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費用理論畢業論文
時間:2022-03-31 02:59:00
導語:交易費用理論畢業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80年代開始,大量的國際貿易都是在一些大公司的控制下進行的,這一事實已經受到廣泛注意,同時很大比例的國際貿易都與直接投資有關,或者發生在公司的內部〔1〕。隨著越來越多的國際貿易在公司內部進行,市場的作用逐漸被淡化。這種國際貿易現象反映了公司存在回避外部市場(arm’s—lengthmarket)的動機。我們認為對市場本身效率和交易成本等問題的研究應該成為國際貿易理論的重要課題,而目前學術界對這個問題的研究和重視遠沒有達到應有的程度。
一、不完全競爭與國際貿易理論
在完全競爭框架下的國際貿易理論已經受到了很多的批評和挑戰。李嘉圖式的貿易模型(RicardianModel)、特定要素模型(SpecificFactorModel)以及標準貿易模型(StandardTradeModel)過于抽象和公理化,離國際貿易現實距離甚遠。赫克歇爾—俄林貿易模型(Hec-kscher—OhlinModel)假定各國資源和要素秉賦不同是國際貿易產生的原因,并以此來解釋國際貿易的格局和得益。即勞動力相對豐裕的國家出口勞動密集型產品,土地豐裕的國家出口土地使用密集型的產品。根據這些經典理論,國際貿易更多的應該在勞動生產率、資源秉賦不同的國家間進行,作為國際貿易的結果生產要素的價格會趨于均等,貿易國家雙方都會獲得利益。不可否認,這對于自然資源密集型產品的國際貿易具有一定的解釋力量。
但是國際貿易的現實向人們展示了大量的國際貿易是在人均國民收入、勞動生產率和資源秉賦相似的國家間進行的。例如美國、日本和西歐國家成為當今世界最重要的貿易伙伴,他們之間的貿易占全世界貿易的2/3以上。林德(Linder,S.B.)的理論從需求偏好相似的角度來解釋國際貿易在需求、收入水平相似的國家間進行的事實。1975年格魯貝爾(Grubel&Lloyd,1975)提出了世界貿易在相同的產業內部進行的統計資料與初步的分析,從而引起了人們對所謂“產業內貿易”研究的興趣。這以后成為國際貿易理論的熱門課題。為了解釋這一“新”的國際貿易格局,人們開始重視規模經濟、遞增收益以及不完全競爭的市場結構在國際貿易理論中的作用,被認為是國際貿易理論發展的一個重要里程碑。經過大約四五年的研究,在1980年前后,一些學者紛紛發表關于以規模經濟、不完全競爭理論來解釋國際貿易格局與獲益的論文〔2〕。
所謂不完全競爭指的是市場存在一定的壟斷因素,公司的進入和退出存在一定的障礙,產品雖然屬于同一類,但具有不同的效用以滿足不同消費者的欲望與需求,即所謂“異質產品”。這種市場結構包括由眾多的生產者和消費者組成的壟斷競爭市場,有少數幾家相互依存的寡頭壟斷市場以及完全壟斷市場。這是一種比較切合實際的理論架構,因為完全競爭市場結構在實際中極其罕見。至此國際貿易理論開始吸收和導入工業組織理論(IndustrialOrganizationalTheory)以及游戲論(GameTheory)的分析方法和理論框架作為它的補充和擴展。這使得國際貿易理論朝著以不完全競爭的市場結構為基礎的研究方向發展。
目前,不完全競爭市場下的貿易理論研究大致有三種模式。第一種模式強調公司內部存在著規模經濟,即隨著公司規模的擴大平均成本會趨于下降,這個流派源于馬歇爾(Marshall,1920)的公司內部的組織結構及專業化所帶來的規模節約的經濟效應以及史蒂格勒(Stigler,1951)的理論,由于固定成本的存在和固定投資的不可分割性,生產規模的擴大能帶來成本節約的效果,勞動分工的擴大受到市場規模的限制。以后克魯格曼(Krugman,1979,1980,1981)、狄克席特和諾曼(Nixit&Norman,1979)以及赫爾坡曼(Helpman,1981)等人對這個流派作了很好的發展。他們的理論有這樣一些要點:1.市場結構是壟斷競爭型的,市場上的產品是“異質”(differentiated)的,每個國家生產許多細分的產品系列,消費者對這些不同的產品系列都有均等的需求。2.每一種產品系列的生產都具有內部規模經濟的效果,即成本隨著產量的增加而下降?!爱愘|”產品生產和交換的市場是不完全競爭的,即能生產“異質”產品的企業都具有一定的壟斷性。3.采用經濟學中的一般均衡的分析方法,從一種特定的效用函數出發,消費者在他們的預算約束下使他們的效用極大。轉而討論生產者行為,在一定的成本約束條件下使利潤極大。最后得出的結論是固定成本限制了產品系列的生產,國際貿易能夠通過擴大市場,降低固定成本,增加產品系列使各國的消費者獲益。
第二種模式強調對公司外部而言的規模經濟,這里又分成了兩派,一派研究規模經濟存在于公司外部但是在產業的內部,也就是說對單個公司來講,它的產出是整個產業規模的一個函數。在規模經濟存在于公司外部和產業內部的情況下,產業內部的公司之間分工合作,共同分享如信息、管理經驗之類的“公共貨品”。技術創新的“溢出”作用使同行企業獲益。同時產業內部又有相互競爭,提高了企業的效率與管理技能。而另一派則認為由國際貿易連接起來的世界經濟才是考慮規模經濟的出發點。伊希爾(Ethier,1982)是這個觀點的主要倡導者,他認為要定義外部規模經濟,國際范圍是最合適的,公司可以通過開拓國際市場來提高它的產量以達到節約成本的效果。
第三種模式強調不完全競爭的市場結構本身是引發國際貿易的重要原因。假定有兩個公司各自在自己的國家中具有壟斷地位,在這種市場條件下,只要壟斷加價大于運輸成本,大公司之間就有相互“入侵”對方市場的動機,這就是著名的“相互傾銷”(Reciprocaldumping)理論—兩個國家相互傾銷相同的產品〔3〕。一般認為這種相互傾銷的貿易行為是國際資源的一種浪費,因為相同的產品互相輸入對方國家,大量資源耗費在運輸上。但是這種國際貿易未必對雙方真正有害。國際競爭可以降低雙方市場的壟斷程度,給消費者帶來利益,同時促進資源的有效配置。
總的來看,國家間資源秉賦的差異和勞動生產率的差異對國際貿易格局的解釋力量逐漸削弱?,F代國際貿易理論越來越重視市場結構對國際貿易的影響。重視以公司或產業的特點來解釋國際貿易格局,強調大公司之間的相互依賴、相互入侵與相互滲透對方市場,強調不完全競爭的市場結構在建立國際貿易理論模型中的重要性。
二、公司內國際貿易提出的問題
盡管現代國際貿易理論強調不完全競爭的市場結構,市場仍然被認為是國際貿易的重要媒介。一般認為市場仍然在有效地運行,公司沒有必要不通過市場進行國際貿易。但是我們注意到目前世界上許多國際貿易都與直接投資有關,或在一些大公司的控制下進行,并且發生在公司的內部,被稱為是公司內國際貿易。這種國際貿易現象反映了公司存在回避外部市場的動機。因此我們認為對市場本身效率和交易成本的研究應該成為國際貿易理論的重要課題,而目前學術界對這個問題的研究和重視遠沒有達到應有的程度。
人們一般把在母公司控制下的跨國界的貿易稱為公司內貿易。它包括在母公司控制下子公司之間的貿易或是母公司與子公司之間的貿易以及母公司與母公司之間的貿易。雖然有關公司內貿易的詳細、準確的統計很難獲得,但是一般都認為公司內貿易已經成為當今國際經濟活動中的普遍現象。這種觀點是基于對外直接投資與跨國公司在全球范圍內的迅速發展,它的增長快于世界貿易與生產的增長。隨著各國對直接投資實行各種鼓勵政策,公司現在能夠在全球范圍內分配它的資源,安排它的活動以及發揮它的競爭優勢。自然,公司內貿易隨著國際生產的發展而發展,它在國際貿易中的重要性越來越明顯。根據有關的研究報告估計,目前大約60~70%的世界貿易與跨國公司有關。2/5的國際貿易在公司內部進行。鄧寧(Dunning,1984)發現在英國的子公司85%的進口和80%的出口屬于公司內貿易,而在彩色電視機制造行業公司內貿易的比率高達90%。利柯魯(Lecraw,1985)研究了日本在東南亞5國輕工業品制造業的111家跨國公司的公司內貿易的情況,他發現這個比率高達79%。關于公司內貿易較為全面、準確的統計來自美國商務部,它屬下的經濟分析局定期對美國海外投資進行調查,并發表研究報告稱為“BenchmarkSurvey”,從中我們可以獲得美國公司內貿易的較為準確的估計〔4〕。
但是,要對公司內國際貿易進行準確統計是很困難的。這是因為很大一部分公司不愿意準確的公開自己在國外的經濟實力和國際銷售情況。同時,把國際貿易簡單分成公司內貿易和非公司內貿易,并不十分妥當?,F實情況可能要復雜得多。假定A公司在B公司中擁有一定百分比的股份,而在C公司中又有某些股份。如果A公司將產品賣給B公司,從嚴格的意義上講,這種國際貿易只能算是部分的公司內部貿易,而B公司和C公司之間的貿易也有一定的內部化的成份在里面。公司間究竟有多少百分比以上的股權聯系才能算是公司內貿易至今還有爭議。嚴格意義上的公司內部化貿易的程度應該以A公司在B公司和C公司占有的股份的所有權的百分比來衡量。并且公司內貿易額的數字也會因“轉移定價”而扭曲。
我們可以在對跨國公司的研究中找到一些對公司內貿易的研究。例如拉爾(Lall,1978,1980)分析了美國公司內的出口貿易。海萊那等(Helleiner&Lavergne,1979)研究的美國在公司內部進行的進口貿易。鄧寧和諾曼(Dunning&Norman,1985)把國際經濟交易分成若干類型,用所有權優勢、區位優勢以及內部化的綜合來分析和解釋公司內貿易。格魯貝爾等在研究產業內貿易時也附帶提到了公司內貿易,他們把它看成是公司在國外進行的生產加工活動,與產品的技術和生命周期有關〔5〕。在這些研究中一個常見的觀點是對于某些產業來講,公司內貿易所帶來的潛在利益很大,公司通過“合同性安排(contrac-tualarrangement)”來采購它所需的投入和銷售它的產出以避免使用交易成本很高的外部市場。因此公司內貿易被認為是補彌外部市場缺陷的重要組織安排。
正統的國際貿易理論對公司內貿易這種非傳統的國際貿易交易形式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和研究。以前發展和建立的貿易理論能較為準確的解釋資源密集型產品、技術密集型產品以及經濟結構、收入需求相似的國家間的國際貿易,而對公司為什么繞過市場,進行內部的供給和銷售活動幾乎沒有做什么研究。和傳統的經濟學理論一樣,國際貿易理論也一直是以市場為基礎的,從事國際貿易活動的主體是經濟上互相獨立的公司,其基本假定是市場機制能有效地調節供給和需求以保持市場的均衡,并且假定在外部市場所進行的貿易活動是沒有成本的,在此基礎上解釋國際貿易的格局、獲益以及貿易政策。此外,在經濟學模型中要適當地處理有關的交易成本技術上相當困難。交易成本往往被視為是市場經濟中的“噪音”,在很多經濟學的模型中被假設掉了。因此,交易成本無法在這些模型中得到明確的處理。很明顯,傳統的國際貿易理論框架對解釋公司內貿易是不合適的。因為公司內貿易根本不通過外部市場,而是公司內部的一種機構性的安排。
三、市場效率、交易成本與“內部化”
其實早在30年代,科思(Coase,1937)在一篇題為《公司的本質》的論文中就提出了“公司為何要存在”的問題??扑颊J為公司和市場是兩種不同而又可以互相替代的交易機制。市場上的交易是由價格機制來調節的,而公司的存在則可以將許多原來屬于市場的交易“內部化”。于是公司便用行政機構性的方法取代市場來調節資源的配制。但是在什么條件下公司會取代市場、以機構行政性的決定取代市場的價格機制呢?科思認為這取決于交易成本。公司通過“內部化”市場交易以降低交易成本。這意味著在某些情況下公司機構性的安排比市場調節更有效率。
威廉森(Williamson)是研究交易成本和市場代價的重要人物。在他的1975年的《市場與公司的等級結構》和1985年的《資本主義的經濟組織》兩篇論文中進一步發展了科思的公司理論。他對經濟制度、公司的組織結構、組織行為、合同商法與交易成本進行了細致的研究。他認為人的本性不僅是自私的,而且只要能夠利己,就不惜去損人。這是形成交易成本的根源。而企業內部的組織、行政安排、資源在公司內部的重新配置是降低交易成本的重要手段。
但是,經濟學領域內對交易成本的研究只在縱向聯合理論、技術轉讓理論以及在跨國公司理論中得到一些應用,而沒有能很好地應用到國際貿易的研究中去,這可以從國際貿易的研究主流中反映出來。
在國際貿易中為什么說外部市場存在交易成本呢?這是因為在很多情況下,買方和賣方對商品的了解和掌握的信息是不相等的,特別是在現代國際貿易中技術型的產品占很大的比例,而人們對這些產品的性質、特點以及技術先進程度無法在交易時作全面的了解,以判斷它的價值,從而決定愿意支付的價格。一般來說,賣方所擁有的信息要比買方多,即對商品的了解要比買方充分。這種信息的不均等造成了國際交易中的不確定性,嚴重削弱了市場價格調節機制。一旦出現買賣雙方的信息不均等,信息多得一方會占信息少得一方的便宜。這是交易成本的一個重要方面,在知識產品貿易中尤為突出。當今世界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知識產品在國際貿易中的比重增加,使得國際貿易市場結構發生重要變化,致使國際貿易以新的形態表現出來。
連續的生產活動需要有連續穩定的中間產品的投入,而通過外部市場渠道所獲得的中間產品,存在著嚴重的不確定性。例如,買賣雙方商定一個合同,一方為另一方的原料或中間產品的供給方,合同的執行期為一年。在一年中什么情況都可能發生,合同執行人可能突然死亡或者破產,法律和政府的法令隨時可能改變,合同中所包括的價格隨時可能變化,也可能發生戰爭等等。這會嚴重影響到合同的執行。買賣雙方為了避免這些情況的出現,于是在合同中盡可能作詳細的規定。因此,合同條款變得十分復雜,談判過程冗長,交易費用也就隨之增加,這在國際貿易中尤其明顯。在這樣的情形下,公司就會設法將上游和下游的活動聯合起來,稱為“垂直聯合”,以減少這種不確定性。
同時,如果市場存在壟斷力量,買賣雙方中的一方對另一方的依賴性就比較大。一旦出現這種獨此一家、別無分號的情況,市場的效益就很低,價格的調節機制就不靈。因此,當市場結構存在壟斷因素時,市場力量較弱的一方所要付出的代價就會很高,對他們而言,交易成本也就很大。同時大公司為了獲取壟斷超額利潤,也要充分有效地利用他們的市場力量,實行歧視性定價戰略或者轉移定價戰略。一方面轉移定價可以作為逃稅的手段,母公司可以壓低在高稅率國家的子公司產品的銷售價格,使其利潤減少到最低限度,而提高在低稅率國家的子公司產品的銷售價格,使利潤提高到最高限度,以此將利潤從高稅率的國家轉移到低稅率的國家。另一方面轉移定價也可以鞏固大公司的市場地位,以便擊敗對手,占領市場。這些戰略通過外部市場是無法實行的。
公司是一個經濟實體,其運行的基本目的是在不完全競爭的環境下使利潤極大并謀求本身的發展。假定由于交易成本的存在,外部市場的效益降低公司無法通過正常的市場渠道使利潤極大,那么它就會設法去尋求統一控制權和所有權。在很多情況下這是公司發展海外直接投資、建立跨國公司的主要動因。一旦形成了這種“聯合”,貿易就是聯系母公司與子公司的必然紐帶,這種跨國公司內部化的資源配制和商品交換使得國際貿易市場被公司內部組織機構安排所替代。
四、對公司內貿易的一些分析
雖然貿易自由化是世界經濟的一個總的趨勢,但是貿易保護主義的潛流仍然存在。為了糾正貿易平衡而采取的報復手段,區域性貿易組織對集團以外的國家實行的關稅與非關稅壁壘都對使用正常市場渠道所開展的國際貿易造成了很大的障礙。貿易保護主義對最終產品的影響要比對中間產品貿易的影響大得多。由于各國都趨于保護最終消費品的市場,貿易保護措施鼓勵大公司用中間產品貿易來取代最終產品貿易,以公司內貿易取代成本很高的外部市場。此外,航運業的革命、集裝箱運輸、滾裝滾卸使得運輸成本大大下降,特別是大宗中間產品的運輸,因為現代船運在船舶設計和操作上能有效地利用規模經濟的優勢,這種成本的下降極大鼓勵了中間產品的貿易。同時集裝箱運輸也降低了貨物在運輸途中可能受到的風險。
我們并不贊同公司內國際貿易將取代市場而成為國際貿易主流的說法。要妥當地解釋國際貿易的現實,我們認為有必要把當今國際貿易活動大致分成三類。第一,在廣義的比較優勢基礎上所進行的國際貿易。每一個國家相對于其他國家而言,總存在著一定的比較優勢,這種比較優勢可以來自于不同國家的要素充裕程度、勞動力成本差異或是勞動生產率之間的差異。這是以國家資源為基礎的比較優勢論,可以解釋要素秉賦不同與經濟發展水平不同的國家之間的國際貿易,或稱為產業間國際貿易。第二,以規模經濟、市場結構和不完全競爭的市場結構為基礎產生的國際貿易。這種貿易發生在兩個要素秉賦相同或需求結構相似的國家之間,并且通常是在產業內部進行。第三,以降低交易成本、避免外部市場的不確定性而產生的公司內貿易。
公司內國際貿易與產品性質、市場結構、產品的知識密集度以及它所處的生命周期有關。當產品處在新產品階段,而且屬于知識與技術密集型的中間投入品,那么市場的不完全因素就比較大,國際貿易在公司內部進行的動機就比較明顯。另一方面,如果產品屬于資源密集型或土地密集型而又處在成熟階段,外部市場的壟斷程度比較低,使用外部市場的動機就比較強。但是也有一部分成熟產品,公司為了降低其生產成本,把一部分零部件轉移到勞動力成本較低的國家生產,這樣就產生了中間產品的貿易。這種貿易有兩種可能,一種是在公司內部進行,另一種可能是一般意義上的國際貿易。一般來說公司內貿易的密度會隨產品的知識密集度和市場的不完全競爭而遞增,隨產品的成熟度而遞減。
從動態看,在任何一個時期成長最快的產業都是那些生產新產品和高科技產品的產業,而在這些新興產業中公司內貿易的比例最高。但是隨著這些產業的成熟,產品趨于老化,市場需求得到調整,價格機制的作用增強,市場的效益逐漸提高,其它新成長的產業在市場中超出,而成為新的領先者。因此,雖然從一個時期看,總是新產品的產業的公司內貿易強度最高,而領先的產業在競爭的環境中不斷替換。但是,總的公司內貿易的比率卻是相對穩定的。同時,公司內貿易的格局也正在隨著世界經濟結構的變化而改變,60年代在歐洲的汽車制造工業公司內貿易比例很高。但是已被美國、東南亞新成長起來的電子、電腦業、辦公室機器業等新興產業所取代。根據調查,目前公司內貿易密度最高的產品是技術含量高的新產品、半加工制成品、成品零件、二手的固定資產設備和無形產品(如技術訣竅、管理經驗和新產品設計)等等。
在外部市場存在代價的情況下,公司不僅會追求生產過程的成本極小和利潤極大,而且會選擇對公司來說最合適的交易媒介。除了公司內國際貿易以外,還有一些其他回避市場成本的方法,如建立同行業的關系網、政府對市場的干預等等。例如,為了降低外部市場的不確定性,公司可以通過向熟人采購來降低風險,或是向熟人銷售產品以保證產品實現其應有的價值?;蛘吖局g可以通過建立某種穩定的聯系或稱“網絡”來穩定其供貨或產品的銷售,用“網絡”關系來取代市場以降低公司在市場上的“搜尋”成本。
但是,公司用機構性或行政的方法分配資源或使用其他非市場媒介并不一定比外部市場更有效率。公司存在的最重要的目的并不是為了降低交易成本而是為了組織生產,公司內貿易不可能會無限制地發展最終完全取代市場。通過“網絡”進行的國際貿易也可能進一步增加市場的“扭曲”。
五、國際貿易理論和直接投資理論的融合
對公司內貿易的研究可以使我們找到國際貿易理論和直接投資理論融合的銜接點。在現代國際經濟活動中,對國際貿易與國際投資的主要解釋變量是相似或是相同的。例如,我們需要某種其它競爭對手所沒有的特定優勢來發展出口與投資。這包括公司的技術與創新能力、生產“異質”產品的能力、研究與發展的實力、新產品開拓、企業規模、管理技術以及經濟效益等等。很明顯,現代國際經濟所面臨的市場結構是不完全競爭的,大公司可以選擇不同的方法來利用和開拓它們的優勢,服務于外國市場可以用出口貿易的方法也可以用直接投資或是技術轉讓的方法。其選擇標準是一組變量的比較和選擇。例如,公司所擁有優勢的特點和轉移性、國內和國外的控制和生產成本、出口貿易的成本等等。假如公司所擁有的優勢有較大的可轉移性,國外的控制成本比較低,而出口貿易的交易成本比較高,這樣的話公司有可能選擇直接投資。反之就用貿易的方法進入。
同時我們也要重視具有壟斷性的大公司之間的相互刺激與影響。假定在開始階段大家都是用出口的方法進入,在市場平等的條件下進行競爭,市場暫時處于穩定均衡。一旦某一個公司打破了這種穩定均衡,采取進攻性的戰略,以投資與建立子公司的方法來進入市場,從而取得在市場方面的某些特定優勢。為了遏制這種“超額”優勢與不斷上升的市場份額,其他公司也會仿效,這樣就會出現在某個時期,在一個特定國家內跨國公司成群發展的情況。
那么是否有可能將直接投資融合于貿易理論的一般分析中呢?如果可能的話,我們就有可能建立一條聯系貿易與投資的通道。曾經有經濟學家認為,在一般均衡理論的框架下研究直接投資是很困難的,因為他們的基本假定前提不同。我們認為,在國際貿易理論框架下研究直接投資的一個重要思路是市場結構的不完全性和知識產品的特點所帶來的交易成本。從中可以導出公司追求統一控制權的動機。比較優勢、交易成本、市場效率的結合是研究國際貿易理論與直接投資理論融合的重要線索。
如果我們解除貿易理論中的一些假定,直接投資的區位選擇與貿易理論中的比較優勢有直接的聯系。例如,自然資源和人力資源是區位優勢的一個重要方面,大公司在全球范圍內進行區位選擇的重要依據是自然資源和人力資源的充裕程度。如果我們假定,知識和技術是可流動的,生產函數根據區位的不同而變化,這是由于各個國家的政府所提供的政治條件和經濟基礎不同引起的。以利潤極大化為原則的公司活動必然趨于國際化。這是因為特定商品的生產在某些國家進行會更有效率。運輸成本、關稅及其他進口限制是國際貿易的重大阻礙。在極端情況下國際貿易可以完全被國際生產所替代。此外,規模經濟的影響也會促使生產相對集中在某一些地點,這樣具有較大市場的國家就會具有相對優勢。同時,生產函數和要素秉賦也是一個動態變化的概念,例如,國家如果增加教育方面的投資,人力資本要素就會充裕,吸引大公司重新配置他們的資源與國際生產。
我們認為應該把出口、對外直接投資與公司的成長作為一個有聯系的過程來研究。無論國際貿易或是直接投資,都需要某種特定的壟斷優勢。關鍵是如何利用與開發這種壟斷優勢。這取決于優勢的性質與壟斷的程度。假定在國際范圍內生產要素的總量是既定的,那么在某一時間點上存在一個最優化的國際配置。如果這種要素的配置達到最優,就沒有重新分配生產資源的動機,國際生產活動暫時處于均衡。當跨國公司看到有繼續擴大利潤的可能性,資源就會被重新配置,控制權就發生變化。
對外直接投資與國際貿易格局有著密切的聯系,兩者或是互補或是替代。一個國家的比較優勢、人力資本、技術進步、知識的增長以及其他決定國際貿易與投資格局的變量是一個動態的概念,會隨著時間而變化。因而總存在著從事國際生產活動的動機。均衡(生產資源達到最優配置)是一個短暫的現象,非均衡會引起生產資源的重新配置或是國際貿易。此外,政治和自然因素所引發的非均衡,也是國際經濟活動的主要動因。
國際生產活動反映了跨國公司能夠利用可移動的生產要素而使產品增值極大化,而國際貿易卻反映了一個國家或公司能夠利用現有的要素比另一個國家或公司更有效率地生產產品,有一些資源對國際生產和國際貿易都是很重要的,例如,自然資源與其他生產要素的成本、實物資本、人力資本、技術、信息以及管理技巧等等。國際生產活動的決策取決于兩個重要因素,第一是可行性,第二是渴望性,兩者都取決于公司的競爭優勢與發展策略。假定廣義概念下的要素秉賦存在差異,那么生產成本在兩個國家會不同。假定兩國的消費者對對方的產品都有需求的話,國際貿易就成為最佳選擇。然后我們考慮貿易的障礙,即商業政策、運輸成本、文化和心理距離。國際生產就可能替代貿易而直接進入對方市場。所以兩者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系??鐕就ㄟ^連接兩個不同政治和文化背景的國家的經濟,在國際貿易中發揮了創造性的作用。
六、總結
隨著跨國公司的普遍發展,公司內貿易成了當代國際貿易的一個重要現象,這種通過公司內部安排的資源配置和產品銷售活動反映了公司對外部市場的擯棄。這是因為外部市場存在著種種缺陷和交易成本。國際貿易理論的主流重視對規模經濟、遞增收益、不完全競爭以及市場結構的研究,而對通過非市場進行的公司內國際貿易活動沒有給予足夠的研究和重視。
對公司內國際貿易活動的研究涉及外部市場本身的效率、交易成本以及公司在市場和公司行政安排之間所做的選擇。公司的“內部化”并不一定比市場更有效率,但反映了某些商品的國際貿易需要有特定的媒介。公司內貿易聯系了國際貿易和直接投資,這反映了當今大公司國際經濟活動的一個重要特點。
- 上一篇:經濟任審計問題研究論文
- 下一篇:企業經濟責任審計探討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