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教學改革論文

時間:2022-05-02 04:38:00

導語:高中歷史教學改革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中歷史教學改革論文

摘要:本文從新課改后,對高中歷史的教學要求方面進行研討,分析當前高中歷史教學的要求,從而提出對高中歷史教學進行改革,進而提出改革的策略與方法。

關鍵詞:高中歷史新課改教學改革

新課程改革之后,高中歷史主要是以專題的形式進行內容編排,主要體現了專題史的特點。它的優點是與通史比較,因為研究的范圍、空間更加廣闊,也更容易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但另一方面,因為課程知識的廣泛性和學習內容的選擇性,傳統的歷史教學模式,即告知學生在歷史上的某年某月發生了什么事以及重要人物的事跡等等已經不合時宜了,歷史教學必須進行變革,才能適應新課程改革的需要。

1對傳統歷史教學的揚棄

新課程背景下的高中歷史課堂教學,在形式上應該是靈活多樣的。歷史學科本身就是一門人文學科,而且是一門思辯性很強的學科,強調對內容繁雜的歷史事件做思辯性考察,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再用“填鴨”式的滿堂灌,因為這種傳統的教學方法雖對提高學生的考試水平有很大的幫助,但是,不利于學生能力和素質的提高,只會將學生的思維模式固定成一個模式,就成為傳統意義上的死讀書的學生。時至今日,我們需要的是有能力和高素質的人才,是能夠去解決實際問題的人才,所以必須變革傳統高中歷史的教學模式。

2采用的方法

新課改之后,就必須引入新的教學方式。即問題授課方式,結合高中歷史標題采用模塊化教學方式。

2.1問題授課方式

在這種授課方式下,教師成為問題的點撥者和研究的指導者,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由學生自己思考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比如在學習第六課“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時,可以讓學生根據前言提出的三個問題,經過自己閱讀、思考得出結論;也可以讓學生扮演雅典城邦的執政官的角色來設計民主方案;還可以讓學生通過比較中外政治制度,得出雅典民主的進步性和局限性。這種教師點撥、學生探究的教學方法能夠很好地培養和發掘學生的思辯能力和歷史感。

為了讓學生盡快進入角色,教師在授課之初必須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比如,在講授第一課“封邦建國”一課時,我設計了四個層次遞進的問題:1.封邦建國的條件是什么?2.分封的對象有哪些?3.分封形成了怎樣的等級結構?4.西周封國和商朝封國有什么不同?學生把這些問題的答案搞清楚了,自然就對“封邦建國”有了一個全面的認識。同時,通過老師這樣的層層設問,學生也學會了如何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

當然,新課程下的歷史課堂教學形式不只是問題教學法,還有討論法、講述法、情境重現法、辯論會法等等。歷史教師應根據課型的不同,選擇不同的授課方式。筆者嘗試過很多的方法,讓學生撰寫小論文就是一舉多得的好方法。比如,在完成第三課的教學后,發給學生柳宗元的《封建論》全文,讓學生在研讀的基礎上,結合教材內容和自己的認識,寫一篇《論封建》的論文,能很好地提高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和寫作能力。其他的教學手段還有播放歷史紀實片、考古專題片、評點歷史影視劇等,都能讓學生在課堂上活躍起來,積極參與到教學中來。

2.2模塊化教學方式

高中歷史教學可以采取職業教育中的模塊化教學法,將這種教學法移植到歷史教學中來。所謂模塊化教學法(MES),是20世紀70年代初由國際勞工組織研究開發出來的以現場教學為主,以技能培訓為核心的一種教學模式,它一出臺就在許多國家,特別在發展中國家得到了廣泛的應用。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由“計劃”轉向“市場”,我國的教育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軌,該教學模式以其靈活性、針對性、現實性、經濟性的特點,越來越受教育理論工作者及各類職業技術學校的關注。作為一名高中歷史老師,我認為我們可以借簽這種教學方法,在歷史課上使用。因為這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同時,我們所使用的新教材也是按專題編寫的。

如在我們講授一堂高中歷史課時,根據專題,我們可以采取以下幾個方面來講授:

(1)劃分小組。小組人數以3—6人為宜,推選組長。組與組之間大體上要平衡,控制小組成員的變量很多,如學習者的學習成績、知識結構、認知能力、認知方式等。

(2)確定內容。一節課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需要通過完成一項或幾項具體的任務融合到教學過程中,從任務中引出教學目標,使學生產生學習知識的興趣。一項好的任務是完成教學目的的關鍵,要把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的目標融入任務中,使任務有利于學生個性的發展。

(3)布置任務。確定要完成的任務后,教師要向學生具體詳細地講清任務,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認清了自己要完成的任務后,如果覺得對此力所能及,便自然愿意去完成。

(4)學生實施。向學生講明要做什么后,教學組織者、實施者是教師,教學的指揮、調度仍掌握在教師手中,還要讓學生知道怎么做,指導學生想辦法、找出路,特別是對有困難的學生要給予必要的指導,使每個學生都能順利完成任務。這一階段,教師是“指導者”、學習伙伴、“導航者”的身份較為明顯,學生在親切友好、和諧平等的氣氛中進行知識的學習。

(5)評價結果。學生完成任務之后,教師要進行討論、總結、評比,使教材內容得到進一步地強化。各小組學生代表要依次對完成的任務發表見解,其他小組提問或發表自己的看法,由老師或小組負責人進行總結,最后由老師評價。評價包括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運用知識解決新問題的能力以及學生在活動中的表現等,注意多褒獎,少貶低,以激發學生進行下一輪學習的興趣。

3開展課外教學

傳統的高中歷史教學很強調課堂教學,對課外教學則很少關注,僅僅只是偶爾讓學生去參觀名勝古跡,次數非常的少,甚至有的學校從來就沒有組織學生去參觀過。

所以,除課堂教學要改革外,開展歷史課外活動、歷史研究性學習也是高中課程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雖然很多學校沒有條件把學生帶進歷史博物館和歷史遺址,讓學生親身感受歷史,但完全可以在學校內開展一些活動來模擬歷史,可以通過表演歷史小戲劇,再現歷史場景。

另外,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充分地利用網絡資源進行研究性學習,通過查找一些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的詳細信息,豐富自己的歷史知識,開展一些感興趣的自主研究;其次,讓學生結合所學知識開展一些社會調查,或者做一些開放性的歷史作業。

綜上所述,新課改之后,高中歷史也要適應形勢的需要,進行改革,這樣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