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樹人下高職院校德育模式構建

時間:2022-11-05 03:11:36

導語:立德樹人下高職院校德育模式構建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立德樹人下高職院校德育模式構建

摘要:在新的社會環境和教育體制下,學生的德育教育已受到人們越來越多的關注,“立德樹人”作為新時期教育的根本任務在我國高職院校中被廣泛的構建傳播。現階段,國內高職院校德育教育的發展還有很多亟待解決的問題,教育工作者如何從學校、教師和學生層面進行思考和分析,找出適合我國高職院校德育教育模式構建途徑,進而促進高職教育的發展,是新時代教育的一個重要課題。

關鍵詞:立德樹人;高職院校;德育教育;模式;構建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國內教育應該將“立德樹人”作為根本目標,這一目標為高職院校在新時期和新形勢下的前進和發展指明了道路、“立德樹人”的核心問題是學校要“如何培養人才”,“培養什么樣的人才”,作者將在下文進行詳細的闡述分析。

1“立德樹人”的基本內涵

“才以立業,德以樹人”,要想培養人才就必須先培養德行,高職院校只有將“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才能培養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接班人。“立德”是立功的基礎和前提,一個人的德行決定這個人做事的方向和最終能達到的高度,古語有云“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我國古代先賢就已經認識到,高尚德行人才的培養絕非一朝一夕,而是一個長期、持久的過程。高職院校將“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目標一方面有利于學校的生存和發展,更進一步說更利于國家和民族的未來,具有很強的適用性和針對性。

2構建高職院校德育模式的必要性

2.1增強了德育教育的實效性。從屬性上區分,德育教育可以分為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其中顯性教育是一種直接的、有意識的教育過程,是學生在學習生活中受到的有形的教育方式。而隱性教育是使學生在無意識的間接的過程中受到教育的方式。在德育教育上,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是相互依存和相互補充的,例如德育教育的理論基礎和發展道理是一種顯性教育,是需要教師在課堂上加以傳授的,同時教師的行為舉止,一言一語則屬于隱性教育,也就是我們經常所說的言傳身教。在高職教育中,將顯性德育教育與隱性德育教育相結合,構建高職院校特有的德育教育模式,能夠極大程度的增強德育教育的實效性。2.2符合開放式德育環境客觀要求。學生高尚道德品質的形成是社會環境和學校教育的共同結果,當今經濟全球化、信息技術和科學技術不斷發展,導致當前高校德育教育環境極為復雜,發達的市場經濟在給人們帶來生機和便利的同時也對人們的生活習慣、生活態度帶來了極大地影響,在此環境下,高職院校學生的道德觀、人生觀表現出復雜多變的傾向。在現實生活中,一些學生具有極強的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觀念,這種思想觀念和生活態度都對高職院校德育教育提出了極大的挑戰。另外,當今網絡上一些影視作品宣傳了大量不正確的價值觀,一些大眾傳媒為了吸引人們眼球增加自身利潤收入經常報道一些低級趣味新聞和八卦新聞,這些都成為高職院校德育教育發展道路上的障礙。因此,時間不同了,對象不同了,教育方式也應該有所變化,當前社會發展的復雜環境要求高職院校在進行德育教育時必須面向社會,正視面對社會的現有環境,充分發揮教育工作者的人格魅力,加強對高職學生“三觀”的正確引導,進而提高高職學生的道德分辨能力和道德自我提升能力。2.3滿足德育主體的發展需求。我們應該承認的是,高職院校生源與高等院校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且他們的教育目標也有很大的不同,高職院校以培養技術型和實用型的專人人才為目標,這些差異使一些學生在心理上產生了一定的偏差,他們認為自己就是比高等院校學生差,畢業后也只能從事一些簡單的體力操作性工作,因此他們對未來缺少希望,不能正確樹立理想和信念。因此高職院校教師應該充分關注學生的思想動態和心理需求,針對教育主體的特點,將德育信息滲透在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中,逐漸增強學生的機體榮譽感和社會責任感,使學生的道德身心得到和諧的發展。

3高職院校德育教育面臨的問題

3.1德育教育較為淡化。我國高職院校德育教育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當前學校德育教育意識仍較弱,學校在就業率的重壓下將更多的精力和資源都用在提升學生理論知識、操作技能和社會實踐方面上,高職院校已經逐漸變成職業培訓機構。另外,絕大多數高職院校為了增加學生的動手能力,采取了“二加一”教育模式,即三年的職業教育僅有兩年是在校園里完成的,剩余一年學生進入工廠或工地進行實習,因此學校為了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更多的理論課程學習,不得不強制性的壓縮德育教育課時,導致高職院校對德育教育有所忽視,這種重“技能”輕“德育”的教育模式顯然與“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相背離。3.2課堂教育重理論輕育人。高職教師在課堂教育中仍存在重理論輕育人的現象,學生領會到的僅僅是專業課程理論知識,但是學生對于做人方式、思考方式卻沒有正確的認識。當前一些高職院校教師受到專業學科思想的局限,對“立德樹人”的思想觀念認識不到位,導致他們只注重對專業知識的講解而忽視了對學生品德的培養。3.3教師評價重科研輕育人。當前高職院校對教師的評價標準嚴重影響了教師育人的積極性,學校對于教師的考核過多的從科研成果方面入手,而對教師是否進行德育教育沒有任何要求,這一考核標準也無形的弱化了高職教師立德樹人的觀念,高職院校“為社會培養高質量、高素質人才”的目標已成為一句空話,“立德樹人”任務根本無法得以實現。

4“立德樹人”視角下高職院校德育模式的實現路徑

4.1樹立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理念高職院校為了實現“立德樹人”的目標,就必須樹立育人為本、育德為先的理念,應該將對學生德育的培養放在日常教學中心,將培養學生良好思想道德作為學校教育的第一要務,將學生的德育質量作為衡量學校教學質量的重要評判標準,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提升高職學生的整體德育水平。4.2重視課程德育教育,搭建良好育人平臺高職院校還應該充分重視課程上的德育教育,在學校中搭建起良好的德育教育平臺。在實際執行中,教師應該將“傳道”、“授業”和“解惑”相結合,將對學生的道德培養融入到學術教育和實踐教育之中,依托現有的條件有效加強對學生的德育教育。另外,學校還應該增加選修課的開設,進而優化高職學生的知識結構,陶冶學生的情操,培養學會團隊合作能力和人際溝通能力,進而達到提升學生人文精神的目的。

5結束語

總結來說,高職院校應該結合當前社會環境,從實際出發,不斷實現“立德樹人”這一根本目標,從而為社會培養出大量專業過硬、品德高尚的優秀人才。

參考文獻

[1]桑利娥.對立德樹人的幾點思考[J].西安航空學院學報,2013(06).

[2]李巖.高校“立德樹人”的時代內涵與實踐路徑[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4(04).

[3]譚秀森.論高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實現機制[J].思想教育研究,2014.

作者:魏芳 單位:江西外語外貿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