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記中觀音形象研究論文

時間:2022-10-14 04:17:00

導語:西游記中觀音形象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西游記中觀音形象研究論文

摘要:《西游記》不僅展示了觀音的無邊法力,而且還把她塑造成一個大慈大悲、充滿人性的善神、凡神,帶有強烈的民間色彩。小說以側面烘托的手法,描繪了各類人物對于觀音的崇敬、虔誠心理。由此亦可以看出小說中的觀音形象具有鮮明的民間性。《西游記》的這種民間性從一個角度證實了其形成經歷了一個民間世代積累的過程。

關鍵詞:《西游記》;觀音形象;民間性

觀音菩薩在《西游記》、說中的地位是十分突出的,就具體的情節來說,回目中出現觀音的就有:《觀音赴會問原因小圣施威降大圣》、《我佛造經傳極樂觀音奉旨上長安》、《唐王秉誠修大會觀音顯圣化金蟬》、《孫行者大鬧黑風山觀世音收服熊羆怪》、《孫悟空三島求方觀世音甘泉活樹》、《大圣殷勤拜南海觀音慈善縛紅孩》、《三藏有災沉水宅觀音救難現魚籃》、《行者假名降怪猴觀音現像伏妖王》等等。另外像《三藏不忘本,四圣試禪心》這種回目中不曾標出觀音而內容出現了觀音的也很多。可以說,觀音的活動貫穿于整個取經過程中。小說以一個個觀音為唐僧師徒排憂解難的故事為依托,藝術性地再現了具有“稱名救苦,隨類應現”、“具一切功德,慈眼視眾生”、“三十二應身,十四種無畏”等品格的觀音菩薩的形象。正因為如此,日本學者磯部彰甚至認為,《西游記》是以觀音信仰為主軸,其結構與密教的曼茶羅有異曲同工之妙。

歷來學者對于小說中觀形象進行了多層次的解讀,其中有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理解的,如張錦池的《論(西游記)中的觀音形象》。有從文化心理學方面人手來把握小說中觀音形象的原型意義的,如陳文新的《(西游記)與民俗文化》,還有從道教內典來闡釋《西游記》觀音形象的隱喻含義的,如李安綱的《(西游記)奧義書》,等等。應該說,在當下學界對《西游記》主旨的闡發和觀音形象的分析中,這些觀點都比較具有代表性。然而,如若我們能把握小說作者在創作態度上所表現出來的民間性,注意到《西游記)是一部世代積累型小說的特點,則還可以從中考察出古代民間觀音信仰的一些特征。

一、《西游記》對觀音形象的塑造

觀音是《西游記》作者偏愛的一個形象。作者是在極力地以一個普通民眾或佛教信徒的身份去表現她,塑造她,把她描繪為人與神的完美結合。

1、《西游記》成功地塑造了一個充滿人性、大慈大悲但又具有無比法力的南海觀音形象。

觀音是一位美神。仙佛中玉帝、如來、老君等出場,作者都沒有突出描寫,唯獨觀音出場時,濃墨重彩,反復渲染。小說對觀音形象直接而詳細的描寫共有三次:第一次是在如來的說法大會上,觀音自薦去東土尋找取經之人,眾菩薩眼里看到的觀音是:“理圓四德,志滿金身,瓔珞垂珠翠,香環結寶明,烏云巧迭盤龍髻。繡帶輕飄彩鳳翎,碧玉紐,素羅袍,祥光籠罩,錦絨裙,金落索,瑞氣遮迎。眉小如月,眼似雙星,玉面天生喜,朱唇一點紅,凈瓶甘露年年盛,斜插垂楊歲歲青。解八難,度群生,大慈憫,故鎮太山。居南海,救苦尋聲,萬稱萬應,千圣千靈。蘭心欣紫竹,蕙香藤,他是洛伽山上慈悲主,潮音洞里活觀音。第二次是在長安唐太宗的水陸法會上,觀音帶著木叉,飛上了高臺,踏著祥云,直至九霄,獻出救苦原身,托了楊柳凈瓶。唐太宗等眾人見到的觀音菩薩是:“瑞靄散繽紛,祥光護法身,九霄華漢里,現出女真人,那菩薩,頭上帶一頂:金葉紐,翠花鋪,放金光,生銳氣的垂珠瓔珞;身上穿一領:淡淡色,淺淺妝,盤金龍,飛彩鳳的結素藍袍。胸前掛一面:對月明,舞清風,雜寶珠,攢翠玉的砌香環佩,腰間系一條:冰蠶絲,織金邊,登彩云,促遙海的錦繡絨裙,前面又領一個飛東洋,游晉世,感恩行孝,黃毛紅嘴白鸚哥,手內托著一個施恩濟世的寶瓶,瓶內插著一枝灑青霄,撒大惡,掃開殘霧垂楊柳。玉環穿繡扣,金蓮足下深,三天許出入,這才是救苦救難的觀世音。第三次是在孫悟空去南海求菩薩來對付通天河里的鯉魚精,悟空見到觀音:”遠觀救難苦尊,盤坐襯殘箬,懶散怕梳妝,容顏多綽約,散挽一窩絲,未曾戴瓔珞。不掛素藍袍,貼身小襖縛,漫腰柬錦裙,赤了一雙腳,披肩繡帶無,精光兩臂膊,玉手執剛刀,正把竹皮削。這三次描寫,從外貌、衣著、環境等方面全面地描繪了一位美麗的女神。這里既有神靈世界,眾仙人眼中的觀音;也有婆裟世間,眾凡人眼中的觀音。在刻畫觀音端莊秀美容貌時,對她的神力作了崇高的禮贊,給人以藝術美的享受。觀音還是大慈大悲的善神。且不說取經隊伍中的一師三徒一馬本都曾是在西天仙界犯了天條的“罪人”,遭受天法的懲處,是在觀音的慈悲之下才有了西去求法的機會;也不說觀音收服了熊羆怪而不傷其性命,只是把它帶回普陀落伽山做守護神;收服了鯉魚精,把她帶回南海讓其聽經修煉;就說觀音收服紅孩兒的細節,就完全表現出了她的慈悲。在收服紅孩兒大戰的前夕,她事先對周圍三百里遠近的生靈作了妥善的安排,甚至連窩中的小獸、窟內的雉蟲,都送上了巔峰,以保證它們的安全,方才將凈瓶扳倒,水淹山頭,連孫悟空都感嘆說:“果真是個大慈大悲的菩薩!若老孫有此法力,將瓶兒往山一倒,管什么禽獸蛇蟲!”這孫悟空的言語,更加反襯出觀音的慈悲之心。在那個萬物百姓為芻狗、草芥人命的專制時代,觀音的慈悲反映了人們的善良愿望。觀音更是一位充滿人性的凡神。小說著力表現了她的人性化的言語行為和性格特點:為了幫助孫悟空對付熊羆怪,她聽從了孫悟空的主意,變成凌虛子,絲毫不擺架子。孫悟空也不失時機地與菩薩開起了玩笑“妙啊,妙啊,這是妖精菩薩,還是菩薩妖精?”觀音也笑道:“菩薩妖精,總是一念;若論本來,皆屬無有。”這里作者借觀音之口說出了所謂菩薩、妖精之分,其實也就是人心善惡之別。不僅如此,她有時還主動與悟空戲謔,如在第四十三回中觀音對悟空說:“我這龍女貌美,凈瓶又是個寶物,你假若騙了去,卻那有工夫來尋你?”而且,身為無上的菩薩,甚至也會說“大膽的馬流,村愚的赤尻”這樣的村言俗語;孫悟空生氣時也可以咒她“該她一世無夫”;當聽說妖魔變成了她的模樣欺騙了豬八戒時,她更是“心中大怒……恨了一聲,將手中寶珠凈瓶往海心里撲的一聲”。李卓吾評點這一段批語曰“菩薩也大怒。大怒便不是菩薩。”評點者是一語道破了作者不只是寫出觀音的神性,還表現了觀音的人性的秘密。作者是把觀音當作世俗人來寫的。也就淡化了其身上的佛性和神性。觀音的這種人性特點還體現在她與悟空的關系上,觀音到長安尋訪取經的人,路過五行山,不禁為這個昔日“十萬軍中無敵手,九重天上有威風”的英雄的當下處境嘆息不已,悟空則對她說:“承看顧,我在此度日如年,更無一個相知的來看我一眼。”這樣,悟空把觀音當作自己的知己。后來,悟空又一次被唐僧驅趕,走投無路,他來到了觀音處訴苦。在別人面前,孫悟空都是那樣的不可戰勝,但在觀音面前,卻是這樣的傷心以求,而觀音對他則像一位慈愛的母親,勸慰著在外受了委屈的孩子。她一方面是款款對悟空說:“似你有無量神通,何苦打死這許多草寇!草寇雖不良,到底是個人身,不該打死。比那妖禽怪獸、鬼魅精魔不同。那個打死是你的功績,這人身打死,是你的不仁。但祛退散,自然救了你師父。”另一方面,她又諄諄告誡唐僧:“你今須是收留悟空,一路上魔障未消,必得他保護你,才得到靈山,見佛取經,再休嗔怪。”在這里。觀音既指出了孫悟空有疾惡過甚之失,又基本上肯定了孫悟空,對其一路上打妖除魔的行為表示贊許。同時,觀音還表現出普通人所具有的一些缺點,如如來給她三個箍兒。為收取取經的徒兒用,而她只把一個用在取經人的身上。那就是孫悟空的緊箍兒。而其他兩個她都用來收服自己需要的妖魔,一個用來收服熊羆怪作為她的護山神,一個用來收服紅孩兒作自己的脅持弟子。這難免給人假公濟私之嫌。

觀音也是一個能降妖服魔的有著無上法力的戰斗神。所謂魔,其梵文本義是指“擾亂”、“障礙”等。佛教認為,降妖除魔就是排除和戰勝一切煩惱、疑惑、貪癡等有礙修行的心理活動。有所謂“心生,種種魔生;心滅,種種魔滅”。佛教徒們將這一思想具體化、形象化,為勸諭世人,就創造出大量的降魔故事,作為修行凈心的通俗教材,用以奉勸人們滅除種種雜念,潛心修煉,達到以臻成佛的至高無上的境界。從敦煌文獻可知,降魔故事曾經是俗講活動中的常說話題,現在保留完整的《降魔變文》就是當時這類俗講的本子,民間也流傳著許多神仙菩薩降妖伏魔的故事。《西游記》中那一個個具體的觀音降妖伏魔的故事,如收伏熊羆怪、救活人生果樹、慈縛紅孩兒、救難現魚籃、現像縛怪王等等,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民間的影響也非常深廣。

2、小說以側面烘托的手法,通過各類人物對觀音的態度突出了觀音被崇敬的地位。無論是西天上界的神佛仙帝,還是東土人間的帝將平民,—個個對觀音都是無比禮敬。

如來要傳法于東土,觀音自薦去東土尋找取經人,如來一見,心中大喜道:“別個是也去不得,須是觀音尊者,神通廣大,方可去得。”可見在如來這個寂滅智慧的大自在心中,對于觀音菩薩的神通也還心存贊許。

取經隊伍對于這位菩薩更是虔誠。如沙和尚與惠岸在流沙河打得難舍難分,但當知是觀音時,連聲喏喏,收了寶杖,讓木叉(惠岸)揪了去。見了觀音是納頭就拜,并為因自己的無知沖撞了菩薩而認罪,向菩薩坦白自己的身份,也向菩薩訴說自己的苦楚;八戒與惠岸也是打得難分高下,菩薩從空中拋下一蓮花,隔開了耙杖。怪物見了,責備惠岸怎么弄個“眼前花”來哄他,惠岸告訴他這是觀音菩薩拋下來的蓮花。八戒聽了,急聲問道“南海菩薩,可是掃三災,除八難的觀世音?”并撇了釘耙,納頭禮拜,要惠岸引見。木叉告訴他菩薩在上,他立即朝上磕頭,并厲聲高叫“菩薩。菩薩,恕罪!恕罪!”向菩薩說明了自己的身份,講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并請求菩薩拔救。我們從沙僧、八戒等仙怪的前后變化可以看出他們對觀音菩薩那種敬仰的態度。

還有孫悟空,雖然有大鬧天宮的本領和豪氣,但對觀音菩薩卻也十分尊敬。在五行山下孤獨度日時,見了觀音更是無比感動,一見菩薩,就把她當作了知己:“菩薩道:‘姓孫的,你認得我嗎?’大圣睜開火眼金睛,點著頭兒高叫道:‘我怎么不認得你,你好的是那南海普陀落伽山救苦救難大慈大悲南無觀世音菩薩。承看顧!承看顧!我在此度日如年,更無一個相知的來看我一看。你從哪里來也?’菩薩道:‘我奉佛旨,上東土尋找取經人,從此經過,特留殘步來看你。’大圣道:‘如來哄了我,把我壓在此山,五百余年了,不能展掙,萬望菩薩方便一二,救我老孫一救。’菩薩道:‘你這廝罪孽彌深,救你出來,恐你又生禍害,反不為美。’大圣道:‘我已知悔了,但愿菩薩指條門路,情愿修行。’孫悟空對高居其上者往往有些放誕無禮。如玉帝、如來,而對觀音卻極其恭敬。孫悟空請來觀音收服紅孩兒,觀音和悟空一同過海時,菩薩要悟空先過,悟空卻十分恭敬地說:“弟子不敢在菩薩面前施展,若駕筋斗云叼,披露身體,恐菩薩怪我不敬。”這是何等的恭敬。不但如此。他還吩咐豬八戒“若見了菩薩,切休仰視,只可低頭禮拜”。其實,一向粗魯的豬八戒對觀音本來就是非常的誠敬,如為了收服沙僧,孫悟空去請觀音幫忙,豬八戒特意捎話:“師兄,你去時。千萬與我復上一聲:向日多承指教!”這里八戒是時時記得觀音曾勸他不要為妖吃人的恩德。還有一次,悟空和八戒發生了沖突,八戒向悟空求饒:“哥哥,不看師父啊,請看在海上菩薩之面,饒了我罷!”悟空見八戒說起了菩薩,也就回心轉意了,說:“兄弟,既這等說,我且不打你。”可見,盡管悟空和八戒有著許多的不同,但觀音菩薩卻是他們共同的信仰。

各路妖怪對觀音菩薩也十分尊敬。且不說那些本是來自仙界的妖,對于觀音菩薩非常的解,故有崇拜之心,就連神通廣大、目空一切的紅孩——這個圣嬰大王,在占山為王時對觀音并不怎么尊敬,甚至還會變成菩薩的模樣去哄騙豬八戒,但在成為觀音的徒弟善財后,也徹底改變了自己對菩薩的態度,對菩薩就十分虔誠了。當悟空又被唐僧趕走來到南海,揚言要“告”菩薩時,善財聽悟空說了一個“告”字,對孫悟空說:“我菩薩本是個大慈大悲、大愿大乘、救苦救難、無邊無量的圣善菩薩,有甚不是處,你要告她?”這個細節充分反映了他對觀音態度的根本轉變。

小說還寫到了土地等民間俗神對觀音的虔誠態度。當觀音與惠岸一路來到了長安城,入到一土地廟祠里,嚇得那土地心慌,鬼兵膽顫,知是菩薩,叩頭接人。土地又急著報與城隍、社令及滿長安各廟神祗,都前來參見告道:“菩薩,恕眾神接遲之罪。”可見,這些地方社神。對觀音菩薩也是如此小心地伺候著。

這些不同于世間凡人的仙界神靈鬼怪們對觀音菩薩的態度,無一不是禮敬三分。而東土凡人對于菩薩又是如何呢?我們看小說中的表現。

東土凡人對觀音的虔誠,在《西游記》中有兩次場面特寫。一次是在京城,觀音來到朝中尋求取經人,在太宗前說明了取經之事后,帶著木叉,飛上了高臺,踏著祥云,直至九霄,獻出救苦原身,托了楊柳凈瓶,這可喜的個唐王朝天禮拜,眾文武跪地焚香,滿寺中僧尼道俗。士人工賈,無一不拜禱道:“好菩薩;好菩薩。”……喜的個唐太宗,忘了江山,愛的那文武官,失卻朝禮;蓋眾多人,都念南無觀世音菩薩。嘲太宗還傳旨叫人畫下了觀音真容;另一次是在陳莊,當還沒有梳妝的菩薩被悟空請來收服通天河中的鯉魚精后,行者請求觀音稍等片刻,說要叫上陳家莊眾信來看看菩薩金面。一則留恩,二來說這收怪之事,好叫凡人信心供養。那八戒和沙僧一起跑到莊前,高呼道“都來觀活菩薩,都來觀活菩薩”。一莊男女老幼,都向河邊。也不顧泥水,都跪在里面,磕頭禮拜,內中有個善畫者,傳下影神,這才是魚籃觀音現身。這兩次特寫一個以皇宮為點,一個以一村莊為點,全面地展現了中土皇帝大臣平民等人對待觀音的虔誠。

同時,小說更是以濃墨渲染了唐僧對觀音的虔誠。取經路上。他是動輒就舉香望南朝拜。虔誠得有點迂腐。當悟空剛出五行山,心猿不正時,觀音變作一老母,給唐僧一緊箍兒以控制悟空,老母化一道金光,回東而去,三藏情知是觀音菩薩,急忙撮土焚香,望東懇懇禮拜(15回);皇上御賜的白馬被白龍吃了,唐僧是哭天喊地的責怪著悟空,當得知是觀音為他取來了白龍馬時,他卻又就地撮土焚香,望南禮拜(16回);在觀音禪院,袈裟被黑熊羆搶走后,悟空請來了菩薩,和他一起用計拿回了袈裟,三藏聞言,也是馬上擺香設案,朝南禮拜(19回):在高老莊,三藏聽說菩薩曾經勸說豬八戒為善,與他為徒,他忙吩咐高老頭準備香案,凈手焚香,望南禮拜道:“多蒙菩薩圣恩”(20回);當他聽悟空等說是請來菩薩降了紅孩兒后,也是“急忙跪下,朝南禮拜”(49回)。也難怪這唐僧,本來就是其母殷氏夢見南極仙翁奉觀音之旨送子而生的,取經路上的他又是常常處于將被吃的危險處境,雖然身邊有三個本領超強的妖性徒弟,卻不能很好地統攝他們,一路上他的危險和煩惱不斷,但他卻處處得到了菩薩的關照,觀音既為他解除煩惱。又為他保全性命,還要成就他的事業。人生路上,有如此重要之靠山,又怎能不倍加尊敬?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不同的哈姆雷特,不同的讀者對文學作品中人物形象的認識也不一樣。我們從文本著手,從小說中的觀音是一個什么樣的神靈,以及他者對于這個神靈是一種什么樣的態度兩方面來分析觀音形象,突出了她降妖伏魔的神通、大慈大悲的善良以及猶如凡人的人性,可以看出。小說一方面強調了觀音的慈愛善心,另一方面又突出了她的救災救難,看到的是一個為人們消災、除難、賜福的觀世音菩薩。作品如此描寫觀音,正是從民間信仰出發的,是民間觀音信仰的藝術再現。

二、《西游記》觀音形象的民間性及其意義

《西游記》小說是民間數代人積累完成的,眾多故事情節的發展集合并無嚴格的內在因果邏輯,是眾多民間傳說的“觸類而納”,由許多小故事雜湊起來的,其對于觀音形象的塑造也體現出這種民間性。小說中塑造的觀音形象是古代民間觀音信仰的體現,也就是說,古代民間的觀音崇拜熱潮是小說塑造觀音形象的源泉。

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本來就曾在佛家寺院出家,稱帝后仍然禮遇佛教喇嘛,尊為國師,將寺院分為禪、講、教三種,其中的“教”,主要從事瑜珈密法儀式,為人們祈禱求福,為死者追善供養,消除一切現造業。因為藉此活動可達到穩定民心之作用,所以不但深受民間社會喜愛。連君王亦多喜好。明成祖更是在佛僧(道衍,俗名姚廣孝)的計謀下才得以當權稱主,他對佛教也有著特殊的感情,曾為《法華經》作序,親撰《申僧傳》。在這樣兩位皇帝的突出影響下,明代歷代君王對于佛教都沒有采取強烈的反對措施,佛教因而以禪宗和凈土宗在明代得以復興,無論是高僧大德還是居士儒官,都倡言凈土禪宗,主張三教合一。在這種禪凈合一的宗教背景下,民俗佛教中的觀音信仰更為突顯了。以致在一般人心目中,觀音的地位不只是超過了其他菩薩,甚至超過了佛祖。在當時的皇宮里還出現了觀音神授經書的傳說,如永樂之妻徐皇后(1362年一1407年)在焚香靜坐誦經時,忽見閣中充滿紫金光,觀音菩薩現身,她的意識也隨著觀音到了“耆阇崛第一道場”的凈土世界,觀音在此授與她《第一希有大功德經》她醒后取筆記下了此經,并命名為《大明仁皇后夢感佛說第一希有大功德經》。還把永樂皇帝能順利登位,歸功于持念此經的靈驗。同時,民間宗教在明代也得以空前發展,觀音被普遍納入到民間宗教的一般信仰中,成為它們供奉的主要神祗。民間宗教把觀音作為無聲老母掌管的佛祖之一,與呂祖、濟公、關帝等相提并論,甚至有的教派認為觀音本來就是無聲老母。

在這種佛教中國化不斷加強、民間宗教逐漸興盛的環境下,觀音信仰更為世俗化,其內容進一步受到了儒家、道教思想的影響,把觀音置于了等級森嚴的神階制下,賦予觀音更多的道教魔力。她既成為整個佛道神仙體系中的重要一員,又是一位存在于人們生活中的普通的善神、福神。整個社會對觀音的熱情非常高,各種供奉觀音菩薩的寺廟尼庵也遍及全國各地,不可勝數。如明朝萬歷年間(約萬歷二十年,1592年),宛平知縣沈榜對北京城內外的寺廟進行調查,根據其《宛署雜記》可知,北京城內有觀音寺七座、城外六座;觀音庵城內八座、城外十座;觀音廟城內一處、城外二處;觀音堂城內三座、城外七座,共計四十一座寺廟單是一個北京城內外,就有四十一座觀音寺廟,由此可以窺見全國各地觀音信仰的盛況了。

《西游記》中的觀音形象就是這種觀音信仰下的反映。小說全面表現了民間觀音信仰的內容,不僅把一些流傳的民間觀音故事納入到具體情節中,如觀音化老母、觀音現魚籃等等,同時還通過一些熱情洋溢的贊語來表達人們禮拜觀音的熱情。如金頭揭帝去請菩薩來降白龍,那菩薩降了蓮臺,徑離仙洞,與揭帝駕著祥光,過了南海而來,有詩贊曰:“佛說蜜多三藏經,菩薩揚善滿長城,摩訶妙語通天地,般若真言就鬼靈。致使金禪重脫殼,故令玄奘再修行,只因路阻鷹愁澗,龍子歸真化馬形”;當觀音幫助行者收服了熊羆怪,帶回落伽山,又有詩贊曰:“祥光藹藹凝金像,萬道繽紛實可夸。普濟世人垂憫恤,遍觀法界現金蓮,今來多為傳經意,此去原無落點瑕,降怪成真歸大海。空門復得錦袈裟”;當觀音隨著悟空去五仙觀,又有詩贊曰:“玉毫金象世難論,正是慈悲救苦尊,過去劫逢無垢佛,至今成得有為身,幾生欲海澄清浪,一片心田絕點塵,甘露久經真妙法,管教寶樹永長生”刪。這些“揚善滿長城”、“普濟世人”、“慈悲救苦”等等的贊語正是人們對觀音最基本、也是最廣泛的看法。

同時,我們從小說中觀音和王母娘娘兩位女神地位比較,可以看出觀音菩薩在民眾信仰中的地位。道教的王母娘娘在小說中毫無神力,幾成反面人物,而從佛教中出來的觀世音菩薩卻是如此受到景仰。這也反映了明朝以后,觀音菩薩作為外來文化中的一名神靈,其影響力已經超過了本土道教中的王母娘娘而占據了主要地位。

從神魔小說的發展歷史來看,以《觀世音應驗記》為代表的六朝觀音靈驗故事,竭力向讀者灌輸如下信念:無論遇到何種困難,只要一心誦念“光(觀)世音(經)”就會逢兇化吉,遇難呈樣。在此類報應故事中,觀音的形象是不定的、模糊的,甚而只是一種理念,一種消災解難的符號,既談不上什么思想性,更無任何藝術性可言。而《西游記》的出現,觀音從頂禮膜拜的符號,變成了集真、善、美于一身的藝術形象。觀音的神力與現實相聯系,從抽象變成為獨立的存在實體,成為了一個文學典型。從宗教史的角度看,取經故事傳播過程中對于觀音菩薩的塑造,具體反映了佛教世俗化、藝術化的歷程。

從社會文化的角度看,這集母性力量和女性美于一體的觀音女神寄予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對于有創造性的文人來說,女性崇拜意識與不滿于現實社會的異己叛逆精神相互聯系。唯才是舉、慈悲善良的觀音與不會用人、寵佞輕賢的玉帝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觀音成為悟空的良師益友,這實際上是作者對朦朧平等自由觀念的向往,折射出母神神格的觀音女神成為現實社會尤其是父權社會里一切丑陋和罪惡等的參照物和對立面。

從文化人類學的角度看,女性主義神話學認為,在中國神話傳說里,一個女人自身根本沒有地位和權利,她必須學會靈巧的手藝以便充實自己。一般而言,神話中有頭有臉的女性扮演的總是母親和妻子的角色。《西游記》中的觀音形象,也體現出中國神話的這一深層的文化特色,觀音在作品中的“母性”品格表現得十分明顯,孫悟空作為一個被佛封為“戰斗勝佛”的英雄角色,對觀音女神有著一種深層的母性依賴心理,觀音女神對孫悟空也時常表現出一種廣博的母性關愛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