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中課改情感運用研究論文

時間:2022-06-01 10:27:00

導語:職中課改情感運用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職中課改情感運用研究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以明理激發情感;以情感感染情感;以情境喚起情感;以實踐激發情感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情感就是人對客觀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產生的體驗、學生的文化基礎普遍較差,思想狀況比較復雜、明理就是指認識客觀事物、知識的傳授應伴隨著教師對學生情感的熏陶、極引導他們進行分析和概括,并把某種情感引入到對這一理論的思考之中、一個人的情感與別人的情感互相影響,產生相同或相近的情感、任何情感都是由一定的對象引起的,都有其產生的客觀原因、職中課程尤其是專業課有一定深度、情感是實踐的產物,情感的形成和轉變是以實踐為基礎的等,具體請詳見。

文章摘要: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是否滿足自己需要而產生的態度體驗,心理學研究表明.情感是影響教學質量的一個重要因素。在當前大力發展職情感是實踐的產物,情感的形成和轉變是以實踐為基礎的業教育背景下,在職中新一輪課程改革中,對情感在職中課堂教學中的運用研究,應該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

關鍵詞:情感職中課堂教學運用

國外有個心理學家做過這樣一項實驗,他們在對一所學校的學生進行了一番所謂的“智力發展預測”后,隨意擬了一份“有最佳發展前途者”的名單交給了老師。實際上,其中有些學生的智商并不高,甚至很低。然而,教師在得到這樣的信息后,不知不覺的對這些學生產生了一種期待。半年后,實驗者發現名單上這些學生無論在情緒上、性格上還是能力上都取得了很快的發展。毫無疑問,這是教師暗含的那種期待產生了積極的效果。那么,實驗者一張虛假的名單為什么會獲得這樣的積極效果呢?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情感在教學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情感就是人對客觀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產生的體驗,對人的活動起著及其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的條件下可以決定人們的行為。蘇霍姆林斯基曾把學生的情感比作土地,把學生的智力比作種子,他說:“只關心中種子忘了耕地,等于灑下種字喂麻雀。”學生的積極情感可以促進學習,消極情感則可能阻礙學習。如學生敬佩教師,師生關系融洽,便愿意學習教師教授的課程。當學習取得了好成績,體驗到學習的愉快時,他便越學越愛學。對一個教育者來說,他的愛一旦浸入青少年學生的心靈,就會產生巨大的力量,不僅會使他們的心靈萌發出善良的、崇高的情感,而且能點燃他們智慧的火花。也就是說,教育者的積極情感能對教育工作的進程和質量產生很大的推動作用,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職業中學,學生的文化基礎普遍較差,思想狀況比較復雜。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尤其要發揮情感的作用。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既有認識,又有情感,有行動。遺憾的是,在職中教學實踐中,至今還有不少教師拒情感于教育大門之外,這不僅削弱了課堂教學的效果,而且難以達到育人的目的。

那么,怎樣才能將情感貫穿于職中課堂教學呢?本文從以下四個方面加以分析。

一、以明理激發情感

明理就是指認識客觀事物。要培養學生對某種事物的情感,就要讓他們了解有關事物、懂得有關道理。作為老師,事先必須幫助學生學習并掌握教材中的基本理論。比如在職業中學的物理課教學中,要讓學生知道物理學是一門基礎科學,它是自然科學的帶頭學科,是現代技術革命的先導學科,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基礎,它研究的是物質運動的基本規律。生活中有許多地方用到物理知識,大到一個國家的國防(比如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行),小到我們身邊的家用電器(如電飯鍋)。學習物理,可以讓我們認識到這些事物的原理與本質,以便更好地利用與創新。學生對這些基本理論的認識愈全面、愈深刻,他們學習興趣就愈明確、愈堅定,并有助于逐步轉化為他們的信念,形成深厚的情感。

當然,知識的傳授應伴隨著教師對學生情感的熏陶。在教學中,教師對學生的熱愛,對工作的責任感和對知識的富有情感的講述,不僅符合學生的殷切期望,而且會激起他們相應的積極的情感。有人說,情感和哲理,雖然不是一個東西,但感情化了的哲理更容易贏得人心。這話是很有道理的。

在教學中,當學生對有關理論產生一定的感情認識后,教師應積極引導他們進行分析和概括,并把某種情感引入到對這一理論的思考之中,促使他們在認識上得到提高。只有這樣,才能在明理的基礎上激發情感,也只有這樣,才能使理論更具有說服力,使學生對客觀事物的認識更深刻。

二、以情感感染情感

情感的感染是指在一定條件下,一個人的情感與別人的情感互相影響,產生相同或相近的情感。其明顯的表現是情感的共鳴。

古人云:“親其師,才能信其道”,“言為心聲,情動于意而形于色”。在教學中,教師要以自己的真情實感去感染學生。教師崇高的敬業精神以及簡潔、精練、幽默、詼諧的語言,配以恰如其分的眼神、手勢、體態、表情等情態,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氣氛,而且能使師生情感和諧的交流,教師教得舒暢,學生學得愉快,產生良好的教學效果。

愛依斯坦認為,“對于一切來說,只有熱愛才是最好的老師”;我國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認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一旦學生在某一問題上產生了情感,有了強烈的愛憎、好惡時,就將會在他的身上產生一種巨大的力量,推動他對事物采取追求或舍棄、贊成或反對、適應或改造的行動;同時還可以發揮學生情感的相互感染功能,通過相互感染和相互激勵,達到互幫互學、共同提高的目的。

三、以情境喚起情感

任何情感都是由一定的對象引起的,都有其產生的客觀原因。情境的各種因素對情感的產生具有綜合作用,而情感的養成又對學習興趣和學習動機的形成起著良好的啟動作用。因此,在職中課堂教學中創設必要的情境,以境激情,以情激趣,以趣導學,是很必要的。利用情境喚起情感,可以促使學生的大腦處于興奮和積極狀態。這樣,就能保證學生主動接受各門課的基本理論觀點。

在教學中,首先要抓住時機,迎著“熱點”問題施教,以喚起學生良好的情感。教學實踐告訴我們,職中學生不是不愿意認真聽課,而是不愿意聽那種脫離實際的說教。關心科技,關心軍事與國防建設是職中學生的一大特點,但由于知識面不寬,理論基礎薄弱,使他們的關心有時顯得過于片面、狹隘。作為職中教師特別是物理教師,對學生關心的有關現實與前沿熱點問題,要盡可能的抓住時機,創設情境,進行分析,使學生弄清原因,消除疑惑,增強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其次,職中課程尤其是專業課有一定深度,但憑教師的講解不便于學生理解和消化。所以,要加強直觀教學,注重收集、整理和教學內容相關的照片、圖片、錄音、錄象、投影幻燈資料,利用電教手段,將大量的、活生生的感性材料提供給學生,不僅能增強課堂教學的說服力,而且還能增強對學生的感染力,使學生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如臨其境,在生動形象的教學氣氛中收到感染和熏陶。

四、以實踐激發情感

情感是實踐的產物,情感的形成和轉變是以實踐為基礎的。所以,要在實踐中進行情感教育,激發學生的情感。要認真組織和引導學生活動,對他們的行為提出嚴格的要求和進行嚴格的訓練,使他們通過實踐活動,認識行為的意義,激發良好的情感,養成優良的行為方式和習慣。

在教學中,教師對理論的傳授必須與對學生在實踐上的要求相結合。要將教學和實踐有機地結合起來,在教學方式上注重教、學、做合一,加強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訓練。還可以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和操作技能競賽……通過多種多樣的實踐活動,激發學生的情感,并化知識為力量。

要發揮情感在職中課堂教學中的作用,除了以上幾個方面必須重視以外,還要重視教師自身的師德修養和業務素質。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要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導之以行,持之以恒,使他們在情理交融中入理入真,思想和情操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只有這樣,才能為社會輸送合格的職中畢業生。

主要參考文獻:

1.大教學論(新2版)/夸美紐斯.——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2.給教師的100條建議/蘇霍姆林斯基.——教育科學育出版社,1984

3.現代教學論綱要/謝利民.——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4.情感教學心理學/盧家楣.——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5.物理教育心理學/喬際平、邢紅軍.——廣西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