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課堂教學認知3篇
時間:2022-06-07 03:34:05
導語:高中歷史課堂教學認知3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第一篇
一、客觀知識問題
1.直接問題法
針對教材的客觀內容,直接發問。例“鴉片戰爭是哪一年爆發的?“”馬關條約的主要內容有哪些?”這樣的問題能夠有力地檢驗學生對客觀基礎知識的記憶情況。
2.歸納總結法
強調讓學生根據相關內容、相關事件,歸納總結并結合周邊知識得出幾個事件的共同點或者幾個朝代的共同點,從而更好地強化記憶。記憶和總結性的知識多是歷史學科的基礎知識,在歷史教材中容易找到,這樣的問題適合那些對歷史學科學習差一點的學生。而這類問題也有利提高他們學習歷史的興趣。
二、主觀性的問題
主觀性問題是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發展學生個性的重要手段之一。此類問題在創設時,要考慮諸多問題,如當前的史學觀點、史學研究動態、歷史高考等因素。在了解了相關觀點部分的基礎上,教師才能使問題本身的質量得到保證,思路才能進一步明了、清晰。
1.由表及里法
對于歷史問題,教師和學生都需要經過由淺入深、由表及里,通過深入地研究歷史事件或問題的來龍去脈,揭示事件或問題的本質。如“在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對日軍發動了一系列大規模戰役,史稱“百團大戰”。百團大戰的起因是什么?取得了哪些成果?其意義是什么?”從起因到后果,從意義到影響,這樣從表象開始深入的探討和提問可以讓學生對歷史事件有一個更加深入的理解。在不斷探究學習中,提高歷史學習興趣。
2.結合現實法
中日兩國在近現代史中無數次的交鋒,結合當前釣魚島爭端下的中日關系,引導學生如何理性看待中日關系。這樣,學生不僅學到了歷史知識,更重要的是體驗了探究性的學習過程,從而使歷史知識具備了現實意義,結合實際更有利于學生提高學習歷史的興趣。以上課堂問題設置方法是筆者在實際教學中的一些教學心得,今天寫出來,希望與各位同仁共勉。
作者:溫彩霞工作單位:山西省汾陽中學
第二篇
一般課堂教學的導入需要具有針對性、趣味性、新穎性,常態的導入形式有復習導入法(明確目的,提問式導入)、設問導入法(針對教學內容導入)、預習導入法(針對要學習的內容導入)等形式。在歷史課堂的教學中,這些常規的教學方式使用者很多,各有優點。復習導入法是最常用的方法,有利于知識間的銜接。一個或幾個問題就可以引起學生的積極思考,復習了上一課的內容,而且又很自然地導入了新課。設問導入法可以激起學生渴求新知識的強烈愿望,教師可以啟發、引導和幫助學生將新知識融會到原有的認知結構中,培養學生能力。預習導入法可以通過有針對性的提問使學生進入學習狀態,養成良好的習慣。
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歷史1(必修)第10節《鴉片戰爭》是第四單元《近代中國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開頭一課,是整個單元的基礎歷史背景的介紹,是這章內容的重要基礎。該文之前學生已經基本了解掌握了西方資本主義制度在幾個資本主義國家確立的過程,初步了解了資本主義經濟的一些發展條件。因此,《鴉片戰爭》一課的導入既要結合前面的知識儲備的溫習,又要和前后的知識進行鏈接,給學生構建一個初步的知識脈絡。這堂課的導入既需要對知識脈絡的聯絡,還需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所以就必須考慮新穎的導入方式,迅速地調動學生的興趣。我在這堂課的設計中,將自己曾經參觀過的鴉片戰爭博物館作為這節課的導入點。
上課伊始,我并沒有讓學生閱讀課文,沒有回顧前面所學知識,直接問了學生以前到過哪些博物館,對博物館有哪些印象,喜歡博物館里的什么,到博物館之后有什么感受等問題。學生立馬被調動起來,談了他們眼中我們這個城市的博物館的各種館藏精品,談起了他們到過的其他博物館。這個時候,我通過PPT將鴉片戰爭博物館的基本情況進行了介紹,重點用圖片和視頻資料介紹了這個博物館的概況、它的基本陳列(《林則徐禁煙與鴉片戰爭史實陳列》《鴉片戰爭中英海戰陳列》《虎門故事展覽》《全國禁毒教育基地展覽》),逐步引起了學生的興趣。在這個時候,我提出了一個要求,要求全體同學閱讀課本,然后分組討論課本中所涉及的知識能夠在這個博物館的哪個展廳出現,分別出現在哪里。
于是全體同學的情緒被調動起來,迅速地閱讀課本,分組討論,進入課堂教學環節。通過這堂課學生的討論,將“虎門銷煙”“鴉片戰爭”“戰火再燃”等內容裝入他們認知的博物館里,雖然有些納入有些牽強,但是學生對這堂課已經有了初步的認識,這堂課的教學導入就已經達到教學目的。無數次的教學實踐證明,高中歷史課堂導入可以采取多種形式,這樣才能有效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我們的歷史課堂更加有吸引力,使學生喜歡我們的課堂。
作者:吳剛譚莉工作單位:湖北省遠安職教中心
第三篇
一、掌握課堂教學設計的基本特征
1.建立明確的教學目標
教學的目標是教學活動的實施方向和預期結果,是所有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最終目的;對落實課程標準、制訂教學計劃、組織教學內容、確定教學方向、明確教學重點、選擇教學方法、安排教學過程起著重要的引導作用。因此,教師依據學習者的需要和學習內容的分析來確定目標時,首先要考慮的是將教學目標具體化。所以教學設計的首要任務要考慮學生學習新知識的能力,在新授內容之前,將教學目標明確告知學生,讓學生通過學習予以掌握。教學目標有兩種表述方法:第一,從教師教學的角度提出的目標;第二,從學生學習的角度提出的目標。
2.明確分析學生的學習起點
接受新知識,必須建立在和它有緊密聯系的舊知識基礎上。學習起點能力,是指學生已具有的與學習新知識相關的能力水平或知識儲備。傳統教學雖然強調備課時要備教材、備教法,但大部分教師只注重備教材,對學生的學習起點———如:學生的基礎知識,理解能力、接受能力,沒有引起充分的重視。有的教師認為教學就是傳授知識,且傳統備課中對“學生情況分析”不作要求。但是,一節好的課堂教學設計要求教師必須全面分析學生,把握學生的思維方向。通過對學生的知識、能力基礎、學習需要、個性特征及差異、認知水平等學情分析,將教學目標、教學要求以及學生現有的知識結構、知識儲備、接受能力作反復比較,從而讓學生具備學習新知識,鞏固舊知識,構建新的知識網絡能力,也對于學生學習和鞏固新知識更有利。
3.合理地安排學習步驟
傳統的教學以教師為主體,許多教師根據自己的教學特色和思路選擇教學方法,確立教學步驟,通常是填鴨式的灌輸方式,談不上有的放矢,更難保證教學的效果。教學過程的調整沒有計劃,只是依照教學內容的深淺和教師的猜測斷斷續續地發生,具有很大的隨意性。所以,科學的教學設計應該以學生為本,注重選擇適合學生特點以及學習任務的教學方法和媒體。因此,教學設計需要根據教學與學習規律來研究學生的認知規律。教學步驟設計至少需要四個相互聯系滲透的環節:第一步,復習導入,從而找到新知識立足點;第二步,出示新課標要求,從而明確學習目標;第三步,講授新知識,從而形成新知識網絡;第四步,鞏固課堂,從而促進新知識的遷移升華。只有合理安排教學步驟,教師才能準確地掌握課堂節奏,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的全過程,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4.科學測量學習結果
高中歷史教學中,對于知識的理解性和拓展性應用要求較高。所以在檢測學生的學習結果時要有針對性,要做到量化,要正確認識教學目標要求學生掌握的知識類別。廣義的知識目標學習概括為兩大類:一類是陳述性知識,另一類是程序性知識。檢測上述兩類知識主要是通過對學習結果的測量與評價。如果要檢測預定教學目標和預期學習效果,就必須要有科學檢測學習結果。
二、歷史課堂教學設計的體會
1.以教育理論,指導課堂教學設計
教學活動既是學生獲得知識的主要途徑,又是人類的一種重要實踐活動,在實踐中我們了解到提高課堂教學效益要有科學、完善的教學設計;在課堂教學設計中,我們應該用科學教育理論指導課堂教學,使其成為教學內容的血肉、教學過程的靈魂,這樣才能提高教學設計的水平。
2.轉變教育觀念,以學生為本
素質教育下的歷史教學,要改掉以教材或教師為本的教學傳統,真正地樹立起“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以及“學生至上”的意識,了解學生的學習起點與實際情況,應因人制宜、因材施教、面向全體,分層教學,降低教學中心,深入了解學生。因而教師不僅要進行知識儲備、技能培訓,還包括情感培養,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縮短師生距離,調動學習興趣,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完成學習任務。
3.強化教學目標管理,規范教學
教學規范與否,關鍵在于課堂設計。規范教學環節包括規范備課、上課、教學效果測評等。要規范教學的上述環節,可以通過集體備課這一重要教學活動,規范教案,明確教學目標,共同分析教材特點和學生的認知、接受能力,共同商討適用于不同層次學生學習任務的測量方案。充分發揮集體備課的優勢,集思廣益,共同論證學生的起點能力和學習情況;合理地安排教學過程,以目標導教、導學、導測,從而保證最優教學效果、實現最優化教學過程。
4.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高中新課標要求課堂教學不僅使學生“學會”,更要著眼于“會學”,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弘揚學生的主動精神,發展學生的潛能。因此在教學設計時,教師要著重教學生學會自導自控以及引導訓練,教學生學會自疑自檢;這有助于學生在學習活動時激發主體意識,從而發揮主觀能動性,更也有助于學生形成自主的健康人格,并培養學生具備創新精神以及提高學習效益。
作者:賈春霞工作單位:山東省廣饒縣第一中學三校區
- 上一篇:高中歷史新課程理念分析
- 下一篇:高中歷史教學有效性論述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