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開發林業生態建設分析
時間:2022-02-07 10:13:48
導語:扶貧開發林業生態建設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基本情況
1.1珙縣扶貧工作基本情況。珙縣是烏蒙山區貧困縣、革命老區縣、少數民族地區待遇比照縣,位于四川盆地的南部邊緣,云貴川三省結合部,屬云貴高原大雪山支脈向四川盆地過渡的盆緣山地,屬宜賓市管轄的川、滇兩省交界的山區縣。珙縣幅員面積1149km2,現轄17個鎮鄉,243個行政村、16個社區、129個居民小組、1670個村民小組,2014年人口43萬,其中農業人口34萬,貧困村60個,有脫貧攻堅任務的非貧困村183個。2014年珙縣建檔立卡貧困戶總數為10109戶36386人,2014—2015年已脫貧3511戶12785人,2016年已脫貧1544戶5428人,2017年已脫貧1102戶4191人,剩余貧困戶3882戶13587人,2018年計劃脫貧2407戶8621人,2019年計劃脫貧1475戶4966人。1.2珙縣林業基本情況。珙縣林地面積5.67萬hm2,包括天然林面積1.19萬hm2、退耕還林0.59萬hm2,活立木蓄積236.48萬m3,森林覆蓋率51.68%,綠化覆蓋率52.12%。珙縣是典型的南方集體林區和傳統的速生豐產用材林基地縣,是省委、省政府確定的“以林為主,綜合開發”試點縣和國家大林業改革試驗區,是全省全市重點林區縣之一,通過珙縣干部群眾和林業人的辛勤勞動和不懈奮斗,林業事業取得了輝煌成就,珙縣林業在全省乃至于全國長期處于先鋒模范地位,先后榮獲國家工程造林銀質獎、全國綠化造林百佳縣、全國綠化先進縣、全國先進林業站、四川省林業管理先進集體、四川省綠化模范縣等榮譽稱號。林業的生態、社會、經濟效益得到了全面體現。在維護珙縣生態環境和助推珙縣經濟發展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1.3珙縣林業精準扶貧總體目標。舉林業之力,堅決完成脫貧攻堅任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把脫貧攻堅和生態建設有機結合起來,扶持生產和就業發展一批,生態保護脫貧一批。力爭2018年、確保2019年,珙縣實現貧困縣“摘帽”,60個貧困村全部退出,剩余貧困人口13587人全部脫貧。加快推進林業產業發展,大幅提升基礎設施水平?;窘⑵鸫龠M農民穩定增收的現代林業產業體系和支撐保障體系,農民參與林業生態建設和產業發展的政策不斷完善,林業扶貧動力和活力顯著增強,基本構建起廣大農民群眾融入林業生態建設和產業發展的共建共享格局。
2生態建設扶貧專項實施情況
珙縣的22個扶貧專項中,林業牽頭生態建設扶貧專項實施工作,全力推進以國家天然林保護工程、退耕還林工程、生態護林員扶貧項目和以生態修復為主的地質災害避險搬遷工程、地質災害治理工程等生態建設扶貧專項工作。2.1生態建設扶貧資金爭取及到位情況。2017年生態建設扶貧資金爭取到位資金2985.59萬元,其中天然林保護工程爭取到位資金405.16萬元(中央資金314.1萬元,省級資金91.06萬元);退耕還林工程爭取到位資金713.43萬元(中央資金575.31萬元,省級資金138.12萬元),生態護林員爭取到位資金121萬元;地質災害避險搬遷工程爭取到位資金910萬元(省級資金520萬元,市級資金390萬元);地質災害治理工程爭取到位省級資金836萬元。2.2生態建設扶貧資金使用及推進情況。2017年生態建設扶貧工作有序推進,生態建設扶貧資金已投入使用1502.55萬元,天然林保護工程投入使用資金273.23萬元,包括中央資金182.77萬元,省級資金90.46萬元;退耕還林工程投入使用資金750.16萬元包括中央資金609.85萬元,省級資金140.31萬元;地質災害避險搬遷安置工程投入使用385萬元,省級直補資金220萬元,市級直補資金165萬元;地質災害治理工程投入使用省級資金94.16萬元。其中天然林保護工程包括國有林管護0.168萬hm2,投入使用資金16.97萬元,補償集體和個人公益林0.158萬hm2,投入使用資金256.26萬元;退耕還林工程中鞏固退耕還林成果0.312萬hm2,投入使用資金724.93萬元,新一輪退耕還林0.006萬hm2,投入使用資金25.236萬元;地質災害避險搬遷安置工程有55戶已進行初驗,省級直補資金已支付220萬元,市級直補資金已支付165萬元;地質災害治理工程涉及3個鎮4個重大地質災害治理帶,投入使用94.16萬元。生態護林員續聘和選聘252人,投入使用資金121萬元。2.3生態建設項目實施情況。到2017年底,累計實施天保工程公益林建設0.037萬hm2、退耕還林0.037萬hm2,治理石漠化土地0.4萬hm2、國家山體修復試點示范0.033萬hm2、中幼林撫育0.037萬hm2,改造低產低效林0.037萬hm2。2.3.1生態資源利用方面到2017年底,新建康養旅游產業基地0.133萬hm2、濕地公園1個、森林公園1個、森林人家5個,修建和硬化國有林場重要景區(點)公路10km,供電和用水得到徹底解決,林下種養植示范基地建設0.2萬hm2;生態旅游和林下經濟產值達到5.5億元,貧困地區農民人均林業收入達到1650元。2.3.2人居環境改善方面到2017年底,貧困地區集中式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達到90%以上,建成省級生態鄉鎮10個。2.3.3防災減災方面到2017年珙縣林業有害生物防治率達到90%,森林火災損失率控制在1‰以內,政策性森林保險實現應保盡保。
3林業精準脫貧取得的成效
3.1勞務分配精準到戶。增加就業是最有效最直接的脫貧方式[3]。通過確秦洪,代懷敏:烏蒙山區扶貧開發中林業生態建設成效分析定林業生態建設、森林撫育、造林補貼等林業生態建設任務所需要的勞務人員和聘請生態護林員崗位,可直接精準安排到貧困戶,增加其勞務收入。根據珙縣林業精準扶貧工作計劃,貧困戶參與林業重點工程項目,每667m2可獲得補助200~500元。2016年以來,珙縣累計投入中央生態護林員資金162萬元,選聘能勝任野外巡護工作的343人,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就地轉化為生態護林員,通過購買勞務,2016年戶均增收4200元,2017年戶均增收4800元,帶動1200人脫貧,幫助烏蒙山困難地區無業可扶群眾山上就業、家門口脫貧。3.2惠農補貼精準到戶。通過實施鞏固前一輪退耕還林成果每667m2補貼125元,實施新一輪退耕還林每667m2補貼第1年800元、第3年300元、第5年400元,實施公益林森林生態效益每667m2補償14.75元,林業項目惠農補貼直接打入貧困戶一折通。珙縣退耕還林工程中鞏固前一輪退耕還林成果0.592萬hm2,新一輪退耕還林0.037萬hm2;森林生態效益補償面積中集體和個人公益林1.158萬hm2。有3.82萬個農戶、近11.47萬人直接受益。其中,覆蓋貧困村60個,有脫貧攻堅任務的非貧困村183個,建檔立卡貧困戶10590戶35996人,已脫貧5352戶18213人,人均增收136元。3.3產業精準到人到戶。產業開發精準到人到戶。林業產業涵蓋范圍廣、產業鏈條長、產品種類多,技術要求和市場門檻都不高,非常適合貧困群眾一家一戶經營[1]。通過發展核桃、獼猴桃等經濟林果,在盛果期每667m2可獲得3000元以上的收入,受益期長達幾十年。3.4資產經營精準到人到戶。珙縣集體林地和林木資源豐富,集體林改后,林地林木都已精準到戶,農民可以自主選擇林地林木經營方式,或自行發展木本油料、特色林果、林下經濟,或將林地作價入股,投向龍頭企業、合作社,實行按股分紅、按勞取酬,獲得長期穩定收益。3.5科技服務精準到人到戶??萍挤站珳实饺说綉?。林業在珙縣設有9個鄉鎮林業工作站,方便與農戶結對子,開展精準服務。迄今已連續3年組織了10名科技特派員,將林業實用技術直接推廣到貧困村貧困戶中去,培訓林業基層骨干技術人員和村社干部500多人次,幫扶指導科技示范戶56戶輻射帶動貧困戶1萬多人次。
4生態建設和精準脫貧相結合的發展與需求
4.1扶持生產和就業發展一批。以實現2020年農民林業收入倍增和林業“雙增”為目標,推動經濟綠色增長和提高農民收入,推動發展特色林業產業收入成為農村特別是山區貧困農民收入的重要來源。以轉變發展方式為主線,堅持生態林業與民生林業協調發展,改善生態與產業富民協同推進,按照“生態建設產業化,產業發展生態化”的總體思路,大力推進布局區域化、種植良種化、生產標準化、經營產業化、服務社會化,做大做強特色經濟林產業,為維護國家生態和糧油安全,促進農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出積極貢獻。深化集體林權改革,完善配套措施,規范林地流轉,促進經濟林規?;?、專業化、標準化經營。鼓勵單戶向聯戶承包、股份合作方向發展,大力發展林農專業合作社、家庭合作林場、股份制林場等林業合作組織。積極推廣“公司+基地+農戶”“公司+合作經濟組織+農戶”等發展模式,提高生產組織化程度。以森林資源為依托,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經濟效益為中心,以精準扶貧為目的,發展縣域特色林業和林下經濟建設。通過加強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管理和服務,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為規模化經營創造條件,積極探索并因勢利導推進中小微林企創業等培育模式,為林業產業化鋪平道路,為山區、農村剩余勞動力提供更廣闊的就業空間,從造血機制上保障山區貧困農戶收入提高。4.2生態保護脫貧一批。4.2.1生態建設方面。切實筑牢貧困地區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生態本底,加快脆弱地區生態治理步伐,積極爭取中央和省級財政資金開展天然林資源保護、退耕還林還草、石漠化綜合治理、生物多樣性保護、濕地恢復、退化沙化土地治理、水土流失綜合防治、礦山植被恢復等重大生態工程建設。爭取到2020年,天然林保護面積明顯增大,區域森林、濕地等自然生態系統得到修復和穩定,石漠化問題、因礦山開采導致的水土流失和生物多樣性喪失等重大生態問題基本遏制,生態安全屏障基本建成,讓全社會共享“生態紅利”。4.2.2生態資源利用方面。牢固樹立“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的理念,加強生態保護和修復,劃定并嚴守生態保護紅線。依托現有生態資源,規劃建設一批觀光農業項目,促進生態資源轉變為生態資本和經濟效益。依托各個國有林區、景區、自然保護區建設,提升景區的可進入性和舒適性,擴大游客規模,帶動當地群眾穩定就業和增加旅游服務收入。鼓勵林農積極培育絞股藍、黃連、天麻等林下藥材、種植森林蔬菜、發展林下生態養殖業,大力發展立體林業和循環經濟。依靠“四區兩帶”中的生態涵養區建設,大力推進王家、洛亥、觀斗、石碑等重點生態保護鄉鎮和城市生態走廊建設,同時,依靠“四區兩帶”中的山區生態農業發展帶建設,重點打造石碑—曹營—洛亥—王家生態農業發展帶,力爭建成宜賓市生態農業示范區、生態食品供給區。堅持把生態資源利用與精準扶貧有機結合,充分依托貧困地區生態資源優勢,發展生態產業,找準扶貧攻堅突破口,以市場為導向,以產業為根本,以制度為保障,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共贏局面。4.2.3人居環境建設方面。加強生態環境的基礎設施建設。要按照扶貧對象實際需求和自身特點,圍繞飲水、道路等貧困群體最關心的問題,加強群眾受益最直接的生態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在珙縣深入推進以大氣、水、土壤為重點的污染防治工作。加強水源保護,不斷提高水源地水質合格率,大力開展“潔凈水”行動。加強貧困村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強化化肥、農藥等投入品管理,加大農產品產地重金屬防治力度,開展秸稈還田、綠肥種植、廢舊農膜循環利用,加強耕地保護,提升耕地質量。在貧困鄉鎮、貧困村開展以臟亂差治理、養殖污染治理、垃圾污染處理為重點的環境突出問題治理,使貧困群體既享受到扶貧的效果,也美化了生態環境。4.2.4防災減災方面。在生態環境惡劣、生態體系脆弱、不具備基本發展條件及自然災害頻發的地區,結合新村建設,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生態移民、異地扶貧搬遷和避災移民搬遷。加大對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的防治力度,強化地質災害隱患治理,加強地質災害監測預警,建設群專結合的地質災害監測預警體系,加大森林生物病蟲害防治和預警監測體系建設力度,提升防災減災能力。
5結論
綜上所述,中央和省級林業改革發展資金落地落實用于貧困縣生態建設扶貧專項,將會在珙縣開展烏蒙山連片扶貧開發攻堅戰中取得精準脫貧明顯成效,有效改善貧困地區生態環境、筑牢貧困地區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生態本底。在建設生態文明,利用生態資源的項目中,將農村潛在資源轉換為實用資源,如生態農業資源、生態旅游資源、生態產業資源等,實現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基礎上,有效地將生態資源轉換為經濟效益。人居環境建設中,保護貧困群眾水源安全,實現污水生態化治理和生產生活垃圾的有效處理,改善農村居民生活環境,社會效益提高明顯。防災減災建設中的投入,有效降低貧困地區人民生命財產損失,提高貧困居民的安全指數和幸福指數,扶貧效益價值較高。當前,貧困縣要以建設國家重大生態工程項目為契機,繼續爭取中央和省級林業改革發展資金落地落實到擁有良好生態資源但經濟欠發達的地區,加快現代林業發展,全面完成脫貧攻堅任務。
參考文獻:
[1]郝學峰.林業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思考[J].綠色財會,2016(7):3-9.
[2]張建龍.深化改革創新增進綠色惠民全面開創林業現代化建設新局面[J].林業與生態,2016(2):4-6.
[3]秦秀蘭,李衛中,王少龍,等.昆明林業生態建設在“兩縣兩區”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中的作用[J].防護林科技,2017(8):100-101.
作者:秦洪 代懷敏 單位:四川省珙縣林業局
- 上一篇:林業可持續發展構想與措施
- 下一篇:淺談林業發展可持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