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合作社制度的農業經濟論文

時間:2022-09-04 04:51:17

導語:農民合作社制度的農業經濟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民合作社制度的農業經濟論文

一、農民專業合作社典型模式分析

(一)種植與產后加工合作社

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社中種類最多、規模最大的當屬種植和產后加工合作社,此中模式在山東省壽光市最為典型,目前已經發展成為全國蔬菜基地,截止2013年山東壽光擁有農民專業合作社885家,合作社的范圍主要包括有機蔬菜種植與加工銷售、花卉種植與銷售、育種專業生產、畜牧養殖專業生產等,壽光農民專業合作社僅僅圍繞蔬菜大棚做文章,通過有機蔬菜打造高端產品,通過合作社聚集資金、擴大規模。目前壽光市各農民專業合作社已經從合作種植、合作生產向合作銷售、合作貿易過度,并注冊了各類商標,進一步增強了壽光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市場規范性。種植合作社能夠將小塊土地進行集中,合作社的農戶按照相同的種植農藝、相同的管理模式、相同的品種和質量管理進行種植,從而保證了農產品質量的安全性。農產品加工合作社則改變了我國上世紀九十年代對農業盲目產業化的錯誤觀點,而是由農民專業合作社在市場供需關系明確后,按照市場需求和訂單數量進行有計劃性的生產。

(二)農業機械化合作社

農業機械化合作社通過成員集資的方式,購買各種專業化的農機具,包括拖拉機、聯合收割機、耕作機械等,以專業農機服務的模式向各類農戶進行有償生產服務,盡管農戶需要承擔部分服務費用,但是專業化農機作業可以減少勞動力,因此農業機械化合作社取得了良好的效益。目前我國農業機械化合作社在東北地區發展迅速,東北地區是我國的主要種植區域,并且受制于冬季氣候問題,土地種植時間少,但是種植面積大、產量高,加之東北地區家庭耕地面積大,在種植生產合作社引導下,出現了更多的種植大戶。農業機械化合作社成為我國農業產業化的有力保障,專業化的農機服務團體可以充分利用設備全、設備工作效率高、專業農機手水平高等優點,高質量、高效率的完成大面積農田的種植和收獲。農業機械化合作社更加合理的優化了農村勞動力的配置,解放初了大批勞動力,間接提高了農民的經濟收入。

(三)信息與技術專業合作社

農業信息專業合作社主要為農民提供市場信息、氣候信息、種植信息等,目前的信息類合作社以市場信息為主,而從業人員大部分是畢業返鄉大學生和農村青年勞動力,這些人員思想相對先進,并對計算機和互聯網比較熟悉,他們將各地的農產品信息進行集中,同時聯系各類農產品買家,從而在市場和農戶之間搭建起了一座市場信息橋梁。農業信息合作社相比其他合作社而言,所需資金少、人員少,并且市場競爭小,所以農業信息合作社發展迅速,并且規模逐漸擴大。農業技術合作社則是為農戶提供種植技術和種植培訓的合作組織,這也是通過市場行為促進農村科技推廣的有效方式,使原來的政府強制培訓轉變成了現在的農民主動學習,農業技術合作社模式下技術培訓更有針對性,并且解決的問題更加直接,農民種植過程中的各種問題,都可以通過市場行為解決,提高了農業經濟的靈活性。

二、農民專業合作社對農業經濟轉型的影響

(一)農民由勞動力向經營者轉變

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社在促進農業經濟轉型過程中,對農業勞動者的影響主要表現為,使農民由勞動力向經營者轉變。農業經濟與傳統農業的最大區別在于,各參與主體都具有自主經營的權力,并且都必須包含決策過程,傳統農業生產模式下,農民的行為都執行著傳統經驗,并不是以市場需求為出發點,而是以當地的農業特點和農業經驗為出發點,從而使農業嚴重缺乏市場特色。農民專業合作社為農民創造了參與市場行為的機會,農民以共同價值趨向為合作基礎,并通過平等協商、共同決策的方式,共同提高農業綜合質量。在農民專業合作社模式下,農民的主要精力不是靠體力種地,而是靠思想和信息去銷售農業,因此,在合作社模式下,農民對技術、信息、市場等的需求更強烈。農民在農業中地位的轉變,使農業經濟由被動轉型向主動轉型發展,符合政治經濟學中市場主動性和競爭性的特點,在農民主動經營農業背景下,農業經濟的市場屬性更完善,農業經濟的發展動力更足。

(二)農村資本向農業金融轉變

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社在促進農業經濟轉型過程中,對農業資本的影響主要表現為,使農農村資本向農業金融轉變。長期以來制約我國農業發展的主要問題是資金,三農建設以來國家也通過各種方式為農業經濟注入大量資金,但是實際效果并不理想。農民專業合作社在農業經濟中形成了經濟實體,經濟實體的出現使農業經濟產生了投資和融資需求,進而使農村資本市場產生了活躍的動力。隨著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我國農村金融資本市場逐漸形成,農民合作社的發展需要原始資本,原始資本通常通過銀行借貸、民間借貸方式實現,同時,對于不參加合作社的農民而言,也希望通過穩妥的方式獲得較高的投資回報。農民專業合作社恰恰具備這種資本活躍能力,目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已經推動了農村商業銀行的成立和發展,使農村閑置資金合理的進行配置,有效的緩解了國家在農業經濟發展中的資金困難,使農業經濟初步具備了造血功能。農戶閑置資金進入農民合作社進行流通,使農業經濟的運行了具備了資金流,農業資金在市場行為中逐漸擴大規模,提高了農業經濟的盈利水平。

(三)農戶向獨立法人轉變

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社在促進農業經濟轉型過程中,對農業勞動關系的影響主要表現為,使農戶向獨立法人轉變。在專業合作社模式下,通過多戶聯合的方式增強了合作社的穩定性,并具有了獨立法人地位,在市場交易過程中更容易被市場接受。農民專業合作社模式使農戶向獨立法人轉變,使市場有了明確的約束對象,從而使農業經濟市場秩序得到有效保障。通過農民專業合作社使農民有了充分的經營自主權,按照入股比例進行對等的責任和權力分擔,在責任和權力明確前提下,農業經濟不僅能夠自我發展,還能夠按照市場變化進行自我調整。因此,獨立法人地位是促進農業經濟由單打獨斗向企業化治理結構過度的有效方式,隨著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規模發展,合作社的治理結構將更加專業化。(四)家庭種植向產業化轉變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社在促進農業經濟轉型過程中,對農業生產模式的影響主要表現為,使家庭種植向產業化轉變。農業生產模式是決定農業生產效率的主要因素,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提高了農民的種植積極性,但是隨著當前農業種植利潤的降低,大批農村勞動力進城務工,導致農村勞動力不足,嚴重影響了我國農業的穩定性。農民專業合作社則有效緩解了這種勞動力不足的矛盾,在合作社模式下,出現了大批種植大戶,種植面積越大獲得的國家種植補貼越多;同時種植收獲越大,機械化作業水平越高,畝產成本就會相對降低。農民專業合作社在種地端解決了勞動力不足問題,在市場端則開拓了農產品產業化路徑,合作社種植模式更加靈活,可以根據市場需求改變種植內容,并對農產品深加工,并且可以通過注冊商標的方式進行獨立的市場推廣銷售,真正實現了農業經濟產業化的獨立自主。家庭種植向產業化的轉變,是農業經濟發展有了初步的市場規模,增強了農業經濟的穩定性。

三、結論

農民專業合作社是我國農業經濟發展中的新探索,對促進我國農業經濟轉型、實現農村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我國目前比較典型的農民專業合作社模式主要包括種植與產后加工合作社、農業機械化合作社、信息與技術專業合作社等三種。農民專業合作社在勞動者、資本、勞動關系、生產模式等方面,都對農業經濟轉型具有顯著影響,農民由勞動力向經營者轉變明確了農業經濟的市場主體,農村資本向農業金融轉變完善了農業經濟資本市場,農戶向獨立法人轉變理清了農業經濟中的勞動關系,家庭種植向產業化轉變明確了農業經濟發展模式。

作者:賴靜單位: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