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口貿易促進經濟增長分析論文

時間:2022-02-05 10:16:00

導語:進口貿易促進經濟增長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進口貿易促進經濟增長分析論文

(一)出口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

關于進出口貿易與經濟增長的關系,亞當•斯密提出了“剩余的出路”理論,認為將國內閑置的資源用來生產產品并將之出口,會促進一國經濟增長;羅伯特遜提出對外貿易是經濟增長的發動機的命題。而關于進出口貿易與經濟增長的關系最直觀、最經典的莫過于凱恩斯的國民經濟恒等式(用支出法表示):Y(GDP)=C+G+I+(EX-IM)。凱恩斯認為出口是可以使一國GDP增加的因素,而進口是使一國GDP減少的因素,即凱恩斯從靜態的角度分析了進出口貿易與經濟增長的關系。

(二)進口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

大衛•李嘉圖指出:通過進口從國外獲得較便宜的食品等生活必需品及原材料,就能穩定物價,阻止工資上漲,保證資本積累,促進經濟增長;約翰•穆勒認為,通過進口本國缺乏的原材料和機器設備等物質資料可以提高勞動生產率,加速儲蓄的增加,從而獲得資本積累的增加;羅伯特遜認為進口是經濟成長的主要因素等。

國內學者從實證角度(梁琛等,2004;蘇均和,2004;劉曉鵬等,2001)分析了進出口貿易與我國經濟增長的關系,結論如下:梁琛等認為我國的進出口增長與經濟增長三者存在著長期穩定的動態均衡關系,進口增長與GDP增長之間存在著互為促進、互為因果的關系,而出口僅能在短期內單向促進經濟增長;蘇均和認為應該對進口和出口對經濟的促進作用進行再認識,他在文章中實證指出,進口不但能促進經濟增長而且其貢獻度比出口要大;劉曉鵬揭示了我國進口對國民經濟增長具有較強的促進作用,并論證了為什么出口與我國經濟增長存在弱相關性,也即進口在一國經濟增長的作用方面,其重要性大大超過了出口。

中國與東盟進出口貿易基本情況

東盟(文萊、緬甸、柬埔寨、印度尼西亞、老撾、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泰國、越南)與我國毗鄰,目前擁有450萬平方公里國土、約5億人口,GDP接近1萬億美元,是我國比較穩定的貿易伙伴。1978-2007年中國與東盟的進出口貿易情況(見表1)。

中國與東盟雙邊貿易額逐年擴大,且增速較快。據中國海關統計,1990年至2003年間,中國與東盟貿易總額年均增長20.86%,比同期中國整體對外貿易的年均增長率快4.25%。2007年中國對東盟進出口總額突破2000億美元,達到2025.08億美元,是1978年的近2000倍。

20世紀90年代以前,中國與東盟的貿易都是中方順差(1987年例外)。自1993年起,中方出現逆差并且逆差逐年擴大。2000年,中國對東盟的貿易逆差達48.4億美元,東盟成為中國對外貿易逆差的主要地區之一。2004年,中國對東盟貿易逆差增至200億美元,比上年增加了23%,是我國第四大貿易逆差地區。2005-2007年,中國與東盟的貿易逆差也平均保持在180億美元以上。

從東盟進口與我國經濟增長相關性分析

本文根據1985-2004年中國對東盟進口和GDP的情況繪制散點圖(見圖1、圖2)。

從圖1、圖2可以看出,進口和經濟增長的趨勢基本相同,進口和GDP之間可能存在長期關系。

先對GDP和進口數據進行整理并取對數。由于GDP中包含有凈出口額EX-IM,所以將其剔除,得到新的GDP,由于外貿對GDP的影響具有時滯效應,本文做滯后一期的分析。對1985-2007年的有關數據處理后用Eviews對從東盟進口對數增長率與GDP對數增長率進行最小二乘法回歸分析,結果(見圖3)。

由圖3可知,當年進口每增加1%,促進經濟下一年增長0.5133%;本例中S.E=0.094099,比較小,說明解釋變量與被解釋變量之間存在比較強的函數關系,代表性比較好;R-square=0.988244,說明樣本回歸直線的解釋能力為98.82%,表示我國GDP的總變差中,由解釋變量從東盟進口值解釋的部分占98.82%,或者是,我國GDP變動的98.82%均可以從樣本回歸直線中得到解釋,模擬的擬合優度比較高。同時,T=93.03090,說明從東盟進口對我國GDP有著顯著性影響。

從東盟進口促進我國經濟增長的機理分析

我國經濟發展對東盟市場存在原材料依賴,對東盟進口原材料需求增加,導致逆差進一步擴大,生產性資料的進口無疑會促進國民經濟的增長。隨著我國近年經濟的快速發展,從東盟進口的原材料也在增加,并且出現較大的逆差現象。如2004年1-5月份我國從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進口的木材及其制品分別為2億美元、2.6億美元,僅這一項兩個合計逆差就達到4.48億美元。

大量進口零關稅的商品,有利于穩定物價,優化我國商品結構,促進經濟增長。2002年我國與東盟簽訂了《中國-東盟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擬在10年之內建成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并且規定在建設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過程中,從2004年1月1日起,開始實施早期收獲計劃。早期收獲計劃的實施是使中國與東盟各國之間的近600種農產品實施零關稅,而在這些商品中我國的競爭力弱于東盟,因此早期收獲計劃實施之后,我國會進一步擴大對這些商品的進口,而他們的進口有利于穩定物價,改善農產品商品結構,最終促進經濟增長。

從生產率角度看經濟增長,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是要素供給的增加和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要素供給投入的增加包括資本和勞動供給的增加,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則包括人力資本和物質資本質量的提高及制度創新、技術進步等。西蒙•庫茲尼次認為“與現代經濟增長相聯系的按人口平均產值的高增長率,應主要歸功于生產率的高增長率,即單位投入的高增長率”;“勞動力和資本質量的改進不是由資源的任何額外投入所引起的改進,是近代經濟增長具有突出特征的按人口平均產值高增長率的主要原因”。這些要素與進口和利用外資關系密切,因為在進口的商品和服務中包含了大量的先進資本和技術,在當年是以靜態的數字加入GDP總額中,大量的先進機器設備和技術的進口將帶動科技進步和生產率的提高。我國從東盟10國進口的商品中,資本及技術密集型產品比重超過50%,其中從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進口的機械及運輸設備占60%,這些對經濟的增長是有利的。

另外,約翰•穆勒認為,通過貿易可以得到該國經濟獲得持續進行所必須或不可缺少的物質資料,從東盟進口的機器設備并非我國不能生產,而是基于比較利益的需要。馬克斯•科登提出,大量進口投資品,會使國內投資品對消費品相對價格降低,投資成本下降,投資率的提高無疑會帶動經濟增長率的上升。

參考文獻:

1.王勤著.中國與東盟經濟關系新格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3

2.劉曉鵬.我國進出口與經濟增長的實證分析.中國經濟問題,2001(4)

3.梁琛.進出口與中國國民經濟增長的實證研究.中原工學院學報,2003

4.西蒙.庫茲尼次.各國的經濟增長.商務印書館,1999

5.李國柱.出口對我國經濟影響的制度性差異分析.國際貿易問題,2005(5)

內容摘要:進出口貿易能促進一國的經濟增長,有學者指出,進口不但能促進經濟增長,而且其貢獻度比出口要大。東盟是我國重要的貿易伙伴和原料進口來源地之一,本文通過分析1978-2007年我國從東盟進口和我國GDP發展數據,證明了從東盟進口對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促進作用,并從原料市場依賴、產業結構優化和生產率提高等方面解釋了從東盟進口促進我國經濟發展的機理。

關鍵詞:進口貿易東盟經濟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