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環境治理對環境競爭力的啟示
時間:2022-10-08 08:56:03
導語:生態環境治理對環境競爭力的啟示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總書記在2014年參加貴州代表團審議時指出“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讓綠水青山充分發揮經濟效益,不是要把它破壞了,而是要把它保護得更好。”近年來貴州省緊緊圍繞“守住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不斷加大生態環境的保護力度,圍繞大生態做優長板。花茂村地處貴州遵義,曾經是個塵土飛揚,污水橫流的“荒矛田”,通過發展鄉村旅游業,美麗鄉村建設改善生態環境,如今成為“最美田園”。本文通過總結花茂村建設生態文明村建設的經驗,以點帶面進行推廣,堅持綠色發展提升地區環境競爭力,讓群眾吃上“生態飯”的同時保住這碗飯。
環境競爭力是近些年出現的新概念,是基于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矛盾日益突出的背景下提出的,是一個地區通過環境保護和環境治理推動了經濟社會發展,形成核心競爭力,是一個地區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的相互作用和協調能力。生態環境競爭力對這一地區實現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意義,因此,環保政策的制定也影響著這一地區生態環境的競爭力。
一、花茂村生態環境治理現狀
貴州省在生態環境上已經有了很好的基礎,花茂村位于黔北地區,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這里山川清奇,風景秀麗,接下來就是將花茂村的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2003年開始,花茂村開展“四在農家”創建活動,建設濕地公園、生態種植園進行生態治理,使花茂村的生態環境得到改善。2015年6月,在花茂村調研考察時感嘆,在這里找到了鄉愁,花茂村依托田園風光建設美麗鄉村有了成效。花茂村積極響應國家鄉村旅游政策,開始改善人居環境,將旱廁茅房、鄉間小道、老舊電路等基礎設施更新,在花茂村原有的田園風光基礎上優化環境,建設美麗鄉村,提升了農業技術且保留了原生態的自然資源,摒棄了傳統農耕方式,利用現代化農機設備和管理模式,增加了生態產品的產量。如今,花茂村的果蔬、陶土工藝品已經成為特色品牌,極具競爭力。
二、花茂村生態治理對環境競爭力提升面臨的現實困境
(一)理念困境
花茂村環境競爭力提升面臨的理念困境在于村民總是被動接受環保教育,很少主動關心環境治理。花茂村鄉村旅游業發展帶來污染問題,雖然通過宣傳讓村民有了一定的環保意識,但他們對生態環境治理關心度不夠,對環境競爭力的認識不足,以及文化素養等方面的限制,村民對綠色發展、生態產品等缺乏了解,未能正確認識生態環境是花茂村經濟發展的核心競爭力,一些企業盲目開墾、亂挖湖泊,消耗自然資源;部分村民自營的農家樂隨意傾倒垃圾,污染環境,只關心物質財富增加,漠視生態環境破壞,這些理念上的滯后會阻礙環境競爭力的提升。
(二)技術困境
花茂村環境競爭力提升面臨的技術困境在于技術研發不足,缺乏專業的技術人才。花茂村早期出現了嚴重的“空心化”問題,大部分青壯年出去打工,村里的老年人接受能力低,仍使用傳統的耕種方式,效率低下,導致土壤水土流失嚴重。花茂村的陶土工藝即是優勢也是其特色之一,隨著游客數量的增多,單個的陶土制作不能滿足需求,但是,陶土制作體驗、農業采摘都缺乏專業的技術人員。
(三)制度困境
花茂村在環境競爭力提升面臨的制度困境在于花茂村現有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和體制機制不完善,沒有具體的法律法規來約束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花茂村在早期發展時,過分追求旅游業帶來的經濟效益,造成水體污染、環境破壞、自然資源浪費等問題。造成了極大地資源浪費,而生態資源作為公共物品,花茂村未能建立行之有效的制度體系,同時也缺乏相應的環境保護監督體系。
三、花茂村生態治理對環境競爭力提升的經驗啟示
(一)創新技術助力生態治理及環境競爭力提升
花茂村發展鄉村旅游業的初期,游客數量大幅增長,由于缺乏環保意識,造成污水大量排放,河中水生物大量死亡,淤泥大量堆積,河水發臭。在意識到不能犧牲生態環境來換發展,花茂村決定采用新技術,利用人工仿生態系統通過土壤的層層的浸透及微生物的分解對污水進行凈化,凈化后的水可以循環利用,再接著灌溉農田養殖魚蝦,人工濕地凈化污水不僅能節省能源,還可以美化鄉村的環境,提升花茂村的環境競爭力。
(二)用綠色發展理念鼓勵村民共治提升環境競爭力
1.增加經濟效益,樹立綠色發展理念。要鼓勵村民參與生態治理,僅僅通過宣傳教育培育環保意識是遠遠不夠的。需要讓村民體會到綠色發展帶來的經濟效益,幫助村民長遠樹立綠色發展觀。花茂村將農產品培育、生態環境治理、鄉村旅游業三者結為一體,建設了生態農業采摘園,游客可以進入農業園親自體驗采摘過程,品嘗綠色產品,還可以參觀現代化農業系統。經過生態環境的治理花茂村的農產品有了競爭力,農民的收入增加了,從實踐中理解了綠色發展帶來的巨大經濟效益,自覺擔當起生態治理的義務,樹立了綠色發展的新理念。2.提高農民環保意識,加強農戶技能培訓。花茂村引進專業技術人才教授農民現代化農業知識,幫助農民掌握和使用現代化農機設備,不僅實現了綠色發展,而且提高了村民的環保意識,增加了村民的勞動技能水平。花茂村還開展了環保知識競賽,提高村民學習的積極性,通過邀請專家定期開展培訓,培養生態治理的專員和監督員,用科學的方法進行污染防治工作。
(三)用生態制度體系規范旅游發展及環境競爭力提升
1.加快相應管理制度的制定。制度具有規范和制約的作用,花茂村在早期旅游業開發方面存在混亂無序的問題,旅行社、村民自營農家樂崛地而起,缺乏統一的監管和行業規范,如村民為了經濟利益與游客發生矛盾,生態環境保護更是缺乏監管,造成花茂村旅游口碑受損。于是,在正式制度制定方面,花茂村依據現有的環境保護制度規范村民及游客的行為,并根據實際情況建立健全社會管理制度,按照景區的規范配備相關專業人員,運用攝像頭等信息技術加強社會管理。另外,結合實際情況制定鄉規民約并發揮其作用,培育文明鄉風,厚植“鄉愁”文化,重視農村生態教育宣傳,引導農民自覺保護生態環境,提高村民對環境競爭力的認識。2.建立環境保護利益激勵機制。除了建立健全管理制度,還要考慮到制度執行的長效性,花茂村建立了切實可行的利益獎勵機制激發村民的主體作用,形成人人參與的生態治理新格局。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部分村民并不能主動承擔起生態治理的義務,如果缺乏監管,制度就成為一張空紙。為此,花茂村設立了河道巡查員、山林防護員,對生態環境保護有突出貢獻的村民給予榮譽稱號,對嚴重破壞生態環境、污染環境的行為進行舉報的村民也給予相應的獎勵。花茂村基層黨組織還建立了績效考核評價辦法,將生態文明建設的實際舉措和成效納入考核當中,同時配套相應的獎懲機制,對生態環境治理起到監督作用。
四、結語
花茂村從一個貧困村發展成為一個富裕村,與其因地制宜,利用自身優美的生態環境提升競爭力的綠色發展理念是分不開的。花茂村在抓住發展機遇的同時,始終踐行的“兩山論”生態文明思想,認真落實貴州省政府相關部署,既摘掉了貧困的帽子,又保住了綠水青山,帶動了周邊地區的旅游業和農產品業的發展,通過加強村民參與生態環境治理、革新技術、增加技能培訓、建立環境保護獎懲制度等方式,實現了生態文明建設和經濟發展的雙贏,讓當地的居民切身感受到生態文明建設帶來的發展機遇,為我國主體功能區中提供生態產品地區、經濟落后山區,走出生態環境治理和提升環境競爭力困境提供了現實參考。
參考文獻
[1]劉正強.貴州精準扶貧的歷史性成效與啟示[J].理論與當代,2015(11):20-22.
[2]唐玉青.多元主體參與:生態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路徑[J].學習論壇,2017,(2):51-55.
[3]楊彥榮、李慧: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看貴州“揮毫”[J].當代貴州,2014,18:26-27.
[4]谷樹忠、胡詠君、周洪:生態文明建設的科學內涵與基本路徑[J].資源科學,2013,01:2-13.
[5]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EB/OL].
[6]俞可平.科學發展觀與生態文明[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05(4).
[7]孫伶俐.貴州鄉村旅游與農村經濟復合發展模式探索[J].貴州農業科學,2013,41(06):216-220.
[8]2007年貴州省旅游局組織鄉村旅游典型村寨調查[R].2006年貴州省各市、州(地)鄉村旅游發展現狀調查表,2007.
[9]徐燕,殷紅梅.貴州喀斯特地區旅游競爭力評價與對策研究[J].中國巖溶,2009,28(1):95-102.
[10]徐琪.我國鄉村旅游的發展現狀、存在問題與對策[J].貴州農業科學,2009,37(10):218-221
作者:陳婭楠
- 上一篇:城鎮化進程生態環境治理情況分析
- 下一篇:公路交通安全設施建設與經濟效益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