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農村農業生態環境建設分析

時間:2022-02-12 10:37:36

導語:新農村農業生態環境建設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農村農業生態環境建設分析

1影響農業生態環境的建設因素

1.1農藥化肥與“三廢”污染嚴重。有關資料表明,我省在種植農作物時使用的農藥、化肥數量已經遠遠超過安全數值,它利用率低,流失率高,對土地資源與地表河流、甚至地下水資源都會造成極大的污染。相比化肥而言,農藥不僅能污染土地資源,還會通過空氣、河流等各種途徑影響生物,造成生態系統破壞,甚至通過生物作用于人。此外,在廣州、江門、佛山、汕頭等市,廢氣、廢水與廢棄物的污染十分嚴重,長期排放有害物質使土壤、農田的面積都逐步擴大,這一旦造成食物鏈的污染,將會嚴重影響人體健康。1.2耕地面積減少。廣東省的土地資源一向以林地與耕地為主。2003年至今,耕地面積一直減少,其中,不乏受自然災害影響,可不合理的開發與利用也使地力下降,出現缺磷、缺鉀、缺氮等問題,同時,農民對農作物的養分投入少,當農作物產量高時,就會帶走土地中的養分,造成肥力下降,破壞土地資源,久而久之,使耕地面積減少。此外,廣東省外來人口較多,當耕地面積逐年減少時,外來人口卻逐年上升,這勢必會導致人地矛盾。1.3勞動力大量流失。隨著人口的不斷攀升,使糧食的市場需求量也逐年上升。農民們為了發家致富,紛紛從事種植行業。但國家大方針的策略沒有解決農民糧食價格的合理過度,種糧不掙錢,種菜無法系統集體化管理的現象頻頻出現。國家制定的供側改革是好的,只是如何過度建接農村經濟發展,缺乏中間環節,電商、網購等新型模式難以適應農村的農產個體。因為缺乏現代管理與正確規劃,青年勞動力紛紛外出打工,長此以往,這種惡性循環只能浪費國家財力。1.4生活垃圾隨意丟棄。廣東省山區縣共有43個,其設施建設落后,地理位置較偏,導致了低消費水平,進而產生的垃圾相對較少。近年來,當山村的發展受到重視之后,很多地區被改造,這里的生活垃圾也在不斷增多,一些有毒有害的垃圾被隨意丟棄之后,很容易成為污染源。分析其原因,多是沒有做好對生活垃圾的集中處理,在路邊、河邊、田地里隨處可見各種垃圾,一些垃圾在自然環境中會被凈化,但一些塑料制品與化工用品會產生有毒物質,若不做好填埋,便會污染水源,造成飲用水不達標。1.5外來物種猖獗入侵。廣東省因地勢與氣候原因,導致外來物種繁多,主要有植物、動物及病害三類。其中,病害高達22種,如稻飛虱、松材線蟲病等;動物有非洲大蝸牛、北美洲麝鼠、前蘇聯松鼠等,農林業的發展已經受到嚴重危害。在我省《入侵物種名單》中,外來植物約有150種,如飛機草、空心蓮子草等。這些都破壞了我省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平衡。

2建設農業生態環境的實施對策

2.1完善法律法規。我國的法律法規還不完善,政府實施的土地政策,三制一包,分田到戶的方針已過時,不能適應現代農業生態發展。對于土地管理、農田保護、垃圾污染、焚燒秸稈、農藥的使用、河流保護等方面,都要一一制定。我省在以《環境保護法》為基礎的前提之下,又擬修訂《廣東省農村集體資產管理條例》,旨在保護經營者合法權益,同時對已存在的法律內容不斷完善,要求具有實用性與高要求,將農業資源與生態環境結合到一處,有效控制并解決存在的困難。2.2加強宣傳力度。用法律監督并保護環境是強有力的手段,其重中之重是要提高人們對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在以往的宣傳中,我省較側重城市范圍,如在廣州、深圳、東莞等人口集聚地宣傳,卻忽略了偏遠山區的宣傳教育。這些人遠離市區,思想落后,無法接受到最新的法律知識,文化程度低,無法意識到自身行為對環境的影響,此外,一些外來務工人員對當地環境不熟悉,行為失當。因此,在加強法律監督的同時,更要深入山區,重視對農民與外來人員的宣講,使其產生自覺意識。2.3防止外來物種對農林業破壞。做好安全防范工作,加大檢驗檢疫力度,了解地域常出現病害及物種入侵的原因,如饒平、汕頭在海水魚養殖中出現過病害、廣寧縣在金銀花種植中出現過病害、珠三角地區在養殖對蝦過程中出現病害等等,只有做好風險評估,,明確病害原因及外來物種侵入途徑、分布狀況,才能建立監測與預警系統,提高災害發生的防御能力。2.4尊重農民意愿農村村委的建設是黨的基層基礎,目前已出現組織內部畸形等問題,需要加強凝聚力與自檢自省的覺悟,協同政府做好扶持工作,不要一味為了經濟發展忽略環境建設,因小失大。在農村環境建設中,必須尊重農民意愿,在規劃設計的工程中,以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及保護自然為目的,立足實際需求,符合當地人們的生活習慣。使他們在交通、供電、供水、及排污,通機等設施工程中,更加積極地配合。

3結語

綜上所述,農村生態環境建設對國家的經濟發展影響巨大,這是一項繁重又漫長的歷史任務。本文通過深入研究與思考后,發現廣東省各地區的情況復雜多變,要因地制宜、合理分析并解決,雖然這其中還存在著許多難題,但這是發展建設中的必經之路。只要我們積極面對,在當前現狀中制定一套切實可行的目標,落實科學發展觀,統籌治理,將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各方面建設融入到生態環境中,時刻遵循自然發展規律,身體力行,總會離目標越來越近,實現我省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陳冬梅.新農村農業生態環境建設的若干問題思考[D].成都理工大學,2010.

[2]趙偉.社會主義新農村生態環境建設研究[D].山東輕工業學院,2011.

[3]黨卓鈺.社會主義新農村生態環境建設問題研究[D].西安工業大學,2015.

作者:張木華 單位:連平縣隆街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