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貿易母國效應看貿易摩擦的原因
時間:2022-11-21 03:54:51
導語:國際貿易母國效應看貿易摩擦的原因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20世紀40年代末到20世紀60年代末,美國跨國公司獲得了空前迅猛的發展。1977年,美國跨國公司母公司數量為2826家,占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跨國公司母公司數的26.3%,進入20世紀80年代后更有明顯的增長。可以說美國企業在二戰后成為世界上第一輪國際化及國際貿易的最大贏家。但近年在與中國的貿易中,美國在資本、利潤、技術優勢及知識壁壘等方面對中國的掌控逐漸感到力不從心,這些既得利益的損失使得美國對華貿易政策發生了巨大的轉變。
關鍵詞:國際貿易;中美貿易;稅收
一、對母國國際收支的不利影響
1.最初資本轉移的不利影響:影響母國資本形成。由于與投資有關資本轉移規則的本質在于轉移方與被轉移方之間的自由化與管轄權的爭奪,因此,轉移方與被轉移方之間存在天然的矛盾。而轉移方與被轉移方(即外來投資者與東道國)之間又存在明顯的南北分野,這就致使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就這一問題形成代表各自利益的兩大集團。時至今日,兩大集團之間雖有合作,但始終無法就與投資有關資本轉移自由問題形成略具規模的多邊架構。美國企業作為中國的主要外來投資者,將主要在本國形成和累積的原始資本向中國進行投資獲取收益,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美國的資本形成,造成大量資本流失的“假象”。而國際上針對發展中國家的資本轉移自由利益需求保護又使美國在轉回投資收益上受到國際規則限制。比如,1985年6月擬定的《國際技術轉讓行動守則(草案)》之中,對資本轉移的規則是:跨國公司有權自由移轉法律上到期之所有支付,但這種自由權要遵守東道國立法要求之程序并服從東道國國際收支平衡困難之需要而采取的必要的限制。因此與中國的貿易中對美國資本形成上具有一定程度上的不利影響。2.逃避稅收和稅收優惠。如果東道國對跨國公司收入的征稅水平比跨國公司母國國內收入征稅水平低,就會刺激跨國公司向國外投資。同時,跨國公司可通過操縱轉移定價、經營“皮包公司”及利用避稅港等措施來逃避母國稅收。跨國公司也可將東道國提供的免稅期和其他財政優惠當作逃避國內稅收的手段。中國一直以來針對外商的投資一直給予巨額的稅收優惠政策,因此吸引了以美國為主的大批外商到中國投資。此外,著名的愛爾蘭——荷蘭三明治現象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釋稅收優惠及寬松的稅收政策對跨國企業母國的吸引力。3.利潤及特許費等的匯回。2017年12月2日,美國參議院以51票對49票通過特朗普稅改法案。美國征稅體系由全球納稅制+遞延稅制變為屬地納稅制。在特朗普稅改前,美國企業要想將在中國的投資利潤回流,需要交東道國和母國兩道稅,但若將所得利潤留存在中國,根據中國的征稅政策則只需要遵從中國稅制納稅。兩相考慮之下,美國企業大多選擇不將投資利潤匯回。據瑞士銀行統計,微軟在境外持有的利潤高達1240億美元,蘋果緊隨其后,為1098億美元。特朗普稅改將匯回稅率從35%降至15.5%以下,實行屬地納稅制,使得美國企業稅更具競爭力,鼓勵美國公司將境外利潤帶回美國。稅改后,美國企業只需要在利潤產生的國家交稅,而無需向美國政府交稅,大幅降低了境外利潤回流成本。企業所得稅率的大幅降低,將增加企業盈利,促進美國國內投資,進而為美國創造就業,從而促進美國經濟增長。事實上特朗普的稅改也確實效果顯著。2018年1月,蘋果公司宣布一系列舉措,以迎接根據上年底通過的稅改法案即將到來的減稅。該公司還承諾,將創造2萬個新工作崗位,并建設一個新園區用于客戶支持。蘋果表示,計劃將囤積在海外的現金遣返回國,預計將為此繳納約380億美元的稅款。而美國后續考慮的問題是能否讓回流的巨額資金在美國本土高效流轉起來產生新的價值。
二、母國高端制造優勢的減弱
高端制造業的顯著特征是高技術、高附加值、低污染、低排放,具有較強的競爭優勢。在以往較高的生產率不能抵消高工資的情況下,發達國家通過產業轉移,旨在利用國外廉價勞動力降低生產成本獲得高額利潤,用以發展高利甚至暴利的國家高端制造行業及服務業。但技術進步是國際分工及產業轉移中一個非常重要的變量,會不斷重塑這種分工邊界。例如,早在20世紀80年代,美國服裝工業的典型分工模式是:面料產自美國,危地馬拉切割縫紉。這是因為紡織環節高度機械化,但布料切割還嚴重依賴人工。20世紀90年代這個分工變成了“美國紡織切割,危地馬拉縫紉”:因為在此期間,美國成功開發了激光切割技術,從而實現了布料切割的精準自動化。整個行業的分工邊界因此得以重塑。奧巴馬上臺后的“再工業化”意在利用美國在高端制造領域的技術積累,采用新的、先進設計,通過生產率優勢抵消工資劣勢,以招徠部分制造能力向美國本土的回流。但美國沒能考慮到的是,中國擁有龐大的產業鏈上游。“四三方案”解決了農村生產要素;“一五”計劃蘇聯援建150余個項目;還有建立的可以大體量供應工業人才的高等教育體系(高校建設重視理工科),使得中國雖然在20世紀90年代依靠勞動密集型的工業特點承接了大量發達國家的低端制造業,但在基礎化工領域并不處于絕對劣勢,反而通過向西方學習和借鑒逐步縮小了差距。與此同時,美國越來越意識到第二產業才是一個國家強大的支柱,沒有哪個國家因為服務業而成為發達國家。因為工業貢獻了更多的技術進步,所創造的實際價值也更高,而服務業只是從工業中分支而出,過去能夠產生暴利依靠的是信息不對稱。中國經濟以制造業為主,美國經濟集中在以服務業為主的工業化上,中國經濟以制造業為主的經濟結構正好適應美國國內市場需求,而中國對高端制造業的重視卻又正與日俱增。《中國制造2025》這一文件在美國發起貿易戰時多次被美國官方引用,被其作為中國在制造行業崛起的標志。根據文件,中國要在2025年從“制造大國”邁入“制造強國”,2035年邁入制造強國中等水平。美國給出的停止貿易戰的四個條件之一就是中國終止該計劃,足以見得在高端制領域優勢的逐漸喪失是美國發動此次貿易戰的一個重要原因。
三、就業機會損失
1.生產替代效應。生產替代效應指純粹由于生產要素相對價格變化而維持產出不變時,引起的生產要素間的相互替代所形成的效應。中國具有規模最大的勞動力市場,勞動成本降低且技術熟練。中國前30年工業體系、產業基礎和教育體系(工科人才)產能驚人,但收入體系卻沒有大幅提升,因此在中國可以以低廉的價格雇傭中高級人才。蘋果公司CEO蒂姆•庫克(2015)表示:蘋果估計將需要8700名工業工程師來監督20萬裝配線工人。而在2014年,在美國完成大學級工業工程項目的總共只有7000名學生。相比之下,僅在深圳富士康,最高峰時就有24萬名技術工人和工程師。相比中國,美國本土無法供應擁有相應技能的勞動力,同時美國國內的勞動力成本高昂,為了滿足產品市場需要,大批美國企業選擇在中國投資辦廠,一定程度上使美國工人損失了就業機會。2.失業率居高不下。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失業率居高不下一直是美國的首要問題。一些美國政客認為問題出現在美國進口各種中國制品導致美國本土企業利益受損上。實際上,中國在美國開設了許多工廠,這些工廠也為美國本土居民提供了很多的就業崗位和就業機會。中美貿易戰提高關稅后,將導致各種產品的成本進一步提高,許多工廠只能采取裁員的措施來控制成本,這也將導致美國失業人口變得更多。
四、跨國公司與技術輸出
1.知識產權保護。在2004年對研究與開發(R&D)全球化的調查中,發現在發展中國家有84%的國家對知識產權保護不夠充分。這些國家通常知識產權保護法律不健全或沒有有效實施。例如長期以來,我國知識產權管理部門與企業間缺少直接有效的教育溝通渠道,導致不少企業在對外貿易中由于法律意識淡薄出現侵權行為,每年我國企業都會遭受美國“337調查”,涉案數量參差不齊,且少有勝訴。因此,美國認為向中國輸出技術在知識產權保護方面存在制度風險,因為較弱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環境會使創新技術的價值受到損失,同時還有侵權及違背承諾的潛在威脅可能性。2.技術轉讓對母國資本和技術優勢削弱。有數據顯示,2005-2016年中國的知識產權進口額是出口額的幾十倍,知識產權進出口出現很大的逆差,并且逆差在逐步擴大,由2005年的51.64億美元擴大到了2016年的228.05億美元;而美國知識產權進出口情況恰恰相反,呈現很大的貿易順差。在我國不斷加大對高新技術引進力度的形勢下,美國對中國的技術轉讓門檻也更加嚴苛。如果擁有廉價勞動力優勢的中國又輕而易舉地獲得技術優勢,美國的資本和技術優勢將會被大大削弱,隨著美國有關行業的就業和工資受到不利影響,其制造業在全球的國際競爭力會被破壞,制造業部門甚至出現收縮跡象。美國要求中國高新技術領域對美國資本開放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希望對中國高新技術領域的發展進行控制和遏制。
綜上,在與中國進行貿易往來的過程中,美國在資本形成、企業稅收等國際收支領域較為嚴重的不利影響,同時在本國高端制造業進入一個大的發展瓶頸期,優勢不斷減弱和中國在高端制造領域不斷實現突破的沖突中利潤空間受到擠壓,普遍較高的生產成本和工業人才供應難度造成的大量就業機會損失及對中國技術輸出削弱了其資本和技術優勢等都在一定程度構成了美國發動對華貿易戰的原因。
參考文獻:
[1]程璐.雙邊投資保護協定中的資本轉移自由規則研究[D].西南政法大學,2008.
[2]楊佳慧.美國兩次稅制改革的差異分析——基于個人所得稅和企業稅的比較分析[J].綠色財會,2018(05):49-54.
[3]林明臻,郭真.中美貿易戰的根本——貿易失衡問題探析[J].湖北社會科學,2018(09):77-81+88.
[4]薛明皋,薛克兢.跨國公司技術輸出與制度風險的關系研究[J].科研管理,2010,31(S1):68-74.
[5]于露,任龍.我國對外貿易中知識產權的現狀分析及對策研究[J].中外企業家,2017(31):151-153.
作者:金祺 單位:首都經濟貿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