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與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研究
時間:2022-08-06 11:03:06
導語:水利工程與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自可持續發展理念提出并落實后,再加上水資源短缺問題日益嚴重,人們逐漸意識到節約用水和保護水資源的重要性,對這一方面的關注度也有所提高。水利工程是直接關系到國計民生的基礎設施,重視水利工程的建設與施工能夠滿足人民根本利益的需求,但是在建設水利工程的時候,對生態環境也會造成一定的影響,不能忽視兩者之間的關系,如果過分強調水利工程的建設,雖然帶來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但是對于生態環境的保護并沒有重視,水利工程建設就失去了原有的意義。因此,有必要采取有效措施來保證水利工程建設與生態環境間的協調發展,以最大程度提升水利工程的綜合效益。
1水利工程建設對生態環境產生的不利影響
1.1對氣候造成的影響。我國各個地區的氣候千差萬別,南北方氣候有著明顯的差異。一般來說,氣候是受大氣環流的影響而產生的不同的變化。水利工程的建設對于氣候會產生一定的影響,比如說灌溉方面、植被覆蓋率等方面都會受到影響。1)水利工程建設后會使得水表面積更加的大,在受到太陽陽光的照射下,水表面上空的空氣也會變得更加的濕潤。同時會有一定范圍內的降水。在水利工程建設的范圍內,不同的距離會有不同的降水量。比如靠近水邊的地區的降水量就會少,相反就會很多。2)水利工程建設會使原來的土地變成水,土壤和水對于吸熱和散熱的能力并不相同,這樣一定程度上就影響了氣溫變化的幅度。空氣與土壤之間的能量交換要大于空氣與水之間的能量交換[1]。1.2對土壤造成的影響。從大量水利工程建設實踐來看,項目在投入使用期間,由于受到以下因素的影響,使得土層易出現鹽堿化和沼澤化的情況,具體分析為:1)在水利工程建設完成后,土壤區逐漸由水區代替,這種情況下,陽光、空氣等自然條件會受到阻隔,就會使得所需要的生長條件減少,那么它們的生存受到阻礙,微生物就會慢慢的減少消失,土壤就會變得更加的貧瘠,生長的農作物也會減少,能力就會下降。2)植物在失去了原有賴以生存的土壤之后,根系就會被破壞,水位上升,植被就會減少甚至消失,沼澤地由此產生。3)沼澤地所包含的地下水會隨著溫度的升高直到升到表面,并受到太陽光照的影響進行揮發,導致土壤中的鹽分含量增加,當鹽分增加至一定程度后,土地則會出現鹽堿化現象,不利于周邊生物及農作物的生長。1.3對水文條件造成的影響。水利工程建設對水文也會造成一定的影響,水利工程的上游對下游的水流域會造成很大的影響,如果水利工程的蓄水量過大就會造成水質下降,水流量不均勻,有些水區域干涸等不良的問題。1.4對社會環境造成的影響。水利工程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對社會環境造成影響,包括人文環境、人口生存質量等。水利工程建設具有優化水質、增加水面面積的作用,促使水流量放緩,就會給一些帶有病菌的生物帶來更有利的生存環境,側面上有利于帶病菌的生物的生存。這些病菌生物如果大量的繁殖之后,對水質就會造成不利影響,影響了生態環境和人文的環境,并帶來了災難性的傳染病[2]。
2水利工程建設對生態環境的有利影響
水利工程的建設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我國水資源分配不均勻的狀況,為一些水資源貧乏的地區帶來有益的作用,使得水資源能夠充分的利用,對生態環境的改善也會有積極的促進作用。促進社會的健康有序的發展,經濟方式的轉變和經濟結構的優化升級。我國最有名的水利工程建設項目:南水北調工程就給我國帶來了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實現了南方、北方兩個地區水資源的協調使用和發展,大大提高了水資源的利用效率。
3水利工程建設中保護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的措施
我國經濟和社會都在迅速的發展,但是在追求經濟速度的同時,對生態環境的保護意識和相關的保護措施并沒有重視起來,使得過快的經濟增長對生態環境帶來了一定的破壞。水利工程的建設,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會對自然生態環境造成一定的破壞才能進行建設。因此,有效的對它們之間的關系進行整合,一直是人們關注的問題。必須處理好兩者之間的關系,才能解決好生態和人文之間的問題,促進我國經濟社會的更好更快的發展。3.1制定科學、有效的河流發展計劃。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水利工程建設所需要的科學技術以及水利勘測技術也有了很大的進步,我國水利工程建設在水流的規劃方面也有了系統的規劃,取得了更好的進步。但是我國進行水利工程建設的時候只有在決策階段和竣工階段才進行規劃、評估、控制。因此為了能夠使水利工程的建設與生態環境之間相協調,就要根據當地的地理環境、氣候因素、水文特征等多方面的因素,并結合當地區域經濟變化造成的經濟狀況而變動,綜合多個測評的結合[3]。3.2利用現代的信息科學技術建立一套完善的生態環境評價體系。在水利工程建設尚未施工之前,要建立一套比較完善的生態環境評價體系,這需要眾多這方面的專家:歷史、地質、工程機械等,對當地的地質情況等進行勘測、記錄,并且利用現代的信息技術進行不定時的檢測和跟蹤。然后將各個專家的專業意見綜合起來,多方面進行分析和討論,并將保護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作為前提和依據,綜合考慮在此處建設水利工程項目是否會帶來相應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是否對生態環境造成不利影響,以及影響程度有多大,能否進行彌補等多方面都要進行考慮。生態環境評價體系要綜合考慮水利工程建設與生態環境、自然環境之間的關系,建立一套可行性、科學的生態環境評價體系,在水利工程建設的過程中也要一直進行評價體系的建構。3.3合理規劃水利工程建設和選址。水利工程建設的過程中,水流狀況會發生改變,這是因為在建設的過程中要對疏通水道,將他們進行合并、分流或者改道,這樣水流區域周邊的生態環境也會有一定的變化。所以,對于水利工程的規劃設計環節就需要水利建設部門進行科學的、嚴謹的進行水流域的檢測測評,綜合的評估。然后要把保護生態環境作為前提和第一性。另外選址工作也是首要的工作,要最大限度的考慮到水利工程建設的成本,保證利用最少的成本實現最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保證合理性,還要保證選址的地點要考慮到周邊居民,不要對周邊住宅區產生一些不利的影響,降低水流域延邊生態環境的破壞力。
4結論
綜上所述,水利工程建設能夠極大的促進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近幾年,人們對水資源保護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對于水利工程建設來說,從初期的規劃設計到最終的竣工驗收,都應將生態環境的保護貫穿水利工程建設過程的始終,最大程度的實現水利工程建設與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之間的關系,并不斷的進行探索、實踐,保證水利工程建設能夠實現更加的惠民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曹月讓.淺析水利工程建設與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J].農技服務,2016,33(09):156,138.
[2]孫朋.水利工程建設與保護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6(23):103-104.
[3]李宏偉,尹明玉.水利工程建設與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J].東北水利水電,2010,28(03):36-37,
作者:彭世壽 單位:貴州省水利水電工程咨詢有限責任公司
- 上一篇:疫病防控與生物安全探討
- 下一篇:畜禽疾病防治現狀及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