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組教學模式在歷史教學中的應用
時間:2022-09-20 03:23:41
導語:分組教學模式在歷史教學中的應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以史為鑒”是歷史學科的終極目標,通過對客觀歷史的主觀理性認識吸取經驗教訓,進而幫助人們理解現實問題,為現實決策提供信息。中學生首先要獲取一定量的歷史客觀知識信息并加以理解,在此基礎上了解歷史學習的基本方法,如歷史比較法、資料分析法等,獲得辨別歷史解釋的能力,為進一步學習和深造打下基礎。
一、高中歷史教學的現狀與核心
農村歷史教學的現狀主要突出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大班額
隨著城鎮化建設加速,人們向城鎮化集中,各地涌現出較大的鄉鎮,于是出現鄉鎮學生集中的現象。大班額在鄉鎮學校,從幼兒園到高中存在著普遍現象,尤其高中,一度高三補習班班額達到130人,高一新生均在100人以上,這給教學和管理帶來很大難度。
(二)硬件條件限制
高中由于處于非義務教育階段,財政投入相對較少,現代化教學設備存在著非常大的缺口。
(三)師資力量薄弱
盡管近幾年各地都在想盡辦法引進人才,但西北農村存在自然條件差,依然留不住人,師資力量十分薄弱。
(四)教學任務重,教學方法傳統
填鴨式教授方式為主,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無法進行自主的科學研究,不能發揮高中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自主性、自動性與創造性,更談不上形成“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與學”。歷史學科教學的核心是培養和提升學生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既學生在歷史學習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歷史學科特征的思維品質和關鍵能力,是歷史知識、能力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的綜合表現,包括唯物史觀(核心理論)、時空觀念(核心思維)、史料實證(核心方法)、歷史解釋(核心能力)和家國情懷(核心價值觀)五個方面。高考對歷史學科的考查越來越注重學生核心素養的考查,那么如何在農村教學現狀條件較差的情況下培養和提升學生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以期為學生將來的發展奠定較好的基礎?筆者在教學過程中嘗試使用了分組教學模式的方法,通過小團隊共同探究相關問題,充分發揮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激發學生興趣,自主學習,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等。在教師的幫助下分析并解決問題,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分組教學模式在大班額高中歷
史教學中的應用分組教學模式以著名心理學家庫爾特•勒變溫的“團體動力學”理論為基礎,其主要觀點是“團體是由個體組成的不可分割的單位,通過引起團體變化而改變其個體要比直接改變個體容易的多”。分組教學模式具備了參與度高、團結協作、自主性強等特點。通過課前預習分組、課堂小組發言、問題探究等環節,學生在教學環節中可以與老師和同學對話溝通,共同思考,提出并有效解決問題。下面筆者將結合人教版歷史必修三第4課《明清之際活躍的儒家思想》,談談分組教學模式在歷史教學中的應用。
(一)課前預習分組
把全班同學分成三組。第一組收集明清思想家的著作;第二組收集明清思想家的言論;第三組收集明清思想家的生平事跡。收集后每組同學圍繞自己材料的主體制作兩份手抄報。并推薦同學課堂發言。
(二)課堂小組發言,材料舉例:讀書做人
自督讀書的顧炎武。顧炎武自幼勤學。他6歲啟蒙。11歲那年,他的祖父要求他讀完《資治通鑒》,并告誡說:“現在有的人圖省事,只瀏覽一下《綱目》之類的書便以為萬事皆了了,我認為這是不足取的。”這番話使顧炎武領悟到讀書做學問是件老老實實的事,必須認真忠實地對待它。顧炎武勤奮治學,他采取了“自督讀書”的措施:首先,他給自己規定每天必須讀完的卷數。其次,他限定自己每天讀完書后把所讀的書抄寫一遍。再次,他要求自己每讀一本書都要寫筆記,寫下心得體會。
(三)問題探究
監督別人容易,監督自己難,顧炎武能做到“自督讀書”確實不易!你能做到嗎?你個性化的學習方法是什么?通過這樣的分組教學,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培養了學生團結協作和分工,提升了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發揮了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作用,在情感上也受到了這些大家的熏陶,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三、分組教學模式的效果與思考
經過分組教學的實踐,發現分組教學在高中歷史中有著較好的教學效果,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發揮了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作用
分組教學讓學生在學習中有了更加明確的任務,更加積極主動的探究問題,讓學生更多的參與到課堂教學當中,提高了課堂學習效率,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團結協作的能力。分組教學也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由一味的死記硬背到互相探討,較為客觀的認識評價歷史事件和人物,逐步占據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
(二)使高中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
得到培養和提升學生在分組閱讀史料,提取有效歷史信息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運用唯物史觀,對歷史史實進行客觀評價,同時也培養和陶冶了學生的情懷。通過學生的積極參與,使高中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得到一定程度的培養和提升。
(三)存在的問題
一是由于客觀條件的限制,如現代化教學設備不足,課程進度和升學壓力等,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擴大課堂容量,提供給學生可閱讀的史料十分有限,同時迫于課程進度和教學壓力,教師在課堂中給予學生討論的時間較少。再來,教師在學生討論問題的設計上亦存在問題,或難或易,究其原因,或是能力有限亦或是功夫下得不足。因此,分組教學模式在高中課堂中運用的頻次較低,質量不高。
作者:李滋斌 何鑫 單位:甘肅省古浪縣第三中學
- 上一篇:互聯網個人信息保護與法律規制分析
- 下一篇:體育產業法律制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