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會計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

時間:2022-01-17 08:55:54

導語:管理會計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管理會計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

摘要:當前我國農業發展中存在問題,如成本和效益問題、供需結構問題等,這些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對農業經濟造成影響,阻礙其穩定發展。在這種情況下,需要積極推進農業改革的進程。為了促進農業的結構合理化、農產品供給有效化,我國實行了農業供給側改革,這對我國農業供給的質量和效益有著積極作用。所以,文章從管理會計的角度,闡述了農業供給側改革的發展。

關鍵詞:管理會計;供給側改革;深入推進;農業行業

在進行農業供給改革時,不僅要根據社會發展的狀況,還需要充分發揮管理會計在農業經濟運營中的積極作用,只有這樣,才能促使農業發展更加穩固健康。以此,我們需要做到以下幾點:首先,要對農業生產和農業消費,以及農產品供給和需求的狀況進行詳細的了解;其次,充分了解分析農產品供給中存在的缺陷,以及農產品供給的市場競爭力、成本狀況等。只有做到以上幾點,才能更好地對農業發展,以及農業供給側改革,對農業有什么樣的作用有一個全面的了解,以此才能夠使得農業經濟不斷健康發展。

一、農業供給側改革背景

(一)糧食產量、庫存量、進口量增加。近年來,糧食產量增加,農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提高。數據顯示,在“十二五”期間,我國糧食產量連續跨上11000億斤、12000億斤兩個大臺階。農民的年平均收入,比以往提高了9.5%,城鎮和農村收入的比率,也下降到2.9∶1。雖然我國農業發展形勢大好,但是,現如今我國正處在社會轉型、經濟變革的特殊時期,農業的發展也面臨著一些問題。所以,對于現今農業發展的問題,要以供給側改革為切入點,促使其健康發展。由于我國糧食產量提高,庫存量比較大,糧食的價格逐漸陷入了低迷,在這樣的形勢下,對農業的生產和供給結構進行變革,是非常有必要的。(二)農產品供需結構矛盾突出。就我國的農產品來說,相比較發達國家,在供給層次上還比較低端。除此之外,為了提高農產品的產量,增加收益,農戶在農產品生長的不同階段,會使用各種各樣的農藥和花費,雖然提高了農產品的產量,卻降低了質量。現如今,我國經濟發展,科技發達,人們大部分接受不同程度教育,知識水平提高,以此人們在購買農產品時,較多注重農產品是否安全、是否優質,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對這些方面的關注,要遠高于對價格的關注,由此就造成了,農產品在供給和需求這一問題上,出現了比較大的矛盾?,F如今,消費者對農產品進行消費時,觀念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農產品供給方,必須根據消費者的需求,對農產品的生產進行改變,從而適應消費者的消費心理。(三)農民收入增加困難。根據近幾年的數據統計,在我國農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中,家庭經營性收入占據了其中的39.5%,工資性收入占據了其中的40.3%。但是,糧食的產量增加,過?,F象嚴重,糧食的價格逐漸降低,與此同時,國家雖然對糧食的價格,有著相應的優惠政策,但是這對于農民的收入,也只是起到很小部分的作用,所以目前農民收入增加,還有著比較大的阻礙。根據相關數據統計表明,近年來農民收入增加的幅度下降,這種現象,是經濟增長的速度以及各行業逐漸分化的形勢導致的。綜上,農業發展中面臨著許多問題,而運用供給側改革,使得農民收入進一步提高,成為了目前非常重要,也是亟需解決的問題。(四)農業生產成本上升。現如今,各行各業生產成本都在不斷增加,在農業中的成本問題,主要體現在人力成本、土地流轉成本、以及物化投入等方面。成本問題使得農產品生產效率不高,且缺乏必要的市場競爭力。首先,以土地流轉成本來說,在我國,每畝的費用平均為1000元人民幣,這對農民來說,價格高昂,一旦承包太多土地,種植農產品賠錢的可能性就越大,所以在土地流轉以后,土地承包者會在承包的土地上,進行農業之外的其他生產。其次,人工費用高昂,平均來說,普通成年男性的日工資為120元人民幣。最后一點,由于農戶在農產品生長的不同階段,施用了許多化肥農藥,這一部分也造成了成本的增加。綜上,農產品各方面的成本上升,市場競爭力減弱,從而導致其利潤降低,經濟效益隨之下降。(五)農業生態環境壓力增加。發展農業需要大量土地,但是可用的土地資源比較少,這就需要在林地、草地等方面,進行開墾。但是,生態用地過度開發、農業污染面不斷增加的代價,就是生態環境的惡化。近年來,農業環境出現了更為嚴重的問題,為了使得農業能夠更好的發展,更加需要政府相關部門,與農戶進行合作,從而保護農業生態環境。

二、管理會計角度下農業供給側改革的具體舉措

(一)增強農業供給結構的適應能力。在影響農產品結構性過剩的因素中,農產品供給是非常重要的。傳統的需求側管理,與現代的需求不相符。傳統的需求側,關注的主要部分是,在短時間內促進農產品流通。而現今的供給側改革中,關注的主要部分是,在長期發展的角度,推進農業的改革發展。一方面,為了將農產品的產量提高,促進農產品的供需平衡;另一方面,為了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在農業供給側改革中,許多政策的制定實施,以及結構的調整,需要根據農業發展的現狀進行考慮。(二)有效控制市場價格。農產品能夠順利流通,需要有一定的市場需求。“替代效應”對農產品流通產生了重要影響,因為,當某一農產品價格上升時,消費者就會選擇相對便宜,又具有替代性的農產品,這就使得替代農產品的需求量增加。除此之外,“收入效應”也對農產品流通產生了影響,消費者的消費能力有限,當農產品價格上升時,消費者就會減少對此農產品的購買。農業供給側改革中,一定要對市場價格進行準確把握,從而促進農產品在市場中的順利流通。(三)重視糧食安全的問題。近年來,人們生活水平提高,食品安全受到全民關注,糧食作為食品的主要部分,自然也在關注的范圍以內。為了解決及防止糧食安全問題的出現,國家針對此頒布了相應的政策法規。但是,與此同時,糧食的價格發生改變,并與市場的供給、需求發生偏離,并且,還導致了庫存擠壓,這些問題的出現對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造成了不利影響。因為農產品的性質,使其大部分保質期限都比較短,為了確保糧食的安全,需要減少糧食庫存的數量。這就需要積極發揮市場資源配置的作用,規避糧食安全的風險,從而對國家糧食的安全進一步維護。(四)對價格和補貼進行區分。我國是世界的農業大國,農業是我國發展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所以,為了促進我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積極發展農業,是一個必選項。在此過程中,國家對農業的發展,頒布了很多扶持政策,例如將農產品的收購價格提高了。這一舉措,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農民的收入,但是國家補貼的程度,遠遠達不到農業生產的需求,這就出現了新的問題。所以,當國家對農業進行政策扶持、財政補貼時,為了達到改變農業發展方式,以及提升農業市場競爭力的最終目的,需要對價格和補貼進行有效區分,只有這樣,才能使得國家的支持,發揮出應有的作用。(五)建立信息平臺。信息平臺指的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信息平臺。建立信息平臺需要借助計算機技術,以及信息化的方式,目的是將農村及農民的信息錄入,從而形成強大的數據庫,以此促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建立數據庫以后,根據這些基本的數據,人們可以對所在地的農業狀況,有一個詳細的了解,在這一基礎上,根據不同的狀況,制定出相應的改革方案。不僅如此,信息平臺的建立,還能夠為今后農業工作的開展,提供依據,奠定基礎,從而促進農業的發展。

三、結語

綜上所述,供給側改革這一思路的發展,成為我國經濟發展一劑強大的助力劑。會計作為各行各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對農業供給側改革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在管理會計的角度,對農業供給側改革進行了一系列探討,希望對今后農業經濟的發展,能有所助益,進而提高我國農業的相關水平。

參考文獻:

[1]何代欣.實體經濟與財政轉型:政策層面的供給側改革[J].地方財政研究,2017(05).

[2]許汝俊,龍子午,袁天榮.供給側改革背景下武漢眾創空間要素主體發展及促進機制設計[J].財會月刊,2017(09).

[3]江小國,洪功翔.農業供給側改革:背景、路徑與國際經驗[J].現代經濟探討,2016(10).

[4]王平,王琴梅.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區域能力差異及其改善[J].經濟學家,2017(04).

[5]姜長云,杜志雄.關于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思考[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01).

[6]江維國,李立清.我國農業供給側問題及改革[J].廣東財經大學學報,2016(05).

作者:吳清 單位:淮北礦業集團安徽豐和農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