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貿易風險與企業應對策略
時間:2022-08-18 11:52:40
導語:國際貿易風險與企業應對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推動著國際貿易的日益繁榮,資金、人才與商品在各個大洲之間流通。國際貿易日益發達,使得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之間的經濟交流、文化交流、貿易合作日趨密切。在整個全球化潮流發展的背景下,資源的有效利用和合理的配置以及專業技術的分工等,都將是全世界各國貿易公司需要聚焦的問題,企業應對系列相關問題也作出風險評估。買賣交易的雙方有著國與國之間的距離,文化、法律、制度上的差異,國際貿易的時間周期等一系列需要重點關注的商業因素。不同于國內合同的簽訂,國際貿易談判有一個長期的時間效應,不可控因素也會增多。這種變化來自于市場供求轉變的影響,有的則是來自于國際貿易伙伴的時下動態。這一系列不確定的貿易因素都會對貿易雙方產生影響,本文針對國內某些知名企業從事的進出口貿易,結合國際貿易動態風險進行多維度的闡述與分析,并提出相關的應對策略。
關鍵詞:國際貿易;風險;企業;策略
1國際貿易中存在的主要風險
1.1信用交易類風險
交易本身存在交易距離風險,特別是在國際貿易過程中,因為地域的差異,交易雙方分別屬于不同的國家,在初步進行交易時,進出口商品需要尋求銷路,勢必要尋找安全可靠的境外供應商以確保原材料提供的穩定性。由于國界之別,兩個國家之間的經濟體系、法律制度、環境不同,且兩國受不同文化的影響,距離使其產生畏懼感。選擇合適的貿易伙伴,必然會推動今后業務的開展,如果沒有慎重考察合作伙伴,往往會導致后期合同不夠嚴密,企業在執行過程當中可能出現虧損血本無歸的情況。現實社會中出現過不少實際案例,比如,某名牌企業將80000噸煤炭出口到中東國家,然而因為外商租船限制,信用證需要由當地銀行出具,國內企業按照其要求準備貨物,進行發運、賬單提交接、驗收貨物之后,再轉由境內企業向銀行提交賬單,在此過程中遇到各種“強買強賣式”的不平等條款,這類外商的無理要求背后的實際心態是降低我國企業價格,但是這必然會被我國企業拒絕,因此我國企業只能在境外就地卸貨,盡管在國外支付了運費,但也陷入了貨物到陸地無法運輸入境的窘境,因為堆放的時間過長,導致貨物損失嚴重。我國企業想要運用國際貿易法進行維權,但相關的國際貿易法規,并不認為外商貿易行為有過失。一個原本經營得不錯的企業往往會因為一次這樣的生意,而使得公司虧損嚴重,因此公司權衡利弊,為了規避高額的訴訟費用,只得將貨物壓價后出售給外商。
1.2匯率中存在的固有風險
國際貿易的買方和賣方分別來自于不同的國家,因為各國使用的貨幣不同,本幣與外幣之間需要互相轉換。匯率就是本國貨幣與外國貨幣之間的價格比關系,也就是外匯市場的價格。不同國家之間要進行貿易,必須是雙方價格比均等一致的情況下才能展開合理的國際貿易。然而,匯率的波動又受到國際貿易收支、資金儲備、利率、通貨膨脹、各國經濟增長速度的快慢以及時政動態等因素的影響。以人民幣和美元的匯率為例,16年12月底的收盤價為6.59,2011年12月底的收盤價降到6.29,2011年后反復波動回調,而在2016年12月底的時候,達到了6.94,在這六年間,匯率的波動走向呈現類似于山谷的“v”字走勢。尤其是在2014年12月底至2016年12月底這段時間內,匯率上漲了近百分之十五。在不改變貨幣收入或者支出的情況下,匯率的多次回調,外貿企業成本與收入也會出現波動,比如,在人民幣貶值階段,企業面臨成本和收支增加的情況,企業將面臨不可估量的利潤型匯率風險。
1.3商品運輸中存在的風險
海洋運輸是國際貿易最主要的運輸方式,特別是水產企業應用較多。海洋運輸成本投入小,且國際貿易間彼此認可,但是存在運輸時間長、惡劣天氣影響、遇海盜風險大等問題。
1.4國家政策不同存在的風險
有兩個或者以上國家展開的貿易即為國際貿易,這樣國際組織必然會制約或者監管這種情況。進行國際貿易的雙方發生貿易摩擦是不可規避的,會影響兩國之間經濟政策的制定和調整。例如,美國特朗普政府曾宣布在經濟和旅游方面收縮,這一系列政策的調整,影響國家之間的經濟往來。在當今經濟全球化大浪潮下,國家之間的經濟和政治是相互滲透、相互影響的,這都會影響兩國貿易政策的制定及實施。
2企業應對措施
針對上文闡述的各類風險問題,企業可以考慮如下措施,以減少上述風險可能給企業造成的損失。
2.1選誠信可靠的貿易伙伴,貿易前細化的市場調研
“謹慎交友”,必須要慎重再慎重。在選擇貿易合作伙伴的過程當中,不僅僅要考慮企業日后發展、收益,還要長遠考慮的是外貿供應商和客戶是否具備順利展開企業間經營的條件,杜絕騙局和欺詐等行為。大型企業應該在進行貿易合同簽訂之前,進行有效的實地考察,通過該國市場進行具體的報告分析,從對方企業的經營狀況、歷史交易事件中以及企業承擔責權等方面進行細致而深入的了解分析,可以通過側面考察和正面信息收集相結合的方式。利用國際貿易市場收集該企業之前合作過的知名公司和相關專業機構的信息和反饋,明確該境外企業是否與其他國家公司發生過違約行為,并通過其他專業機構的途徑評價、認定該境外公司是否具備良好的信譽,國際貿易市場的前期調研的細致程度,決定了后續業務能否穩定實施。
2.2研究匯率走向,因時制宜的選擇貨幣
國際貿易市場具有很大的包容性,大量不同性質的貨幣流通。不同國家的貨幣對人民幣的兌換比率會受到多種因素影響,進而使得匯率起伏升降。簡而言之,人民幣兌外幣升值將有利于進口,貶值則有利于出口。積極了解并關注各種貨幣兌人民幣匯率的變化,同時與金融機構廣泛地接觸,多了解他們對于貨幣匯率走勢的判斷,在企業內部培養金融匯率方面的優秀人才,在各種基礎設施條件及資源配置合理的情況下,打造出適合公司現行經營規模的特色方案。企業日后與境外公司在進行貿易的過程中,爭取通過人民幣來完成結算,從而規避變動匯率產生的風險,如果其中的協定無法達成,則在進口事務中爭取以“軟幣”為定期結算貨幣。而在出口方面則爭取以硬幣作為結算手段,進而將匯率風險縮減和降低。
2.3風險投入,化解風險
多環節運輸、長時間運輸是國家貿易運輸的弊端,風險必然存在,所以保險辦理成為了必然環節。面對種種風險,我們可以投保,由保險公司對出現的損失進行賠償,根據合同條款,保險公司賠付相應的貨物金額,這樣在國際貿易中就有效地補償了企業。出口商品業務在出口信用保險基礎上發展,其中,長期出口保險于2001年正式在我國成立,有海外投資保險短期出口信用保險、國內信用保險等一系列保險業務,該類信用保險公司為中國企業拓展海外市場提供了堅實的后盾,也讓企業有了系統的風險意識,適當地對境外客戶進行信息采集,以提高自身的風險管理水平。
2.4密切關注國際政治局勢,配合國家的外交政策
經濟全球化使各國之間政治、經濟聯系緊密,企業需要密切關注國際形勢、我國外交動向,在外交政策基礎上推動企業外貿市場建設。2013年9月,在訪問東南亞期間,總書記就提出了海上絲綢之路以及絲綢之路,這種新形勢經濟態勢備受社會各界的重視,“一帶一路”戰略由中國發起,出發點從外交關系鞏固入手,國家貿易率先發生在外交關系上升的國家,可以在無形之中減少與其他國家政策的沖突性,而且還能有效獲得其他國家當地政府的支持。除此之外,企業必須要加強企業內部的結構和自身的控制體系,在艱苦創業過程中,積極尋得合理的經營模式及方法,明確風險和收益是相輔相成的關系,任何業務不存在零風險,要創新、要開拓,亦需要勇于承擔風險。
參考文獻
[1]王志勝.國際貿易信用證支付的利弊分析及風險防范措施[J].中國市場,2020,(33):58-59.
[2]劉昌陽,汪勇,尹玉剛,王高義.國際貿易結構對國際資產價格的影響研究:基于地緣沖突風險的視角[J].世界經濟研究,2020,(10):45-62,136.
[3]劉雨杭.國際貿易企業存在的主要財務風險與應對策略探討[J].現代商貿工業,2019,40(14):117.
[4]李欣雨.社會轉型期出口企業應對國際貿易風險的具體策略研究[J].現代經濟信息,2015,(01):128.
作者:張琰 單位:蘇州高博軟件技術職業學院
- 上一篇:初中語文課外閱讀興趣培養策略
- 下一篇:綠色信貸在商業銀行經營效益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