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管理會計在事業單位的運用
時間:2022-01-26 10:34:45
導語:戰略管理會計在事業單位的運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事業單位是一種特殊的經濟組織形式,對國民經濟建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社會經濟形勢的復雜多樣化,致使事業單位必須深化改革,從創新中謀求發展。文章就事業單位運用戰略管理會計的可行性;事業單位現行會計管理制度存在的不足之處;以及事業單位應用戰略管理會計的措施,這三個方面進行分析,希望有助于事業單位會計制度的改革,有益于事業單位的長遠發展。
關鍵詞:事業單位;戰略管理會計;應用
隨著我國經濟體制的深化改革,作為“我國現行國家治理事業實踐體制環境之下的基礎性服務單位”的事業單位,其會計制度的改革勢在必行。在這樣的形勢下,從2002年至今,財政局頒發了一系列管理會計應用指引,倡導企業和事業單位把先進的管理會計學科知識運用到日常經營管理中。戰略管理會計是管理會計重要的組成部分。目前學者們較多關注企、事業單位如何應用管理會計開展工作,而較少研究應用戰略管理會計對事業單位會計制度進行改革。本文旨在探討在事業單位會計制度改革中應用戰略管理會計,推動事業單位健康發展。
一、事業單位運用戰略管理會計的可行性
(一)戰略管理會計具有一定先進性。戰略管理會計融合了管理會計和戰略管理的學科知識,是一門新興的交叉學科。據財會2017〔24〕號文第二條所示,“戰略管理是指對企業全局的、長遠的發展方向、目標任務和政策,以及資源配置作出決策和管理的過程。”戰略管理會計最早是在1981年,由英國的西蒙教授提出,是企業在關注內、外部各因素的前提下,以戰略視角對收集到的財務和非財務信息進行審視分析,以此促進企業整體戰略目標的實現,使其長遠健康發展。西方的戰略管理會計來源于實踐,最早由會計實務學家提出,這也說明通過有效的運用戰略管理會計知識能促使企業具備現代化的管理能力,激發企業發展活力,有利于企業實現價值最大化。(二)事業單位會計目標同戰略管理會計目標具有一致性。財政部于2012年2月頒布了《事業單位會計準則》和《事業單位會計制度》,明確指出:“事業單位會計核算的目標是向會計信息使用者提供與事業單位財務狀況、事業成果、預算執行等有關的會計信息,反映事業單位受托責任的履行情況,有助于會計信息使用者進行社會管理、作出經濟決策。”這一闡述既體現了新形勢下事業單位會計管理不僅要保障本單位健康發展,又要符合對上級領導機構管理的需求,同時也需要考慮利益相關者的需求。因此,事業單位會計目標同戰略管理會計目標具有一致性。(三)事業單位已具備實施戰略管理會計的條件。隨著事業單位經濟活動的發展,事業單位在國民經濟中發揮的特殊作用越來越顯著。與此同時,國內外經濟形勢的復雜多樣性,也讓事業單位不斷轉變管理思維。首先,很多事業單位開始重視戰略規劃在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對本單位都制定了明確的長、中、短期戰略規劃。其次,通過深化體制改革,絕大部分事業單位已建立了較為健全的組織架構,形成了會計內控制度、預算管理制度和績效考核機制。此外事業單位管理人員已經開始意識到著眼于單位戰略目標,實現跨部門資源整合來進行單位內部控制管理,并加強對員工戰略意識和戰略眼光的培養。因此,事業單位具備實施戰略管理會計的條件。
二、事業單位現行會計管理制度存在的不足之處
(一)會計風險控制和審計監管制度不完善。事業單位的資產保存使用,成本費用支出以及業務運作等,都離不開健全有效的內部控制制度。但事業單位現行的會計風險控制和審計監管制度控制制度仍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存在很多風險。一方面,大部分事業單位在會計內部控制環節中,因職能部門同財務部門溝通不暢,對會計政策標準把握不清,再加上各部門責任劃分不清,極易造成內部控制標準出現偏差,導致無效授權或該授權不授權。這樣就會使本來是為了分散風險的前置審批制度,反而把風險都集中在處于業務鏈最后環節的財務部門。極易造成資產管理使用不合理、監管不到位,單位工作效率低下。另一方面,有一部分科研事業單位對會計內部控制制度未進行有效的監督。權力集中在某一個職能部門或某幾個管理人員手中,不利于控制會計風險。此外,監督機制的不完善還體現在審計監督大多由上級部門或其他第三方機構進行,對單位內部信息的缺失,使監督流于形式、浮于表面,未能發揮應有的作用。如果事業單位能運用戰略管理會計思維,構建以戰略統籌為核心的會計風控和審計管理制度,則能確保資產保管的安全性,費用支出的經濟性,單位運營的高效性。(二)財務預算管理機制不夠健全。事業單位的財務預算本應是開展財務工作的基礎。但目前多數事業單位財務預算機制不健全,減低了財務工作效率。首先,預算編制缺乏標準,主觀性極強。財政部門和稅務機關要求上報預算數據的時間有時要早于業務部門任務計劃書完成的時間。預算編制人員只能憑經驗估算填制預算表。這就導致了預算編制失去了原有的功效,也影響了后續預算執行工作的開展。其次,預算執行缺乏可操作性。在設定預算執行目標時,前期預算編制時缺少科學合理的數據支持,中期在具體執行時又無法獲取相關業務環境和業務流程的信息支撐。在這種情況下,預算管理人員對本單位業務開展的實際情況也就無法做到全面了解。預算執行也就沒有執行效率可談。最后,預算考核形同虛設。預算編制的不可操作性,預算執行的隨意性,因設定目標寬泛,缺乏細節和具體事項的監控管理,最終導致預算制度成了一紙空談。而站在單位戰略管理會計角度上,制訂相應的財務預算計劃、預算執行操作指引,預算考核指標,則會避免產生上述問題。(三)現行會計管理制度,限制了財務等相關職能部門人員。素質的提升在現行事業單位會計制度下,財務會計工作仍以傳統的記賬工作為主,因此要求財務人員掌握最基本的會計知識即可,而對其他經濟管理、法律類專業知識則沒有太多要求。人員專業素質的缺失會影響單位運營效率,甚至造成不必要的損失。比如,事業單位科研人員在同企業談判爭取科研項目經費時,因本單位合同審批人員不了解合同法和稅法的相關知識,無法合理預估成本和稅費負擔,無形中造成了科研收入的損失。而實行戰略管理會計制度,則會促使財務人員和相關職能部門人員自覺提升專業素養,立足全局,通力合作,更好地為單位創造價值。
三、事業單位應用戰略管理會計的措施
(一)培養會計人員戰略意識,實現角色轉換。根據佟成生教授的調研結果顯示,“僅有53%的財務專業人士認為自己所在的財務部具有清晰準確的戰略地位,其中只有41%的財務專業人員表示自己非常清楚地了解企業使命、長期和短期戰略目標。”目前絕大多數事業單位的會計人員仍將自己的工作目標簡單的定義為賬務核算,填制憑證報表,合規操作,少出差錯。事業單位應努力幫助會計人員轉變思維,培養戰略意識,為他們提供相應的經濟、管理和法規知識培訓,激發他們的工作熱情和活力,最終使會計人員實現從賬務服務人員變為單位價值創造者的角色轉變。(二)構建專門的戰略管理會計部門,完善預算、風控、監管機制。事業單位財務預算體系和風控監管制度未能發揮應有的作用,主要是因為職能部門責任劃分不清晰,預算目標不明確,部門間溝通渠道不暢通。事業單位可以嘗試組建戰略管理會計部門用于確保單位上述管理機制發揮良好的功效。該職能部門應遵循戰略管理“三個原則”(目標可行原則、資源匹配原則、責任落實原則),立足“三項戰略”(即職能部門戰略、業務流程戰略和單位總體戰略),健全“三種機制”(預算機制、財務風控機制、審計監督機制),最終實現預算執行、業務運營、績效考核閉環優化體系,為事業單位的經營發展提供不竭的動力支持。
參考文獻:
[1]張榮榮.事業單位會計核算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財經界,2017(19)
[2]《事業單位會計制度講解》委員會.2016年事業單位會計制度講解[M].北京:地震出版社,2016
[3]佟成生,李扣慶,錢毓益,王智烜.《管理會計基本指引》在企業中的應用研究———基于管理會計要素的調查證據[J].財政研究,2017(5)
[4]佟成生,許素蘭,李扣慶,梁淑屏.中國企業管理會計人才培養模式研究———基于中國企業財務人員的調查問卷分析.會計研究,2014(9)
[5]財政部.管理會計基本指引.2016[6]財政部.管理會計應用指引第100號-戰略管理.2017
[7]財政部.財政部關于全面推進管理會計體系建設的指導意見.2014
作者:張凌 王勇 單位: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 上一篇:簡述企業財務管理信息化建設
- 下一篇:社區衛生服務會計核算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