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城鎮化健康發展源動力分析

時間:2022-11-05 03:10:05

導語:農村城鎮化健康發展源動力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城鎮化健康發展源動力分析

摘要:當前制約城鎮化健康發展的最根本因素是教育,通過教育提升農村人口的整體素質,創造穩定的社會環境,并促使農民離開土地走入城市,為城鎮化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人力資源保障和動力支撐。

關鍵詞:教育;城鎮化;源動力

教育是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最強有力的因素,是城市健康發展的源動力。教育發展水平不僅決定經濟社會的發展速度,而且教育發展還始終關系著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城市發展離不開市民的參與,而市民參與城市管理和建設的程度高低,取決于市民素質的高低。

1當前農村城鎮化健康發展面臨的困境

1.1城鎮化健康發展缺乏強有力的產業支撐。產業發展是支撐城鎮化持續健康發展最為重要的內生動力,產業發展水平的高低直接決定城鎮化發展水平和質量的高低。目前多數城鎮的產業發展缺少自己的拳頭產業,缺乏產業競爭力,城鎮發展的后勁不足。1.2城鎮化健康發展缺乏高素質的人力資源。城鎮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鎮化,城鎮化的健康發展需要大量的高素質人才保障。由于小城鎮的基礎設施和社會服務不完善,就業出路窄,生活環境和生活水平遠不如大中城市,不但引進不來人才,也留不住人才,導致小城鎮人才匱乏,嚴重制約了小城鎮的發展潛力。1.3城鎮化健康發展缺乏有效的政府引導。城鎮化的健康發展需要市場主導、政府引導。由市場行為自發形成的城鎮擴張造成了城鎮發展的無序化,表現在城鎮布局不合理、城市基礎建設不完備、社會公共服務設施不完善、產業結構單一等,這些都不利于城鎮的持久健康發展。現階段的城鎮化建設,多是在原來鄉鎮基礎上進行的,數量多、規模小且分散,土地利用率不高,基礎設施和社會服務很不完善。1.4城鎮化健康發展缺乏穩定的社會安全保障。長期以來,由于城市化進程的發展需要,失地農民的補償、再就業和社會保障問題一直是引發社會矛盾激化和群體性事件的最主要原因。大量人口在城市中快速聚集所帶來的就業、住房、教育、保障等社會壓力和明顯的貧富差距,也埋下了社會動蕩的種子,社會安全形勢不容樂觀。

2教育是農村城鎮化健康發展的源動力

產業支撐是城鎮化建設的基礎,社會保障是關鍵,人的素質的轉變則是保證就業、適應城市生活的最重要條件,教育為城鎮化的健康發展持續注入新鮮活力。2.1教育使農民擁有了走出土地的勇氣和能力。城鎮化的核心問題是人的城鎮化,關鍵是人的素質和能力的城鎮化。農民欲離開土地進入到城市中工作、生活,沒有現代科學知識和技術不行。通過各種教育培訓使農民掌握了工作和生活的新技能、新本領,提高農民的自身素質,拓寬了農民的視野,改變了農民的思維方式,使農民掌握了在城市中就業謀生的本領,更增添了農民走出土地、奔向新生活的勇氣。2.2教育使工農業生產有了高素質人力資源保障。教育是人力資源開發的基礎。城鎮化過程中,工業生產需要大量的熟練產業工人,服務業也需要高素質的勞動者,集中使用的土地同樣需要掌握現代農業科技、適應規模化農業生產的新型農民。職業技能教育立足于市場需求和本地特點,有針對性地對農民進行職業技能培訓,把可能的勞動力轉化為現實的勞動力,從而為城鎮化建設提供可靠的人力資源保障。教育優先發展,將為城鎮化的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支持。2.3教育為城鎮化健康發展培養了高素質的市民。文明城市不僅包括城市的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還包括市民的舉止文明。一些農民文明素質不高,隨地吐痰、丟棄雜物、傾倒臟水臟物等不文明的行為時有發生。通過教育的教化作用逐步提高進城農民的科學文化素養和道德修養,帶來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等的改變,促使其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達到道德、行為的知行合一,更好地融入到城市生活當中,促進城鎮文明和諧發展。2.4教育為城鎮化健康發展創造了穩定的社會環境。科學文化的不足和思想觀念的落后不僅制約了農民的生產生活方式,而且轄制了農民的就業范圍。教育幫助農民拓寬了視野,更新了思想觀念,改變了生產生活方式。教育使農民知書達禮、懂法守法,使進城農民具備了在城市中生存的技能,安居樂業,生活有了保障;留在農村的農民科學文化素質提高,改變了生產方式,經濟收入大幅度增加,其結果是人心思穩,社會環境穩定。

3城鄉教育一體化提升城鎮化的品質

3.1城鄉教育一體化是實現公平教育的前提。城鄉教育一體化的核心理念是教育公平,我們首先要從思想根源上徹底破除長期城鄉二元社會結構形成的二元思維的影響,消除以城市為中心的精英教育的思維方式,建立面向全體的大眾教育價值取向。其次把城鄉教育作為一個整體來對待,實行教育管理制度的一體化,合理配備城鄉教育投入,統籌城鄉教育資源,實現城鄉教育資源共享,教育要素合理流動,以達到消除城鄉教育隔閡的目的。3.2政府的法律制度保障是實現城鄉教育一體化的關鍵。由于幾十年來政府將教育投入的重點放在城市和高等教育,導致農村義務教育由于缺少教育資源而發展緩慢。隨著農村城鎮化的發展,農村的義務教育布局進行重新調整,借此契機,政府應加大對農村的教育資源配備,在資金投入、師資力量上向農村地區傾斜,并用法律制度來保障這一政策的長久穩定實施。3.3調整職業教育結構和內容以適應城鎮化發展的需求。隨著城鎮化的發展,農村人口逐漸減少,耕地逐漸向少數人手中集中使用,農業產業化步伐加快,農業新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日益廣泛,科技咨詢、信息服務、農產品深加工等產業逐漸興起。生產方式和產業結構的變化導致了人才需求的變化,人才需求的變化必然要求教育的橫向結構進行調整。農村職業教育需根據人才需求變化,及時調整教育結構和內容,以滿足城鎮化過程中產業結構演進的人才需求。3.4提升城鎮經濟發展水平,促進農村教育發展。經濟發展的水平決定著教育的規模、內容、組織形式、教學方式和教育手段,還決定著教育培養人才的素質,教育的發展最終受經濟發展水平的制約。城鄉教育協調發展,在根本上是要保證長期和持續的教育投入,這必須以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為前提。人是社會發展的核心力量,教育對城鎮化的助推作用不僅體現在培養經濟與社會發展需要的勞動力,加快城鎮化的進程上,更重要的是教育為社會塑造出合格的、有創造力的公民,為經濟社會的長治久安和健康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作者:張學華 單位:吉林建筑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