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課程標準研究論文

時間:2022-05-02 05:04:00

導語:高中歷史課程標準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中歷史課程標準研究論文

[關鍵詞]課程標準,剛性與彈性,縱向與橫向,知識與能力,“難點”

[中圖分類號]G63[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0457-6241(2007)03-0015-03

從2005年9月我市進入高中歷史新課程實驗以來,我們越發感到課程標準對于教學的重要性。在原有課程體系下,教材是教學大綱的具體化,教師只要吃透教材就可以了,大可不必去鉆研教學大綱;但在新課程體系之下,教師必須要認真研究課程標準,只有首先理解了課程標準,才能更好地把握教材,進行有效的教學。

如何從教學的角度研究高中歷史課程標準?或者說,如何研究課程標準以服務于課堂教學?筆者試談幾點認識,就教于方家。

一、剛性與彈性問題

國家教育部制訂的《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中提出的課程目標要求是剛性的,是國家對全體高中學生提出的基本要求,是全國范圍內的最低目標。特別是歷史(I)、歷史(II)、歷史(III)的內容“是全體高中學生必須學習的基本內容”。這部分內容是教學的重點,在教學過程中是不能打任何折扣的。課程目標是基礎,經過細化、重組再轉換成教學目標。反過來說,教學目標的制定要始終圍繞課程標準,同時結合學生的心理特征和認知水平以及區域性的社會環境。這里,就有很大的彈性空間。

明晰課程目標與教學目標之間的剛性與彈性關系,有助于我們合理地處理新課標教材。新課標教材是編寫者依據對課程標準的理解而編寫的,因此,在正式通過的四個版本教材中,既有相同的內容,也有不同的設計。這就要求我們不僅要認真地研究課程標準,而且也要認真地研究教材;不僅要研究課程標準對于教材的剛性要求,而且也要研究教材對課程標準的具體體現。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把教材中體現課程目標的內容作為教學重點,對于非課程目標的內容則根據教學實際靈活處理。如人民版必修一教材“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一課,除了按照課程標準“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內容,認識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要求,寫了“分封制和宗法制”之外,還編寫了“‘王’的出現和‘帝’的傳說”“夏商政治文化”和“禮樂秩序”等大量的非課程標準的內容。顯然,本節課的重點在于通過對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學習與探究,去認識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但是,“分封制和宗法制”不是朝夕之間產生的,它有一個較長的歷史過程。因此,對于本課中的“‘王’的出現和‘帝’的傳說”、“夏商政治文化”和“禮樂秩序”等內容,不能簡單地從表象上視為非課程標準內容,而應當從事物的內在聯系來判斷,是否是課標內容的有機組成部分,是否是課標內容的拓展與延伸。當然,這類知識與主體內容有輕重之分,不可喧賓奪主。再如,“美國1787年憲法”,課標要求是:“說出美國1787年憲法的主要內容和聯邦制的權力結構,比較美國總統制與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異同。教材內容有“年輕美國的窘境”“制約權利、平衡利益的憲法”“從‘邦聯’到‘聯邦’”,“‘兩黨制的雛形”。從表象中看,似乎“兩黨制的雛形”不在課程標準的規定之內,但從“兩黨制”的本質與作用來說,顯然,這是美國政治集團之間“制約權利、平衡利益”的重要手段,推開來說,也是資本主義國家普遍實行的政治制度。因此,在教學“美國1787年憲法”的時候,不應忽略對美國兩黨制的了解。

當然,教材只是實現課程目標的重要資源之一。教學過程中,為更好地達成課程目標,教師可根據學生的心理特征和認知水平以及區域性因素,對非課程標準內容,甚至教材外的其他內容進行選擇。應該說,在教材與課程標準之間,不存在超標與不超標的問題,而是適合與否的問題。

二、縱向與橫向問題

“縱向”是指以時間為序考察歷史,呈現歷史事物的發展脈絡。高中歷史新課程突破了以往側重于歷史學科體系的設計思路,建構了模塊加專題的新體系,這是新課程的一個顯著特點。在三個必修模塊中,共設計了25個古今貫通、中外關聯的學習專題。應該說,專題體例的設置,是對原有歷史學科體系的一種揚棄。專題涉及的歷史事物,包括典章制度、文學藝術、社會生活等等;課程標準不是靜止的,而是以時間為序,動態地加以考察,追根求源,呈現其發展過程。如中國古代君主專制制度,課程標準在必修一的專題一、三中共列出四個要點:(1)秦朝的形成;(2)從漢到元的演變;(3)明清時期的加強;(4)辛亥革命推翻君主專制制度。

但歷史現象往往是十分復雜的,僅從一個角度或層面去認識,很難發現其規律、了解其全貌,需要我們從多個角度和層面去認識。課程標準的設計充分考慮到了這一點,對于許多重要的歷史問題,分別從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去闡述。這就是橫向問題。如“孫中山與辛亥革命”,課程標準在五個模塊中,從不同的層面和角度提出學習要求。

歷史(I):簡述辛亥革命的主要過程,認識推翻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中華民國的歷史意義。

歷史(II):了解民國時期民族工業曲折發展的主要史實,探討影響中國資本主義發展的主要因素。

歷史(III):了解孫中山三民主義的基本內容,認識其在推動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近代社會的民主思想與實踐(選修):(1)簡述《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基本內容,說明其對中國社會民主化進程的影響。(2)簡述康有為、梁啟超和孫中山關于民主的主要論述,比較其觀點的異同。(3)說出辛亥革命前后反對專制斗爭的史實,認識中國近代史上民主力量與專制勢力斗爭的歷史進步性和艱巨性。

中外歷史人物評說(選修):概述孫中山領導推翻清王朝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的主要史實,評價其在20世紀中國社會巨變中的歷史作用。

對課程標準的解讀,有助于我們把握各學習模塊的教學重點。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包括三個必修模塊和六個選修模塊,它們是一個整體,不能割裂開來去理解。考慮到歷史新課程體系的完整性,在教學過程中不能隨意地脫離課程標準去補充教學內容。在必修一“辛亥革命”一課中,教師往往會補充有關“三民主義”的內容,這就是對課程標準缺乏整體把握的具體表現;更有甚者會把選修模塊中的內容,移植到必修課中來講,如《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基本內容。其結果必然導致教學難度的上升和教學容量無限擴大,加重學生的學業負擔。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我們必須注意對類似問題的橫向把握,順利推廣新課程。

三、知識與能力的要求

需要強調的是,在新課程體系之下,知識方面的教學仍然十分重要,高中歷史教學不能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課程標準在內容標準的表述中,大量使用了“了解”“知道”“列舉”“簡述”“概述”“說出”等字眼,對學生需要掌握的歷史知識做出了明確的規定,說明高中歷史教學仍需要做好歷史知識的傳授,不能脫離歷史知識空談學習能力,仍然需要做打好基礎的工作。

新課程體系之下,培養學生能力的重要性,已經成為共識。關于能力要求,課程標準有明確表述,“在掌握基本歷史知識的過程中,進一步提高閱讀和通過多種途徑獲取歷史信息的能力;通過對歷史事實的分析、綜合、比較、歸納、概括等認知活動,培養歷史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需要指出的是,課程標準要求“普通高中歷史課程必須全面實現其教育功能,在提高現代公民的人文素養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新課程主要為培養合格的現代公民服務,而不是培養歷史學家,因此,歷史學科要注重培養學生一般意義上的學習能力。

四、釋讀課程標準中的“難點”

在新課程教學過程中,我們發現課程標準本身有一些難度過大的地方,要搞好新課程教學,就必須加強對這些課標“難點”的研究。如課標要求“列舉從漢到元政治制度演變的史實,說明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但“漢到元政治制度演變”是個較為模糊的建議,就屬于難點之一。要解決這個問題還得依據課程標準。課標要求從“漢到元政治制度演變”中說明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因此,弄清“古代中國政治制度的特點”是個關鍵。應該說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是我國古代社會中最基本的政治制度,其建立和發展的過程也最能揭示古代中國政治制度的特征。該制度確立于秦朝,從漢代至元代正是這一政治制度的發展時期。專制主義就是個人專斷獨裁,其發展的核心是皇權的不斷加強;中央集權是相對于地方分權而言的,其發展的核心就是逐步解決地方權力對中央的威脅,加強中央對地方(特別是邊疆地區)的嚴密管轄。據此分析,結合課堂教學操作的需要,我們把這個知識點的核心內容定位為“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的發展”,具體知識點確定為“君權的強化和相權的速漸削弱”“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的斗爭”。類似的問題還有“概述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主要史實,認識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偉大意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