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課堂史學思想的重要性
時間:2022-09-06 09:32:43
導語:高中歷史課堂史學思想的重要性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高中歷史教學要求運用史學思想方法
相比較初中階段而言,高中歷史的學習已經不再僅僅局限于對于歷史基本知識的掌握,更應該強調的是對于如何獲取歷史知識的思考。現如今,初中歷史教學強調故事性和趣味性,弱化并減少了不少基礎知識;高中歷史課程卻向專題化、學術化傾向靠近。對于歷史知識的學習,初中強調時序性,重視人在歷史活動中的作用,從而初步培養學生描述材料、解讀材料的能力,高中歷史課程的學習則旨在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和理解事件產生的深層次原因。雖然學習的主體同處于差不多的年齡段,但是經過三年的初中學習后,高中生在對歷史知識的理解上與初中生還是會有所不同。初中生在學習歷史的時候,側重于對感性事物的理解上,初中的歷史知識遠沒有達到理性的程度。但高中的歷史知識強調的不僅是課本上的基礎知識,更重要的是對于知識體系的建構,或者說是每一課之間內容的融會貫通,強調課與課、單元與單元之間內容的相互聯系,這就在一定程度上把歷史課程上升到了相對理性的地位。在對于歷史理性知識的把握上,高中歷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強調對于基本史學思想的運用,以便更好地形成學生的時間、空間以及歷史概念。基礎的史學思想方法旨在引導學生理解歷史知識的產生過程和歷史認識的形成過程,如果在高中階段還一味地強調對于歷史基本知識的掌握,那么學生只知道是什么,但沒有產生為什么的意識,這就違背了高中歷史教學的目的,扼殺了學生對于歷史知識的思考,這還會進一步造成學生產生歷史知識就是過去的事,與現在沒有什么關系的想法,不能夠深入、辯證、多角度地去思考歷史事實與我們所處的時代,完全不符合我們在高中階段開展歷史這門學科的初衷。將史學思想方法運用到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有助于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還可以塑造他們科學健康的價值觀。把史學思想穿插在每一堂課的講授中,有利于提高學生對人類社會發展復雜性和曲折性的認知水平,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促使其開放和探究意識的形成;而且還有利于學生形成論從史出、史論相結合的態度,比如基于史學思想基本觀點而形成的“歷史來自于證據,證據來自于史料”的觀念,教學中引入史料以展現歷史結論的獲得過程,從而能夠強化學生的“史由證來,證史一致”的歷史思維習慣。梁啟超先生曾說過:“孤證不足以成說,非薈萃而比觀不可。”在歷史課堂進行史料教學的時候,要培養學生具有充分的互證意識。“從學生的角度而言,他們‘無暇’亦‘無意’去關注史料及著作本身的價值如何”[3],而教師在課堂中注重運用此類集證辨據的史學思想方法,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生從不同的角度發現、思考和解決問題,進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實現。所以在這些層面上來說,高中歷史教學運用史學思想方法是必要的。高中階段的學生在學習的特點上有兩點特別需要我們教師注意,一個是學習的目的性強,另一個就是思維的獨立性強,也就是在學習的過程中他們會對于自己的學習開始產生想法,所以在歷史課堂中,教師應該使用大量的歷史資料和史學方法,模擬或者想象當時的歷史環境,指導學生在原有的歷史知識的基礎上,讓學生運用史學思想在理性的角度下對于歷史知識進行創新的理解和闡述。在新的時代,對于歷史教師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作為一名歷史教師,要不斷轉換自己的教學理念,要明白一切的歷史教學活動都離不開史學思想方法的指導,應該不斷提高自己的史學理論素養,一名新時代的高中歷史教師在史學思想和方法的學習上也是在不斷進步的,這就為我們在課堂上能夠運用這些方法提供了一個基礎,此外歷史教學相比較于其它學科來說,在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教育方面有它獨到的功能和價值,教師在培養學生價值觀的過程中,應該注重其背后所穿插的史學思想,把這個過程呈現給學生。這個過程同時也是歷史解釋核心素養的要求,培養的是學生“對歷史事物進行理性分析和客觀評判的態度、能力與方法”[4],我們教師在這個過程中起到的是一個引導者的作用。所以在學生和教師這兩個層面上來說,高中歷史教學運用史學思想方法是可能的。
二、歷史哲學促進史學思想方法的成長
歷史哲學的發展也在不斷引導著史學思想的變化,促使著人們對于歷史理解的演進,這種不斷的變化也是史學思想方法的不斷更新。作為一個中學歷史教師,對于這些變化也要有自己的理解,從而才能夠在課堂中有意無意地把這些知識滲透給學生。應當說,歷史哲學是哲學的一部分,而不是歷史學的一個分支。兩者雖然在內容上有所交叉和重合,但是在思維的方式上,在關注的問題上,在研究的目的上,在學科的性質上,都明顯不同。歷史哲學是元歷史學,是哲學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而不是歷史學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從時間的發展角度來講,十八世紀到十九世紀主要是以思辨的歷史哲學為主,它以歷史進步為主線,強調歷史進步不是神的旨意,而是普遍規律的作用,它是一種歷史目的論哲學,歷史的發展是有它的目的的;二十世紀初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這時候思辨的歷史哲學逐漸衰落,雖然出現了以斯賓格勒、湯因比為代表的思辨的歷史哲學的巨大回響,但不可否認的是分析的歷史哲學占據了主導地位,分析的歷史哲學從歷史認識的性質、歷史認識的客觀性、歷史解釋的模式這三個問題出發,對歷史學和人類社會的發展提出了一系列的具有建設性質的意見;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以來,分析的歷史哲學衰落,敘述主義的歷史哲學興起,敘述主義的歷史哲學強調懷疑一切,沒有事實,只有解釋。如果按歷史哲學的性質來進一步細分的話,思辨的歷史哲學包括進化的和存在的兩個層面,分析的歷史哲學也有兩部分,第一部分是批判的歷史哲學,它又分為新康德主義的歷史哲學和新黑格爾主義的歷史哲學兩類,第二部分才是我們通常意義上所說的分析的歷史哲學,比如新實證主義的歷史哲學就屬于此類。通過對于歷史哲學發展的線條梳理,我們可以看到我們對于歷史的理解在每個時間段內都會有所不同,這就決定了歷史是一門開放的學科,并不是說歷史都是一些死知識,所以在高中階段的歷史教學中教師應該更多強調的是對于歷史知識的活學活用。如果想要學生在高中階段能夠一定程度上對于所學的歷史知識活學活用,那么必定要讓學生理解他們所獲得的歷史知識是從哪里和怎么得來的,那么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于史學思想的穿插運用,學生才能夠根據你的教學過程進行思考,把歷史學科的功能性充分展示出來。
三、史學思想方法與核心素養的銜接
“愛因斯坦曾說過:‘教育無非是將一切已學過的東西都遺忘后所剩下來的東西’。遺忘掉的東西就是所學的具體知識和內容,而剩下來的就是所謂的能力品格(素養)。”[5]我認為,這里所說的遺忘就是學生學習到的具體知識、內容等,而能夠留下來的則就是“核心素養”。學生能夠留下來的越多,經過積累、沉淀、消化、升華等一系列過程,核心素養則會表現的越來越鮮明。作為一門重要的人文學科,歷史教學的目的并不是讓學生死記硬背課本上的知識,而是通過方法的學習形成這門學科應該達成的核心素養。所以,如何在歷史教學中“發揮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為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創造條件,這是新課程改革的要求,也是每個歷史教師應該研究和探索的課題”[6],這也是在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大背景下,強調學生個體發展的要求。具體來說,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包括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五個方面,這五種素養就是希望能夠通過高中歷史教學學生能夠達到的效果。而從其內涵來看,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四項均屬于史學思想方法領域。“一般而言,落實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主要有三種路徑:一是通過課程設計落實核心素養,二是通過教學實踐落實核心素養,三是通過評價落實核心素養。”[7]對于我們高中歷史教師來說,更多的則是通過自己的教學實踐去引導學生落實核心素養的要求。人類的歷史是多種條件下形成的結果,復雜性無疑是其代表性的特點,我們對于歷史的認識是一個由表及里、逐漸深化的過程,高中學生去學習課本中的歷史更是只能接近歷史的表層,所以想要學生在自己的認知范圍內理解所學的歷史知識,教師通過史學思想方法的引導是非常重要的。正確恰當的史學思想方法能夠帶領學生對歷史建構全面、客觀的認識,指導學生在特定的時空架構中去思考歷史現象,培養通過史料解讀而形成的重現歷史真實的態度與方法,從而能夠不斷接近歷史真實,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當然,在高中教學過程中運用史學思想方法也不是盲目的,一方面要充分考慮到高中生的認知水平和認知特點,選擇一些他們感興趣的、適合他們的方法,特別要注意如何去避免那些枯燥的歷史理論和歷史概念,不要把所學習的專業知識無止境地灌輸給學生;另一方面要在史學思想和方法的運用中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和抽象概括能力,因為高中的歷史知識學習是在初中歷史知識上面的拓展和深化,注重培養高中學生的探究能力。在高中歷史學習的過程中,史學思想和方法只是起到一個媒介的作用,它所溝通的是歷史基礎知識和高中歷史所要達到的終極目標之間的聯系,說到底它并不是直接擺在歷史事實面前的,它更像一只無形的手把這兩個方面連接起來,在背后操縱這只無形之手的人正是我們歷史教師,如何更好地在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運用史學思想和方法逐漸得到教育界及史學界的關注,在核心素養提出的大背景下,在課堂中注重對學生史學思想方法的培養,無疑也是在尋找核心素養落地的力量。隨著史學研究的進步和教育教學水平的提高,高中歷史教學中對史學思想和方法的運用將會不斷地成熟,其作用將會得到更大程度的彰顯。
作者:于少華 單位:上海市松江區第四中學
- 上一篇:如何在初中歷史課堂開展教學反思
- 下一篇: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提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