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攻堅下農村經濟發展路徑研究

時間:2022-08-11 03:39:41

導語:脫貧攻堅下農村經濟發展路徑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脫貧攻堅下農村經濟發展路徑研究

[摘要]2020年,是脫貧攻堅的決勝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當前中國農村經濟發展受到疫情的影響巨大,脫貧工作面臨重大挑戰。存在政策制定難度大、生產方式落后、產業結構單一、市場化程度低等問題,因此,在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的過程中,要充分發揮農村經濟建設各主體的作用,加大政策、資金投入,立足于現代科技,完善產業結構,探索推動農村脫貧,促進經濟發展的新路徑。

[關鍵詞]脫貧攻堅;疫情影響;農村經濟

“三農”問題一直是黨和政府關注的重點問題,在黨的報告中,指出“三農”問題是關乎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是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并提出了以“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睘榭傄蟮泥l村振興戰略。2019年,按照每人每年2300元(2010年不變價)的農村貧困標準計算,年末農村貧困人口551萬人,貧困地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567元,低于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6021元,由此可見,經濟發展是鄉村振興的首要工作,只有實現農民收入的不斷增加,才能實現鄉村振興的向前發展。2020年是脫貧攻堅的決勝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受疫情影響,中國脫貧工作面臨重大挑戰,如何實現疫情后農村經濟的恢復、發展,實現農民增收,推動脫貧攻堅目標的順利完成,是黨和政府農村工作的重要方向,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1當前農村經濟發展的現狀

1.1政策制定難度大,農民使用頻率低。在農村,農民的文化水平處于一個普遍較低的狀態,由于農民的受教育程度低,其缺乏有效的政治參與,對于政策制定的關注度、參與度低,使得政策有時同農民的需求、同農村實際之間存在著差距,難以真正發揮政策制定的目的。同時,由于受到疫情影響,如何使政策適應疫情后的農村實際情況,切實為農村經濟恢復、發展服務也成為一個難點。此外,即使政府頒布有利于農民的各項優惠政策,但由于農民對于政策的理解程度不足,對政策的使用頻率低,使得政策在某種程度上難以得到真正有效的落實,在實際上為農村脫貧服務,推動農村經濟發展。1.2生產規模小,市場化程度低。當前農村多為一戶一經營的生產方式,這需要每家有充裕的勞動力。但是農村青壯年人口大量外出務工帶來勞動力短缺,勞動力與耕地資源之間的不匹配,又導致大量耕地閑置,土地效用難以發揮。同時,這種一戶一經營的生產方式又降低了農業生產水平和生產效率,耕地潛力得不到最大限度的發揮。這兩方面的原因造成了農業產量不高,生產規模小,難以形成規模效應。這種狀態下,即使農產品質量高,但市場化程度低,市場競爭不足,農產品難以獲得較高的利潤,影響農村經濟的發展。1.3產業結構單一,長效發展機制不健全。當前農村的產業建設多以當地自然資源為基礎,發展第一、二產業,產業結構單一,配置不合理。第一產業農業發展基礎薄弱,市場化程度低,導致農村的土地優勢難以得到充分的發揮,農民土地收入較少。在第二產業的發展中,多以借助自然資源發展的高能耗,高污染的產業為主,在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的同時帶來的極大的污染,破壞農村生態環境,影響農村產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使得農村經濟長效發展機制不健全,制約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1.4疫情影響巨大,經濟恢復、發展難度大。農村企業是當前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鄉鎮企業、小微企業、個體戶是農村企業發展的主要形式,農產品加工是其經營的主要方向,疫情對于農村企業發展、農民收入增加產生了巨大影響。首先,春節帶來了巨大的農產品消費市場,今年由于受到肺炎的影響,春節市場急劇縮減,銷售困難,大量農產品堆積。鄉鎮企業、小微企業由于規模小、資金鏈不完善,難以抵抗由于突發事件所造成的危機,出現資金流轉困難,甚至破產的現象,給農村經濟以巨大的打擊。其次,農產品的保質期較短,由于難以銷售、大量堆積,造成產品變質不得不進行銷毀,損失巨大。最后,由于疫情使得農村企業停工停產,農民賦閑在家,收入急劇減少,并且疫情過后企業復產難度大,農村經濟恢復緩慢。

2推動多元主體協同助力農村脫貧

2.1政府是推動農村脫貧的核心主導者。中國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政府職責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組織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其目的在于提高社會生產力,促進社會經濟發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推動脫貧攻堅工作的順利進行,實現脫貧目標,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成為了政府工作的重要內容。政府是推動農村脫貧的核心主導者。首先,政府制定農村脫貧戰略、政策和方案。政府是各項農村脫貧政策的制定者,它樹立著農村經濟的發展理念,制定著農村經濟的發展戰略,規劃著農村經濟的發展路徑,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著強有力的政策支持。政策是否因地制宜,是否恰當,是否被有效落實對農村脫貧情況有著決定性的影響。其次,政府提供財政保障。一方面,實現農村脫貧,最重要的是促進農村產業的發展,政府財政資金是扶持農村產業發展的首要來源。另一方面,農業是一種極容易受到天氣影響的產業,具有極大的不穩定性和不確定性,政府財政為農民提供補貼,可以緩解自然災害對農民土地收入的影響,為農民的土地收入提供基本保障。最后,政府承擔著對農業基礎設施進行建設和維護、對農民進行新技術的培訓、提高農民種植知識與能力的責任。2.2農村企業是推動農村脫貧的重要推動者。農村企業是社會主義經濟形態下的一種特殊企業,在發展過程中與農村經濟有著天然的聯系。在中國,農村企業還處于初步發展階段,但不可否認的是,其已經成為了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在農村脫貧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農村企業由鄉鎮企業、小微企業、個體戶經營等形式組成。2.2.1鄉鎮企業、小微企業是農村經濟的重要支柱。一方面,鄉鎮企業、小微企業是解決農民就業問題的重要途徑。鄉鎮企業、小微企業立足于農村實際情況,以農村土地資源、礦產資源等為發展基礎,大多為人口密集型或資源密集型企業,投資小、規模小,對人員文化水品要求不高,就業制度相對靈活,可以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解決農民的就業問題。另一方面,發展鄉鎮企業、小微企業是實現農村脫貧,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的必由之路。鄉鎮企業、小微企業立足于農村當地特色,可以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實現農村自然優勢向產業優勢的轉換,促進農村產業優化發展,成為了推動農村實現產業脫貧的重要戰力。2.2.2個體戶經營是農民創業的主要途徑。在農村,受農民自身知識能力的限制,只能從事以出賣體力為主的工作,體力勞動量大但收入較少。在這種情況下,農民創業成為了實現農民增收,助推脫貧攻堅的新方法。農民收入少,投資能力有限,因此,投入資金量少,收入較好的個體戶經營成為了農民創業的首選模式。并且,個體戶經營在提高農民收入的同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就業壓力,在農村形成“人有所勞,人有所得”的新氣象,為農村經濟注入新活力,也為脫貧工作提供新思路。2.3農村信用合作社是推動農村脫貧的金融支持。農村信用合作社成立的最初目的在于通過農民之間的相互合作,解決農民在資金上的困難,到今天發展成為籌集農村閑散資金,為農民、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提供金融服務的農村合作金融機構,簡稱農村信用社或農信社。農村信用合作社是推動農村脫貧的金融支持。其一,是農民創業的資金支持。農民自主創業是實現農村脫貧的新形式,但農民收入少、存款少,自主創業時由于資金的缺乏會增加其創業的難度,降低創業的質量。農村信用合作社在農民創業時可以為其提供低利率貸款,緩解農民創業的資金壓力,推動農民創業的有序、長效發展。其二,是鄉鎮企業、小微企業有效運作的資金保障。鄉鎮企業、小微企業由于其規模小、資金少,難以形成有效的資金鏈以應對由于突發危機所引發的生產停滯,進而使得企業破產的問題。農村信用合作社在其遇到危機時為其提供貸款支持,幫助企業度過危機,維持企業有效運轉。2.4社會組織是推動農村脫貧的有效助力者。推動農村實現脫貧僅僅依靠政府、農村企業是遠遠不夠的,要充分發揮社會的力量,動員全社會幫助農村,振興農村,實現農民增收,有效助力農村脫貧。企業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推動力。農村企業雖然是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但受到規模小、資金少的限制,不穩定性較大,所發揮的力量有限。企業,尤其是大型企業進入農村可以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新的推動力。首先,可以完善農村經濟結構。企業進入農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實現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完善農村產業結構,促進農村產業長效、健康發展,助推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其次,可以促進農民就業。農村企業規模小,很難實現農村人口大規模的就業,企業可以提供新的就業崗位,彌補農村企業不足,實現農村人口充分就業。接著,可以促進新技術推廣。企業由于其種類繁多,可以為農村帶來新的技術,使得農民掌握在土地種植之外的新的技能,提升農民的能力。最后,企業由于其規模大、資金鏈完善,可以有效應對各種突發危機所帶來的問題,提高農村經濟的承受力。保險機構為農民收入提供托底保障。農作物種植是農民的主要產業,農作物種植具有極大的不穩定性,容易受到自然災害的影響。保險機構為保障農民農作物種植的基本收入,推出農作物相關的各項保險方案,在由于自然災害使得農作物歉收的情況下,為農民提供一定的保險賠償,緩解自然災害對于農民收入的影響,為農民土地收入提供托底保障。公益組織為農村脫貧提供新活力。公益組織具有一定的服務性,其加入發揮了自身帶動力,有利于農村產品知名度的提升和產業市場的擴大,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新的發展思路,注入新活力。

3脫貧決勝期下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的路徑探索

3.1完善政策,為推動農村脫貧提供政策基石。提升政策制定科學性。政府是政策制定的主體,也是實現農村脫貧的主要力量,在疫情的影響下,政府在推動農村經濟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政府在政策制定的過程中,要充分考慮疫情的影響,考慮農村疫情過后的現實需求;在推動中央政策在地方實施的過程中,要充分考慮當地的實際情況。并且,建立有效的農村民意溝通渠道,提高農民參政議政的能力,使得政府對當地農民的需求有切實、充分的了解,實現政府政策同農民實際需求相匹配,提升政策制定的科學性、合理性。同時,順應當前“地攤經濟”發展路徑,因地制宜,制定合理政策,促進“地攤經濟”有效落地農村,為推動農村經濟發展提供新路徑。提高政策使用效率。政策是否被有效的使用,是衡量政策成果的一個重要標準。由于農民知識水平低、政策宣傳不足等原因,導致某些惠農政策不為農民所知道,在實施的過程中使用頻率低。因此,要加大對政策的宣傳力度,尤其是政府要積極組織人員對農民進行新政策的宣講,特別是疫情過后有利于農村經濟恢復、發展的政策,使農民深入了解政策的內容、細節、適用范圍等,實現政策切實為農村經濟恢復、發展服務。3.2加大投入,為實現農村發展提供資金支持。推動疫情后農村經濟的恢復、發展,要充分發揮政府財政、農村信用合作社、社會資本以及保險公司的作用,有效緩解農村的資金短缺,為農村產業的發展提供有力的資金支持,推動農村企業順利復工復產,實現農村經濟發展。首先,擴大財政投入。政府財政資金是農村資金的首要來源形式。政府要加大對于農村經濟的財政扶持力度,對疫情中受到重大影響、資金鏈不足瀕臨破產的鄉鎮企業進行重點扶持,緩解其資金短缺的情況,推動其復工復產的有序展開,實現農村經濟的恢復。同時,為受到疫情影響的企業提供一定的稅收優惠,降低農村企業的發展壓力,推動其有效運轉。并且,推動財政資金向低能耗、低污染、高回報的產業傾斜,促進農村產業、經濟高質量發展,實現農村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其次,發揮農村信用合作社的金融功能。農村信用合作社可以設置疫情專項貸款,為疫情期間受到巨大影響的小微企業提供低利率的資金支持,降低小微企業融資難度,幫助其度過危機。再次,引入社會資本。社會資本是國家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數量大、流動性高、效率高等特點。疫情后農村經濟面臨的最大問題是資金的缺乏,社會資本進入農村經濟領域,可以有效緩解農村的資金問題,降低農村融資難度。同時,社會金融機構參與農村經濟建設,可以充分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提高農村金融體系的市場化程度,實現資金向有發展潛力的項目傾斜,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實現社會資本在農村的有效運作,彌補財政不足,推動農村金融體系改革。最后,完善農村保險業務。鼓勵各大保險公司針對農村特殊情況,提供特殊的保險服務,擴大保險業務范圍,避免突發事件對農村產生巨大破壞力。如針對本次疫情,保險公司可以為農村小微企業、個體戶推出特殊的保險業務,避免產生巨大的損失。同時,積極進行宣傳,幫助農民樹立正確的保險思維,提高農民的保險意識,用保險保障農民基本收入,為農村經濟提供保障。3.3落實科技,為建設現代化農村提供技術保障。加強對農民尤其是貧困地區農民的科技培訓。政府定期聘請專家、技術人員開展對農民的科技培訓,并鼓勵技術人員深入基層,扎根基層,特別是實地進入貧困地區,在生產過程中對農民進行新技術的手把手教學,豐富農民專業知識,提高農民相關技能,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發揮互聯網的作用。在互聯網日益發展的今天,要充分發揮互聯網的網上助農功能,實現互聯網與農村經濟的深度融合。其一,充分利用互聯網的購買功能,與淘寶、京東、蘇寧等平臺達成合作,實現農村同市場的直接有效溝通,提高農產品市場化程度。在疫情造成農村農產品大量堆積的情況下,可以充分利用互聯網的傳播功能,對農產品進行有效宣傳,將“網紅+產品”的銷售模式運用到農村,對農村年輕人進行網絡直播、網絡銷售等技能培訓,“農民人人當網紅”,造就“農民+農產品”的農村網絡銷售模式,擴展農產品的銷售渠道,拓寬農產品的銷售市場。其二,結合當地農村自身資源優勢、產業優勢、區位優勢等,因地制宜,構造特色電商業務發展模式,推動農村電商發展。樹立“互聯網+農業”、“直播+農產品”等新型農產品推廣理念,建立電商發展新形式,實現生產者同消費者的直接對接,提高農產品利潤,推動農村經濟發展。最后,借助當前“地攤經濟”發展新思路,有效對接互聯網,推動農民“云擺攤”,實現農村經濟與互聯網的融合發展。完善農村物流體系。首先,完善的物流體系是實現農產品生產與銷售成本最優化的必經之路,在疫情后農村經濟的恢復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疫情后借助網絡推動農產品的銷售,需要強有力的農村物流體系的支撐,實現農產品的快速運達,降低農產品的運輸成本。其次,農村電商的建設、發展是實現農村脫貧的新路徑,其離不開物流技術的保障。但中國農村物流體系的建設處于初步發展階段,相對不完善。因此,各物流公司要深入農村基層,完善農村物流體系,為疫情后農產品的銷售、農村電商的發展提供技術保障,助推農村電商健康、長效發展。3.4調整結構,為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產業支撐。產業結構不合理,發展不均衡是制約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完善產業結構,實現農村一、二、三產業內部以及產業之間的良性互動,是實現農村脫貧的努力方向,也是推動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產業支撐。在產業內部,協調各種要素配比。在第一產業中,協調農作物種植中的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之間的比例,根據土地質量和經濟需求,充分發揮土地潛力。改善第二產業中以借助自然資源為基礎的高能耗、高污染產業為主的現狀,引入低能耗、低污染產業,推動農村地區工業生產綠色化,構建農村綠色產業鏈,實現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推動建設美麗鄉村。在產業之間,協調各種產業構成。推動農村第三產業,尤其是特色旅游業的不斷發展。當前,城市壓力大,農村成為了節假日度假、休閑的重要去處。春節是旅游業發展的黃金時期,但由于受到疫情影響,人們限制出行,農村旅游業發展停滯。因此,疫情過后農村要加大對于旅游業的宣傳,提高其知名度,同時,要完善旅游基礎設施,提供高質量、特色化農村旅游服務。必要時,可以同各旅行社達成合作,增加農村旅游人數,擴大農村旅游規模,推動農村旅游的恢復,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

4結語

2020年實現農村全面脫貧,是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戰略節點,也是社會各界關注的重點問題,在疫情的影響下,中國脫貧工作面臨嚴峻挑戰,脫貧任務更加艱巨?;诖耍苿愚r村經濟發展,實現脫貧目標需要黨和政府、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因地制宜,推動現代科技更好落地農村,實現多元主體協同助力農村脫貧,為推動脫貧工作順利進行,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探索新路徑。

[參考文獻]

[1]王廿重.農村企業的特殊性與經濟管理問題研究[J].農業經濟,2020(05):61-63.

[2]廖紅偉,遲也迪.鄉村振興戰略下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政策性金融支持[J].理論學刊,2020(01):86-96.

[3]溫濤,何茜.中國農村金融改革的歷史方位與現實選擇[J].財經問題研究,2020(05):3-12.

[4]張黨利.農村電商與農村經濟發展關系分析[J].商業經濟研究,2020(10):131-133.

[5]張曉波.互聯網時代農村物流網絡體系構建探析[J].商業經濟研究,2020(09):119-121.

[6]黨政軍.綠色發展視野下新農村經濟轉型發展模式研究[J].農業經濟,2020(05):34-36.

作者:王雨君 王青松 單位:東北林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