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課堂有效教學策略分析

時間:2022-10-20 09:39:29

導語:高中歷史課堂有效教學策略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中歷史課堂有效教學策略分析

[摘要]新課程實施以來,從最初的茫然到形式的創新再到現在的務實,教師越來越關心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本文從教師課堂教學的實踐與教師自身層面談談高中歷史課堂有效教學的策略。

[關鍵詞]歷史課堂;有效教學;高中

一、當前歷史教學低效化的原因

由于現階段高考模式的制約,所有的教學環節包括課后的練習都需要在一節課內完成,因此課堂的有效性是當前亟待探討和解決的問題,我們要盡最大可能地達到最好的教學效果,追求教學的高效低耗。目前,部分教師的歷史教學低效性表現在:(一)追求花哨的形而忽視教學的本質。教師在沒有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的基礎上隨意設計合作探究的問題,如在《兩極世界的形成》一課中,教師設計了三個探究題:兩極格局是如何形成的?兩極格局的表現?兩極格局的影響?雖然這是本課基本要解決的問題,但既然是探究就必須要有探究的內容,要有文字材料、圖片資料等作依托,或是組織學生自己去搜集資料完成探究題,如果提供不了這些探究資源,那么這種探究僅是停留在形式上,對學生能力的提高沒有一點效果,課堂的有效性也無從談起,一節看似“熱鬧”課,實質是一節無效的課。(二)提問缺乏深度,問題質量不高。學生在課堂學習的過程就是不斷提出問題和不斷解決問題的過程。新課程強調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要更好的讓學生參與到教學中來。目前歷史課堂教學中有三種問題缺乏深度,問題質量不高的情況。一是提常識性問題,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是1949年成立的嗎?”這類問題,學生都知道,課程與教學Kechengyujiaoxue高中歷史課堂有效教學策略江蘇省張家港高級中學李莉問不問差別不大。二是教科書上能直接看到答案的問題,如“的歷史意義?”這類問題學生直接在書上找到答案,所以不會花更多時間去思考。三是教師提問,學生回答,教師只管問,不會讓學生提問,學生也不管回答,所以學生的思維被老師帶著走的,陷入機械的學習中,難以有自己的學習方法。(三)教師一講到底,忽視學生的參與。很多教師為了教學進度,一節課有一半以上的時間是在講基礎知識,錯誤的認為,自己講過了學生能記住,這樣的課堂最有效。其實不然,早在上世紀40年代美國學者艾德加•戴爾發現并提出了“學習金字塔理論”,探討不同學習方法達到學習效果的差異。研究表明,分組討論、練習操作,向別人講授互教等學生主動參與教學的方式,知識保持率均達到50%以上,被動的聽、閱讀等傳統的教學方式知識保持率5%-30%。因此教師要改變觀念,放手讓學生參與到課堂。

二、高中歷史課堂有效教學策略

(一)活化教學內容,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前蘇聯教育家贊可夫提出:在教學中時必須設法引起學生產生強烈的學習動機,讓學生從內心產生學習的激情,激發學生的學習主體作用,這樣的能自發性的學習會更有效果。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學生愛上學習的關鍵因素,是學生發揮主體作用的基本前提。試想如果教學內容是死板的、抽象的、靜態的,這樣的內容很難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學起來就會感到枯燥乏味、壓抑、無精打采、沒有激情。因此,教學內容應與現實生活中遇到的相似情況結合起來,讓學生真正理解到“學以致用”。如探討宗法制的影響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跳開書本的束縛,思考我們生活中受宗法制影響有何表現?這一方面是對學生學習成果的檢測,同時也在訓練學生的發散思維,讓他們感知歷史與生活的聯系。(二)創設情境,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建構主義者認為,知識不是靠教師傳授而得到的,而是學習者在一定時間,一定的情境下,這社會環境的背景下,借助他人(教師及所有人)的幫助,利用所有必要的學習資料和學習渠道,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獲得知識。因此,教師除了將歷史問題生活化之外,還可以多創造一些歷史情境,可以是史料、也可以是歷史小故事亦或是角色扮演等,盡可能的使學生能置身于那個歷史時空,客觀辯證的看待問題。如《辛亥革命》一課,難點并不是了解革命的前因后果,而是要分析這場革命的歷史意義,特別是要理解為什么革命雖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但仍然是失敗的,或者說為什么辛亥革命后只有民國之名而無民國之實。這時教師可以引用魯迅《阿Q正傳》中的一段內容加以說明。“未莊的人心日見其安靜了。據傳來的消息知道革命黨雖然進了城倒還沒有什么大異樣。知縣大老爺還是原官不過改稱了什么,而且舉人老爺也做了什么——這些名目未莊人都說不明白。帶兵的也還是先前的老總。”通過這段文字,學生能很好的理解辛亥革命只是革了皇帝的命并沒有革除人民思想中的封建殘余,這也為后來的新文化運動埋下伏筆。(三)合理利用史料。新課程注重對學生能力的培養,目前的高考也越來越傾向于對學生能力的考查,因此歷史有效教學從評價的角度看,就是提高學生學習能力、閱讀能力、分析歸納問題的能力。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對于課堂的重難點盡可能的運用史料去突破。如“近代中國自然經濟的解體”,學生很難理解“紡”與“織”分離、“織”與“耕”分離,教師可以選用這樣一段材料說明:1843-1844年,根據中英《南京條約》規定,五處通商口岸相繼開放,大量洋貨涌入中國市場。1845年,福州官員上奏朝廷,稱:洋貨“充積于廈口”。洋棉、洋布“其質既美,其價復廉,民間之買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然而,中國棉布卻一片慘淡景象,“江浙之棉布不復暢銷”“消減大半”。許多東南沿海以紡織為業的地區,也受到了洋貨的巨大沖擊,多地“已無棉可紡,無布可織”。盡管這種現象還不是很嚴重,也只是出現在局部地區,但它卻標志著中國自然經濟開始解體。從這則材料中學生很容易的理解什么是“紡”與“織”分離、“織”與“耕”分離,同時也能概括出自然經濟解體的表現,即農業與家庭手工業相分離,自給自足的狀態被打破。(四)問題教學策略。運用問題教學策略一定要根據現實情況設定,要有層次,層層遞進深入,切記不能不切實際的拔高問題,問題不能超越了學生的認知水平,否則所涉及的問題都是無效的。如《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建立》一課,學生學習時缺乏政治事件與經濟、文化密切相關的意識,教師在上課時可以通過設計如下問題加深理解。“閱讀課本37頁有關英國1832年議會的內容,從這次改革的背景和影響談談政治變革與經濟發展的關系。”(五)不同課型變換不同教學模式。新授課突出知識性,兼顧學生能力的培養。復習課注重整合性,強化相關知識的聯系,注重規律性的總結。習題講評課注重考點的深化與解題方法的歸納。因此要提高課堂有效性還要重視不同課型的特點,嘗試變換不同的教學模式以達到課堂的最優化。如習題講評課上,可以先分組討論、相互講解,記錄下不能解決的問題。一定時間后教師統計每個小組無法解決的問題。小組間可以相互解決的問題由每組派代表解答,期間各小組可以自由發問,對于所有學生都存在的問題,教師可加以分析。這樣一來,每個學生都有機會說出自己的思考過程,同時又能在相互協作中感到滿足與快樂,這種體驗比全然由教師講要深刻。這一過程對于教師來說也是有益的,一個自由的過程,一群自由的靈魂,碰撞出的是思想自由的火花,這一課堂是生成的課堂而非預設的課堂,往往會有一些意想不到的閃光點讓教師去發現。

三、教師加強科研能力,提高課堂有效性

上文提及的有效教學策略,無論是情境的創設,史料的運用還是問題的設計無不體現教師教學設計的智慧。因此,筆者認為,作為課堂主導因素的教師,應從自身層面入手,不斷加強自身科研能力,才是提高課堂有效性的前提。(一)教師需加強對課程標準的研讀和思考。課程標準有三個維度: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以這三個維度入手,不僅要讓學生學習到一定的歷史知識,更要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形成理性思考的思維方式,產生符合道德標準的情感價值觀體驗,同時能聯系現實,科學展望未來。因此教師對課標的研讀不能僅僅停留在“是什么”的層面,即對歷史事件、歷史現象的簡單呈現,更要從“為什么”“怎么辦”的層面,發現歷史事件、歷史現象的本質,總結歷史經驗教訓,樹立整體觀、全局觀。研讀課程標準也不能僅停留在一課上,要學會追溯,追溯整個單元,追溯整個模塊。如學完選修四《古代中國的政治家》這一單元后,一方面要讓學生掌握評價人物的方法,另一方面也要讓學生學會歸納三位帝王的共同點,即三位帝王對我國多民族國家的形成、發展、和鞏固作出了貢獻。為了強化學生的民族意識,教學中可讓學生聯系中國現代史,談談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處理民族關系的政策、方針,通過古今對比與聯系,使學生對民族關系有一個較為全面的認識,同時也意識到要堅決打擊民族分裂勢力,維護民族團結與穩定。(二)教師要與時俱進,更新教育理念。傳統教學中強調同一性,在這樣的理念下,學生的思維缺乏創造性,遇到問題寄希望于教師提供標準化的答案,隨著新課改的實施,尤其是近幾年高考趨向,越來越多的注重對學生能力的考查,如客觀題的題干多是情境或者是史料,需要學生增強對情境對史料的辨析與理解;又如主觀題中增加了歷史小論文的撰寫,對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要求頗高。在這一趨勢下,就需要教師不斷更新教育理念,明確歷史教學的目的遠不止讓學生知道一些歷史事件,了解一些歷史人物,更多的是一種能力的培養,教師在教學中要真正變“授之于魚”為“授之于漁”。(三)教師要善于學習,不斷充實、完善自己的知識儲備。隨著歷史研究的深入,研究領域的拓寬,學科間的相互滲透也越來越明顯,這就要求教師不斷“充電”,大量閱讀,具備廣博的知識,包括人文學科知識、自然科學知識、教育教學理論等,只有這樣才能對問題有更全面的認識,更深刻的理解,才能很自然的運用史料、創設情境,知識間又能相互遷移與聯系。

四、結語

有效教學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能夠轉變傳統歷史教學中“滿堂灌”的弊端,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增強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拓寬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和人文素養。以此同時,有效教學對教師的專業要求會更高,這在一定程度上也迫使教師不斷提升自己,真正做到“教學相長”。

作者:李莉 單位:江蘇省張家港高級中學

參考文獻:

[1]徐華絨.試談高中歷史課堂有效教學策略[J].新課程研究,2010.

[2]李新瑞.談高中歷史教學的有效性[J].才智,2011.

[3]王繼偉.由魯迅文章看辛亥革命失敗原因[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1998.

[4]張松華.高中歷史提問的有效策略[J].成才之路,2009.

[5]黃永.高中歷史課堂有效教學策略[J].學周刊,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