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農業下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路徑

時間:2022-11-05 09:45:02

導語:生態農業下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路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生態農業下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路徑

摘要:我國的生態農業是一種融合了生態經濟發展、農業生產和保護環境等內容的新型綜合農業體系,是促進我國農業與農村經濟穩定有序發展的關鍵渠道。該文從政策與理論的健全、產業化發展以及挖掘多功能等角度來提出了建設生態農業的發展策略,以期為相關行業帶來一定借鑒作用。

關鍵詞:生態農業視角;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重要路徑

0引言

自給自足個體農業發展模式逐漸轉變成為現代高科技農業,土地集約化取得良好發展成績的同時,也加劇了生態與環境之間的矛盾。人們逐漸意識到農業發展政策、農業技術、農業模式及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農業可持續發展既需要提高產量達到人們對于農產品數量上的要求,也需要提高農產品質量,確保食物的安全,將農業生態系統功能有效發揮。與其他國家對比,我國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但人口多、耕地資源缺乏和工業化城鎮化水平較低的發展現狀,也決定了我國農業發展必須要探索出一條與我國社會文化發展相符的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之路。

1生態農業內涵與現實意義

1.1循環性

在農業生產實踐中,生態農業就是運用生態系統以及生態經濟學領域的知識進行農業指導。我國生態農業具備可再生、整體以及協調等特征,構建農業體系,應從農業經濟系統有效性、合理性等方面考慮。在農業生產實際發展中,以產業鏈形式為主,發揮好各大部門的職能效應,強化各個部門之間的協作,最終使生態經濟處于一個良性循環狀態,并進行綜合性管理。

1.2綠色性

生態農業也被稱之為綠色農業,在生態農業發展中,可妥善解決環境污染問題。在發展我國傳統農業中,生態農業通常會以調整生態關系、優化系統功能優化等形式存在,同時積極發揮各組分間的共生關系,確保可以充分利用農業資源,強化農作物產品質量,降低有害生物帶來的侵害,減少化肥以及農藥使用量。在綠色發展中,我國生態農業擁有著很多優勢,當前我國生態農業多數都是營造優良的生態種植環境,在以農業產品標準化方式下,確保穩定生產,切實解決好農業生產中出現的問題。

1.3現實意義

大力發展生態農業是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現代農業的一種途徑。生態農業不僅汲取我國傳統農業的精華和國外農業發展經驗教訓,而且將我國國情與現代科學技術方法相結合。生態農業應用于我國現代農業建設,在提高農業生產的同時,能大大提高農業生產水平和可持續發展的能力,有力地促進農業發展戰略的轉移和加速農業現代化的進程。有利于農業資源的開發、利用和保護。發展生態農業對農業資源的開發、利用和保護起到關鍵作用,并能減少對生態環境的污染。發展生態農業,可以避免對自然資源掠奪式經營和濫用,對農業的可更新資源注意增殖,對不更新資源注意保護和利用,使自然資源能得到持續的利用,促進生態良性循環,為農業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有利于提高農業生產的綜合效益。發展生態農業能促進農業長期穩定地發展,提高經濟效益。生態農業能充分合理地利用、保護和增殖自然資源,加速物質循環和能量轉化,有顯著的生態效益。它又能為社會創造數量多、質量好的多種多樣的農產品,滿足人們對農產品不斷增長的需求。因此生態農業的發展,必將促進整個國民經濟的全面發展。

2生態農業特征與作用

2.1特征

(1)生態農業是開放的,在開放中也具備著穩定性特征。對于生態農業來講,在發展過程中,打破傳統農業生態模式,轉變封閉式發展理念與發展模式,必然會挖掘農業自身的潛力,也會最大程度上利用好國土資源。利用這些資源是穩定的、長久的,對優化農業生態系統以及提高社會承載能力的益處是較大的。(2)生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性。生態農業的循環發展和利用資源模式改善了以前模式中的環境污染現狀,也實現了生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生態農業發展是符合時展潮流的,是人們在逐漸提高農產品要求下發展起來的,不但是一種生態環境保護的發展,而且也是一種穩定和完善生態系統的可持續健康發展。(3)注重生態系統的統一性。生態農業的發展注重整體協調性發展,將各大產業關系協調好,同時將生態農業與第二以及第三產業密切融合。結合現狀而言,我國注重發展輕工業,但在經濟長久發展的要求下,必然要促進農業現代化、持續化發展。從產業結構發展上而言,唯有各大產業共同發展才能提高國家發展實力,才能促進國家取得更加長效的發展。生態農業系統作為有機系統,注重的是生態系統中各大要素的協調性和整體性,所以,生態農業的發展應全面優化自然資源和人力資源。在綜合分析這些資源前提下,構建生產率高的農業生產型結構,以便可以最大程度上運用各項農業生產要素資源,提高產量。這樣,環境系統與農業生產系統的發展模式也會更加牢固。

2.2作用

當前,我國農業正處于轉型和變革的重要階段,生態農業的發展將會成為促進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生態農業的理念是以環境質量改善為主,并促進農業經濟穩定發展。換言之,就是在農業生產中應用生態觀念,提高農業資源的利用程度,滿足人們發展的多樣化需求。近年來,在我國頒布各項政策與法規后,我國農業、農民、農村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從而也大大促進了農業經濟的發展,農村社會生活得到了大幅度提升,農民社會地位也有所提升。但不能因為農業上取得了成績而沾沾自喜,需要看到農業發展背后的問題,尤其是農業生態環境日益惡化這一問題。事實上,農業生產所需要的生產資源雖然在短期內可作為一種可再生的能源,但從長期發展上而言,水資源是不能再生的,耕地資源若是被污染之后,很難在短期內恢復,這樣就會使農村剩余勞動力逐漸走向城市,留守在農村的多數都是婦女、兒童、老人,這樣的群體是不可能承擔起農業快速生產重任的。所以,應對現狀進行有效改變,切實轉變和完善農業經濟發展模式,在對生態農業大力發展中,構建以高效利用資源為主的農業生產體系。唯有做好這些,才能夠滿足市場發展多樣化的現實需求,才能促使農業經濟走向更好。

3生態農業發展現狀

一是缺乏健全的理論政策體系。雖然目前我國生態農業迅速發展,但截至到目前,還是沒有健全的理論政策體系。在具體發展中,難以明確農村與國家農業發展戰略定位。二是以分散化經營模式為主,難以高效發展生態農業。在受到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因素的影響下,以分散化經營模式為主,生態農業產業化能力不高,農戶受到經營規模、自身經驗不足等因素影響,多數都是在農業內容上進行種植業。三是未對生態農業價值與功能深入挖掘,只以市場機制為主來提升農業生產效益。在目前經濟核算結構下,市場機制方式以產品質量與數量追求為主,難以彰顯生態農業生態服務功能,缺乏高度重視農業生態與文化功能。四是在技術管理水平低限制下,生態農業的發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決策者在制定短期與長期發展目標中,應考慮好各方面。但我國農民文化素養較低,經驗技術較為缺乏,目前在農業種植上依然以傳統農業生產技術為主,造成了發展生態農業諸多方面約束。五是缺乏財政扶持。如美國曾經出臺了《2002年農場安全與農村投資法案》。

據農業部估算,該法的6年有效期(2002—2007年)內,聯邦政府除保留原有的666億美元農業補貼外,還將新增519億美元農業補貼。新增的補貼額中,將有17l億美元用于農業生態環境保護計劃,從而使2002—2007年間的農業生態環境保護補貼總額達到了220億美元。我國耕地面積大于美國,但由于經濟能力限制財政投入卻遠不及美國。目前,我國已累計制定出臺了30余項環境保護、資源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規,初步形成了農業資源環境保護法律法規體系;也制訂了較為完善的生態農業技術標準體系,包括2000余項國家標準、3000余項行業標準、近6000項地方標準,涵蓋農、林、牧、漁、副等行業領域。

4促進生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措施

4.1建立健全生態農業理論體系

國內生態農業發展體系應學習其他國家的“持續農業發展”概念,結合我國國情,切實從根本滿足我國農村可持續穩定發展的需求。與單一目標生產決策有很多不同,生態農業的發展目標是在保護好生態環境的基礎上推動農業與農村經濟、社會穩定發展。所以,在生態農業發展過程中,應掌握好各大發展關系,在此基礎上體現生態農業的特色。

4.2促進農業生態產業化發展

一是結合生態農業產業化發展原則,針對性進行組織管理,以合同制或者股份制方式,來明確各大主體之間的權責,真正做到權責明確,切實將農業化經營一體化優勢充分發揮。二是以立法的形式,明確農戶土地收益權以及使用權的責任,消除目前在發展生態農業中土地制度影響因素,實現可以依照法律嚴格流轉土地。

4.3堅持科學發展觀

針對農業發展新階段的要求,生態農業建設要遵循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從我國國情出發,寓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于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之中,有效遏止農業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實現資源培育和高效利用,逐步達到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的統一。從全面提高我國農產品市場競爭力的角度分析,畜牧業、蔬菜和水果、水產等產業要保持持久的市場競爭力,就必須確保將其發展納入生態合理的軌道,加強現代農業的科學發展。

4.4拓展生態農業的功能

對生態農業功能進行深度挖掘,拓展在文化與生態中生態農業的功能,如生態文化休閑功能的開發,可為發展我國生態農業提供更多的活力。想要達到這一目的,就需要結合自身發展情況,并借助政府的力量,著重提高決策者在生態系統服務效用,為發展生態農業提供更多政策體系上的支持。

5結束語

我國的生態農業植根于我國的傳統文化,將傳統文化精髓以及現代信息技術有效融合,針對性發展了很多新型模式,集中體現了我國領導干部、農民的創造力,為我國農業與農村發展問題的解決奠定堅實基礎。與西方發達國家對比,由于我國起步較晚,我國生態農業發展還有很多不成熟之處。最主要表現就是缺乏長期的、完善的可持續發展機制,也沒有突顯出農業生態環境保護作用。所以,應加大力度研究生態農業,注重發展生態農業,真正走上一條生態農業發展之路。

參考文獻

[1]林彬.可持續發展視角下生態農業經濟發展路徑研究[J].中外企業家,2016(17):30.

[2]徐代均.分析我國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J].商,2016(13):294.

[3]張振飛,陳超.網絡時代下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嬗變與堅守[J].教育觀察,2016,5(1):38-40.

[4]周長.新形勢下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及對策研究[J].東方企業文化,2012(11):43.

[5]黃新萍.探析我國農業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環球市場,2016(10):19.

[6]王彤.我國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機制研究[J].學理論,2017(8):104-105.

[7]王玉卿,田蓁子.提高農民素質實現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J].農業經濟,2013(6):78-79.

[8]梅冬芳.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問題淺析[J].邊疆經濟與文化,2011(3):26-27.

作者:郭婉瑩 單位:陜西郵電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