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歷史教學的情景創設
時間:2022-10-20 03:56:28
導語:淺談歷史教學的情景創設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初中歷史教學的《課程改革綱要》在課程改革的具體目標中要求:“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這就要求我們在日常的歷史教學中應該改變傳統的“填鴨式”的教學方式,從學生的認知水平出發,設定巧妙的情境,對許多宏大的、繁多的、孤立的歷史知識進行重組、整合,生動的將過往的歷史展現在學生面前,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在探索的過程中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所學知識。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如何設定合理、有效的情境教學是提高課堂實效的關鍵。胡適在1930年擬就的《上海小志序》中寫道:“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就否定“宏大述事”的歷史觀念,認為學習歷史不應該只看到像朝代的興亡,君主的廢立,經年的戰爭這些大事,也可以從小角度、小細節入手,因此在情境設定時可以借助典型的具象來傳達繁復的、宏大的歷史,就像借助“一滴水”來折射出整個世界,從細微之處追尋歷史的本源。歷史教學中這“一滴水”可以是一件文物、一個人物、一張照片……都可以設為教學情境,讓學生感受歷史課堂的精彩,真正提高學習能力和素養。
一、以一件文物折射時代的變遷
2014年4月8日明成化斗彩雞缸杯在香港蘇富比拍賣,該雞缸杯早在上世紀流落于國外,2014年7月19日經過各方面的努力終于順利回國。這件瓷器的歷程折射出明清時期時代的變遷,正好和七年級下冊《明清經濟的發展與閉關鎖國》一課相呼應,因此在課前反復專研教材,確定以明成化斗彩雞缸杯為線索,貫穿整個明清時期,讓學生從一件小小的瓷器放眼整個明清時期經濟的發展。首先在上課的導入:斗彩是明清彩瓷中的名品,自明代以來,便被視為千金難買。說明制瓷業在明朝有了飛速的發展。那么,在這一時期其他行業發展如何呢?學生可以結合書本介紹明朝農業和棉紡織業的發展情況。接下來繼續引導學生:從上述同學的描述中我們可以看到明清時期的經濟有了一定的發展。由于農業、手工業的發展,許多商品不僅可以滿足自身的需求,而且還有大量剩余的產品。那么,這些剩余的產品就可以拿到市場上去賣。由此,可以聯系到明朝商業的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接下來以這么珍貴的雞缸杯為何會流落海外為疑問,引發學生聯系清朝對外政策的變化:由于閉關鎖國政策的實施,中國看不到世界的變化,也學習不到世界先進的技術,逐漸落后了,而接下來就導致了一百多年被侵略被奴役的命運。最后,以雞缸杯能順利回國引發學生思考:這件瓷器能順利回國說明了什么?使學生能以史為鑒,認識到改革開放使中國的綜合國力迅速提高,因此我們才有能力使屬于我們的文物重返祖國。一件小小的文物承載的是整個時代的變遷,它的命運和國家命運息息相關,在這個教學設計中運用這“一滴水”將宏大的時代變遷分成若干階段反映出來,引發學生思考,在不斷探索過程中真正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產生歷史感悟,引起歷史共鳴。
二、以一個人物領悟歷史的發展
我們學習的歷史簡單來說都是過往的人所經歷的事件,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引入人物為教學情境,讓學生身臨其境的學習歷史。在七年級上冊《動蕩的春秋時期》一課時,由于學生認知水平有限,因此對于春秋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動蕩理解起來有一定困難。因此,在教學設計時準備將一位虛擬的“老伯”作為情境設定,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以春秋時期的這位“老伯”的所見所聞來進行本課的教學。情境一:老伯:“自從用上了新工具,干活比以前順手多了!”由此可以讓學生思考:新工具是什么?教師進而補充說明:這些是考古發現春秋時期的鐵農具,由于生產工具的進步,農業開始發展,而農業的發展帶動手工業發展起來。而當農業和手工業產品大量出現,不僅能滿足自身需求同時還有大量剩余,這就帶動了商業的發展。所以,我們從中看到由于春秋時期工具的進步,使得這一時期的經濟迅速發展,地方諸侯國的實力得到了大大的增長。情景二:再看看老伯是怎么說的:“現在社會上有許多事情是越來越看不懂了,周天子怎么也不管管他們?”發生了什么事情呢?引發學生思考。接下來通過表格根據書本和所學內容,比較東周和西周時期周王的勢力變化,讓學生掌握讀取和提煉表格中的信息。從中我們看到,強大起來的諸侯為了能稱霸天下,開始了爭霸戰爭,原來的統治制度開始逐步瓦解。情景三:最后看看老伯是怎么說的:“沒過幾天好日子,又要打仗了,哎!”戰爭最大的受難者就是廣大的百姓,那么是什么原因導致春秋時期連綿不斷的戰爭,讓學生根據所學知識總結一下:春秋時期由于生產力逐步發展,使得諸侯國的勢力逐漸強大,而周王室衰微,強大的諸侯國開始擺脫周王室的統治,為了能稱霸天下就形成了春秋諸侯爭霸的局面。這個教學設計中找到的“這滴水”是一個虛擬的人物,通過這個情景設定,把春秋時期那段動蕩的歲月展現在學生面前,層層深入的對這個時代的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作了全方面的思考和探究,使學生從一個小人物的角度對整個春秋時期有完整、系統的認識。
三、以一張照片感受革命的艱辛
照片記錄的是珍貴的歷史瞬間,歷史教學中我們可以透過某個歷史瞬間窺探的整個時代的發展,歷史的變遷。因此在八年級上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時候,就通過一張張珍貴的照片為線索,讓學生重新回到那段艱辛的革命歲月。首先在導入中引入時下熱門的紅色之旅為話題,展示南昌起義紀念館、秋收起義紀念碑、井岡山紀念碑、龍江書院等地點的照片,以此讓學生一起來當我們這次旅行的導游,進行分組競賽介紹這些紅色景點的歷史。相對于書本上生硬、枯燥的敘述,生動、具體的圖片更接近學生的生活實際,更能被他們所接受。在這些景點的介紹過程中,不僅使學生培養和鍛煉了歷史知識概括和表達能力,也在潛移默化中了解和掌握了教材的相關基礎知識。在此基礎上我們繼續進行研究探索:(1)南昌起義軍占領了南昌,為什么要撤出南下廣東?(2)為什么要到農村去建立革命根據地?以此鍛煉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生動、具體的照片不僅是珍貴的史料也是龐大的教學資源。在教學中通過照片“這滴水”直觀的展示,問題巧妙的設置,教師引導,學生討論,就能將歷史課堂變得生動有趣,使歷史教學事半功倍。“一滴水”能折射出這個世界。自然界的萬物,它們的關系和相互聯系,運動和變化,人的思想,以及人所創造的一切——這些都是興趣的取之不竭的源泉,因此在歷史教學中從大多數學生的知識和能力水平出發,留心關注生活中的細節,緊扣焦點、熱點來創設情境,以一件文物、一個人物、一張照片為線索,生動、形象的向學生展示教學內容,推進學生思考和探究,在討論中碰撞出對歷史的所思所想。
作者:王云霞 單位:江蘇省昆山市開發區青陽港學校
【參考文獻】
[1]歷史與社會課程標準[S].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99.
[2]張英.構建生活化的歷史課堂[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2014(15).
[3][蘇]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56.
- 上一篇:翻轉課堂融合歷史教學分析
- 下一篇:普通高中理科班歷史教學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