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教學理念在高中歷史的應用方法

時間:2022-09-28 10:50:13

導語:生活化教學理念在高中歷史的應用方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生活化教學理念在高中歷史的應用方法

摘要:讓教學走向學生的實際生活,是目前教育教學改革和發展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理念。因此,基于新課改背景下,實現生活化教學是高中歷史教學的必然選擇,也是其實現教學創新的突破口和歸宿。但是目前生活化教學理念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實踐應用中還存在一定的問題。為此,本文將從生活化教學理念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意義出發,重點探究教學理念的應用原則,并結合實際案例探究具體的應用方法,旨在實現教學的目標,讓學生學到知識的同時學會生活。

關鍵詞:生活化教學理念;高中歷史;問題;應用原則;方法

教學內容與生活、社會緊密聯系,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態度,豐富學生的學習經驗,還能促使學生養成有利于終身發展的知識技能。但就目前生活化教學理念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現狀來看,還存在一些問題,如一些教師對生活化教學理念的認識不夠深刻、透徹;無法準確地挖掘出生活化教學的內容。這些問題都將影響高中歷史教學實現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影響學生的全面發展。

一、高中歷史實現生活化教學的重要意義

在新課改實施背景下,高中歷史教學的價值不僅要體現在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和收獲上,還需要讓學生擁有學習的態度和方法,能夠運用歷史的角度看待人與自然的發展關系,從而形成正確的思想觀念。可見,高中歷史教學要立足于學生的全面發展,為學生今后的人生開辟一條可持續的道路,而實現生活化教學,不但能夠適宜時代的趨勢和要求,還能推動新課改的發展。

(一)對學生人文素養的提高有促進作用

高中歷史教學內容既涉及了人類的過去,又突出了與現實社會之間的關系,而生活化教學正好是將過去與現實聯系起來的一種教學手段,能充分地發揮出歷史學科的教育功能。高中歷史學科相比其他學科在文化素養和人文素養的培養上更具有優勢,是其他科目無法替代的。因此,高中歷史生活化教學的實現在一定程度上,能夠促進學生人文素養、精神境界的提升。例如,通過生活素材引導學生切身體會古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讓學生感受到在不同環境下,人們存在的差異化、工具的演變等等內容,以此強化學生的思維,加深學生對人類精神的理解,從而促進學生正確人生觀、人文素養的形成。

(二)對學生學習興趣的提升有推動作用

大部分高中生不喜歡歷史學科的原因在于:課程本身的枯燥乏味;教師教學方法的無趣古板。歷史課程蘊含的內容甚廣,理應充滿無限的趣味性和生動性,但是為何學生表現出來的學習態度和興趣十分低下呢?筆者認為,這與教師的教學方式有著密切聯系。一直以來,教師都將提高學生的歷史成績作為教學的主要目的,讓學生對歷史背景、現實意義等內容進行記憶,忽略了教學內容與學生實際生活的銜接,不僅難以達到加深學生知識記憶的效果,還會打消學生學習興趣,最終影響了教學的效果。而生活化教學的實現,需要教師通過有效的方法,建立起歷史知識與生活實際、社會之間的聯系,使歷史教學內容得以豐富化。這樣不僅能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還能使知識的記憶難度降低,讓學生結合實際生活進行記憶。例如,教師可以借助生活場景的圖片呈現教學內容,以此喚醒學生已掌握的知識和生活經驗,讓學生對學習的內容保持主動性和興趣性。

(三)對課堂學習形式的轉變有促進作用

傳統死記硬背的課堂學習形式,不僅扼殺了學生思維的獨立性,還形成了課堂被動“教與學”的局面,給學生思維自主性的體現造成阻礙。這與新課程的要求嚴重不符,結合學生已有的學習和生活經驗,讓學生主動性得到充分的發揮,是新課改一再強調的內容。所以,利用生活化教學,激發出學生對歷史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是高中歷史教學必須要達成的一項目標。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的學習形式發生本質上的變化,形成主動獲取知識,并對知識內容進行深入學習的學習態度和習慣,進而促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持續發展。

二、生活化教學理念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應用的原則

(一)科學性原則科學性原則是指既要立足于高中歷史教學的規律,也要切合學生的學習特點和認知規律。一是要遵循歷史的真實性。歷史學習一定是建立在某個歷史事實上的,具有一定的客觀性和真實性,所以不能憑空捏造不實際的生活化內容,這樣不但達不到歷史教學的最終目標,還會阻礙學生歷史認知能力的提升。因此,生活化教學理念的應用要結合歷史的真實性。二是要結合學生的真實情況。每個學生對知識的構建都是不同的,對歷史事件的自我理解和體會也具有明顯的差距,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讓學生的自主性和主體性能夠得到充分的發揮。(二)開放性原則高中生相比初中生而言,其情感認知逐步完善和穩定,對于歷史事件的情感態度會存在差異性,而想要發展學生的獨特個性,歷史教學必須遵守開放性原則,讓學生有更多的發展和選擇的空間。“開放性”原則主要體現在:一是教學目標要具有開放性,能夠結合學生的個體差異,設計出多層面的教學目標,如歷史閱讀能力、歷史思維能力等綜合能力的培養目標;二是教學內容要具有開放性,學生可以按照自身的實際情況,選擇一些自己感興趣的模塊進行學習,以此體現教學內容的開放性原則;第三,教學評價要具有開放性,評價不能總是以教師為主體,而是要確保評價的科學性,設立更多的評價內容和標準。(三)實效性原則,生活化教學理念實施的主要目的,是促使教學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貼切,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歷史知識,得到歷史素養的發展。如果教學過程中只是為了引入生活化內容,過多地展示生活中的圖片和視頻,不僅無法達成教學的實際目的,還會阻礙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因此,生活化教學理念的實施一定要遵守實效性原則,只有這樣才能發揮出生活化教學的真正作用。

三、生活化教學理念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方法

(一)設計生活化的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教師組織教學活動的重要依據,也是教學效果檢測的主要標尺。因此,想要將生活化教學理念運用到實際,設計相應的教學目標是第一步。首先,教師需要結合新課標的要求,立足于教材,呈現出合理的教學內容;其次,了解并掌握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引導學生進行思考,促使學生發揮自身的實踐能力;最后,依據學生的個體差異,發揮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密切感受歷史知識。例如,在教學《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時,首先采用調查問卷的形式,了解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1.你聽說過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嗎?2.你知道兩個時期的代表性遺址是什么嗎?3.你知道該時期下人們分布的特點,以及生產生活的方式嗎?根據調查問卷統計結果分析,進而設計出以下教學目標:1.知識與能力層面的教學目標:知道中國境內有哪些石器時代的代表性遺址,掌握該時代下人們的生活特點;2.過程與方法層面的教學目標:以談話的形式引入該節教學的內容,同時通過提問、史料閱讀等方式,推動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并結合知識框架圖讓學生對知識點進行記憶;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層面的教學目標:通過甲骨文、青銅銘文等文獻信息體會早期國家的起源特征,通過母系氏族社會變化等知識的講述,讓學生認識到文明的發展。

(二)選擇生活化的教學內容

課程在改革后,特別重視課程內容與社會、學生生活實際的聯系,主要目的是喚醒學生的生活、學習經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也應當結合教材內容,充分利用其中具有生活化特點的內容,以此實現高中歷史生活化教學。例如,在教學《三國至隋唐的文化》時,其中最具有文化發展特質的有:書法、詩歌等等,所以筆者在教學時,設計了以下環節:1.為學生播放《西游記》的相關圖片,并對學生進行提問:請大家結合自己對《西游記》的理解,談一談孫悟空身上的儒釋道的印記;2.通過多媒體播放《短歌行》的音頻,并引導學生體會詩中流露的情感,緊接著,依次播放《將進酒》《蘭亭序》等詩歌音頻,以此讓學生體會詩歌中流露出來的自信、多元的文化特點;3.出示《洛神賦圖》,以及其他著名的代表畫作,讓學生體會古代畫技的高超,從而進一步加深學生對隋唐文化特點的理解和把握。通過這些與教學內容緊密聯系的圖片和文字信息進行知識的講解,不但能夠調動學生的主動意識和潛力,還能讓學生將已有的知識經驗運用到新知識的學習過程中,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三)采用生活化的教學方法

通過對構建主義學習理論的理解,教師除了要完成知識傳授的義務,還要發揮出自身的引導作用,促使學生在合理的教學情境中進行主動、積極的學習和探究。因此,教師需要借助多種有效的教學方法,促使生活化教學理念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得到充分落實和實踐。在眾多的教學方法中,筆者認為情境教學法是最有效的一種方式,并且情境的創設有很多種途徑,能夠結合教學需要發揮出最大的效果。主要有以下幾種方法:1.創設與生活相關的問題情境。符合學生認知水平,且富有生活氣息的問題情境,能夠讓學生將自身的學習、成長經驗充分地利用起來,幫助學生獲得進一步的發展。例如,《古代世界的奴隸制帝國》教學時,可以為學生播放《世界文明古國》的地圖,讓學生畫出四大古國的地理位置,并詢問學生:“你們知道為什么這四個地方是孕育文明的古國呢?”以此給予學生直觀的提示,促使學生對新知識產生探索的欲望,為后面教學做鋪墊。2.創設與生活結合的實踐情境。讓學生參與生活化的實踐情境,能使學生在實踐過程中將已有的知識經驗充分地利用起來,進一步強化學生的實踐能力,還能夠讓學生在獲得歷史知識的同時,得到適應能力的提升,對學生今后更好地融入社會打下實踐基礎。例如,學習完科舉制相關內容之后,可以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思考是否可以繼續執行科舉制,并說明理由。這樣的情境設計,能夠讓學生積極地參與歷史學習中,并對現實生活進行充分分析,探究科舉制的優缺點,不僅能夠加深學生對科舉制意義的理解,還能提高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促進學生更好地成長。

[參考文獻]

[1]牛利化.“回歸生活世界”思潮的教育學省察[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7.

[2]郭元祥.生活與教育———回歸生活世界的基礎教育論綱[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作者:雷江偉 單位:崇信縣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