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生態保護與建設綜述論文

時間:2022-12-20 11:16:00

導語:草原生態保護與建設綜述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草原生態保護與建設綜述論文

摘要介紹了迭部縣草原利用現狀,總結了其草原保護與建設采取的主要做法及產生的效益,分析了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建議,以期為迭部縣草原保護與建設提供參考。

關鍵詞草原;現狀;保護與建設;效益;建議;甘肅迭部

迭部縣地處青藏高原東部邊緣,秦嶺西部岷迭山系之間,東鄰舟曲縣,北靠卓尼縣,東北與定西市及隴南市的岷縣、宕昌縣接壤,西南分別與四川省的若爾蓋縣、九寨縣毗鄰。地理位置位于東經102°55′~104°05′,北緯33°39′~34°20′,海拔1600~4920m。東西長110km,南北寬75km。迭部縣地處大陸性氣候與海洋性氣候的過渡帶上,氣候特點是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春季少雨多風,秋季陰雨連綿;年平均氣溫3~11℃,全年日照時數為2242h;年降水量450~800mm,7—9月降雨量占全年降水量的60%,年均蒸發量為1640mm,無霜期126~180d。由于高山與谷地高差較大,氣候垂直變化明顯,界于寒、溫帶之間,氣候差異大,因此澇、旱、雹災及低溫災害較為頻繁。全縣草原面積15.69萬hm2,占總面積的32.5%。其中可利用草地面積13.92萬hm2,占草地總面積的88.75%。草場分為亞高山草甸草原、亞高山灌叢草甸草原、山地草原3類,4個草場組,5個草場型;牧草植被有75科,291屬,573種,其中飼用植物31科、287種;在飼用植物中禾本科76種,豆科38種。

1草原利用現狀

由于畜牧業發展長期以來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還處于相對落后的傳統生產方式,生產力水平低下,牧區經濟發展緩慢。伴隨牲畜數量的增加、草地放牧強度的加大,在盲目墾荒、不合理利用等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草地原有的生態系統遭到嚴重破壞,突出表現在草地“三化”進程加快,鼠蟲害泛濫,草地生物量減少,使草地生態環境進一步惡化[1]。

2005年天然草地產草量為4125kg/hm2,比1986年的6375kg/hm2下降了2250kg/hm2。草地植物群落結構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導致優良牧草所占的比例由55%下降至35%,雜毒草由30%上升至65%,草層高度平均由35cm下降至10cm,植被平均蓋度由80%左右下降至目前的46%左右。大面積的草場退化,已嚴重影響了草地防風、固沙、涵養水源能力,造成沿江流域農田被沖刷,時常發生草山滑坡等地質災害現象,已嚴重影響迭部地區的經濟發展和生態安全。據統計,目前迭部縣草原退化面積已達到12.67萬hm2,草場產草量比20世紀80年代平均下降40%,優良牧草比例減少30%,鼠蟲害面積達4.8萬hm2,占草場總面積的28.8%;干旱缺水草場2.4萬hm2,占草地總面積的15%,僅當地農牧民開墾草地、挖藥材、采石料等人為因素,造成草場退化面積達8000hm2以上,占草地總面積的4.8%。

2草原保護與建設的主要做法

近幾年,全縣加快了“三化”草地的治理步伐,共治理“三化”草場面積逾2萬hm2,治理鼠蟲害面積5333.33hm2,有效改善了草地“三化”現象。2003—2008年退牧還草工程圍欄建設累計完成9.33萬hm2,其中禁牧2.67萬hm2,休牧6.67萬hm2,補播改良4.13萬hm2。在迭部縣11個鄉(鎮)的52個行政村實施,涉及農牧民3.69萬人。其主要做法:一是加強草原生態保護工作力度,積極推行草畜平衡制度。探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措施,為實施草原退牧還草工作積累了經驗。通過項目建設,使項目區草原生態明顯得到改善,產草量和植被蓋度有了顯著提高,有效促進了草地畜牧業發展。二是退牧還草項目區采取利用現有暖棚轉移一部分、利用飼料糧折現資金修建暖棚轉移一部分、出欄一部分和往其他草場轉移一部分的方法轉移牲畜;同時加大對這部分牲畜飼草料補飼力度,緩解了草場壓力,幫助農牧民優化畜群結構,改良牲畜品種,提高畜牧業生產效益,實現草原生態改善與農牧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雙贏目標。三是完善草原動態監測體系,與項目支撐單位聯合建立退牧還草項目區生態監測體系,對草原面積、生產能力、植被演替狀況、生態環境狀況、草原自然災害及人類對草原的影響進行監測。四是加強技術培訓。通過聘請相關專家舉辦培訓班、現場指導等途徑,加強對項目區廣大干部和群眾的培訓,使其掌握圍欄牧休、退耕還草、舍飼養殖、飼草加工等技術,努力提高農牧民的養殖效益,調動廣大干部群眾實施退牧還草工程項目的積極性和主動性[2]。

3退牧還草效益分析

3.1生態效益

退牧還草工程建設把生態保護與草原建設緊密結合起來,進一步優化了草地生態環境,使匱乏的草地資源得到合理利用。通過對項目區退化及沙化草地進行禁牧休牧和補播改良,使項目區牧草高度平均提高了30%左右,草地植被蓋度平均提高了6.2個百分點,休牧草場牧草植被恢復明顯,補播改良草場補播的老芒麥等牧草生長發育基本良好,株高達10~40cm,部分補播區已形成較明顯的群落優勢,生物多樣性增加。通過工程建設,生態環境得到了有效改善,草原涵養水源的能力進一步增強,水土流失現象明顯減少,同時探索出了一條保護草地生態、促進高寒牧區畜牧業可持續發展的新模式,以此推動全縣畜牧業經濟快速發展。項目建設以恢復草原植被、改善草原環境為目標,把生態保護與草原建設密切結合起來,建立起草地畜牧業生產動態平衡系統,優化草地生態環境,促進草地生態系統良性循環,使匱乏的草地資源在充分合理利用的同時,做到持續平衡、永續利用。通過對項目區嚴重退化及沙化草地進行禁牧、休牧和劃區輪牧及實施配套建設,將使天然草地植被蓋度提高25%,平均達到80%以上,牧草高度達到15cm以上,雜草比例下降,優良牧草比例增加至50%以上。

3.2社會效益

項目建設以恢復草原植被、改善草原環境為目標,把生態保護與草原建設密切結合起來,建立起草地畜牧業生產動態平衡系統,優化草地生態環境,促進草地生態系統良性循環,使匱乏的草地資源得到充分合理利用,做到持續平衡。通過項目實施,能夠提高干部群眾建設草原、保護草原和合理利用草原的意識,促使其充分認識保護草原生態環境的緊迫性和重要性,使建設草原、保護草原的積極性得到提高。項目區廣大貧困牧戶通過項目實施,能夠掌握一定的草原改良技術、畜種養殖技術知識,改變傳統落后的草原利用方式和畜牧生產方式,優化產業結構,不斷提高養殖經濟效益,增加牧民收入,進而提高生活質量,達到構建和諧社會,實現社會穩定、人民安居樂業的目的[3]。

4存在的問題

一是鼠蟲害防治任務重,防治資金缺口大,難以控制鼠蟲害的蔓延。由于迭部縣財政匱乏,地方政府和農牧民的財力、物力有限,防治中自籌資金困難,防治資金缺口較大,難以開展大面積的防治工作,只能對重點草原和糧草交界處的鼠蟲害進行防治,致使防治面積小,防治比例低,不能做到全面治理草原鼠蟲害。二是隨著牲畜數量的增加、草地放牧強度的加大,加上盲目墾荒、不合理利用等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草地原有的生態系統遭到嚴重破壞,草地“三化”進程加快,草地生物量減少,使草地生態環境進一步惡化。三是草原防火體系建設滯后,設備老化,難以適應草原防火工作需要。迭部縣的草原防火基礎設施建設和設備配備方面力度不夠,主要表現在:一方面是缺乏物資儲備,在應急滅火物資如滅火機、滅火服、指揮車、野外宿營車、發電機、對講機、GPS衛星定位儀以及后勤保障物資等的儲備嚴重不足,難以保證草原火災的快速撲滅;另一方面是現有滅火器械陳舊落后,實用性和可操作性差。四是草原執法隊伍及預警監測軟、硬件設施和監測技術落后。迭部縣至今還沒有一支專門的草原執法隊伍,給草原監理、保護等工作帶來被動。草原執法、草原監測所需的交通工具、野外采樣工具、通訊設備及數據分析設備缺乏;沒有鄉級草原部門,缺乏必要的工作條件和足夠的技術力量,從而使監測數據的連續性、代表性、時效性和準確性受到嚴重影響。五是由于迭部縣經濟欠發達,技術設備差,科技培訓措施跟不上,草原技術人員和農牧民群眾不能及時掌握新技術。科技培訓基礎設施、科技培訓網絡欠缺。

5建議

一是迭部縣屬半農半牧縣,人均草原面積小,主要以林間草場為主,草場分散,治理難度大,圍欄成本高,為鞏固草原建設成果,需轉變草原畜牧業生產方式,大力發展人工草地,種植多年生優質牧草及相應配套項目建設。通過種草養畜,解決禁牧后飼草料短缺等困難和問題,有效減輕天然草原放牧壓力,為發展草產業及舍飼養殖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4]。二是加大草原鼠蟲害防治力度和“無鼠害示范區”項目建設,加強“三化”草場的治理投入,通過圍欄封育、毒雜草清除、補播等措施有效改善草地“三化”現象,實現草原的可持續發展,維持物質循環和生態平衡,保護生物多樣性。三是加強草原防火體系與草原監測體系建設,建立健全縣、鄉2級草原防火、監測,監理隊伍。盡快完善農牧民科技培訓基礎設施及縣、鄉、村草原畜牧科技培訓網絡建設,切實加強對農牧民的科技培訓。四是加強草原法制化管理,認真實行草原3項基本制度,以草原類型、等級核定載畜量,合理利用草原,將草原管護責任制落實到人,積極開展草原生態演替規律研究,加快配套技術和推廣應用,全面增強草原管理和執法力度,堅決制止草原濫墾、濫挖藥材等違法行為。公務員之家

6參考文獻

[1]梁偉.甘肅省草食畜牧業產業化發展研究[J].中國畜牧雜志,2010(10):22-26.

[2]李月輝,肖儉,張小勤.寧夏固原市原州區草原生態建設與保護的思考[J].畜牧與飼料科學,2010,31(3):49-50.

[3]董恒宇.加強草原保護建設鞏固國家生態安全[J].內蒙古統戰理論研究,2010(2):4-6.

[4]鄒剛,翟衛華.科學養畜與草原生態平衡的保護[J].農村實用科技信息,201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