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下農村經濟管理問題及對策

時間:2022-10-15 11:54:14

導語:信息化下農村經濟管理問題及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信息化下農村經濟管理問題及對策

[摘要]農村經濟管理作為農村產業發展的基礎保障,能輔助完善生產結構,優化生產方式。在信息化背景下,農村經濟管理效率逐漸提高,推動了農村經濟良性發展。本文就農村經濟管理信息化建設的重要性、特征及問題進行分析,探討信息化背景下農村經濟管理完善路徑,旨在為農業經濟管理改革提供參考。

[關鍵詞]信息化;農村經濟管理;基礎設施;人才

農村經濟管理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保障,管理水平越高越有利于推動農村經濟發展[1]。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信息化管理不斷滲透到各個領域。在此背景下,農村經濟管理工作逐步向信息化方向發展,且已是大勢所趨。目前,我國農村經濟信息化管理工作開展時間較短,尚有較大探索空間,仍需深入研究農村經濟管理信息化路徑,從而推動農村經濟高效發展,促進我國農業現代化建設。

1農村經濟信息化管理概述

在信息化時代,要充分認識到農業信息化的重要性,即有助于提高農民的經濟收入[2]。近年來,雖然我國農產品的產量在不斷提高,但是對農民經濟收入增長的影響程度并不高,究其主要原因,主要在于農民信息閉塞,對農產品的價格把握不準,造成多產卻低收。由此可見,實現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至關重要。隨著現代技術不斷升級,社會信息化程度不斷提高,每個領域對于信息化的要求各不相同[3]。對農村經濟管理來說,農村經濟信息化管理需注意以下3點內容。第一,綜合信息。在發展農村經濟時需面臨農業、環保、機械、運輸、電力等多領域內容,各部門需加強溝通交流,形成銜接度較高的工作配合。對此,農村經濟管理需獲取全方位的信息內容,保持信息綜合性,圍繞關聯程度整合信息,并對有關信息展開綜合分析,及時剔除使用價值較低的信息數據,從而提高區域經濟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水平。第二,具有實效性的信息。農村經濟管理信息化要求及時更新農產品相關信息,保證信息的實效性,為推進政府指導工作快速傳遞相關信息。提高信息實效性有利于保障農村經濟管理質量,因此,需積極運用多種先進信息技術,快速提取各行各業資訊信息,充分發揮各類信息作用,完善農村經濟管理決策。第三,具有實用性的信息。農村經濟管理工作所使用的信息通常表現為非物化形式,農業信息具有社會性質,農村經濟管理工作需大量實用信息[4]。因此,若農村地區群眾缺乏直接獲取信息的有效途徑,那么農村經濟發展將會不可避免地出現滯后現象。

2信息化背景下農村經濟管理存在的問題

2.1信息化水平偏低。隨著我國經濟持續發展,帶動農村經濟不斷進步,促使農村經濟管理水平快速提高。為促進農村經濟管理水平進一步提高,大部分農村區域開始引入信息化技術。基于信息化技術,我國農村經濟管理水平逐漸提高,但依然與發達國家存在較大差距。我國農村經濟管理信息化發展時間較短,信息化水平較低,覆蓋范圍窄,是目前阻礙我國農村經濟信息化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對此,我國需繼續提高信息化水平,推動農村經濟管理信息化全覆蓋。2.2缺少健全的信息基礎設施。雖然我國大多數農村經濟管理者開始重視信息化技術的應用程度,并逐漸研究最新的信息化技術。但在各農村區域,信息交換程度不足,缺少必要的信息基礎設施支持,嚴重阻礙了信息流通,主要體現在以下2個方面。第一,信息化硬件設施無法滿足實際需要。任何信息化技術與實踐經驗均需硬件與軟件設施的共同支持。目前,信息化硬件基礎設施缺失是直接導致無法實施信息化管理的重要因素。第二,有關信息難以快速傳遞到指定地點。例如,農村經濟管理信息化應用理念與經驗在我國農村間的傳遞速度極其緩慢,多數地區與社會潮流信息脫節。此外,在農村經濟管理方面創新速度較慢,革新能力較差。2.3缺乏農村經濟管理信息化。人才我國政府為大力發展農村經濟,不斷頒布有關推動政策,營造了良好的農村經濟發展環境。然而,在政策實際落實過程中,由于農村缺乏相關信息化管理人才,致使難以貫徹落實農村經濟管理信息化。農村經濟管理信息化人才匱乏,已成為我國農村經濟管理信息化發展急需解決的問題。在促進我國農村經濟管理走向現代化和信息化道路的同時,農村需先培養一大批專業性較強的信息化人才,為切實解決農村經濟管理發展中的問題奠定基礎,從而助力農村經濟管理快速實現信息化,邁上新臺階。2.4缺乏必要的資金投入。隨著我國農村管理逐漸規范化,農村經濟管理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但農村經濟管理理念尚未與最新學術成果進行對接,且由于資金投入不足,致使農村經濟管理水平較低。現階段,各類涉農稅務持續減免,農村無法獲得足夠的稅賦收入,嚴重缺少資金支持,難以有效實施發展農村項目。雖然政府在不斷加強信息化建設,但缺乏資金投入,農村經濟管理信息化基礎設施較差,難以協調各項資源覆蓋全部農業生產。此外,部分農村地區集約化程度較低,信息化設備配備需投入較多成本,多數農民無力承擔沉重的設備成本,進而阻礙了信息化技術的進一步普及。

3信息化背景下農村經濟管理路徑

3.1推進網絡基礎設施建設。為提高農村經濟管理水平,需著力推進網絡基礎設施建設。同時,地區間可通過網絡交流信息化手段應用于農村經濟管理的成功經驗,從而提高網絡基礎設施建設與農村經濟管理效率。3.2引入農村經濟管理信息化方面的人才。農村經濟管理信息化建設與普及的根本因素在于人才。在農村經濟管理過程中,農村需注意引入高水平農村經濟管理信息化人才。一方面,農村可制定選拔標準與建立培訓系統,強化人才培養。農村組織者應借助專業技術型人才,為農村居民普及信息化知識,從而提高農村信息化管理水平,優化生產經營理念,提升經濟管理質量。另一方面,農村可通過招聘,引入經濟管理信息化人才,新加入的專業人才可做兼職也可做全職;持續引入新型經濟管理技術,升級多個環節的信息技術,提升農產品質量,延長農業產業鏈,優化農村經濟管理信息化人才隊伍。3.3升級農村經濟管理方法。信息化時代對我國農村經濟管理提出了新的發展要求。農村在不斷發展經濟的同時,還需注重發揮傳統農業的發展經驗。要立足于傳統農村經濟管理方式,持續更新農村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實現路徑,探索農村經濟管理方法的創新方向;要基于傳統經濟管理經驗,升級創新管理方法。保證農村經濟管理信息化發展的關鍵因素在于持續創新有關技術,重視創新信息化科技。創新技術一方面可結合實際需要自主研發,另一方面可引進前沿的信息化技術。重視創新科技力量,不斷創新農村經濟管理信息化技術,不僅可以助推農村經濟科學持續性發展,而且可以推動經濟社會穩步發展。3.4完善硬件設備建設。設備的軟件與硬件共同升級會產生更好的優化結果。在升級農村經濟管理方法的同時,還要完善對應的硬件技術設備。在信息化背景下,農村經濟管理不僅要提高理論方面建設,還要健全新型科技設備建設。農村經濟管理需在完善硬件設備基礎上,科學發揮相關技術的作用,充分發揮硬件與軟件結合后的最佳作用。3.5增強農村居民信息化意識。信息化背景下,農村經濟管理已初有成效,但受農村居民觀念落后影響,嚴重阻礙了農村經濟管理信息化水平的進一步提升。為增強農村居民信息化觀念,使村民更加重視使用信息化技術,政府需積極向農民宣傳新的生活理念,鼓勵農村居民嘗試新事物,增強農村居民信息化意識;需引導農村居民意識到網絡信息設施投資與購買優質種子與農具同等重要,從而消除傳統思維對農村經濟管理發展的阻礙。此外,政府應加強對農民的信息化宣傳教育,提高其學習信息化技術的意識。3.6建設信息化技術試點村。農村經濟管理新技術與新理念需先在部分區域進行試運行,總結成功經驗并修正技術后再進行全面推廣。農村經濟管理信息化技術的推廣是一件長期性工作。為提高信息化技術的應用效果,應現行實施試點村建設。在試點村實際運行中,管理者應仔細總結農村經濟管理信息化的優缺點,解決實際運行中的技術問題,從而為其他地區提供有效經驗。對此,我國應積極設置試點村,助力新技術與新理念的推廣。

參考文獻

[1]秦美霞.信息化在農業經濟管理中的應用[J].農業開發與裝備,2019(2):35-36.

[2]王娟.關于提升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探索[J].中國科技投資,2019(6):133.

[3]劉映江.新形勢下建筑企業改善經濟管理的路徑探討[J].企業改革與管理,2020(2):39-40.

[4]崔日明,韓淵源.鄉村振興戰略下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路徑研究[J].農業經濟,2019(5):6-7.

作者:高見 單位:河南質量工程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