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國初期農業技術研究及運行

時間:2022-04-25 03:52:06

導語:建國初期農業技術研究及運行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建國初期農業技術研究及運行

一、新中國農業技術研究與推廣體系的構建

在農業技術教育方面,1949年10月,國家設立農業部,由其中的研究教育司負責農業教育與科學研究的相關事項。到1955年,建立了27所部屬高等農業院校,其中有研究室10個,發展成約有5460多名教師的農業教學隊伍[1](P58)。在農業科研機構方面,國家首先在農業部下設林業部、農墾部、水產部等,并在各部下成立了林業科學研究所、水產科學研究所等專業研究機構。然后依據當時的行政劃分,在7大行政區設立綜合性的農業科學研究所,即東北、華北、西北、西南、中南、華南和華東農業科學研究所。最后在省、市、縣設立適應地方農業特點的農技研究和試驗機構,如鎮江蠶業研究所、西安農具研究所、興城棉作試驗場、蘭州畜牧獸醫科學研究所等。到1957年,已經形成了6個大區研究所和169個省、地研究所(試驗場、站)以及11個學科、專業所構成的較為完備的農業科研體系。農業技術的推廣也十分重要,因為農業技術只有在實踐中被充分地擴散,才能變成實際的生產力。薩克斯等人指出:非洲之所以長久貧困,技術擴散緩慢是一個重要原因[2]。新中國成立后,經過,農村成為小農經濟的大海,而這些小農基本都是教育水平很低、極為貧困的小農,政府明確認識到僅依靠小農無法完成農業技術的迅速推廣,因此農業部通過不斷制定相關政策在全國各地普遍建立了農業技術推廣站。1952年農業部制定的建立農業技術推廣站的目標是:以縣為單位,照顧經濟區劃,平均每666.67公頃設立一個綜合農業技術推廣站,建立“以農場為中心,互助組為基礎,勞模、技術員為骨干”的技術推廣網絡。1953年全國農技推廣站和農事試驗性質的農場分別有232和2170個[1](P69)。1954年,農業部通過《農業技術推廣站工作條例》,進一步充實了如何改進農技推廣工作的政策。1955年,中央政府要求各地盡快建立深入鄉村、靠近農民的基層推廣組織,要迅速壯大推廣隊伍,技術先進的農民、農校畢業生等都可擔任農業技術推廣人員。上述密集出臺的系列措施大大加快了農村基層推廣機構的建設,“全國到1954年底有55%的縣和10%的區建立了農業技術推廣站,共建站4549個,配備職工32740人,每6.67萬公頃播種面積有17.24名農技推廣人員;到1956年,全國共建立16466個農業技術推廣站,配有技術干部94219人,除邊遠山區外,基本做到了一區一站,每6.67萬公頃播種面積有農技人員46.07人。”[1](P70)

二、建國初期農業技術研究與推廣體系的運行特點

建國初期的農業技術研究與推廣體系在實際運行中,呈現出政府主導下的層級化運作與群眾廣泛參與這兩個特點。

(一)政府主導下的層級化運作

建國初期,我國農業經歷了和合作化運動,各級政府在農業發展中居于絕對的主導地位,政府的干預覆蓋了農業生產的各個環節。由于國家在農村構建了廣泛而有效的基層政治組織和經濟組織,從中央到各級政府到基層組織再到農戶,自上而下存在著高效暢通的信息流。何朝銀通過對石城縣檔案的研究發現,中央的政策和決議傳達到農戶的速度之快、時間之及時令人吃驚。他以《農業生產合作社示范章程草案》為例加以說明,1955年11月9日全國人大通過該草案,1955年11月11日,簽發了《國務院關于農業生產合作社示范章程草案的通知》,而在同一天,石城縣檔案已有《委員會通知<55>石農第083號》:石城縣人民委員會,接中華人民共和國<55>國秘云字第024號關于《農業生產合作社示范章程草案》的通知[3]。如此高效的信息傳遞保證了農業技術研究與推廣體系在政府主導下的高效運行。在農業技術的研究方面,在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中國科學院、農業部等中央農業研究機構的領導下,省、地科學技術委員會和地方農業研究機構進行農業技術研究工作;在農業技術的推廣方面,從中央的行政機構和農業研究機構,經過地方政府和地方農業研究機構,以及農村基層行政組織和經濟組織,最后到達農業活動的從事者———農戶,農業技術通過密集出臺的政策和文件進行推廣,體現出鮮明的層級化運作的特點。

(二)群眾廣泛參與農技革新和推廣

中國共產黨在以往革命戰爭時期,總結出的一條重要經驗就是放手發動群眾,這一經驗在建國后被推廣到國家建設的方方面面。建國初期農業技術推廣也不例外,廣泛發動群眾來參與農業技術的革新和推廣。下面以群眾性選種、積肥運動來說明這一特點。

1.群眾性選種運動

種子對于農業的發展至關重要。建國初期是我國種子技術發展的初級階段,這一時期雖從國外引進了水稻、小麥、棉花等一些作物品種,但是產量的提高主要是從改良現有的作物入手。1950年農業部召開農業技術會議,提出要“總結群眾選種經驗”,發動家家選種,戶戶留種。1951年農業部提出的五年良種普及計劃強調“用由下而上的評選良種,由上而下的普及良種的方法,達到真正普及的目的。”[4]即發動廣大群眾進行選種和換種,開展群眾性的品種改良運動。群眾性選種運動是從普選和評選兩個層面進行的。普選就是發動群眾從他們種植作物的收獲物中選出肥大的、無病的,作為好種子單獨收割和貯存;評選就是各地以縣為單位、以鄉為基礎評選地方優良品種,成立選種委員會,有組織有領導地從全縣境內各種不同的品種中,由鄉到縣逐級評比,評選出好品種。在此基礎上,一方面就地繁殖、就地推廣;另一方面送省農場等研究機構進行試驗,利用雜交改良等技術更換地方品種。群眾性選種運動選出了一批優良品種,如普遍推廣的碧瑪一號小麥良種,在陜西關中等地,畝產可增加10-100斤,1953年全國種植面積300多萬畝,1956年迅速擴大到5500多萬畝[5]。系統選育的早秈稻品種陸財號和矮腳南特、徐州438等小麥良種也都得到大面積推廣。

2.群眾性積肥運動

增施肥料是提高地力的有效辦法之一,上世紀50年代國家始終貫徹“農家肥料為主,商品肥料為輔”,領導各地開展群眾性積肥運動,大大擴大了肥源和肥量。全國農業第一次工作會議要求老解放區在1950年要增施15%的肥料,新解放區也要增加。為此,國家采取了各種相關措施:要求農民“家家養豬,修圈積肥”;供銷合作社及時向農民提供豆餅;進行各種肥料有效成分的測定,指導農民“要根據不同土壤和作物的需要來確定施肥的次數和數量”;大力推廣綠肥的栽培;提出肥料工作要“就地取材,就地加工”[6]。1952年全國施肥面積約占耕地面積的70%,1957年擴大到85%以上。一般每畝施肥量由1952年1500斤上下增加到2500斤左右,不少豐產地區超過萬斤以上[7](P65)。在群眾性積肥運動和勞動競賽中,創造和總結了很多新的更有效的施肥方法和技術。如河南省偃師縣韓俊昌,根據玉米的生長發育規律,創造出玉米“三攻”施肥法,即重施基肥攻苗,追施拔節肥攻桿,巧施孕穗肥攻穗,獲得夏玉米每畝621公斤的高產紀錄[8]。

三、建國初期農業技術研究和推廣體系運行的效果分析

政府主導下的農技研究和推廣具有雙重效果:一方面依靠政府強大的組織能力,充分調動可利用的資源,推動農業技術的研究和擴散;另一方面由于過分強調政府的偏好,忽視市場和農戶需求,出現了對某項技術進行盲目研究和推廣的情況。這兩方面在建國初期農業技術發展中都表現得十分明顯。首先,在政府的努力下,一個從上到下,從中央到農村基層的農業技術研究和推廣體系迅速建立起來,奠定了新中國農業發展的技術基礎。通過層級化的行政運作,農業技術被“扎扎實實地傳播”,無論先進還是傳統的技術,只要有用,就不會被浪費。50年代,我國在種子、施肥技術、耕作技術、農具等方面都取得了十分顯著的進步。在種子技術方面,1949年我國主要農作物的良種覆蓋面積為1000萬畝,僅占當時農作物播種面積的千分之六左右,到1957年全國良種播種面積增加到12.2億畝,占農作物播種面積的52%[9]。在耕作技術方面,農業部多個指示,指導農民對大田作物的耕作技術進行改進,推廣先進經驗,促進了農業產量的提高。如石家莊市郊范村許思曾農業合作社42.5畝小麥,通過提高耕作技術,每畝平均產量477斤,比上年每畝平均增產57%,超過了全村平均產量41.3%[10](P106)。其次,從另一方面看,政府主導下的技術體系中,政府是技術選擇的主體,農民是新技術的接受者,技術資源完全通過政府的行政命令進行配置,缺乏市場選擇機制,農民對新技術的需求偏好得不到很好的表達。雙輪雙鏵犁的推廣就是由于政府過多干預、強行推廣而造成巨大浪費的典型事例。雙輪雙鏵犁就是建國初期政府重點推廣的新農具,最初引進到東北、山東等地農村,有一部分農民使用以后反映它存在不少問題:“不會用,不好用,不能用,用不起”[11](P9)。但是政府認為它可以省時省力、增產增效,由多個部委聯合部署推廣工作,統一產品規格,統一生產計劃,統一定價。這種行政式的推廣造成很多問題,如政府決定在河南省博愛縣推廣500部雙輪雙鏵犁,結果全縣一共570個合作社中,60個買不起,140個不想買,150個在山區,不能使用[12]。有的合作社迫于上級壓力,購買了機器,卻不能使用,只好任其閑置。雙輪雙鏵犁在1954-1956三年間全國共生產了267萬部,據估計整個“一五”時期共積壓了130萬部以上[7](P524-527)。這還僅僅統計了積壓在工廠的量,如果再加上合作社購買了不用的,以及不適合使用的,數量將更為驚人,造成了巨大的浪費。可見,建國初期農業技術研究與推廣體系總的來說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奠定了我國農業研究與推廣體系的基礎,但是行政干預過多過強所帶來的教訓也是深刻的。農技推廣歸根結底是農戶對生產要素的重新選擇和配置,只有農民發現生產要素能夠真正給他們帶來利益時,才會形成對生產要素的內生需求,才會主動接受新生產要素,而生產要素利益最有效的表達機制應該是市場而不是行政命令。有效的市場是表明生產要素投資效益的最佳場所,市場中的農民將會受價格的誘使,發現并采用有利可圖的技術。因此,在農業技術研發推廣中,如何既充分發揮政府的指導和服務作用,又能構建有效的市場反映農戶的生產要素需求,是一個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也是我國目前農技研究和推廣中需要注意的問題。

作者:閻煥利工作單位:蘭州大學經濟學院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