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創造培養分析論文

時間:2022-05-02 05:03:00

導語:高中歷史創造培養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中歷史創造培養分析論文

摘要:中學歷史教學必須重視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高中歷史創造性思維,具有獨創性、聯想性、遷移性、批判性等特征。為此,在歷史課教學中,應通過強化知識基礎和拓寬知識面,營造民主開放的教學氛圍,實施啟發式教學方式,促進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形成。

關鍵詞:歷史,教學,創造性思維,能力,培養

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是當今世界現代教育發展的趨勢,也是當前我國開展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在高速發展變化著的當今世界,國與國之間的競爭實質上就是創造與創新的競爭,誰沒有創造,誰就落后于別人。英國科學家霍伊爾(F.Hoyle)曾說過:“今日不重視創造性思維的國家,則明日將為淪為落后國家而羞愧。”我們的素質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培養大批具有創造力的人才。

人的思維是多種形式的,有形象思維、理性思維、邏輯思維、發散性思維、創造性思維等等。而創造性思維應當是最高層次的思維方式,是綜合運用各種思維方式產生新的或前所未有的思維成果的一個過程或能力。歷史學是一門研究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以得出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的一門科學。它需要不斷的得出新的理論成果,不斷的給后人以新的啟發和警示。因此,學習和研究歷史離不開創造性思維的運用。反過來,學習和研究歷史也會提高人的創造性思維能力。故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應注重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運用和培養。

1高中歷史創造性思維的特征

思維是人在表象、概念和事實的基礎上進行分析、綜合、判斷、推理等認知活動的過程。歷史創造性思維因其認知對象的獨特性,故有其獨具的特征,其思維成果不是物質的,而是意識的,是得出新的歷史觀點或發現新的歷史規律的過程。歷史創造性思維一般有以下特征。

1.1獨創性:學習歷史是為了借鑒歷史。假如我們學習歷史僅僅是為了記住已往的歷史事實,僅僅是為了記住已發現的歷史規律和歷史觀點,而不去發現新的規律和探索新的觀點,不是通過歷史的借鑒而把握未來,那么,學習和研究歷史就失去了它應有的現實意義,歷史科學也就失去了它的社會功能和不斷發展的生命力。歷史思維的獨創性就是“想出別人所想不出的結論或觀點。”其理論成果是新的、獨特的和前所未有的。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之所以有偉大的歷史作用和意義,就是因為其理論是獨創的,其成果是前所未有的、全新的和科學的,對人民的革命斗爭有重大的指導作用,對人類歷史的發展進程產生了極大的影響。那么高中學生在學習歷史時是否只要死記硬背歷史事實和馬克思、恩格斯已得出的理論觀點就算學好掌握了這門學科了呢?由于時代、階級的局限性,任何歷史理論都有其局限性,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也是一樣,也需要不斷地發展。因此,學生在學習歷史時也要不斷地運用創造性思維,不能人云亦云,書云亦云。“盡信書不如無書”,要培養學生不迷信書本、不迷信權威,善于獨立思考,揭示歷史知識間的內在聯系,突破書本,得出自己的歷史觀點和結論的創造性思維能力。這才是學習歷史的要旨。

1.2聯想性:事物的發展是普遍聯系的,歷史的發展也是一樣。聯想性是創造性思維的又一個重要特征。歷史教學,就應該培養學生由一個歷史事件聯想到相關的其他歷史事件的能力;培養學生由一些歷史現象聯想到當今社會現實,以史為鑒,提出解決現實問題的辦法的能力。聯想性思維應做到舉一反三,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例如,在學習《中國近現代史》上冊鴉片戰爭這一章內容時,我們就應當能由英國率先用槍炮打開中國的大門,聯想到英國在19世紀上半期已經完成工業革命,成為“世界工場”,進而聯想到整個西方資本主義的發展和血腥的殖民掠奪。

思維的聯想性有助于我們弄清歷史事件之間的因果關系,有助于我們揭示歷史事件之間的本質聯系,進而得出歷史發展的規律。聯想思維是建立在對所學歷史基礎知識的扎實掌握和充分理解之上的,只有這樣才能在聯想時左右逢源,建立起有效的、必然的聯想,而非牽強的、隨意的、不科學的主觀臆想。

1.3遷移性:科學發展的突飛猛進,新知識的日新月異,各學科之間的聯系不斷加強,邊緣學科、交叉學科不斷出現。歷史學科和其他學科間的綜合也越來越強。我們在研究解決歷史問題時,往往要用到地理、政治等多門學科的知識。思維的遷移性就是由一種思維(如歷史思維)快速轉移到另一種思維(如地理思維)的能力,或者說是用歷史知識、歷史思維解決其他學科的問題,或是用其他學科的知識和思維來解決歷史學科的問題的能力。我們可以認為它就是一種思維的變通性或普適性。例如,“黃河流域為什么會成為中華文明的發祥地”這一問題單單用歷史知識是回答不全面的,必須要聯系地理知識,從當時的自然條件來考慮。在今年的高考中,要答好文科綜合卷,沒有歷史思維、地理思維和政治思維的快速轉換能力是不行的。很多考生反映,很不習慣試題里既有歷史問題,又有地理問題和政治問題,適應不了。這事實上就表明了思維定勢的狹隘和思維的僵化。因此說,不善于遷移的思維就不是創造性思維,就難以得出創造性的思維成果,也很難適應綜合高考的能力要求。

1.4批判性:創造性思維的獨創性主要是從思維的成果來說的,是新的或者是前所未有的。而批判性則主要是從創造性思維的品質來說的。批判性思維是對傳統理論成果的否定和創新,是揚棄的過程。世界上本來就沒有真正的、不變的、最后的、終極的真理。一切都在發展變化之中。正是由于不斷的質疑、探究、創新,真理才會不斷的完善和發展。批判是創造的前提。自古以來取得重大科技成就和理論成果的,都是對傳統理論敢于質疑,勇于探究者。馬克思敢于“懷疑一切”,突破舊的教條和框框,才創造了科學共產主義理論。因此,高中歷史教學要培養學生勇于探究、敢于質疑,培養學生不迷信教科書和權威的“吾愛吾師,但更愛真理”的科學精神。例如,在教學《世界近現代史》中《西方國家的殖民擴張》這一內容,分析完殖民侵略的后果時,有一學生提出:“殖民侵略的后果教科書上只講到促進了西歐資本主義的發展和造成了亞非拉國家的貧窮落后,東西方歷史進程大大拉開了距離這兩點。我認為是不準確或不完整的。最起碼它使整個世界的聯系進一步加強,客觀上推動了人類歷史的發展,是有積極作用的。”授課教師抓住這一契機,因勢利導鼓勵學生對課本觀點提出補充或質疑。經過思考又有學生認為:“殖民侵略的過程也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推進過程和資產階級的政治、思想和文化的傳播過程,這在客觀上也推動了被殖民國家的歷史發展。”當然,限于知識水平,學生的有些觀點不一定正確。但是敢于質疑求異,通過自己對歷史知識的理解,超越書本限制,對一些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提出自己的不同見解的現象,就是學生在歷史學習中創造性思維的這一批判性特征的突出表現。

2高中歷史課教學中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

創造性思維能力是最高層次的認知活動,和一個人的智力、知識水平和性格特征有關。而人的智力和知識水平是可以通過后天的開發、教育和學習不斷提高的;人的優秀的性格特征也是通過后天的鍛煉而形成的。從而也說明創造性思維能力是可以通過后天的教育訓練而得以提高的。高中歷史教學中培養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應注意做到以下幾點。

2.1夯實基礎,拓展知識面

創造性思維并非無中生有,它是以知識經驗為基礎的。知識即是人類思維的成果,又是創造性思維的起點和源泉。俗話說,推陳才能出新,只有在研究舊知識的基礎上才能產生新思維的成果。否則,創造性思維將是“無源之水”、“無米之炊”。以史學領域為例,凡是取得重大成果者,都是博覽群書,知識豐富,文史兼通之人。如著就史家之絕唱的司馬遷,從小就熟讀《左傳》、《國語》、《世本》等歷史文獻;做了太史令后,又博覽了宮廷收藏的典籍文獻和各種重要史料;同時他又向當時的古文大家孔安國學習古文經,向今文大師董仲舒學習今文經。為了開拓知識視野,司馬遷又游歷了祖國的名山大川,考察遺聞軼事,訪賢搜史,了解民俗風情。這為他的博古通今、變異創新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因此,要求學生掌握基本的歷史知識,同時努力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是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重要途徑和前提條件。

2.2營造民主開放的教學氛圍

美國心理學家威廉斯認為創造性思維和人的好奇心、挑戰心、想象力和冒險性有關。而民主、開放的教學氛圍有助于這種創造性的人格特征的形成。民主、開放的教學氛圍應從兩個方面去實現。一是教師的教態要和藹可親,語言要輕松幽默,使學生在上課時沒有緊張感和壓迫感,敢于發表自己的意見和觀點。二是在教學中教師要把學生當作平等的主體,應創設教與學的心理換位與角色互動式場景。樂于聽取學生的不同觀點和意見,不要把自己的觀點強加于學生,這才是民主教學的實質。一般說來,教師在講授某一問題時,事先總有自己的觀點,很多教師在聽到學生的不同觀點和意見時,總想用自己的觀點來糾正或束縛學生的想法,而不管學生的想法是否有見地有新意。長此以往,學生就會缺乏發表不同意見和觀點的信心和勇氣。學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就會被逐漸地扼殺。最后,學生的觀點和想法與教師的趨于一致,學生思維形成定勢,本該活躍的思維走向停滯和僵化。因此我們必須發揚教學民主,允許學生在課堂上發表自己的觀點。只要言之有理,自圓其說,教師都應給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勵。既然史學領域原來的一些觀點或定論,在史學界還有爭議,尚無定論。那又何償不能讓學生大膽設疑,提出新論呢?從教學要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而言,民主開放的教學更是理所當然。

2.3啟發式的教學方法

知識是創造性思維能力產生的必要條件,但知識并不等于創造性思維能力。歷史教學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啟發學生運用知識進行創造性思維。在高中歷史教學中運用啟發式教學應注意到以下二點。第一、課堂提問要有科學性。所提問題應當是開放性的,能引起發散思維的。如高考題:“關于洋務運動的歷史作用,有不同的看法,大致是:(一)主要是積極的,但也有消極作用;(二)主要是消極的,但也有積極作用。請按照自己的理解,說明你同意哪種看法并闡述理由。”這個問題是開放的,學生可以從二個或多個角度思考和闡述,教師也可以從多個角度對學生進行啟發。問題提出后要讓學生有思考的時間。孔子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只有在學生通過思考后,教師再啟迪誘導學生得出答案,這樣才能獲得最佳的教學效果。第二,經常開展課堂討論和進行研究性學習。教師先確定課題,讓學生有一定的時間搜集分析史料,然后再進行討論。如“中國和日本在相似的背景下進行了和明治維新,為什么一個成功一個失敗?”“為什么中國進入封建社會比西方早1000多年,但為什么西方進入資本主義社會后,中國還在封建道路上徘徊?”等等都可以讓學生進行知識的貫通和綜合思考。學生為了得出問題的答案,必然要搜集分析史料,對現有觀點進行質疑,以此培養學生思維的批判性。同時,又有利于發展學生思維的敏銳性和流暢性。當得出言之成理的獨特見解被老師肯定后,又會產生獲得創造性思維成果的愉悅感。當然,歷史教學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是多方式多途徑的,但只要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充分采取啟發式的教學方法定能取得比較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陳龍安.創造性思維與教學[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1999

【2】于明.智能培養的教學策略與方法[M].北京:國際文化出版社,1998

【3】黎澍.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論歷史科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