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在歷史教學的史證價值與路徑
時間:2022-10-30 09:54:54
導語:音樂在歷史教學的史證價值與路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歷史教學中音樂的育人價值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音樂的“教化”功能得到充分的重視。在先秦時期的“六藝”中,“樂”處于相當重要的地位;“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被儒者視為修養工夫的三大法門。在西方,柏拉圖也說過:音樂蘊藏于靈魂深處,滋潤身心。可見,音樂教育在個人的培養中占有重要的位置,音樂教育的價值在于培養人的思想和行為合乎道德規范。音樂不以說理方式來傳播,而是更多地通過熏陶及感染的途徑,潛移默化地影響人的心靈。“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是音樂教育功能的寫照。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明確指出:探尋歷史真相,體悟歷史規律,總結歷史經驗,順應歷史發展趨勢,是歷史學的重要社會功能。歷史學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傳承人類文明的共同遺產、提高公民文化素質等方面起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中學歷史課程承載著歷史學的教育功能。學生通過高中歷史課程的學習,進一步拓展歷史視野,發展歷史思維,提高歷史學科核心素養,能夠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理解并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認識并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具有廣闊的國際視野,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為未來的學習、工作與生活打下基礎。不難發現,音樂和歷史在培養道德和健全人格等方面有著共通之處,音樂與歷史教學的完美結合,必將有助于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進而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教育目標。
二、歷史教學中音樂的史證價值
匈牙利著名作曲家、哲學家和音樂教育家佐爾丹•柯達伊說:與語言相似,音樂也是人類靈魂的體現,偉大的音樂家們已經向人類傳達了其他任何語言都無法言表的事物,如果我們不想使這些事物成為毫無生氣的古董,我們就必須盡最大可能去使盡可能多的人理解音樂的特別表現形式。毋庸置疑,音樂也是歷史敘述的一種形式,把音樂引入歷史教學,充分挖掘音樂的史證價值,對于歷史教學和音樂傳播都有著重要的意義。例如:我們都是神,每一顆子彈消滅一個敵人,我們都是飛行軍,哪怕那山高水又深。在那密密的樹林里,到處都安排同志們的宿營地,在那高高的山崗上,有我們無數的好兄弟。沒有吃,沒有穿,自有那敵人送上前,沒有槍,沒有炮,敵人給我們造。我們生長在這里,每一寸土地都是我們自己的,無論誰要強占去,我們就和他拼到底!……1937年,我國著名音樂家、教育家賀綠汀先生創作了這首膾炙人口的《游擊隊歌》。歌曲旋律輕松流暢,生動活潑,巧妙地塑造了游擊戰士們勇敢無畏、積極樂觀、機智靈敏的典型形象。歌曲不僅在中國音樂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也是抗日戰爭時期關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游擊戰爭的一份珍貴史料。再如美國音樂家鮑勃•迪倫獲得了2016年度諾貝爾文學獎,他的音樂不僅充滿了詩意,也具有豐富的歷史涵義。《答案在風中飄(Blow in the wind)》就是典型:要獨自走過多少的遠路,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男人?白鴿要飛躍多少海洋,才能在沙灘上安息?炮彈還要呼嘯幾時,才能真正銷聲匿跡?這答案啊,我的朋友,它已隨風而逝。……在學習人教版歷史選修三《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第六單元第2課《世界人民的反戰和平運動》時,鮑勃•迪倫的這首歌曲便是極好的史料素材。20世紀60~70年代,美國爆發了巨大規模的反對越戰的浪潮,歌曲將美國年輕人對戰爭、暴力以及種族歧視等等的懷疑態度展現得淋漓盡致,也鮮明地表達了人們對維護世界和平、享受安居樂業穩定生活的熱切渴望。
三、音樂在歷史教學中的路徑
高中生具備了較為豐富的知識儲備,但對事物的認知往往偏于感性,理性分析尚處于形成階段。在歷史教學中,利用音樂作為輔助手段,適合高中生的身心特征。歷史莊嚴凝重,無法再現;音樂直觀形象,富有感染力。二者結合,歷史便能夠生動地展現出來。以下談談音樂在歷史教學中的路徑問題。1.創設情境,神入歷史。神入作為一種重要的歷史思維形式,很早就受到歐美一些發達國家的歷史教學界的關注,并進行了系統深入的研究,而且一直是歷史教學的一個研究熱點問題。神入要求學生置身于歷史發展的環境中觀察歷史,站在歷史人物的立場上研究歷史,而音樂的旋律為學生了解那個時展的環境背景營造了一種氛圍,或激昂、或低沉、或高亢、或婉轉,將其展現得淋漓至極,這樣的效果是圖文材料所難以達成的。正如列夫托爾斯泰所言:“音樂的魔力,是使一個人對未能感覺的事有所感覺,對理解不了的事有所理解。”如在學習人教版歷史必修2《發達的古代農業》時,我選用了黃梅戲《天仙配》中的《夫妻雙雙把家還》,用以說明古代小農經濟男耕女織、自給自足的特征,歡快的旋律不僅活躍了課堂氛圍,也將學生帶入了“你耕田來我織布,我挑水來你澆園”的生活情境之中。在教授人教版歷史必修1《偉大的抗日戰爭》一課時,上課伊始,播放《松花江上》這首著名的抗日救亡歌曲,低沉的旋律如泣如訴,真切感人,唱出了“九•一八”事變后東北民眾乃至全國人民的悲憤情懷,喚醒了民族之魂,點燃了中華大地的抗日烽火。美妙動聽的樂曲,遠勝枯燥乏味的說教。創設情境,神入歷史,不僅有助于提高課堂效率,也在潛移默化中培養了學生的家國情懷,落實了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2.巧用歌詞,設疑啟思。歌詞同其他文學作品一樣憑借著語言,訴諸人的思想情感。既能反映社會變遷,又能起到娛樂、認識、教育、審美的功能。理所當然,歌詞也是歷史敘述的一種形式,在歷史教學中,可以作為史料素材加以運用,以培養學生史料實證的歷史學科素養。讓我告訴世界,中國命運自己主宰;讓我告訴未來,中國進行著接力賽。承前啟后的中國人,帶領我們走進新時代。啊!帶領我們走進那新時代。我們唱著東方紅,當家作主站起來,我們講著春天的故事,改革開放富起來。繼往開來的領路人,帶領我們走進那新時代,高舉旗幟,開創未來……在學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時,引入《走進新時代》一歌,并設置如下問題:中國人何時當家作主、主宰自己命運?春天的故事代指何事?繼往開來的領路人包括哪些人,他們是怎樣帶領我們走進新時代的?兄弟,能給我一毛錢嗎?我曾修過一條鐵路,把它投入使用,讓它與時間賽跑。我曾修過一條鐵路,如今它已建成。兄弟,能給我一毛錢嗎?我曾建過一座高樓,直抵太陽,用了磚瓦、鉚釘和石灰。我曾建過一座高樓,如今它已建成,兄弟,能給我一毛錢嗎?這是美國1929~1933年經濟大危機時期流行的一首歌曲。在學習《空前嚴重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時,我引入這首歌曲,并設置如下問題:“我”為什么一毛錢都沒有?歌曲為什么會流行起來?它向人們展現出大危機期間怎樣的現狀?飽含情感的歌詞代替了冰冷無味的文字,換一種史料呈現形式,豐富了課堂教學手段,學生的興趣也立馬被調動了起來。連原先不愛思考、害怕回答問題的學生,都樂于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了。3.余音繞梁,畫龍點睛。傳統的課堂總結都是由教師講述或者板書提綱等方式完成。如果用音樂加以總結,往往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學習《太平天國運動》時,用電視連續劇《太平天國》的主題曲《浩浩乾坤》作為結尾,非常適合本課的教學主題。“流血的傷口不流淚,舉旗的桿子不下跪,攥緊的拳頭不松手,過河的卒子不后退”,連續四個“不”字,反映出勇往無前的大無畏革命斗爭精神,既讓學生感受到了真實的歷史,又很好的進行了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滲透;“何以成敗論英雄,浩浩乾坤立豐碑”,也有助于學生正確地評價歷史事物,培養學生唯物史觀的歷史學科素養。
四、音樂在歷史教學中應用的注意事項
音樂是由音樂家通過復雜的精神勞動創作,是一種藝術實踐,在創作的過程中創作者的個人生活經歷、興趣愛好以及創作動力等對音樂的成型有著決定性影響,感情也貫穿整個創作過程的始終,這樣就必然會存在局限性。因此,歌曲反映的歷史現象不一定就是歷史事實,在利用音樂輔助教學的時候,首先,別忘了辨別歌曲真偽。其次,要尊重學生實際。由于學生理解和接受能力的不同,同一首音樂對學生會產生不同的影響。在課堂上播放音樂,可能會出現個別學生不感興趣、學生對歌曲的理解和教師的預想大相徑庭等狀況,反而可能增加了教學難度,出現弄巧成拙的現象。故此,教師在運用音樂教學之前,需對學情有一定的了解,必要情況下,做相關的調查。最后,需緊扣教學主題。一首貼合教學主題的優美的歷史歌曲,可以與課堂教學相得益彰,甚至可以成為教學的主線靈魂。但歷史課標和教材才是教學的主要依據,而音樂素材只是輔助教學的手段,如果音樂占據了過多篇幅,可能就會沖淡教學的主題,適得其反。
參考文獻:
[1]李稚勇,張鑫.傾聽音樂———美國中學歷史課上運用音樂探析.歷史教學,2017,(01).
[2]劉曉華.讓歷史插上音樂的翅膀———音樂在歷史課中的應用.歷史教學問題,2016,(04).
[3]劉艷梅.現代歌詞在現當代文學史中的地位研究.內蒙古社會科學,2007,(05).42
作者:潘文杰 單位:合肥一六八中學
- 上一篇:基于營銷策劃環境媒體創新研究
- 下一篇:納流體憶阻器數學建模及仿真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