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卉出口貿易對策研究
時間:2022-07-12 09:55:15
導語:花卉出口貿易對策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2017年,粵港澳大灣區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花卉產業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傳統優勢產業,憑借雄厚的產業基礎,豐富的植物資源,良好的對外貿易情況,正逐步走向國際市場,出口貿易額逐年提高。本文從粵港澳大灣區花卉出口貿易現狀出發,深入剖析。為今后的發展提供對策建議,目的是為了讓粵港澳大灣區花卉產業把握機遇,更好地參與世界花卉市場競爭。
關鍵詞:粵港澳大灣區;花卉出口;對策
在2017年3月5日,一個“巨無霸”型的城市群概念首次正式亮相于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這個城市群被稱為“粵港澳大灣區”。粵港澳大灣區覆蓋了廣東省9座城市——廣州、深圳、東莞、珠海、佛山、江門、惠州、中山、肇慶以及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張燕, 2017:39)粵港澳大灣區就是一個巨大的產業升級的重要引擎,重新賦予了珠三角產業發展的一個無限的想象空間,無論是先進制造業還是傳統種植業都能從中受益匪淺。花卉產業的潛在利益空間和其發展速度是有目共睹的。中國花卉產業的發展形式慢慢趨向于成熟化、規模化和技術化,中國琳瑯滿目的花卉品種開始為人們所知,在世界花卉市場中大放異彩,出口的花卉也在逐漸占據一定的市場份額。粵港澳大灣區的花卉產業正隨著世界花卉消費市場的極速擴張迎來可貴的發展機會。如表1-1所示,雖然花卉企業、花卉市場和總體從業人員面臨“縮水”狀況,但是花卉種植面積和銷售額仍有小幅度增加,一方面是由于拆遷改造,另一方面則是花店、雜貨鋪、電商等越來越多,花卉銷售工作已經不在局限于實體市場。
一、粵港澳大灣區花卉出口貿易發展現狀
(一)花卉出口額在曲折中上升。改革開放以后,經過將近40年的發展,廣東花卉產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出口額由少到多,發展迅猛,取得了顯著成效。結合數據反映了粵港澳大灣區的花卉出口貿易的發展情況,在10多年的時間里,花卉出口有過低迷期,但出口額仍然在曲折中呈上升趨勢。(二)花卉出口品種多樣化。目前粵港澳大灣區花卉的出口種類繁多,主要以高中檔盆栽植物、各種小型盆景、各種竹類、綠化苗木、花卉種苗和鮮切花為主。以往作為少數出口花卉品種的干花和壓花,出口量也在逐漸上漲。(三)花卉出口目的國和地區不斷增加。雖然受花卉市場發展的影響,每年廣東花卉出口目的國和地區的數量會有一定的變化,但是總體上依然保持上升趨勢。粵港澳大灣區的花卉產品主要出口到周邊國家和地區,如新加坡、日韓和文萊等,少數出口到北美的一些國家。未來,花卉出口貿易國數量會隨著“一帶一路”戰略建設逐漸增多。
二、促進粵港澳大灣區花卉出口貿易的對策
根據粵港澳大灣區花卉出口貿易現狀,需要有一些相應的對策,從而更好地提高花卉產品的國際競爭力,促進花卉出口貿易的長遠發展。(一)提高花卉產品核心競爭力。過硬的花卉產品質量是荷蘭花卉產業之所以能聞名世界的根本原因。“Product quality is rapidly becoming an important competitive issue.” (Booker, et al.2016:759) 也就是說產品質量始終是市場競爭的核心,優質的產品始終是維持產品出口競爭力的長久之計。優化花卉產品自身發展條件。提高花卉產品的創新能力。從發展的根本源頭上正視在花卉產業中創新能力的必要性。重視花卉育種工作,政府要建立對于花卉創新品種和研發技術的保障體系。加大對人才的培養力度,積極培育花卉產業中的復合型高端科技人才。(二)弘揚獨具特色的花文化。在花卉產業的未來發展中,獨具本地特色的花文化不僅能擴大產品的消費市場,而且在花卉的其他相關產業中也能顯現出其潛在的吸引力促進消費的增長。花文化是老祖宗賜予粵港澳大灣區的文化特色,以花為媒,通過香港花卉展、廣州迎春花市、中山小欖菊花展等活動達到擴大產品影響力和知名度的宣傳目的,使粵港澳大灣區的花文化面向世界,可以保持粵港澳大灣區未來花卉出口貿易的長遠發展。(三)精簡出口手續。未來,粵港澳大灣區將會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有更多的花卉貿易往來,復雜的出口手續不利于雙方的交易,因此,必然要建立一個便捷、精煉的出口手續體系。在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區域內,建立共用的出口手續體系,針對不同的出口花卉品種以及出口國家,應用不同的出口報關手續進行處理,提升通關服務水平。(四)完善花卉產業信息化建設。粵港澳大灣區花卉行業的信息化建設方興未艾,信息統計工作缺乏系統性、準確性和連續性,當前,花卉行業主管部門應正視花卉產業信息化建設的現狀,加快花卉產業信息化建設步伐,使之成為企業和生產者了解市場行情的平臺。同時要加快完成花卉信息化系統的升級改造,對進出口產品質量的監督管理、花卉產品的通關手續、花卉冷鏈物流的建設、花卉出口實時銷售信息等系統進行優化建設,實現信息網絡的傳輸化和及時化。
作者:秦瑩 單位;梧州學院國際交流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