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初中歷史課堂開展教學反思
時間:2022-09-06 09:30:11
導語:如何在初中歷史課堂開展教學反思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在今天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教學反思是一種良好的教學習慣。教師能否時刻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是評判其專業技能,職業素養以及責任心的一個指標,是教師能否在教學過程中真正把握好教學新理念的關鍵因素。反思性教學在教師自身專業化發展中也起到了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華東師范大學葉瀾教授說過:“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成為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三年的教學反思,就有可能成為名師。”從這句話中我們就可以看出教學反思對教師職業發展的重要意義。
【關鍵詞】教學反思;初中歷史教學;教師專業發展
一、教學反思的操作步驟
1、教學前反思。教師在課前進行教學反思,能使自己對新課的講授做到心中有數,提高自身的教學設計能力。而在實際的教學實踐中,大多數教師都忽視或者不進行課前反思,只重視課后反思。其實如果教師能夠在教學前對自己的備課思路以及教案撰寫進行及時的反思,不僅可以吸收自己的教學思路,對教案內容進行查漏補缺;更是關注學生學習情況,充分體現教學“以學生為本”這一基本教育理念的過程。上課前,教師應認真地對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手段的選擇、以及學生的個性差異、在課堂上可能有的反應做出充分的反思。教師在對課堂進行充分地反思與調整之后,就能夠選取更加適合學生學習的教學內容及方法,更加符合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和思維特征,從而體現出教師的教是為了學生的學。2、教學中反思。在教學過程中進行反思,顧名思義,就是說教師一邊教一邊及時進行反思,這種反思能夠有效提高課堂的教學效果,使學生有良好的學習氛圍。上課過程中,教師要適時關注學生的學習進度,通曉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掌握是否有難度,選取的教學方法能否調動學生的思考和參與,課堂的教學效果達到預期沒有,充分發揮自己的教學機智,及時調整教學手段和方法,使課堂效果達到最優化。根據課堂上的具體情況,相應的調整學習內容和教學方法,能夠讓學生結合自身實際高效率地理解知識,提高綜合運用知識于實踐去解決問題的能力,來提高教師的教學質量和學生的學習效果。3、教學后反思教學后的反思,就是我們大多數教師所重視的一種反思方法,即有批判地在行動結束后進行反思,這種反思能使教學經驗理論化。在課堂教學結束后進行反思,不但可以讓教師直觀地感受到自己在教學操作過程中的優點和不足,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再次分析教情和學情、改進教學策略,豐富自己的教學經驗;而且是將教學經驗歸納總結使之理論化和系統化的過程,有利于提高教室的教育教學水平,使教師對教師職業發展的認知能夠有一個新的認識高度。
二、對教學設計進行反思
教學設計的優劣是評判課堂教學質量的前提條件。新教師由于自身教學經驗不足,容易借鑒模仿優秀教師的設計思路,做不到結合實際情況進行適當篩選和創新,因此在教學設計中往往會存在這些問題:形式單一、生搬硬套、細節處理不到位、重難點無法突破、不夠注重培養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些問題如何去克服,理清教學設計中的知識體系建構,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根據初中歷史課程標準的要求,整體把握好教學內容的層次性,抓好本節課的知識脈絡。所謂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教師在備課前,除了要多方位借鑒學習優秀課件和教案外,還應該進行大量有針對性的練習,以練促教。比如說歷史教師在制作課件時,把大量的概念性知識呈現在課件上,會使字體看著過多過密,容易給學生造成一種疲倦感,無法激發學生的興趣,使他們不能積極參與到課堂中,對歷史的學習產生抗拒,課件應該是輔助性的教學手段,課件的內容是為了使學生創造性的進行學習交流,而不應該是成為教師講授的一個拐杖;另外一個問題是在設計教學過程時,要注意問題的設置要能夠調動學生的思維,問題的設置不在于學生能否順利地回答,而是在提出問題后教師要進行具體的步步深入的引導,使學生一步步獲得更多的信息,從而師生共同得出答案,甚至更多的時候可以讓學生提出問題,培養他們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對教學過程進行反思
1、導入環節:新課程背景下,課堂教學追求的理想目標是“活而不亂”。這就要求我們年輕教師要充分理解新教育理念,避免只注重教師講授的傳統教學方式,教師應使自己的課堂學習氛圍變得積極活躍,多給學生提供自由思考的平臺,使每個學生都能主動地參與到課堂學習中。因此,課堂導入一定要有新穎性和創新性,應該在保證不花費太多時間導入的前提下,能夠保證趣味性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盡量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能夠在上課之初讓學生和教師一起快速地進入到教學情境中。2、新課教授環節:美國著名數學家哈爾莫斯說過:“有了問題,思維才有了方向。”在教學中,恰恰是能夠舉一反三的問題才具有探究的意義,也才能真正有利于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讓學生參與到學習探究之中。那也就是說教師在設置提問時要以學生學習為立足點,首先要考慮量力性原則,提出的問題要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即學生通過交流和思考能夠得出答案,其次要具有啟發性,不能是那種封閉式的問題,應該多多設置開放性問題,讓學生充分調動思維,在掌握本節課知識的基礎上更多地使學生學會學習和養成思考的良好習慣,以及能夠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對教材重點的處理,也是一節課的關鍵。那么如何突破教學的重點呢?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入手:第一,通過設置問題情境,進行啟發式教學,針對教學的不同環節,采用不同形式的提問方式;第二,鼓勵學生小組討論,進行自主合作探究,讓學生在團結互助的氛圍下共同解決重點問題;第三,教師應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結合多媒體教學,把重點內容化繁為簡,化抽象為直觀,幫助學生理解知識。3、小結環節:課堂總結是一堂課結束前的最后的教學環節,對課堂教學起著點睛之筆的作用,好的課堂總結,可以讓學生對本節課的內容有很好的梳理,對新課知識和學習能力進行系統強化,使之穩固納入學生的認知結構。因此課堂總結也應體現創新性和直觀性,歷史教師在設計小結環節時多動腦子,把教學總結設計的形象化,能讓學生拉近和歷史的距離,能夠很直接地掌握本節課的中心內容和整體框架,便于讓學生形成相對整體的知識體系。
四、課后存在問題反思
歷史作為一門人文學科,有它自身的學科特征和優勢,歷史學科的五大核心素養下,在重視學的知識能力和學習方法的同時,更要求教師在講授知識的同時要潤物細無聲地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培養他們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我們都知道教育具有滯后性,教師對學生素質的培養能夠影響學生一生的發展,因此,歷史教師的課后反思,不僅要思考歷史內容的講授是否能使學生掌握,分析史料的能力學生是否具備,還要反思在課堂中是否對學生進行了情感滲透和道德教育,使學生成為一個具有完整意義的人。
參考文獻:
[1]施紅娟.初中新教師入職適應問題與對策研究[D].揚州:揚州大學,2012.
[2]于海波,馬云鵬.論教學反思的內涵、向度和策略[J].教育研究與實驗,2006,(6).
[3]朱煜.歷史課程與教學論[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4]張文蘭.建構主義學習環境下教師角色的再定位[J].電化教育研究,1999,(4).
作者:單小珂 單位:魯東大學
- 上一篇:談新黨建工作在學生管理的運用
- 下一篇:高中歷史課堂史學思想的重要性
精品范文
10如何傳承非遺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