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企業會計準則

時間:2022-12-19 08:48:23

導語:淺談企業會計準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淺談企業會計準則

一、關于金融資產分類的幾個問題

(一)關于金融資產分類及其依據。新金融資產準則根據企業管理金融資產的業務模式和金融資產的合同現金流量特征將金融資產分為“三類”,即:將僅以獲取投資金融工具合同各期利息為目標的劃分為“以攤余成本計量的金融資產”,該類金融資產通常僅涉及較低頻率和較小價值的出售;將既以收取合同現金流量為目標又以出售該金融資產為目標的劃分為“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其他綜合收益的金融資產”,該類金融資產的出售對于實現業務模式目標是不可或缺的;將劃分為“以攤余成本計量的金融資產”和“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其他綜合收益的金融資產”之外的金融資產,分類為“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該類金融資產并非持有資產以收取合同現金流量,也不是通過既收取合同現金流量又出售金融資產來實現目標;這表明“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為兜底的金融資產,只要不能劃分為前兩者的金融資產都應劃分為“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同時準則還規定了兩項例外:一是在初始確認時可以將非交易性權益工具投資指定為“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其他綜合收益的金融資產”,并以此確認獲得的股利收入,且該指定一經做出不得撤銷;二是企業在非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并中確認的或有對價構成金融資產的應當分類為“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不得劃分為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其他綜合收益的金融資產。此外,將具有金融資產性質的應收款項適用《企業會計準則14號——收入》,不在金融資產準則內規范,但是計提應收賬款壞賬準備適用金融資產準則;“長期股權投資”的會計處理由《企業會計準則第2號——長期股權投資》規范,不在金融資產準則內規范。(二)關于金融資產分類核算對經管責任落實情況的簡要分析。如何準確理解和區分上述分類中的“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其他綜合收益的金融資產”和“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呢?可從以下兩個方面來理解并區分,一是“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業務模式并非持有資產以收取合同現金流量,也不是通過既收取合同現金流量又出售金融資產來實現目標,僅僅是解決少量閑散資金的暫時存放問題,是為交易而持有的投資,表明投資于這類金融工具形成的金融資產是企業管理當局權力和責任的組成部分,由此獲得凈收益或發生的凈損失理應確認為企業經營業績,在利潤表中列示為營業利潤;二是“計入其他綜合收益”的金融資產業務模式既以收取合同現金流量為目標又以出售該金融資產為目標,通常涉及更頻繁和更大價值的出售,屬于戰略性股權投資并非為交易而持有,表明投資于這類金融工具形成的金融資產也是企業管理當局權力和責任的組成部分,在存續期間除減值損失或利得和匯兌損益之外所產生的利得或損失均應計入其他綜合收益,以體現其戰略性持有性質,僅在重分類或終止確認時才對之前計入其他綜合收益的累計利得或損失結轉計入當期損益,這是由該類金融資產的既以收取合同現金流量為目標又以出售該金融資產為目標所決定的,表明該類金融資產在存續期間管理當局并未完全履行其應負擔的經管責任不能將其相應損益直接計入經營業績,只有在終止確認時管理當局對該類金融資產的經管責任才算履行完畢才能確認其經營業績。至于準則規定將非交易性權益工具投資指定為“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其他綜合收益的金融資產”確認,這主要是因為這類金融資產是“非交易性權益工具投資”,也就是其“非交易性權益工具”決定了持有該類金融資產的業務模式是出于長期持有目標而非短期交易獲取股利現金流量為目標,所以準則規定“指定”一經做出不得撤銷,終身不得改變,在處置進行終止確認時的累積利得或損失也不得轉入當期損益而應轉入留存收益中未分配利潤項目,故而“計入其他綜合收益”的在持有存續期間作為當期損益之外的其他綜合收益列示計入利潤表,表明管理當局對該類金融資產的權力與責任,但處置產生的累積盈余計入未分配利潤,列示計入資產負債表,不再認定為企業的經營業績,進而可以限制管理當局的處置動機與行為,從而保持對被投資方決策的一定影響力,同時這也有利于迫使管理當局保持這類金融資產的“終身不變”屬性,并正確確認以落實管理當局的受托經管責任。(三)關于重分類的幾個問題。新金融資產準則規定企業改變其管理金融資產的業務模式時,應當按規定對所有受影響的相關金融資產進行重分類。表明重分類的主要標志是管理金融資產的業務模式,如果將業務模式由以獲取投資金融工具合同各期利息為目標的業務模式改變為既以收取合同利息為目標又以出售該金融資產獲取現金流量為目標的業務模式,也就是改為戰略性投資時,就應將原劃分確認為“以攤余成本計量的金融資產”的改確認為“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其他綜合收益的金融資產”;以此類推,企業可以根據具體管理金融資產的業務模式對金融資產進行其他的重分類,以保持會計核算的客觀性。關于重分類的會計處理,新準則規定應當自重分類日起采用未來適用法核算,不得對以前已經確認的利得、損失(包括減值損失或利得)或利息進行追溯調整。所謂未來適用法是指重分類產生的差額按照新分類金融資產的業務模式計入相應損益或重分類的金融資產項目,如將一項“以攤余成本計量的金融資產”重分類為“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在重分類日應將原賬面價值與公允價值之間的差額計入當期損益;如果將一項“以攤余成本計量的金融資產”重分類為“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其他綜合收益的金融資產”,則應在重分類日將原賬面價值與公允價值之間的差額計入其他綜合收益;但是如果企業將一項“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其他綜合收益的金融資產”重分類為“以攤余成本計量的金融資產”,則需要先將重分類日之前計入其他綜合收益的累計利得或損失轉出,調整該金融資產在重分類日的公允價值,并以調整后的金額作為新的賬面價值,即視同該金融資產一直以攤余成本計量,不產生重分類差額。如果企業將一項“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其他綜合收益的金融資產”重分類為“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由于二者之前的賬面價值均為公允價值因而不存在重分類差額,因此企業只需將重分類日之前計入其他綜合收益的累計利得或損失從其他綜合收益轉計入當期損益即可,視同將原持有的“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其他綜合收益的金融資產”進行了處置。

二、關于金融資產減值的會計處理幾個問題

(一)計提減值范圍。由于“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中的“公允價值”本身具有對該類金融資產未來價值的信息含量,即對該類金融工具的未來預期信用損失在金融市場的公允價值中已包含市場參與者的價值判斷中,企業對“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無需再考慮其減值問題。因此,新金融資產準則要求企業應對“以攤余成本計量的金融資產”和“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其他綜合收益的金融資產”兩項金融資產計提減值準備,減值損失或利得計入當期損益。那么同樣都是“以公允價值計量”,為什么“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其他綜合收益的金融資產”需要計提減值準備呢?這主要是因為企業對持有的這類金融資產負有經管責任,資產發生減值理應計入當期損益以便加強管理當局的管理責任,不能等到該類金融資產處置時再來反映管理當局的這部分經管責任。(二)計提減值方法及會計處理問題。新金融資產準則規定企業應以預期信用損失為基礎,對金融資產進行減值會計處理并確認損失準備,計入當期損益。即在金融資產預期信用風險顯著增加時確認減值損失,反之,預期信用風險顯著降低時在已確認減值損失范圍內確認減值利得轉回減值損失。這項規定主要是因為舊的金融資產準則采用“已發生損失法”計提減值準備存在歷史成本計量屬性之嫌,與新金融資產準則的公允價值計量屬性存在損益計算上的內在邏輯不一致性問題,所以新準則要求采用“預期損失法”以預期信用損失為基礎計提金融資產減值準備,這能夠較好的解決損益計算上的內在邏輯一致性問題。準則第49條規定對于“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其他綜合收益的金融資產”,企業應當在其他綜合收益中確認其損失準備,并將減值損失或利得計入當期損益,且不應減少該金融資產在資產負債表中列示的賬面價值。這樣規定既體現了對管理當局經管責任要求,又體現了該類金融資產的戰略性、非為交易而持有的性質特征要求。

三、關于執行新金融資產準則預期經濟后果的分析

(一)更加如實反映金融資產業務的經濟實質。新金融資產準則根據企業管理金融資產的業務模式和合同現金流量特征對金融資產進行分類核算,業務模式的劃分又界定為是收取合同現金流量、出售金融資產還是兩者兼有。這樣以管理金融資產的直接經濟后果作為劃分的基礎,較為充分體現了金融資產業務的經濟實質,由此提供的相關會計信息更加真實可靠,提高了會計核算的考核企業經營管理業績固有功能,有利于實現會計的經管責任落實性質。(二)更加凸顯會計的監督職能作用。眾所周知,會計監督具體包括會計對企業經濟業務及其內部控制的督促、指揮、控制、協調等多項職能作用,實施新的金融資產準則要求企業更加注重提高經濟業務管理水平和內部控制能力。新金融資產準則改變了相關金融資產會計計量方法、標準和信息系統,這必將影響金融資產投資業務活動,客觀上要求企業按照業務模式實施精細化管理,做到每項金融資產投資都要目標明確不能盲目。為此就要進一步強化金融資產投資管理的內部控制,將金融資產分類管理前置于業務流程并明確判斷各項投資的具體目標,在持有過程中應強化對公允價值評估管理和業務模式的變化正確選擇與判斷。在金融資產投資管理過程中應強化對合同的管理,相關合同條款包括本金、利息、股利等相關條款一定要更加明確具體,以及應加強對被投資方的管控以保證合同的嚴格執行。所以企業執行新金融資產準則應對相關各項管理活動及系統進行必要的完善和升級,以滿足會計核算與監督要求。

參考文獻:

[1]財政部﹒企業會計準則第22號——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J]﹒財會〔2017〕7號,2017.

[2]企業會計準則編審委員會﹒企業會計準則案例講解[M]﹒立信會計出版社,2017.3.

[3]財政部會計司編寫組﹒企業會計準則講解(2012)[M].人民出版社,2010.12.

[4]冷冰﹒企業會計準則(第22號: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新變化、新要求培訓班資料﹒中國會計學會,2017.7﹒

[5]張俊民﹒會計基本理論實驗教程[M]﹒經濟科學出版社,2014.7.

作者:張俊民 單位:天津財經大學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