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國情懷在歷史教學的滲透
時間:2022-02-18 08:57:42
導語:家國情懷在歷史教學的滲透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家國情懷作為高中歷史課程的五大核心素養之一,其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重要地位及現實意義是不言而喻的,特別是對培養中學生新時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為了更好地實現家國情懷這一核心素養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滲透,筆者嘗試以鄉土史為主要視角和切入點,從鄉土史料的運用及對學生家國情懷的培養等方面綜合提升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使歷史教學真正實現其育人的價值。
關鍵詞:鄉土史;家國情懷;核心素養;歷史教學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對“家國情懷”這一歷史核心素養是這樣闡述的:“家國情懷是學習和探究歷史應具有的人文追求,體現了對國家的高度認同感、歸屬感、責任感和使命感。”“家國情懷是諸素養中價值追求的目標。[1]”可以這樣說,將“家國情懷”確立為核心素養不僅是為了歷史教學的需要,更重要的是為了培養學生正確的社會價值觀。將“家國情懷”列為高中歷史課程的核心素養之一體現了中學教育對學生價值觀的重視,那么如何才能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更好地彰顯“家國情懷”呢?筆者認為,以“鄉土史”為歷史教學的新視角,在歷史課堂教學中增加鄉土史料素材,可以更好地培養學生“家國情懷”這一核心素養。鄉土史作為學生身邊的歷史,如能加以充分挖掘,一方面可以使傳統歷史教學與鄉土史教學有機結合起來,拓寬歷史教學的新渠道;另一方面也可使家國情懷與歷史教學相得益彰,相互滲透,使學生對“家國情懷”的內涵有更深刻的理解與感悟。那么,如何以鄉土史為視角開展家國情懷核心素養的滲透呢?下面筆者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從以下三點對實施策略展開闡述。
一、立足課堂,將鄉土史料與教學內容有機結合
鄉土史教學能否真正得到有效實施,能否真正發揮它的價值引領作用,關鍵看教師是否有這方面的意識并愿意為之付出努力,它要求歷史教師應該具有鄉土史教學的前瞻性、意識性以及進行“家國情懷”核心素養滲透的責任感、使命感[2]。首先,歷史教師應深入鉆研新課標歷史教材,要善于發現和深入挖掘教材中可以與鄉土史料相結合的切入點。作為華夏大地重要的組成部分,隨著歷史長河的演進,鄉土史料有許多內容與歷史教材是有契合點的,如遠古時期、封建王朝時期、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的史料等,這些內容都需要教師具備敏銳的眼光去發現和發掘。其次,歷史教師要舍得利用業余時間去尋找相關的鄉土史料,主要途徑包括閱覽地方史志,深入當地檔案館查閱,在網絡上尋找相關的鄉土史料與文獻,充分研讀,精心打磨,將鄉土史料與教學內容進行有效結合。例如,筆者曾開設一節公開課——人教版必修一第17課《解放戰爭》,當時就花費了大量時間去查閱有關吳江地區的史料,結果在網上找到一張關于渡江戰役的照片——《我送親人過大江》(鄒健東攝影),照片的主人公是顏紅英,參加過渡江戰役,現在定居在吳江菀坪,當筆者把這張照片展示出來并將相關的史料信息告訴學生后,課堂氣氛立刻活躍起來,特別是家住吳江宛坪的學生更是非常興奮、自豪。小小一張照片既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趣味性與積極性,同時也激發了學生的“家國情懷”,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最后,將鄉土史料與教學內容進行有機結合可以采用以下幾種范式:(1)在課堂開始時,將鄉土史料作為教學的導入內容,這樣能快速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課堂教學中來;(2)在授課過程中,將鄉土史以多媒體形式展現,可以在學生的困倦期及時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有助于提高學生對相關教學內容的學習熱情;(3)在課后布置相關作業,讓學生自己去尋找相關鄉土史料,再與歷史教材中的相關知識進行對比和分析,加深對該知識的學習、理解和感悟。
二、走出教室,以直觀鄉土史料引導學生感悟“家國情懷”
在進行高中歷史教學時,如果能偶爾改變一下教學方式,帶領學生走出教室,通過現場參觀學習一些本地區的歷史遺存、地方史檔案館,或者對身邊一些老人進行訪談、課外調查等,這些直觀的鄉土史料可使學生更真切地、近距離地感受歷史,讓學生感受到歷史并不是遙不可及的,也并不僅僅是印刷在歷史教材中的文字,歷史就在我們身邊,這樣既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也能激發學生對家鄉的自豪感與責任感,并進一步提升了學生的“家國情懷”這一核心素養[3]。前文提到與渡江戰役有關的顏紅英,在那次開課后,有學生提議要去菀坪親眼見見這位“歷史人物”,于是,在那個周末,筆者帶領部分學生登門拜訪了這位老人,聆聽這位老人給我們講述那段炮火連天的渡江戰役場景,由當事人講述那段歷史給學生帶來了更真實的感受。回來之后,有幾位學生當即將自己的所想、所悟寫成文章在學校校刊上投稿,讓全校師生都了解了這段歷史和這位老人。此外,距離我校幾公里處有一個蘆莘厙周大屠殺紀念館,每次在要講授抗日戰爭這段歷史時,筆者都會組織班級全體學生到這個紀念館去參觀祭奠,通過這個活動既增強了學生們的愛國主義情懷,同時也進一步增強了他們的歷史榮辱感和民族使命感,是對“家國情懷”這一核心素養最好的詮釋。此外,吳江革命烈士紀念館、蘇州太湖三山島、草鞋山遺址等都留下了我們探尋的足跡,這對學生了解家鄉、熱愛家鄉、宣傳家鄉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也是對歷史教材更生動的詮釋,對“家國情懷”更深厚的感悟。
三、以生為本,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以滲透核心素養
教育發展的最終目的是促進學生的發展,所以我們在教學中應始終把發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放在首位,培養學生運用歷史知識的能力和創新能力,真正體現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要想讓學生更積極、更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提升學生的各項綜合能力,教師就必須要設計引導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在潛移默化中真正提升他們的歷史核心素養[4]。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正在學習的內容,組織學生開展與教材相關的鄉土史研究實踐活動,制定多個主題,引導學生發散思維,調動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探究活動中去。例如,前文所提到的尋訪顏紅英老人、參觀蘆莘厙周大屠殺紀念館、游覽蘇州草鞋山遺址等,每每此時,筆者都要求學生盡可能地圍繞這些主題去寫一篇歷史小論文。江蘇高考歷史試卷幾乎每年都有一道歷史小論文題,而筆者通過這種平時的訓練,一方面提升了學生撰寫歷史小論文的能力,讓學生能更好地適應高考試題模式;另一方面讓學生以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想去感悟“家國情懷”的厚重,通過一系列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結語悠悠鄉土史,拳拳家國情,將鄉土史料有機融入歷史課堂,既有助于學生對家鄉傳統文化的傳承,加深其對教材內容的感悟,同時也有助于強化學生的情感認同,使“家國情懷”這一核心素養得到真正的落實。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向東.增量:將“鄉土史”有機融入歷史課堂[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8(06):26-27.
[3]韓飛,王文雯.“家國情懷”教育的實踐與思考[J].輕工科技,2015(03):134-135.
[4]王乃本,馬余利.初中鄉土史教學的作用與方法[J].教學與管理,2011(28):37-39.
作者:向東 單位:江蘇省吳江汾湖高級中學
- 上一篇:生活化教學在初中歷史教學的應用
- 下一篇:高中歷史教學博物館資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