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高中歷史教學有效性探索
時間:2022-11-16 05:25:46
導語:提高高中歷史教學有效性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本文從教學目標的制定、提升教師素養深化歷史學科認識兩個方面論述了如何提高教學的有效性。本文不僅指出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而且還提出一些本人在教學實踐中的具體做法,利于教師在教學中進行實踐,在實踐中進行反思,在反思中不斷提高。
【關鍵詞】教學目標;歷史學科;教材;學生
一、清楚認識新課程下教學目標的制定
課程標準是我們完成教學的依據和基礎。我們無論是講哪節課,一定要仔細通過課標找準教學的定位。《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施建議中明確:1.完整、準確地把握普通高中歷史課程內容。高中歷史教學應在分析重大歷史問題的基拙上,揭示歷史發展的整體性和規律性,注意歷史課程與其他課程之間的聯系,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注重學習過程與方法,培養學生的歷史意識,學習用歷史的眼光看待問題。
2.處理好教與學的關系。歷史教學是師生相互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教學中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并逐步推進教學手段、教學方法和教學形式的多樣化與現代化。幫助學生提高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教學過程中要及時對學生學習進行客觀有效的評價,不斷激勵學生的學習,及時獲取反饋信息,更好地改進教學。教學目標的制定一定要確保有效性和可操作性。教學目標不是復制粘貼課程標準,有效的歷史課堂教學目標具有生成性和調整性。建構歷史教學目標的策略歸納如下:1.分層與統整———整體落實各時段的目標計劃。
2.主體與主導———有效整合教學目標與策略、學習者、評價的關系。
3.操作與測量———尊重學生的差異性。
4.重點與效益———注重核心目標的設計。在具體教學時我們制定有效的教學目標,應該達到以下要求:
1.主題化。每節課都應有凸顯教學中心、聚合能力強的教學主題。用主題把教學內容串聯組合,使之成為有遷移力量的知識群,以發揮群體效應和系統效應。
2.集約化。要把歷史學科的基本結構和在學科知識體系中起普遍作用的核心知識作為教學內容的主體,使之成為學生識記、理解、運用的重點。
3.結構化。抓住若干歷史基本主題,按歷史知識固有的聯系,對歷史知識優化組合,使之序列化、系統化、整體化。4.層次化。歷史知識本身是有層次的,學生對知識也是分層次理解和接受的。
5.理性化。盡可能把感性材料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高度,提煉觀點,概括結論。6.方法化。傳授歷史思維方法是歷史教學的重要任務。確定主題,根據具體教學目標我們再選擇不同的教學模式,模式也各有優缺點。比如“問題—探究”模式,注重學生的獨立活動和發現歷史現象的內在聯系,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并通過自己的活動找到答案。“傳遞—接受”模式能夠使學生在單位時間里比較迅速有效地接受更多的歷史知識,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口頭語言功能,易于達到預期教學目標。但易忽視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獨立性。
二、提升教師專業素養,深化對歷史學科的認識
教師的專業素養對于教學的重要性,不需贅言。在目前信息時代下,學生獲取資料的途徑和能力大大增強,作為歷史學科,我們必須要明確歷史學科的特點和教學要求。
1.歷史課程的教學必須要考慮歷史發展的線索和系統性。客觀歷史具有過去性和完整性的顯著特點。過去性決定了我們要把歷史人物、事件、現象放在當時特定的歷史環境下來理解,不能割裂其所處的時空背景來解釋。歷史知識的完整性決定了在教學中必須系統傳授歷史知識。一方面,單一的歷史事件內部有其完整性;另一方面,歷史進程是連續的,歷史事件、現象間互為因果,系統的傳授歷史知識,有利于學生以最高的效率掌握不同的歷史知識之間的傳承和聯系,鍛煉歷史思維、總結歷史規律的要求。系統傳授歷史知識是實現歷史教學有效性的關鍵因素。特別是現在人民版教材中外合編,古今結合,學生的學習就更加需要教師梳理出歷史學科內容的系統性。
2.運用各種歷史課程資源,增強教學有效性。《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規定:“凡是對實現課程目標有利的因素都是課程資源。歷史課程資源既包括教材、教學設備、圖書館、博物館、互聯網以及歷史遺址、遺跡和文物等物質資源,也包括教師、學生、家長及社會各界人士等人力資源。課程資源的利用與開發水平同教學質量的高低密切相關,充分利用和開發歷史課程資源,有利于歷史課程目標的實現。”歷史材料有文字、圖片(歷史照片、歷史繪畫、歷史想象畫等)、人物、事件、器物、遺跡、影像等等,如此多的課程資源就如同一個寶庫,發掘運用歷史課程資源就必須要根據教學需求進行篩選,篩選時注重材料的科學性(材料不能出現科學性的錯誤);注意材料的生動性(能讓學生留下深刻印象,能使學生產生較強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注意材料的現實性(關注現實社會中的重大政治事件和重大熱點問題,突出材料的現實性和時代感,做到鑒往知今,鑒往知來),注意材料的新穎性(能夠反映最新的歷史科學研究成果),注意材料的思辨性(選取能夠培養學生思維的思辨性、發散性、創造性等優秀的思維品質的材料)。真正做到材料要突出主題,為我所用,實現教學的最優化。
3.用多種史觀整合歷史學科教學,多角度培養學生思維。文明史觀、現代化史觀、全球史觀、社會史觀這四種史學新范式的興起和綜合應用是當今時代的要求。歷史教學中史觀的培養已受到世界許多國家的關注,我國不同版本高中歷史教科書也都滲透了史觀的培養,對歷史人物的評價、歷史規律的把握、史料的運用,都體現了四大史觀的綜合運用。對同一知識點的多元史觀評價和分析,實際上是重新建構知識體系。明確了史觀的分析標準和基本理論,可以讓學生多方位認識歷史的多樣性,也能鍛煉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史學素養培養。比如辛亥革命、工業革命、社會生活的演變、以及中外知識對比,學生在初中已經學習過,如果用傳統講法,學生基本沒有興趣,因此用全球史觀來分析新航路開辟和工業革命,將美洲、非洲納入學生原有的知識體系,學生耳目一新,興趣大增。
作者:劉瀚聲 單位: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實驗中學
- 上一篇:學科核心素養下高中歷史教學淺析
- 下一篇:高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認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