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馬互市演變及貿易特點

時間:2022-05-02 08:29:00

導語:茶馬互市演變及貿易特點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茶馬互市演變及貿易特點

茶馬貿易,又稱茶馬互市,是古代中國政府在邊境區域同治外少數民族地區實行以茶易馬的貿易政策或制度。茶馬貿易雖然始于唐朝,但真正形成完善的制度卻是在宋朝。茶馬貿易興起需具備兩個基礎:一是少數民族對茶有著很大的需求,茶已成為生活必需品,本民族地區又欠缺茶葉,需從中原輸入,而擁有馬匹又是優勢所在;二是中原盛產茶葉,茶葉產量豐富,制造極精,可以滿足周邊少數民族的需求。宋朝幾乎一直處于少數民族政權威脅之下,戰爭的頻繁,必定對戰馬需求量極大,而采用錢幣貿易,對自身來說也是一大威脅。《宋史》記載:“(太平興國)八年,有司言戎人得錢,銷鑄為器,乃以布帛茶及他物易之”。《宋史•食貨志》云:“宋初,經理蜀茶,置互市于原、渭、德順三郡,以市蕃夷之馬;熙寧間,又置場于熙河。南渡以來,文、黎、珍、敘、南平、長寧、階、和凡八場,其間盧甘蕃馬歲一至焉,挑州蕃馬或一月或兩月一至焉,疊州蕃馬或半年或三月一至焉,皆良馬也。其他諸蕃馬多鴛,大率皆以互市為利,宋朝曲示懷遠之恩,亦以是羈糜之。紹興二十四年,復黎州及雅州碉門靈西碧易馬場。乾道初,川、秦八場馬額九千余匹,淳熙以來,為額萬二千九百九十四匹,自后所市未嘗及焉。”

一、茶馬互市的演變

迄至宋代,漢藏茶馬貿易才有了空前的發展,宋廷政府開始有意識地控制茶馬互市。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幾點:第一,茶葉已成為藏民族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物品。自唐茶葉傳人吐蕃以后,至宋已然“夷人不可一日無茶以生”[31。上自王公貴族,下至黎民百姓,均有飲茶習慣。同時,中原地區種茶區域擴大,種植技藝不斷提高,茶葉產量達到空前水平。第二,宋代定都中原戰馬緊缺問題相當嚴重,制約著人民的生產與宋朝的邊疆防御。與唐朝相比,宋朝的疆域大為縮小,其控制區主要是農耕地帶,而且,在北方相繼出現了以從事畜牧業為主的少數民族建立的遼、金、夏政權。他們長期與宋對立、挑釁爭戰,威脅著宋的安全。同時,產馬之地的契丹、西夏政權為了自身利益,絕不輕易將馬匹輸入宋朝,因為此舉只會加強對手的實力而威脅自身安全。史載契丹就一直拒絕往宋輸馬。于是宋朝加強了對茶馬互市的控制,以便一方面從茶葉等生活必需品的輸出上制約對方;另一方面,借以取得足夠數量的馬匹以加強抗擊對方的軍事實力。據記載,宋太宗太平興國六年(981年)‘詔歲于邊郡市馬,償以善價。內屬戎人馳馬詣闕下者,悉令縣次續食以優之”H。至此,沿宋朝疆域邊境的“州郡市馬”始有政策。而且,形勢所迫,宋朝疆域西北的藏族地區劃為馬源的主要基地。北宋前期先在成都、秦州甘肅天水)各置榷茶、買馬司,派官“入蜀經劃買茶,于秦(水)、鳳(今陜西鳳翔)、熙(今甘肅臨洮)、河甘肅臨夏)博馬”[51。不久,再“置群牧行司,以往來督察市馬者”。其后又在成都設都大提舉茶馬司,專門掌管以川茶與少數民族進行貿易馬匹。出于防御需求,在茶馬互市中,貿易量一般都十分可觀。南宋時,朝廷偏安江南,為穩固政局、抗擊金兵,對馬政格外重視。而此時,宋朝的馬源更主要依靠階州、文州、西和州、黎州等吐蕃地,并與大理政權之間進行互市。

史載,“蠻馬”出西南諸蕃,大理“地連西戎,馬生尤蕃。大理馬,為西南之最”。從兩宋政府參與控制茶馬互市的情況看,宋代漢藏茶貿易異常繁榮嘲;但從宋代茶馬互市的發展歷程看,宋前期,并非是完全意義上的茶馬互市。至宋太宗之前,宋政府易吐蕃馬,主要還是以絹帛和銅錢支付馬價,茶葉居其次。此種局面的維持,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漢藏茶馬貿易的發展。實際上,就當時的現實而言,藏族地區飲茶之風很盛,幾至“一日不可無茶以生”。由此決定了漢藏經濟交往中,藏族人民更為急需的是漢地之茶。就宋朝而言,雖需馬甚急,但如果大量使用鑄造的錢幣,至少會給宋朝帶來兩方面不利:一是加大財政負擔。當時茶馬交易中,馬價優于茶價。據賈大全先生統計,是時“平均馬價為30貫,以每年購馬3萬匹計,則需銅錢9O萬貫,這一數字幾乎相當宋朝年鑄錢量。”刪顯然,長期如此貿易下去對宋政府十分不利;--是“大量金屬制品流入邊疆地區,若邊疆民族以之鑄為兵器,無疑將使本已十分嚴峻的宋朝邊防形勢雪上加霜,這也是宋最高統治者極不情愿見到的事情。”【q鑒于上述事實,宋太宗下令禁止以銅錢易馬。自此,宋代漢藏茶馬互市才真正名副其實的開始。宋代茶馬互市的產生與發展,形成了一種制度,政府以強制力參與其中。這一事實說明,藏區游牧經濟結構與生活方式決定其十分需要中原農業經濟區的茶;宋朝邊疆形勢決定其迫切希望有不斷的馬源,而自身經濟實力又使宋朝在易馬活動中不可能無限制地支付錢幣。因而,在漢藏經濟交往中,最終確立各自所急需,且是對方有代表性的產品,乃大勢所趨。當然,宋王朝也曾采取“羈縻馬”制,但主要局限于西南藏區[1l】,其目的是使藏民族通過茶馬貿易,增加經濟收入,不致生計困難而滋生事端。總的看來,宋代漢藏茶馬互市雖因宋王朝急需戰馬而采取過壟斷措施,茶馬互市在一定程度上偏離了民族間互通有無的純經濟軌道,但宋時吐蕃之地尚未歸人中原王朝治下,宋朝只專茶馬之務,便不具備“馭藏”的政治目的。同時,就宋王朝控制漢藏互市的力度看,亦同樣未達到經濟手段為政治軍事服務的目的。經濟功能的政治化茶馬貿易發展到了宋代已發生了實質性的變化。唐代開始的漢藏民族間茶馬交易基本上是一種自愿互利的經濟行為,強制成分很少。到了宋代,王室需馬整兵,早期以錢鈔、絹帛易馬,給政府增加了極大的財政負擔,而用茶易馬“以草木之葉,易邊場之用,利之最大者也”。因而,兩宋與藏民族易馬均提高茶值。可見,唐政府多重茶利、宋政府極缺戰馬是推動兩朝重視“茶馬互市”的內在動力。

二、茶馬貿易優勢

《宋史食貨志•馬政》中反映的茶和馬的比價是不斷處于變化之中的。根據多種變化因素,茶馬互市實際上是相當復雜的商業交易,有優勢自然就有劣勢,不僅涉及經濟問題,還涉及到政治、軍事、外交等各個方面的問題。作為一項貿易,其影響與作用可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1、促進政府稅收

“以茶易馬”的貿易在我國民族貿易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是漢族與少數民族、農業區與牧業區的經濟交流。首先,在經濟方面,對于宋朝來說,因貿易而設立的榷場所得的商稅是國家財政中一項重要的收入。由于茶葉贏利豐厚,“乾德三年(965年),蘇曉為淮南轉運使,曉建議榷蘄、黃、舒、廬、壽五州茶,置十四場,籠其利,歲入百余萬緡。”因此,茶葉由官府專賣,實行榷茶制。通過茶葉貿易,每年所收稅息在宋朝的財政收入中占很大比例。

2、榷場貿易:促進沿途交通驛站發展

茶葉在民族貿易中的突出地位及其豐厚利潤,無疑促進了宋代南方各省的茶葉種植。茶葉種植很快得到推廣,茶葉經濟得到快速發展。茶葉貿易的開展,使一些產茶地區的區域經濟繁榮起來,主要的茶區及沿茶葉運銷路線興起了一批市鎮。“榷場互市貿易是宋代茶葉邊疆市場的另一種組織形式。因南北方經濟結構不同,出產物品各異,故宋政府與當時的遼、金、夏等少數民族政權在經濟上有較強的互補性,在便利地點實行互市貿易成為必需。”[14l與普通商品貿易不同的是,榷場貿易由雙方官府出面組織,能進行貿易的商品種類、數量都受官府的嚴格控制,受政治因素影響較大,而茶葉正是受宋政府輸出控制的主要商品之一。榷場中的茶馬貿易,使包括馬匹在內的大量牲畜進入內地,一方面繁榮了邊境漢族地區的畜牧業,更重要的是大量牲畜的輸入,對漢族農業區的生產發展起到了極大的支援和推動作用。通過設立榷場,雙方互通有無,滿足了雙方的生活需要。建立并發展了宋王朝與少數民族之間的經濟聯系。另一方面,長期的大宗貿易必然刺激商業性農業及畜牧業經濟的進步。遼宋雙方的茶馬貿易促進了游牧民族畜牧業經濟的繁榮和發展,豐富了邊疆各族人民的物質生活,有利于邊疆地區的開發,成為社會進步的巨大推動力,對加速邊疆地區的經濟開發、社會進步、民族融合以及封建化進程具有重要意義。此外,政府通過茶葉的互市貿易,將茶葉賞賜給少數民族的首領,換取少數民族首領的歡心。麥尼爾曾指出:“宋朝的政策就以外交為基礎,向強大的野蠻鄰邦贈送‘禮品’以免遭攻擊。從游牧部落首領的觀點來看,通過外交交往接受奢侈的禮品,似乎往往比通過隨意掠奪得來的各色物品更合意。”f此番言論雖然不一定合適,但從中可以看出,茶葉及其他各種物品在調節兩國關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甚至可以說是民族友好的一大媒介。再次,由于用于榷場貿易的茶葉多來源于盛產茶葉的南方,大批茶葉從產茶地長途跋涉運至各個榷場及京師,這就需要有暢通的交通運輸環境。因此,宋政府十分重視陸路交通的發展,同時也注意河道的整治和改善,大力發展內陸水路交通。天圣三年(1025年),發運使方仲茍、副使張綸奏請廢真、楚州堰為水閘。『l句天圣四年(1026年),“楚州北神閘、真州江口堰修水閘成。”㈣由于交通環境的通暢,自天圣中起,東南的茶帛等物資可直達京師以至遼朝。此外,遼宋兩國為了接待外國使節,都在本國設立了許多館驛。遼代為了給使遼的宋朝使者提供方便住宿,在沿途設立多處驛館供宋朝使者休息。例如,王曾使遼時,“從白溝到中京所經過的驛館有:白溝一新城縣一涿州一良鄉縣一幽州(永平館)—孫侯館—順州—檀州—金溝館一古北口館—新館一臥如來館一柳河館一打造部落館一牛山館一鹿兒峽館—鐵匠館一富谷館—通天館一中京(大同館)。”陳襄使遼時,“從白溝到神恩泊途經的驛館有:白溝一新城縣一涿州一良鄉縣一幽州(永平館)—孫侯館-JI頤州—檀州—金溝館—古北口館一新館一臥如來館—柳河館一打造部落館一牛山館一鹿兒峽館—鐵匠館一富谷館—通天館一中京(大同館)一臨都館—鎬窯館一松山館—崇信館—廣寧館—會星館—咸熙館一黑崖館一三山館一赤崖館—柏石館一中路館一頓館一神恩泊。”[181與此同時,宋朝也建立了一整套的使節接待制度。在京都建立了都亭驛棧、班荊館等許多大型的館驛專門接待契丹使臣,并賜宴文武百官;每當有契丹等外國使臣入朝,宋朝皆緣路修建館舍,修茸道路。

3、促進漢文化與少數民族文化的發展

茶葉貿易加深了兩國的文化交流。契丹族人主中原后與漢人接觸頻繁,茶葉逐漸走進他們的生活。茶葉的傳人改變了契丹人的飲食習慣,他們不再僅僅鐘情于濃烈的酒水,而是把飲茶作為一種時尚。茶葉具有止渴生津、芬芳馥郁的特性,既可解除疲勞、幫助消化,又可提神鎮靜,因此,逐漸得到人們的歡迎。與此同時,中原博大精深的茶風逐漸為契丹民族所汲取,并廣泛滲入其文化之中,成為其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另一方面,宋朝的飲茶通常與禮儀緊密結合,歷史悠久的中原茶文化也使遼人飲茶禮儀有了很大變化。例如,遼人在飲茶前,要先點湯;在飲茶之際要配上新鮮的果品。隨著茶和茶具輸入遼朝,中原的“茶道”,即沏茶和飲茶的禮儀也傳入契丹等等。可以說,在遼代生活的許多方面都可以找到中原文化的影子,許多關于宋遼這一時期的歷史資料中均可發現大量優美的頌茶的詩歌、散文、戲劇。《遼宮詞》日:“解渴不須調乳酪,冰甄剛進小團茶。”茶葉的傳人使遼代文學內容更加豐富多彩。事物具有兩面性,宋朝與少數民族茶葉貿易所產生的積極的歷史作用與影響是主流。歷史上的茶馬貿易不僅互通有無,在政府鼓勵下的邊貿還帶動了其它商品的互相流通,繁榮了邊界經濟,增強了各少數民族民族與漢族之間科學技術、文化的交流,促進了民族融合,對推動邊疆地區的開發和社會經濟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宋朝茶業的興盛,為“換馬”提供充足的“糧草”。它沿襲唐朝茶業興旺的態勢,開創出更加輝煌的茶業時代,并為中國茶業在明清時期走向市民化、國際化的繁榮局面奠定了良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