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語言學英語語用能力培養
時間:2022-06-11 04:25:19
導語:社會語言學英語語用能力培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英語教學在醫學人才培養過程中的地位更加舉足輕重,以英語為載體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將成為未來國際化醫學人才的必備素質,社會語言學視域下培養醫學生的英語語用能力,不僅有助于增加醫學人才的就業機會,還有助于中國醫學走向世界。
一、引言
英語教學在醫學人才培養過程中的地位更加舉足輕重,以英語為載體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將成為未來國際化醫學人才的必備素質,不僅有助于增加醫學人才的就業機會,還有助于中國醫學走向世界[1]。與此同時,二語習得無法脫離社會語言環境。因此,大學英語教學應以社會語言學PosPsySLA理論為指導,充分利用“互聯網+”這一現代信息技術平臺,引進開放課程,利用微課、慕課和優質在線教育資源,創新教學方式,豐富教學內容,以醫學生的職業發展為導向,提高教學質量。
二、教學設計
(一)設計理念。高等教育的歷史使命在于服務國家戰略、培養急需人才。當前國內、外各領域的交流互訪日益頻繁,英語學習的重要意義更是不言而喻。語言的社會、文化屬性決定大學英語課程應兼顧工具性與人文性。《大學英語教學指南》(2016)進一步明確大學英語的教學內容涉及通用英語、專門用途英語和跨文化交際三個部分[2]。以職業為導向的教學目標將使大學英語的教學內容更具針對性、信息性、實用性、時代性和前瞻性。因此,基于對本校學生英語水平的考量、學習需求的調查、以及PosPsySLA成果的梳理,形成人本主義教學理念:以學生為主體,遵循二語習得規律,科學設計課程體系,充分挖掘教學素材,探索醫學技能與英語運用的結合方式,在通用英語課程中融入醫學英語的內容,借助豐富多樣、靈活多變、層次多元的個性化教學活動,鼓勵學生自主選擇符合自身英語水平、學習風格和發展需求的活動內容,在夯實語言基礎的過程中,創造性地構建新的學習、思維方式,強化自主學習和競爭協作意識、提高思辨能力、提升人文素養,改善英語表達,以便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醫學人才。(二)實施步驟。以本校2015級臨床醫學專業7、8班學生構成的64人標準化大學英語教學班為試點班,開展大一階段為期1年的旨在提高學生英語語用能力的教改實踐。充分調動影響二語習得的積極因素,以翻轉課堂的形式,從課前、課中和課后三個維度促進學生語言能力和綜合素質的發展。1.課時分配。依據本校的大學英語教學任務,每節課為90分鐘,每學期講授32節課,全年講授64節課。為了充分利用課堂教學時間,實現因材施教,提高教學效果,大學英語教學應兼顧整體性和特殊性教學內容。整體性教學旨在引導學生掌握大學英語學習階段必備的語言知識,達到《大學英語教學指南》闡述的基本要求。特殊性教學應充分考慮學生的職業特點和語言能力,采用ESP教學模式,鼓勵學生形成團隊,設計臨床診療會話,著力提升學生的分析能力、思辨能力及應用能力。基于對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的調查分析和臨床醫患交流的語料采集,本次教改將每節課的90分鐘進行合理分配,即:前60分鐘側重整體性教學,完成通用英語教學任務;剩余30分鐘用于特殊性教學,開展名為“醫患社區(Doctor-PatientCommunity)”的口語實訓,對語言賦予生命,為學生營造真實的醫患診療會話場景。2.命題依據。為期一年的口語實訓環節共采用64個主題,這些主題源于對網絡紀實、醫患自述、問卷調查及訪談錄音的梳理和分析,旨在表明:診療過程中,醫患溝通效果對患者態度及行為的影響。3.自選主題。二語習得過程中,感受和體驗愉悅、興趣等正性情緒有助于學生提高學習效率,改善學習效果。鑒于這一論斷的科學性和可行性,開課前,教師借助本實驗班的微信群或QQ群,向學生64個備選的診療會話實訓主題、相關的慕課、微課、新浪公開課等視頻材料、以及必要的醫學英語詞匯,允許學生根據自身的學習興趣和語言水平自主選擇一名搭檔和參演的會話場景,創作情景劇會話文稿,提交教師予以審核,按照群內的報名順序,依次在課堂表演。對于多個小組同時選擇的主題,將以各組所提供的會話文本質量為依據,擇優錄取,被淘汰的組別可以另選話題,以此類推。4.文稿編碼。對于學生提交的會話文稿,教師需要分別編碼。以第一小組的文稿為例,編碼方式為:課前,學生提交的原始文本為G1-Text1、教師校稿后的文本為G1-Text2;課后,學生重塑的文本為G1-Text3。5.文稿修改。教師需要及時收集、分析、解釋和處理會話文稿。在審閱學生提交的Text1過程中,提取典型問題,確定評價焦點,制定剖析樣本,形成修改意見。結合修稿意見,學生通過反思、自評和互評,對教師指導的Text1進行修改,形成Text2,再次提交教師予以審核。對于合格文稿,可以排練情景劇,并在課堂教學中進行表演;對于教師指導一次后仍需修改的文稿,需要進行二級編碼,即:Text2-1,Text2-2、Text2-3等,文稿質量合格后,允許學生排練、表演。通過這種方式,引導學生實現知識的內化和升華。6.課堂演繹。在課堂或學校營造良好的二語習得環境有助于改善學生的學習效果。對于表演小組的兩名學生而言,語言基礎較好的學生,憑借駕馭英語的能力,可以出演醫生的角色,正確使用醫學專業詞匯,主導對話發展趨勢,促進和諧醫患關系的建立;語言基礎相對薄弱的學生,可以扮演患者的角色,在表達方面,只要能夠對病情做出簡單描述即可。把握機會并成功演繹可以使參演學生獲得極大勇氣,提升語言自信,激發自主學習的動力。7.以評促學。學生具有的情緒智力、自信、自尊、積極二語自我等積極個體特質能夠改善二語習得效果。因此,課堂上,教師應發揮指導者、監管者和評價者的作用,引領學生通過學生自評、學生互評及教師評價三個步驟,從語言運用和自我發展兩個維度共同對表演小組進行評價,以此發展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引導其互相學習,取長補短,提高運用英語的積極性、自信心和成就感。同時,評價結果還可以作為教學反饋信息,便于教師完善課程建設和教學內容。首先,從語言運用的維度,評價表演小組的語用能力是否得到提高。表演小組需要對本組從初稿至終稿這一創作過程中的表述進行全面總結。師生共同分析表述缺憾,提出修改意見,并由該組成員整理形成Text3,提交教師審核。同時,教師需要對有益于醫患診療的積極語言進行編碼整理,以此豐富醫患診療會話語料庫,為后續的教學和科研工作奠定基礎。其次,從自我發展的維度,評價表演小組的綜合能力是否得到發展。基于“因材施教”的培養原則,教師組織學生從學習態度、個人成長、綜合素質等方面多元化評價表演小組,并將評價結果作為期末考核內容的組成部分。
三、教改成果
(一)成長教育。鑒于PosPsySLA理論和醫學生職業特點,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系統融入醫患診療會話環節,可以增強語言學習的針對性和交互性,使語言獲得生命力和感染力。對于語言基礎扎實的學生而言,在這個實訓環節,基于預先準備的會話文本,能夠根據表演現場的氛圍調動語言知識儲備,恰當地轉換語言表達,借助肢體語言等非言語因素優化醫患溝通的效果。對于語言基礎相對薄弱的學生而言,由于出演的角色是基于自身語言水平做出的自主選擇,因此,在充分準備后,能夠掌握診療過程中的基本語言知識,與此同時,由于有機會在公開場合演繹英語會話,也能增強學生的自信心,進而,提高其英語學習的自主性、參與度、獲得感和歸屬感。(二)語言教學。鑒于對PosPsySLA研究成果的系統梳理,在醫學院校大學英語教學中增設醫患診療會話環節是實施教改的全新視角。此外,大數據的篩選功能,有助于教師對會話中的語言問題進行歸納總結,這些素材正是課堂教學的重點,是設計教學活動的依據。由此可見,在ESP翻轉課堂模式下,調動促進二語習得的積極因素,教改成果顯而易見,學生素質全面提高:主動增加學習投入,積極發展自我效能,不斷提升責任意識、交際能力和言語自信。
作者:楊丹 許丹凌 張淑玲 單位:牡丹江醫學院外語教研部
- 上一篇:美術教育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
- 下一篇:語言學概論課程學習服務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