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產業化發展分析(共2篇)

時間:2022-02-26 11:10:25

導語:農業產業化發展分析(共2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業產業化發展分析(共2篇)

第一篇

一、濰坊市外向型農業產業發展現狀與經驗

濰坊市是山東最早的沿海開放地區,也是山東省農副產品的最集中產區之一,是最早提出全國農業產業化的地區。在全省乃至全國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農業組織化程度、主要農產品產量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農業科技水平位居全國前列。2012年實現生產總值4012.43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508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0409元,農產品出口創匯14.3(1-10月)億美元,其中蔬菜出口量占全國蔬菜出口量的20%。濰坊市發展外向型農業產業的實質,就是用管理現代化工業的辦法來組織現代農業的生產和經營。

(一)通過發展各類農業龍頭企業,不斷增強其輻射帶動能力。根據調查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全市具有一定規模和較強輻射帶動能力的農業龍頭企業已經發展到3010多家,其中國家級龍頭企業12家,省級龍頭企業75家,市級重點龍頭企業548家,龍頭企業實現產值1200億元,上繳利稅78億元。全市已有730多萬畝耕地成為龍頭企業帶動下的配套型基地,70%以上的農戶在帶動下進入國內外市場。龍頭企業中已經在濰坊出入境檢驗檢疫局登記注冊的就有300多家。他們主要從事的是一些初級農產品和初級加工產品的出口貿易,多數企業配置了相應的農產品生產基地,和基地的農戶簽訂了農產品生產加工收購協議,這些龍頭企業既是濰坊市的利稅大戶,為濰坊市的經濟增長做出了應有的貢獻,同時又帶動廣大農戶走上了富裕之路。企業的產品遠銷到世界各地。

(二)進一步規范農業標準化生產,明顯提高農產品質量。首先主要表現為現代農業標準體系和質檢體系得以建立和健全。目前該市共實施《濰坊市農業標準化檢測監督體系建設實施方案》和《全市農產品質量檢測體系建設標準》等地方性標準規范171項,初步形成了市、縣、鄉、企業四級農產品質量檢測網絡。其次是建成了一大批標準化種養基地。

(三)不斷完善市場體系,保障主要農產品物流通暢。全市目前共建成了各類農產品市場1300多家,各個交易市場通過發展傳統的各種經銷方式和網上交易等業務已經與全國各個大中城市建立了穩定的農產品市場購銷關系。通過積極開拓國際市場。在穩固原有東亞及歐美傳統市場的基礎上,全市已有562個農產品及加工產品銷售到了世界范圍的138個國家和地區。

(四)鼓勵企業大力引進國內外農產品加工新技術、新設備、新工藝,加強與大專院校、科研機構的合作,走產學研相結合的路子,組建企業科研開發機構,提高自主開發能力,改變目前主要以初始原料產品上市和產品過于單一的局面。

(五)加快農業結構調整步伐,大力建設農業商品基地。通過積極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加大科技投入,建設成各種類型的農業產品產業化生產基地,落后農業產業結構得到了根本性的改觀。全市已初步形成了以蔬菜、畜牧、果品、水產為主的四大主導產業。

(六)完善農業產業化運行機制,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濰坊市已經總結出了一整套完整的系列化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的產業化運行機制;還根據不同的產業特點和企業規模,探索了多樣化的利益聯接方式。通過大力發展多種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完善新型利益聯接機制。通過合同、契約等形式,目前已發展了5200多家,可以直接帶動的農戶就有156萬多戶,占到了全市農戶的70%。根據資料顯示,目前濰坊市直接或間接從事農業產業的總人口已經達到了600多萬人。

二、濰坊市外向型農業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由于我國的農業產業化經營形成于改革開放之初,是在農業生產力不太發達,農業生產的社會化、規模化、專業化、集約化程度不高,市場經濟體制不健全的情況下逐步發展起來的。目前盡管有了很大發展,但是與國外發達國家的外向型農業產業化經營相比,濰坊市的外向型農業產業化經營還存在很大差距。主要表現在以下六個方面:

(一)產業化龍頭企業規模普遍較小、素質較低

1.帶動能力弱。據統計資料顯示,雖然全市農業龍頭企業已經發展到3010多家,但平均每個企業組織帶動農戶的數量也只有745戶,而大多數龍頭企業只能帶動本縣區域內的一少部分農戶,覆蓋面很窄。2.規模小。濰坊市最大的農業龍頭企業諸城外貿有限公司2012年銷售收入只有120.5億元左右,而與此相對照的是美國菲利普•莫里斯集團年銷售收入350億美元,瑞士雀巢集團的2011年銷售收入1,052.667億美元;全球200家最大食品加工企業的產值,已經占食品產業總產值的1/3,而我們全國即使是所有農業龍頭企業的年銷售收入相加的總和,尚不如世界最大食品企業前2名的年銷售收入之和。3.加工能力低,產業鏈條短。絕大部分企業的產品是初級產品或初加工品,深加工、高附加值產品不多。目前我國農產品加工企業的技術裝備水平只有5%左右達到目前國際先進水平,15%左右處于90年代的世界平均水平,而80%處于20世紀70-80年代的世界平均水平。

(二)外向型農業產業化經營中利益聯結機制不夠完善

從總體上看,龍頭企業與農戶之間的利益聯結關系比較松散,缺乏穩定性。雖然從整體上來說濰坊市種植業“訂單農業”面積雖然已經達到了較為可觀的面積,但真正全面履約的只占30%左右。企業與農戶之間穩定的產業共同體應具有的風險共擔、利益共沾的關系尚未真正形成。

(三)組織化程度低,行業自律意識差

突出表現在各類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和行業協會發展相對滯后。雖然截至目前加入各類專業化合作經濟組織的農戶雖然已經占到了全市農戶總數的70%,但是其中有一半以上的農民合作經濟組織沒有產權關系,僅僅是松散型的技術服務性團體。

(四)產品質量控制和品牌建設存在不足

面對國際市場上日益增加的綠色壁壘,我國農產品的質量問題越來越突出,嚴重影響了我國農產品及加工制成品的出口,給企業和農民造成了巨大損失。另外,濰坊市龍頭企業缺少知名品牌,尤其是國際知名品牌幾乎是空白,阻礙了國際市場的開拓。導致多數農產品出口企業以出口初級產品為主,產品附加值低,農產品加工轉化率僅為47%,精加工率更是不足30%,距達到發達國家80%甚至90%的加工率還相差甚遠,產品出口受國際市場制約因素較大。

(五)政策扶持力度不夠

目前我國對于農業方面的扶植政策相比較過去有了顯著的提高,但與國外相比,濰坊市政府出臺的政策力度仍顯不足,現有的政策由于條塊分割,有些也很難落實。特別是農產品加工企業貸款難、稅賦重的問題始終沒有得到根本解決,制約了龍頭企業的進一步發展。

(六)農產品出口銷售對象比較集中

近幾年來雖然濰坊市農產品出口不斷開拓新的目的地,目前已經銷往全球138個國家和地區。但是主要出口銷售對象卻比較集中,其中日本、韓國、東盟、歐盟和美國等幾個主要農產品出口銷售對象國就占到了總量的73%,而僅僅對日本目前占到了近49%。這樣主要農產品出口銷售對象國發生經濟衰退或者和我國發生貿易或政治摩擦,勢必會極大地影響濰坊市的農產品出口。

三、濰坊市進一步發展外向型農業產業的對策建議

(一)培植經營主體,進一步發展壯大農業龍頭企業

龍頭企業是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核心。龍頭企業的素質,決定著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整體水平。進一步推進新形勢下的外向型農業產業化經營,重點是要發展一大批拉動能力大、輻射范圍廣、國際濰坊學院學報2013年國內市場競爭力強的龍頭企業。

(二)積極推進企業與基地建設的一體化進程,完善利益分享機制

沒有穩固的生產基地作為基礎,農業產業化經營就失去了進一步發展的源泉。目前產、加、銷脫節,是農業產業化程度不高的重要原因。進一步密切龍頭企業與基地、與農戶的關系,實行工廠化管理,改變目前主要靠市場采購原料的被動局面。整合技術優勢、資源優勢和傳統優勢,培植起支撐一方經濟的主導產業,提高優勢產業集中度,形成以縣為單元的專業化區域經濟帶,為農業產業化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三)提高產品質量,大力實施農業標準化

目前來說影響農產品市場競爭力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我國農產品質量標準偏低,這也是制約農業產業化進一步深化升級和農業國際化進程的重要原因。按照市場要求組織農業生產,是農業產業化的基本要求和發展動力。如何將市場對農產品的具體要求轉化為農民可操作的標準,是深入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必須要面對的一個具體而現實的問題。在國內外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情況下,只有進一步加大農業標準化實施力度,全面提高農產品質量,才能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向縱深發展。

(四)大力開拓國際國內市場,健全市場體系

現階段,制約外向型農業產業化經營面臨的主要矛盾就是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隨著國外技術壁壘的增加和國內市場準入的推行,新的農產品市場顯得越來越重要。要加大市場開拓,避免市場單一化的局面,爭取多元市場,是新形勢下深入推進外向型農業產業化經營的一項重要而艱巨的任務。

(五)創新科技體制,增強發展后勁

科技創新是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動力之源。深入推進新形勢下的農業產業化經營,必須加快科技創新步伐,用高新技術嫁接改造傳統農業,促進農業產業化更快更好地發展。

(六)建立各種合作經濟組織,不斷提高組織化程度

只有建立各種形式的農業產業化合作經濟組織和相關行業協會,才能不斷提高農民和企業的產業組織化程度,真正促進外向型農業產業化經營健康有序發展。近二十多年來,濰坊市按照比較優勢原則,為了進一步促進本市外向型農業發展,在外向型農業有一定基礎的壽光、諸城、昌樂等縣市區,積極建設面向世界國家和全國各地的農產品生產及銷售加工商品基地,使農產品質量得到提高,豐富了各種營銷策略,國內外市場競爭開拓能力進一步增強。目前濰坊市“十二五”農業規劃是到2015年,全市農業龍頭企業的數量、銷售收入、出口創匯分別達到3000家、1100億元、15億美元;銷售收入過億元龍頭企業達到200家,過50億元龍頭企業達到10家,過百億元龍頭企業5家;市級重點龍頭企業達400家以上;農產品加工轉化率達到80%以上。

總的來說濰坊市在外向型農業產業化發展方面處于機遇與挑戰并存的時期,只有進一步做好規劃外向型農業產業布局,打造高端高質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加快龍頭企業集群發展,充分利用我市農業資源豐富、外向型農業產業化知名度較高、農業加工企業基礎較好的優勢,積極促進全市農業產業化發展水平的提高。依靠科技進步,調整產業和產品結構。加大對龍頭企業的扶持力度。不斷開拓新的產品銷售市場,實現產品國內國外市場多元化。這樣才能進一步發展濰坊市外向型農業產業,更好地發揮其在農業產業化方面的全國示范帶頭作用。

本文作者:蘇茂全工作單位:中國海洋大學

第二篇

一、特色農業發展的SWOT分析

1、優勢(Strengths)

(1)基礎建設。自2006年以來,鎮里安排專項資金進行丘陵塘堰、水窖改造,新修小型水利設施建設項目,治理水土流失;設立農村信息服務站,年信息達286條,創建了百畝示范片,發展節能灌溉農業,增加農業補貼規模和范圍。在養殖業方面,甘棠鎮積極爭取國家農業立項支持,引導資源要素合理配置,發展標準化規模養殖。2012年,全鎮新增建設畜禽標準化規模養殖示范場35個。(2)政府扶持。為了推進甘棠鎮特色種養業發展,鎮財政利用專項撥款扶持資金,作為特色農業發展啟動資金,已投資建設標準化養殖場12個,同時還加大對特色農業和種養作物知識培訓的力度,增強政府職能部門對特色農業和經濟作物的服務能力,積極拓展招商引資。(3)發展龍頭企業。按照“規模+效益”的原則,對甘棠鎮從事特色農業和經濟作物生產的龍頭企業,進行科學化管理與動態監測,為其提供創建名牌、提高產品質量和拓寬市場渠道等方面的扶持與幫助。

2、劣勢(Weaknesses)

(1)農業生產條件差,農業綜合效益較低。從自然資源來看,甘棠鎮的氣候、水土、生物等資源優勢不明顯。此外,大部分土地生產條件較差,限制了特色農業發展的規模化、集約化、現代化程度。農產品初級生產為主,加工轉化能力弱,像生豬、黑牛等農產品大部分以直接產品和初級加工半成品走入市場,價格低廉,農民增收較難。(2)產品的品牌化率較低,經營管理不完善。該鎮現有特色農產品品牌沒發揮其提升產品價值、應用差異化的目的,大多數品牌在雙峰本縣的知名度、美譽度都不高,市場占有率較低。各特色產業主體雖多但未形成有足夠影響力的市場領導品牌,同種特色農產品存在嚴重的信息不對稱,因而導致低價競銷,給特色農業發展帶來了不穩定因素。(3)勞動力素質低,特色農業科技含量不高。全鎮從事農業耕作人口中初中及以下學歷的占67.5%,特色農業停留在粗放式生產的階段,科技含量低,許多農業生產操作過程中以純手工勞作為主,農業產出效益較差,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弱。

3、機遇(Opportunities)

(1)在政策支持方面,隨著國家武陵山片區扶貧大開發、國辦29號文件和中央1號文件連續9年支農政策的頒布與實施,為該鎮發展特色農業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機遇。(2)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該地距婁底城區路程不到30分鐘,從區位優勢上帶動了甘棠鎮的特色農業發展,為農副產品的銷售帶來了便利的交通環境。(3)在市場方面,伴隨著鄉村旅游與休閑農業等健康型消費逐步向城郊的延伸與擴張,對特色農產品的市場需求潛力也越來越大,為特色農業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4、挑戰(Threats)

一是鄰近鄉鎮的競爭。甘棠鎮特色農業的起步較晚,周邊的三塘鋪、印塘等地已有相當規模,甘棠要取得后發優勢困難較大。二是農產品賣難。近年來,隨著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不斷提高,“菜籃子”工程的建設,農產品的供給由短缺變為充裕,農產品市場競爭激烈。三是在市場信息把握不準,盲目生產的情況下,很容易出現“肥豬屯欄頭”、“蔬菜爛田頭”的現象,極易削弱自身的產業優勢。

二、特色農業的發展思路及建議

1、突出特色,科學規劃

突出一個特色農業的“特”字,按照“產區——基地——片帶”的總體框架,優化全鎮特色產業布局,突出中藥材、黑牛、西瓜、生豬四大優勢主導產業,大力發展,同時把蠶桑、蔬菜作為區域特色產業,不斷擴大其產業化規模,將本土資源優勢轉化為市場、商品優勢和經濟優勢,形成“一村一品”的特色經濟格局。

2、依靠科技,加強產學研合作

首先,按照“引進、試驗、示范、培訓、推廣”一體化的農業科技推廣要求,提高特色農業產業化發展的科技含量;其次,要深入農機推廣機構與人員的改革。完善鎮、村、組三級農技推廣的網絡體系,保證農技專業人員隊伍專職專用,每村配備一名農技推廣員,按時上門為農戶進行農技推廣,為農戶提供咨詢服務;再次,探索建立產學研共同體。農技站應與科研機構、地方高校建立合作模式,加快開發特色農業新品種,增強其市場競爭活力和發展后勁。地方科研機構與鄉鎮建立“產學研基地”,開展“農業特派員”和“農業科技下鄉”等活動,不斷提高農戶的科學種養水平與生產素質。

3、建立品牌,延伸產業鏈條

積極落實國家對產業化龍頭企業建設的各項扶持優惠政策,積極培育特色農業龍頭企業,發揮龍頭企業的輻射帶動作用。首先,強化品牌意識,以“質量產生品牌、品牌塑造形象”的原則做大、做強品牌,對全鎮同一產業制定統一的生產和質量標準,在主產區推行標準化生產。品牌企業應形成“產+銷”一條龍服務體系,改變傳統的農業企業停留在初加工層面上,企業經濟效益滯后的局面。通過延長產業鏈條,提高農產品附加值,推動整體特色農產品商品化程度。

4、辦好農校,培育新型經營群體

甘棠鎮農民技術培訓學校要貼近農民的需要和農村實際,創新思路,開設芍藥、尾參栽培、禮品西瓜種植,生豬、黑牛養殖等農村實用技術課程,對全鎮的農業耕作、養殖人員進行培訓。特別要結合農業生產的時令季節特征,有時效的開辦各種形式的短訓班,如中藥材種植培訓課程中應包括中藥材田間管理、采挖與加工、經濟效益與預測、病蟲害防治、中藥材集優化生產等。

本文作者:陳慧工作單位:湖南人文科技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