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環境保護與林業經濟效益分析

時間:2022-05-13 11:39:25

導語:生態環境保護與林業經濟效益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生態環境保護與林業經濟效益分析

摘要:調節生態環境保護林業經濟效益之間的平衡,既是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的要求,同時也是我國林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然之路。本論文通過探討我國林業經濟效益和生態環境保護現狀,分析我國林業經濟效益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失衡的原因,包括林業分類管理體制不健全、政府相關工作開展不到位、大眾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弱以及林業自身的監管能力差。針對分析的原因,提出生態環境保護與林業經濟效益平衡的建議,包括健全林業開發與保護并重的體制、加強政府的管理職能、強化森林資源管理以及完善林業監管的體制。

關鍵詞:生態環境保護;林業經濟效益;平衡;策略

生態環境保護與林業經濟效益之間是相互作用的關系,黨的十八大以后,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環保理念逐漸成為社會共識,由此可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發展林業經濟,林業生態保護能力的提升,也是自身可持續發展和高質量發展的應有之義。當前,我國生態環境保護與林業經濟效益之間存在著明顯失衡的問題,在林業經濟市場化的過程中,濫開濫采的問題依舊嚴重。在此背景下,本論文通過分析林業經濟效益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問題,提出兩者發展之間的平衡策略,為我國林業經濟的持續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能力的提升提供參考。

一、有關我國林業經濟效益概述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推進,我國人民的生活水平與生活質量不斷提升,作為家具、建筑、裝飾品等行業的主要材料支撐,社會大眾對林業經濟的需要越來越高,同時,這種需求也成為林業經濟市場化發展的重要動力,關系著林業經濟的效益實現。林業經濟的效益就是指林業經濟在市場化發展過程中,通過對林業資源的利用,將加工之后的成品投入到市場的營銷之中所獲得的利潤總和。作為有著自身特殊性的經濟體,林業經濟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也是相應而生的,經濟效益的實現既要依賴于自身的創新發展,同時也要依賴于作為基礎環節的社會效益。在林業經濟發展的過程中,由于市場化的介入,也出現了過度偏重經濟效益的現象,由此導致了對林業資源的不當使用,缺乏對林業資源的保護意識,進一步導致森林生態的失衡。這主要是與我國林業經濟發展粗放化、單一化相關,在巨大的市場需求刺激下,一方面我國多數林業經濟體的產業鏈仍然相對單一,產品創新能力不足,經濟效益實現所依賴的環節有限;另一方面,在林業資源開采的過程中,缺乏護林、種林的意識,影響到林業資源總體的經濟效益水平與能力。

二、生態保護現狀分析

隨著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不斷提升,我國對生態保護的力度不斷加大,生態保護的意識不斷提升,總體推動了我國對生態保護能力的提升。林業資源作為我國生態保護的重要構成,關系著我國生態保護目標的實現,同時也影響著林業經濟效益的實現。近年來,我國有關林業生態保護的制度逐漸完善,落實了林業生態保護的責任制,明確了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原則,逐步探索在林業經濟效益與環境保護能力之間的平衡發展策略。但是,我國當前的林業生態環境保護依舊存在一些細化層面的問題,主要體現就是林業經濟的發展對林業資源的壓力依舊存在,社會大眾對林產品的需求與林業資源的保護之間的矛盾依舊存在,這直接影響到我國林業生態保護與經濟效益之間良性循環構建的速度。

三、當前林業經濟效益與生態保護平衡失調的簡要分析

(一)林業分類經營管理體制的弊端。分類經營管理體制是我國林業長期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體制,但是,在林業治理能力與治理體系現代化的背景下,這種體制也逐漸呈現出了不足,影響到我國林業經濟與林業保護能力之間的平衡關系構建。一方面,分類經營管理的主要內容就是林業經營與保護的分離,林業經營主要依托與市場化的林業企業,林業保護則主要依賴于政府的管理,這直接導致了兩者之間的互動能力較差,影響到兩者之間的平衡關系;另一方面,在林業經濟效益的催動下,部分地區仍然存在偏重林業經濟效益的發展的問題,尤其是在一些經濟發展相對落后的地區,依托林業經濟拉動地方經濟的觀念依然根深蒂固,甚至存在林業生態保護形式化的問題。(二)政府相關工作開展不到位。林業生態環保的背景下,我國政府對生態保護的相關工作開展不到位,也影響到林業經濟效益與林業生態環境保護的平衡關系構建。林業資源的生態保護,既需要政府的長期宣傳,同時也需要政府職能的有效發揮,通過相關政策制度的建立,調節林業資源保護與林業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但是,從當前我國林業生態保護的現狀來說,存在著政府宣傳不到位、政策針對性不強的問題,既影響到自身職能的發揮,同時也影響到生態保護能力的提升。(三)大眾生態保護意識有待加強。林業經濟效益與林業生態保護之間平衡關系的構建,也依賴于大眾的生態保護意識,我國社會大眾當前雖然意識到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性,但是這種認識相對較為寬泛,具體到林業資源上的生態保護意識相對較差。根據林業生態保護中的大眾主體,這種問題主要存在兩方面。首先,我國林業地區的社會大眾對生態保護意識相對不足,林業地區的居民多數以來林業資源進行發展,其在發展過程中依舊缺失科學使用的意識;其次,林業產品在社會上有著普遍的需求,我國大眾缺乏對林業資源的循環使用意識,在林產品更新換代的過程中,直接將更換前的產品進行處理,社會發展中缺乏廢棄林產品回收機構,影響到林產品的循環使用能力。(四)林業監管弱化。林業的監管弱化,也直接影響到林業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效益平衡的構建。林業生態保護能力的提升,需要林業監管的介入與引導,林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也需要林業監管的指引。但是,我國當前在林業監管的問題上,存在著明顯的監管能力不足、監管體制不全的問題,主要體現在政府的林政管理部門對林業生態環境保護政策的實施缺乏體系化,雖然有責任制的落實,但是對于責任制的考核與監管體系缺乏執行力,影響到具體的生態保護能力。

四、促進我國林業經濟效益與生態保護平衡的建議

(一)建立林地開發與保護并重的相關制度。建立健全我國林地開發與保護并重的制度,能夠有效解決林業分類經營管理中的問題。林業開發與保護的相關制度,也是實現林業經濟效益與生態保護平衡的基礎和保障,更是林業現代化的體現。在建立與健全林地開發與保護并重的制度的過程中,應當立足于林業經濟與政府的林政部門,通過兩個主體的協商、根據當前林業經濟和林業資源的現狀,進行相關制度的出臺與完善,劃定林業資源開采的標準,以及林業生態保護的底線,將林業的開采與保護進行有效融合。(二)加強政府的管理職能。在林業生態環境保護與林業經濟效益平衡構建的過程中,要優化發揮政府的作用,提升政府的履職能力,為林業生態保護能力的提升提供政府層面的支持,為林業經濟的發展提供科學的指導。首先,政府部門要加強對林業生態環境保護制度的執行力度;其次,政府部門要能夠發揮自身的統籌作用,對林業經濟的發展與林業資源的保護進行調節。(三)加強林業生態環境保護宣傳,創新林業經濟發展?;ヂ摼W時代,林政管理部門要能夠充分利用各種網絡渠道,對林業生態環境保護進行宣傳,打造出林業生態保護的線下宣傳機制和線上宣傳機制,拓寬宣傳渠道,創新宣傳內容,使林業生態環境保護能夠深入人心。此外,創新是林業經濟發展的核心力量,同時也是構建林業生態保護與經濟效益平衡的重要力量,政府要能夠鼓勵支持廢棄林產品的回收產業,提高林產品的創新設計能力,以此來提高林產品的循環利用能力。(四)完善林業監管體制。完善林業自身的監管體制,能夠有效促進林業生態環保與經濟效益發展之間的平衡。通過強化制度、政策的執行能力,健全舉報機制、評價考核機制,形成林業內部與外部的監督管理體系,解決林業發展過程中監管弱化的問題,使得林業企業與林業生態環境保護能夠在監管制度的覆蓋下進行有效的運轉。

林業經濟作為市場經濟的重要構成,同樣也是生態環境保護的潤滑劑和主力,發展好林業經濟,能夠為提升自身的生態環境保護能力提供基礎支撐,打造我國生態環境保護與林業經濟之間的良性平衡,應當成為我國林業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主要目的。我國在實現林業經濟效益與林業生態環境保護平衡發展的過程中,既要從林業內部入手,強化政府的科學履職能力、健全各種規章制度,同時也要從社會大眾的層面入手,促進林業經濟與林業生態環境保護的共同發展。

參考文獻:

[1]康軍.林業生態環境保護與林業經濟建設策略探討[J].科技創新導報,2019,16(19):231-232.

[2]張鳳珍.林業經濟效益與生態保護的平衡探討[J].現代園藝,2019(09):199-200.

[3]劉淑杰.生態環境保護下的林業經濟發展分析[J].中外企業家,2019(09):134.

[4]馬灼蘭.芻議生態保護背景下林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路徑[J].農家參謀,2018(23):97.

[5]喬紅梅.對林業生態環境保護與林業經濟建設的幾點感悟[J].山西農經,2018(08):68.

作者:徐俊杰 單位:信陽農林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