-space,hyper-media,tele-commute,hackitude,scanner,windowful”等等,這些詞綴主要與電腦、網絡相關。在漢語也有大量的派生形式,也表現出詞根和詞綴之間的關系,但在詞匯種類和含義上比英語網絡詞匯的派生詞豐富很多,例如“拼車、拼團、拼吃;很傻很天真、很慘很可憐、很肉很爆炸;藍客、閃客、奇客、黑客、淘客”等等。通過以上派生詞的例子,不難發現,英漢網絡語言中派生詞的構成是十分相似的。前綴和后綴都可以作為一個系列存在,發揮共同的意義,它們在創造新詞中起著不可思議的重要作用。然而,漢語網絡語言中的派生詞多為名詞(如網絡×,×族,×客),屬于從屬模式。而英語網絡語中的派生詞有名詞(web-,cyber-)、形容詞(-ful,如screenful)、動詞(-ize,如digitize)等。因此,這就決定了英語網絡語言中的派生詞比漢語網絡語言中的派生詞產出更多。(二)縮略語。由于在鍵盤上敲擊單詞不能像言語輸出那樣高效和快速,所以在英漢網絡語言中出現了大量的縮寫詞,以使打字速度更快,節省時間。它是詞匯變異的另一種形式。本研究將英語縮略語分為縮略詞、混合詞和首字母縮寫三種類型。首先,縮略也被稱為截短,它是通過截去單詞的后端部分或者前段部分或者截去前后的部分字母。第二,混合詞是一種相對復雜的復合詞形式,其中兩個詞混合在一起,第一個單詞的初始部分和第二個單詞的最后部分,或者兩個單詞的初始部分被連接在一起。第三,首字母縮寫詞是一個組織的名字中的第一個字母的組合(胡壯麟,2010)。這三種變體在英語網絡語言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在英語網絡交流中比較常見的縮略詞有“pls(please),bc(because),ppl(people)”等等;混合詞也比較多,例如:“netizen,webnomics,adstraction,crime-stor-ming”等等;所占比例最多的為首字母縮寫詞,如“BTW(bytheway),LOL(laughingoutloud),TIA(thanksinadvance),NOYB(noneofyourbusiness),TYVM(thankyouverymuch),IDRK(idon’treallyknow),nt(nothanks)”等等。英語中的縮略語多為詞或者話語的縮略,雖然不符合詞匯表達和句子表達的習慣,較為不正規,但是對于網民來說,極大地提高了他們的交流溝通效率,這些表達已經被眾多網民所普遍靈活運用。與英語網絡語言中的縮略語一樣,中國網民經常使用的漢語網絡語言中也有大量的縮寫語,但它們的形成與英語網絡語言不一樣。嚴格來講,從原語料的收集來看,漢語網絡語言中的縮略語可以分為三種形式:漢語拼音縮略詞、漢字縮略詞和英語單詞縮略詞。這些分類有他們特別的表意文字的特征,因此,很容易從每個漢字看出它們的字面含義。首先,漢語拼音的縮略詞是把每一個漢語拼音的第一個字母放在一起,使原來的漢字縮短。其次,漢字縮寫詞是一種新的簡體漢字,具有許多字面意義。簡而言之,它們與英語網絡語言中的縮略詞完全不同。例如:“DB(逗比),PMP(拍馬屁),MM(美眉),GF(女朋友),BF(男朋友),面經(面試經驗),冷無缺(冷漠、無理、信仰缺失),喜大普奔(喜聞樂見、大快人心、普天同慶、奔走相告)”等等。在縮略語方面,很顯然,這兩種語言都使用縮寫和縮略詞的方法來使單詞簡短。然而,由于英語二十六個字母的各種組合的幾率較大,英語網絡語言中的縮寫詞數量遠遠超出漢語網絡語言。但是正是由于英語字母組合的隨意性,也往往會被誤解。(三)新創詞匯。伴隨著網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新創也是互聯網上頻繁出現的一種必然趨勢,在網絡語言中占有相當大的比重,如一些漢字或者詞是完全新創的,或者是已有的詞或字被賦予了新的含義。正是因為網民對這些詞的新鮮感和深刻的印象,而被廣泛應用于互聯網環境中。這些詞的新意正符合網民的內在情感。比如,漢語網絡語言中的一個代表例子為2018年比較火的“吃雞”這個詞,它的本意表示吃雞肉,但是在網絡語言中,這個詞卻指代的是“網絡游戲中的獲勝”。近兩年越來越多的新創詞匯出現在網絡語言中,例如:“菜鳥、和諧、打call、備胎、白蓮花、大豬蹄子、菊外人、沙發、種草”等等。在英語網絡語言中,比如“shade”這個詞,原義指的是陰影,較暗的地方,現在被賦予了含沙射影、鄙視之意;“whitewall”原表示白墻,在網絡語言中表達的是清空網絡空間以前的帖子之意;“woke”一詞原意為睡醒了,卻被網民賦予了新的含義,表示那些在種族和性別話題上更博學、有同情心、思想更前衛創新的人。從對中英網絡語言中新創詞匯分析來看,他們基本上都是舊詞通過隱喻、轉喻、提喻、類比這些修辭手法被賦予了新的含義,但是這種新的含義只流通于網絡語言中,在正式的書面語或者正式場合并不能使用。(四)外來語。隨著經濟和技術的全球化,互聯網上的交流不僅僅局限于一個國家,而是發展為與來自不同國家、不同文化和不同社會的互聯網上的人們進行交流。通過直接或間接借用其他語言的詞匯,英語和漢語網絡語言中的詞匯量被擴大。許多英語網絡語言都是從其他語言中借來的,如網絡新詞“addoil”,“nozuonodie”和“Yolo”。“Addoil”字面翻譯為“加油”,用于表達鼓勵、激勵,相當于英文中的“goon”或者“goforit”。“nozuonodie”該網絡流行語,原本出自日本動漫中一句廣為人知的臺詞,后廣泛流行于中國線上社區、論壇以及主流媒體。如今,該短句已被美國在線詞典UrbanDictionary收錄,意為“你如果不干蠢事,蠢事就不會反過來害你,如果你做了蠢事,那么遲早要付出代價的”。同樣被該詞典收錄的還有“給力(gelivable)”一詞。“Yolo”源自法國作家巴爾扎克的作品《邦斯舅舅》,是youonlyliveonce(你只活一次)的首字母縮略詞,意思是人們應該活在當下、享受生活。英語作為一種全球性的語言,在網絡語言中的外來語占有很大的比重。就漢語網絡語言而言,大量的詞是借用英語的,而借用的方式主要是音譯的方式。音譯詞實際上是根據英語發音而翻譯的詞,它與上面所說的諧音變體英語同音詞相同,例如從英語網絡語言“e-mail”譯成的“伊妹兒”,“toolbar”翻譯成“兔爸”。翻譯詞是完全從英語中“翻譯”的詞,從英語網絡語言“計算機會議”等翻譯過來。中英混用詞是只翻譯這個詞的一個組成部分,比如“IT業”是由英語網絡語“IT”和漢字“業”所構成的,“hold住”是把持住,控制住的意思。當然,在漢語網絡語言中,還存在很有英語詞匯,沒有翻譯成漢語,但是已經被網民所普遍接受和用于交流溝通的,例如,freestyle(自由發揮),loser(失敗者),out(落伍了,跟不上潮流),dramaqueen(戲精),RT(如題),CP(一對,couple的縮寫)等等。此外,除了借用英語,對于復雜的漢語網絡語來說,也借用其他國家語言,如“兄貴”指的是“肌肉男”,“正太”指的是“帥哥”,“宅男\女”指的是“待在家里幾乎不外出的人”,這些都是借用日本語。同時,也有一些從漢語方言中借用的漢語網絡語,如“系咪”(是或否)來自粵語,“蝦米”(什么)來自于臺灣話,還有更多的例子在上面列出,這些例子與漢語方言的同音詞相似。從英漢詞匯變異的系統對比可以看出,英漢兩種網絡語言的構詞方法大體上是相似的。英語網絡語言是通過傳統的構詞方式形成的,如派生、縮寫、縮略等。由于網絡環境下英語的巨大影響,漢語在很大程度上還是以傳統的英語構詞法為基礎,而不是以傳統的漢語構詞法為基礎。但在每種語言的構詞類型中,它們也存在有許多不同的特征。

語言與社會之間相關性的一個明顯標志是語言不僅用于交換信息,而且用于完成社會功能。語言作為一種社會現象,由于其社會文化背景的不同,在英漢語言中的差異也不盡相同。同時,網絡語言作為語言的特殊變體,在英漢語言中也不盡相同。英語和漢語網絡流行語言中的一些具體例子正是很好的印證。“共享”“打call”“擼起袖子加油干”“不忘初心”和“佛系青年”“菊外人”“吃雞”是2017年、2018年最流行的最具有代表性的網絡語言。它們主要來源于詞匯層面,明顯反映了中國網民對時政的關注及中國社會的發展變化、人民精神生活狀態。然而,在2018年被西方人廣泛使用的代表性網絡語言是“Z-Locate”,它來源于網絡黑客的用語,意思是用某種社交工具去定位或者收集某人的信息;“bitechsual”這個網絡新詞,指的是一個人在多個科技領域都很擅長。從這些英語網絡語言中,不難發現西方社會文化國家關注主要是科技領域的技術發展。網絡語言提供了強有力的證據來反映當今社會的變化。語言也是特定文化思維方式的產物。植根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受不同的文化價值觀念和不同的社會心理的影響,英漢網絡語言在許多方面必然存在差異。正如季羨林(1997)所說,“東方文化體系的思維方式是綜合性的,而西方則是分析性的”。中國文化提倡集體主義、講和,認為人的思維與社會的關系是和諧的。相反,西方人更傾向于個人主義,并具有更強的個人奮斗精神和競爭意識。尤其是中國和西方對網絡詞匯“秀”的不同解釋。英語單詞“show”原意是表演或演示,西方人常把它當作褒義詞來強調個人價值,而在中國人的眼里,這個詞經常出現在“給大家show一下”中,變成帶有尋求公眾注意的貶義詞匯。顯然,由于不同的社會文化心理,同一或相似的網絡語言在不同的語言中可以有不同的解釋。

總之,本研究把英語網絡詞匯和漢語網絡詞匯作為研究對象,是對語言和社會共變的最佳驗證。首先,社會的首要地位決定了語言的特征。社會的發展和變化對語言有一定的影響。因此,網絡語言的出現最終與社會文化因素密切相關。其次,語言順應社會的發展,語言作為社會的鏡子,必然反映社會的狀態。在對英漢網絡語言進行比較分析時,我們也可以同時探討它們之間的不同社會文化的發展。

參考文獻:

[1]David,Crystal.LanguageandtheInternet[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1.

[2]Shaw,Lisa.HowNetspeakAffectEnglishandtheWayWeCommunicate[J].LibraryResourceServices,2004,42(4):205-218.

[3]Sanel.SomeDistinctiveLexicalFeaturesofNetspeak[J].HRMagazine,2008,11(3):115-118.

[4]于根元.中國網絡語言詞典[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1.

[5]劉海燕.網絡語言[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2.

[6]Bright,William.SocialFactorsinLanguageChange[M].Beijing:ForeignTeachingandEducationPress,2001.

[7]陳原.社會語言學[M].北京:商務出版社,2000.[8]胡壯麟.語言學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9]季羨林.東西文化論文集[M].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1997.

作者:賈瑋 單位:鄭州工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