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排放交易系統建設研究

時間:2022-04-17 10:51:53

導語:碳排放交易系統建設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碳排放交易系統建設研究

排放交易體系構建的經驗

(一)碳排放交易機制的設置當前我國規劃中的碳交易機制包括兩類試點,一是國家層面的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機制,一是地方層面的強制減排交易機制。經驗證明,要使碳交易機制在一定經濟范圍內發揮激勵減排作用,必須建立強制減排交易體系。而強制減排交易體系可以采取碳排放的總量限制交易或基準信用交易兩種形式。總量限制交易指政府對排放量規定一個上限,然后在該上限之下確定額度分配,當這些額度分配完畢就可以自由交易了。[1]現有的國際碳交易市場中,以歐盟的碳交易體系為代表的絕大多數碳交易市場采用的是總量限制交易。一個經濟體無法實現全局總量限制時,則可采用基準信用交易方式進行。[2]基準信用交易是總量限制交易的一個變種,它指政府根據個體的排放水平劃定一個特定的碳排放基線,并按特定程序進行監測和計算參與方的實際碳排放量,在履行期限屆滿時,若企業實際碳排放低于碳排放基線,可以將剩余碳信用額度進行交易獲取收益;若企業實際碳排放超過設定碳排放基線,就必須購買缺口的碳排放量,以保證履行政府設定的碳減排目標。[3]當前,但凡采取碳強度指標的國家和地區,采用的都是基準信用交易,如瑞士、澳大利亞的新南威爾士和加拿大的阿爾伯塔省。碳強度是指每一美元經濟活動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中國目前采取的是碳強度指標,發達國家和地區的方法與經驗值得我們在設置碳排放交易機制時借鑒。(二)區域間市場銜接2011年中國確定的首批七個碳排放交易試點省市目前已經或正在啟動成立碳排放交易市場。值得注意的是,在建立以區域為單位的碳排放交易市場時,因為區域間的經濟發展水平、產業結構等情況差別很大,必然會出現交易機制的差異,碳排放標準的差異,核實、監督、處罰機制的差異,以及對產業的配額分配的差異等等。目前各省區市均是本著本區域的實際情況探索建立區域內碳排放交易市場,這就意味著未來中國在形成全國性大市場時必然會出現矛盾和糾紛,因此在當前各省區市的交易機制及相關制度建設過程中是否需要有中央制定的統一的指導原則值得關注。歐盟排放交易體系采用分權化治理模式,成員國在經濟發展水平、產業結構、體制制度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因此在排放交易體系中如設定排放總量、分配排放權、監督交易等方面有很大的自主權,這是歐盟排放交易體系與其他總量交易體系的最大不同。其他總量交易體系如美國的二氧化硫排放交易體系,都是集中決策的治理模式。采用分權化治理模式,歐盟既可以實現總體上的減排計劃目標,同時又能考慮各成員國的差異,從而有效地平衡了各成員國和歐盟的利益。歐盟交易體系的分權化治理思想,體現在排放總量的設置、分配、排放權交易的登記等各個方面,這種在集中和分散之間進行平衡的能力,使其成為排放交易體系的典范。[4]

甘肅碳排放交易市場體系的構建

甘肅碳排放交易市場體系需要在市場制度框架構建,該體系主要包括市場核心區、監管措施和獎懲措施三個方面。在交易市場核心區,主要是交易機制的選擇和價格形成機制的構建。對甘肅省而言,目前的經濟發展水平不高,產業結構偏向于重工業化,技術水平相對較低,選擇總量控制的交易機制會影響甘肅經濟總量的發展。因此交易機制選擇基準信用交易機制是甘肅目前的必然選擇,也就是根據不同的行業制定各行業每單位經濟活動的溫室氣體排放標準,通過限制單位經濟活動的碳排放量達到節能減排的目標。在此基礎上各企業根據自愿減排和強制減排原則以及自身條件進行選擇,并在碳排放市場進行交易。碳排放交易市場是碳排放交易市場體系的核心,企業和項目在這個平臺上進行自主交易,碳排放權的交易價格可在政府相關部門的監管下競爭定價,在這方面可借鑒國外如歐盟一些國家和我國北京、上海等地區的碳排放交易試點的經驗。我國因為碳交易時間不長,還沒有形成一套完整、科學的交易體系,企業不具備完全依靠市場進行自主交易的能力,政府相關部門不具備市場有效監管的能力,因此甘肅在碳市場建立初期不可能一步到位,形成有效的市場運行機制,建設之初不可能實行完全的市場化,相關部門需要協調、控制碳價格的劇烈波動,將企業的減排成本控制在一個合理區間。當市場發展、發育到一定階段,企業熟悉和適應了碳交易,相關的規章制度、法律法規比較完善時,才可進一步推動價格市場化,相關部門對價格由控制轉變為監管,將價格波動風險控制在一定范圍之內即可。此外,在碳排放交易市場體系中,監管措施和獎懲措施是保障基準信用交易機制順利、有效實施的條件。監管措施一方面需要對碳排放交易市場各交易主體的行為進行有效的監督,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規、規章制度,保證依法交易。另一方面對碳排放要進行科學的檢測,建立碳測量中心,提高碳排放數據的準確性,支持更好的碳排放監測,以確保一個公平的碳市場。而且有效的監督、檢測、核實是實行獎懲措施的依據。獎懲措施包括處罰制度和激勵制度的設置與實施,對于達到碳排放標準或超標的企業或項目,可按照交易額的一定比例給予獎勵,對于不能達標的企業或項目進行必要的處罰。

甘肅碳排放交易的約束條件

(一)實行碳排放交易對經濟發展的約束目前實行碳排放總量控制對甘肅的經濟總量、能源結構、產業結構、外貿出口和就業方面將產生負面影響。多年來,甘肅經濟主要依靠采礦業和制造業兩大傳統工業,根據2011年《甘肅發展年鑒》統計數據整理知,采礦業和制造業兩大傳統產業2010年就業人口434061人,占在崗職工總數的23.09%;城鎮項目固定資產投資6377830萬元,占城鎮項目固定資產投資的25.09%,同時外商投資126262萬美元,占外商投資總額的20.08%;生產總值占全省生產總值的36%左右。可以看出傳統工業對甘肅經濟發展和就業有著重要的影響。但與此同時,采礦業和制造業等傳統工業的能源消費總量、煤炭、焦炭、原油及電力等主要能源品種的消費量約占總量的75%,因此經濟發展與能源消費之間的矛盾十分突出。地方和企業對經濟發展目標的追求會阻礙低碳政策的執行,而如果簡單地強制實行碳排放總量控制或基準與信用額度交易在當前發展水平下又會約束經濟的發展。(二)資金與技術的約束碳排放主要指的是二氧化碳和其他溫室氣體的排放,《京都議定書》附件中強調除二氧化碳外,還有甲烷、氧化亞氯、氫氟碳化物、全氟化碳、六氟化硫等5種溫室氣體。對于碳排放的控制,從資金和技術方面看,甘肅的政府和相關行業還存在很大的難度。對政府而言,采用先進的技術手段核算、跟蹤企業的碳排放量以確定企業的碳排放配額是建立公正、開放的碳交易市場的前提條件。對于甘肅這樣的經濟欠發達地區無論是資金還是技術方面都難以達到。對高耗能企業而言,節能減排的實施、技術創新同樣離不開資金和技術的大量投入。目前,中國的節能環保產業還在起步階段,歐美國家在涉及新能源、新材料等環保產業的技術轉讓中設置眾多的技術壁壘。因此,資金和技術的約束將成為甘肅相關部門和企業完成節能減排目標的瓶頸。(三)目標與適應性的約束作為中國經濟欠發達地區的產業,采礦業和制造業等傳統高耗能、高污染工業一直對甘肅經濟產生重要的作用。雖然近年來甘肅工業固體廢物、廢水、廢氣及主要污染物處理量逐年增加。但如果目前強制實施碳排放總量限制或單位經濟活動排放量,部分企業因為資金和技術的制約將很難達到要求的標準,并且當前法律、法規制度的欠缺也不能很好地支持碳交易的實施。2010年9月,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解振華表示,中國實現減緩溫室氣體增加的目標將很難并且成本高昂,將設定絕對排放上限和碳交易市場列為遠期計劃。對于甘肅這樣的落后地區,企業、社會、政府各方面的適應性要在一段時間后才可能出現。

甘肅碳排放交易體系建設的支撐條件

(一)加大資金和政策的支持力度,引導和幫助企業適應碳排放交易制度節能減排、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是一項龐大系統工程,需要充分調動各個方面的積極性,需要全社會各方長期參與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一方面政府要加快建立與低碳經濟發展相適應的制度,從財政、稅收、金融等制度方面進行建設,為碳排放交易市場建設提供支持。另一方面需要引導社會和企業改變觀念,改變傳統的生產模式,政府通過宣傳和相關制度安排促進社會和企業對碳交易的認同,引導和幫助企業逐步適應碳排放交易的制度安排。(二)加強碳排放交易制度和法律法規建設,保障碳排放交易的順利實施交易制度和法律法規是碳交易市場中的重要構成要素。我國自簽署《公約》《京都議定書》以來,為應對氣候變化問題頒布了多項法律法規,為碳排放交易市場建設提供了法律、制度基礎。但是目前已有的碳排放交易制度和法律法規建設還不完善,尤其是針對地方碳交易市場建設時,還需要各地區根據區域實際狀況,加快制定地方性規章制度,對碳交易的各個方面、各個細節作出規定,如溫室氣體的排放權的分配、交易以及管理,碳交易雙方權利義務的鑒定,碳排放交易的監管,碳排放交易稅收、金融支持,碳排放信息披露和核查等。相關法規、制度的建設和完善時保證碳排放交易系統正常運行的前提。(三)引導企業增加專職環保人員數量,加強環保人員的培訓根據2011年《甘肅發展年鑒》的統計數據,2010年甘肅各行業重點調查工業企業1461個,共有專職環保人員數3234人,平均每個企業僅有2.21位專職環保人員數。企業負責環保工作的人員少、環保業務素質不高、穩定性較差等問題制約著企業節能減排和環保工作的有效開展。當前政府需要引導和鼓勵企業采取多種形式,結合工作特點和需要,積極組織環保人員參加企業崗位培訓和環保業務培訓,使每一名環保人員熟悉本行業的政策法規和規范標準,熟練掌握適應崗位職責要求的業務知識和基本技能,不斷增加知識儲備,提高業務水平。同時增加專職環保人員數量,建立一支連續、穩定的環保隊伍,搭起企業與環保部門之間的溝通,保證企業環保工作的正常開展。(四)循序漸進,逐步實施碳排放交易制度碳排放交易在中國還是新生事物,不能一蹴而就,在制定排放量標準,企業和項目的覆蓋范圍和確定限制時,需要采取循序漸進的方式逐步進行。有學者提出中國目前可以采取對存量排放實行總量控制而對增量排放實行基準控制的方式,既能滿足經濟增長所必需的碳排放需求,又保持了比較充分的市場流動性。所以在碳排放交易市場建設時,既要充分考慮甘肅自身經濟社會發展特征,又要考慮與其他區域市場甚至全國大市場未來聯結的問題,循序漸進,逐步落實碳排放交易制度。結語據南方都市報2010年5月21日報道,自《京都議定書》生效后,全球碳交易市場呈現出迅猛的發展勢頭,交易規模持續擴大,交易機制趨于成熟,參與主體日益活躍。碳交易量從2005年的7.1億噸上升到2008年的48.1億噸,年均增長率達到89.2%,同期碳交易額從2005年的108.6億美元上升到2008年的1263.5億美元,年均增長率高達126.6%。預計未來全球碳市場有望超過石油市場成為世界第一大市場,其中發達國家的碳交易占據了大部分份額。目前中國提供的碳減排量已占到全球碳交易市場的1/3左右,居全球第二,碳排放資源、碳交易及其衍生的市場發展前景廣闊。甘肅應對未來形勢的發展,提前謀劃和布局碳交易相關事宜,加快碳排放交易市場體系的建設是適應經濟結構轉型和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本文作者:李瑩華史建國李長亮工作單位:蘭州城市學院城市經濟與旅游文化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