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新課程理念分析

時間:2022-06-07 03:13:03

導語:高中歷史新課程理念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中歷史新課程理念分析

一、復現歷史情景的教學模式

這一教學模式試圖借助于現代教學手段,如音像器材、實物投影儀、多媒體電腦等來復原、營造歷史場景,讓學生走近歷史、感受歷史。在高度信息化的今天,歷史圖片、歷史檔案材料、歷史電影的豐富,給開展這種教學方式提供了優越的條件。例如,上學期我在講授高中新課標實驗人教版教科書《歷史》必修2第一單元第3課“古代商業的發展”第一目“重農抑商下的古代商業”時,講道“商幫”和徽商時我就采用了情景復現的教學模式。上課開始后,打開多媒體教學課件,屏幕出現徽州的古建筑圖片數幅,推出字幕“走近徽州”,然后深情地講道:如果說著名戲劇家湯顯祖的那首吟誦徽州的千古絕句“一生癡絕處,無夢到徽州”,勾起我們對徽州山水的神往,那僅僅是表象,真正令我們驚嘆的是徽商。(放映有關徽州的短片)只要你一踏進徽州,那些獨具特色的徽派建筑,拔地而起的牌坊以及書院、徽雕、徽醫、徽戲、新安畫派……更多的人文景觀和藝術奇葩,匯成了一個神秘的徽州神話。是什么力量在皖南一個偏僻的山區創造出如此璀璨的文化,這與徽商密不可分。徽商成為徽州文化的酵母與動力。每當我們驚羨徽州文化的時候,我們不禁對徽商、“駱駝商”由衷地贊嘆,是他們走出徽州讓世人知道了徽州,讓徽州了解了世界,又精心建造了徽州,從僅存的這一批批文化瑰寶折射出的輝煌歷史,潤澤當代,惠及子孫,這是中國商業史上沒有任何一個商幫做得到的,乃至世界各國的商人也望塵莫及,他們的貢獻彪炳千秋。徽商幾乎“無貨不居”,但最為重視食鹽的經營,由此出現了不少鹽商巨子。除販鹽外,徽商還經營茶葉、木材、糧食等行業,活動遍及全國各地,甚至在海外諸國也留下了他們足跡,有“遍地徽商”之說。(放映短片)他們以雄厚的商業資本,經營大宗商品交易和長途販運;并且插手生產領域,支配某些手工業者的生產活動;還經營典當等金融活動,獲取高額利潤。徽商從明初至清末興盛了數百年,積累起驚人的財富。今天徽商雖已退出歷史舞臺,但其影響依然存在。徽商那種銳意進取、吃苦耐勞、勇于挑戰和冒險的精神,永遠是我們的寶貴財富。

二、以問題探究創設情境教學模式,構建新知

常言道“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課堂情境設置,可起到明確主題,活躍思維,集中注意力,激發自主學習的興趣等多種作用。情境設置應具有新穎性,趣味性和“誘惑力”,而以“問題”的形式來精心創設情境,既利于引起學生的懸念,還利于挖掘教材中的情理,情趣,情志來激發學生的情思,誘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機,使其“欲罷不能”。“問題探究模式”是指在一定問題情境的支持下,師生從背景提供、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交流成果等方面來組織和實施教學的一種教學范型。這一模式的教學進程往往是圍繞一個或幾個核心問題來進行,并且是以“問題”的驅動作為課堂教學動態發展的必要條件。因此,問題的數量和質量決定著教學的質量。同時,課堂上的問題應當是有層次的,由淺入深、連續不斷的,學生由“問題”學習始,終于更多的問題的形成和探究。“注重消滅問題”是我國傳統教學的一大特點。教師判斷學生知識掌握與否是以有無問題為標準的,判斷教學成功的標準則是學生沒有問題。然而提出問題是深入思考的產物,結束問題則意味著停止思考。任何創造性的活動都是始于新問題。知識發展的推動力正是來自不斷涌現的新問題。因此,成功的教育是使學生在存疑、思疑、質疑、解疑、釋疑、答疑的過程中,能夠具備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一教學方式,能使學生通過合作學習,小組成員互相啟發,互相幫助,對不同智力水平、認知結構、思維方式、認知風格的學生實現“互補”,達到共同提高,同時加強了學生之間的橫向交流和師生之間的縱向交流,并把兩者有機地貫穿起來,組成網絡,使信息交流呈縱橫交錯的立體結構。這是一種最優化的信息傳遞方式。它確保了學生的思維在學習過程中始終處于積極、活躍、主動的狀態,使課堂教學成為一系列學生主體活動的展開與整合的過程。

三、以合作轉變角色,探究新知

用問題創設情境,再用語言激活學生的求知欲還不夠,在新課程理念下,課程教學最關鍵的還是師生角色的轉換,要充分發揮師生的雙主體作用。也就是教師要從傳統課堂教學的“主演”變為“導演”,變“灌輸”為“引導”,在課堂教學中起到“服務“”參與“”點撥提升”的作用。中學歷史教學模式是根據一定的教學研究和指導實踐的需要,在對具體的教學活動進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處理的基礎上,得出的能明確反映中學歷史學科教學特定個性特點的典型形態,或“標準”樣式。歷史教學模式多種多樣,我想,隨著高中課堂教學改革的深入,相信一定會有更多富有針對性、實效性、時代性的教學模式出現,并活躍于中學歷史教學的課堂之上。

作者:宋滿仟張海香工作單位:山西省孝義中學山西省孝義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